英汉翻译论文

合集下载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一种手段。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篇1浅谈翻译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摘要:翻译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文化的差异。

英汉文化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本文从哲学和思维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翻译之本就在于跨越文化的障碍,翻译思维最重要的是文化思维。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影响交流Abstract: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Due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Region and Tim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ends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hilosophy and thinking,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lies in the cross-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ion 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thinking.Key words: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 Exchange引言翻译,英文Translation,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中英文广告语翻译论文 英汉.doc

中英文广告语翻译论文 英汉.doc

中英文广告语翻译论文英汉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系别:专业 (方向):英语(国际商务)年级、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摘要众所周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想让自己的商品在众多同类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除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外,广告必不可少,而在市场环境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恰当的广告语言,尤其是面向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消费者时如何准确,贴切的宣传自己的商品,更是重中之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渐频繁,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个国家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广。

由于国内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文广告应当如何创作,将广告随便找个懂外语的人来翻译,而不是交给专业人士进行策划,因此译文质量难免不高。

部分广告主对外文一知半解,外行指导外行,使译文质量更加难以保证。

因此有的译员在处理广告翻译时机械对译,死扣字眼,削足适履,造成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广告语言的特殊性方面入手,集中阐述中英文广告语言使用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和避免这种差异的方法。

[关键词] 英汉广告语翻译跨文化差异ABSTRACTNowadays as we know,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acute marketing competition, under this condition, a good quality will be necessary if you want to make your commodity blooming and attractive to the consumer among millions of other competitors, besides ,a successful advertisement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thi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environment, a proper advertise, especially when facing various consumers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custom background, how to advertise your merchandise in a proper andefficient w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rom other importances.With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economy combination, ther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business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everyone aim at developing the market abroad by promoting the sale of their productions, one of the extremely importance is to make their own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r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by advertising.We cannot deny that many of the civil enterprises haven’t realized how to create an English advertisement, and search for help from an inexpert translator instead of professional agency, that leads to a poor quality of th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Some of the translation consignor knows little about English, inexpert helps inexpert,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ed advertisement will not be assured, and so that, many of the translator did a poor work with various intolerable mistakes. This thesis start with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pecialty of the advertise language, concerningabout the divers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e language use, the reason of the diversities and the way of solve the problem.[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 language translation two cultures diversity目录一、关于广告............................................................................................................(4) 1、广告的定义.. (4)2、广告的起源 (4)3、广告文化二、广告语言 (5)1、中西方文化差异 (5)2、中西方语言差异 (6)3、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6)三、中英文广告语互译 (7)1、背景及其现状 (7)2、翻译案例与技巧分析 (7)四、心得体会与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一、关于广告1、广告的定义广告是一种经济行为,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销功能,同时广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定语比较和翻译一.引言有人认为,翻译可以“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外文词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只要有点外语基础,就能搞翻译”。

一言以蔽之,翻译容易,但是对于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来说,翻译无不很难。

因为中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各种现象,如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完全与英语对等的单词,英语重型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很大等差异。

为了翻译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中英定语的差异,本文讨论中英语种在英语中,定语是附加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而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由此可以知道,在英汉语中,充当定语的成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决定的,汉语是重意合,而英语是重型合,在汉语中,语言组织以意御型,无词性变化,所有的动词都是动词原形,没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过去式之分,汉语的动词,至少相当于英语的谓语动词、现在在分词、不定式、动名词五种可能。

如“去”,既可能是watch(watches), watching(现在分词), watched , to watch, watching(动名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汉语中缺乏词形变化标记,也不像英语一样,要求成分(主谓宾)和词性(名动形)之间的严格一致。

例(1)正在看的,将要去看的,已经看过的电影the movie ( which is) being watching, the movie to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will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watched.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动词发生了各种变化(现在分词,过去式,不定式等)而汉语的动词并没有变化,都是“看”。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推荐文章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热度: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热度: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发表热度:不同的语言文化不乏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不同的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篇1浅议英汉语言对比人类的共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但在明确两者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点,对于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从英汉构词法对比、英汉词类划分及特点对比、英汉词义对比三方面来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

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teacher)、老虎 (tiger)、老鼠 (mouse)、老外 (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语言是人类传播信息的工具,作为各种语言互译的翻译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是相对的理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篇1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摘要: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文化差异翻译原则1、引言公示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 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1]。

罗选民、黎土旺对公示语进行界定,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2]。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 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也日显重要。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误用、滥用现象到处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盲目追求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以至于译文文本生硬, 达不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公示语英译的预期对象是在华外国友人和外国游客, 为的是达到向其警示、告知、宣传的预期功能。

其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预期功能[3]。

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应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其预期功能。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公示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之一, 公开面对公众, 给予公众行为需求的文字信息传递。

论转换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论文范文

论转换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范文1题目:论转换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日期填写定稿日期5月1日。

教师学生都要手写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山东财经大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日期填写定稿日期5月1日。

教师学生都要手写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年月日On Application of Conversion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byLiu XiaoUnder the Supervision ofLi Wentao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ay 2012AcknowledgementsUp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esis,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 Li Wentao, for his enlightening guidance, incessant encouragement and careful modifica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thesis. Without his patience and prudence, I could not have brought my thesis to its present form.Besides, I am also greatly indebted to other beloved teachers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or their valuable and informative courses which have benefited me a lot during my college years.Last but not the least, I am also much obliged to all my friends who have helped me with my thesis.L. X.(名字的第一个字母)ABSTRACTOn Application of Conversion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Liu Xiao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grammar and expression style, translators may adopt the approaches of changing the word classes and sentence components in English-Chinese (E-C) translation. As a frequently-used translation technique, conversion enables translators to achieve a natural, fluent and accurate translation that not only conveys the original text’s information but also fits the idiomatic usage of Chinese.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amines the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in E-C translation such as conversion from English nouns or prepositions into Chinese verbs. The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usually results in the conversion of sentence components, so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version of sentence components.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of how to convert the English perspectives into the corresponding ones conform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 pattern.Key words:conversion; word classes; sentence components; perspectives; E-C translation摘要论转换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刘潇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或表达习惯上存在巨大差异,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往往需要改变原文的词类或句子成分。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论文标题汉译英翻译三原则

论文标题汉译英翻译三原则

课程教育研究 外语外文 ·20· follow her footstep and being deserted by her husband, we can conclude that Amanda’s miserable sufferings and tragic fate is doomed as long as she lives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to make things even more pathetically, women in this play, including Laura, they didn’t realize the bondage and limitatio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imposed on them. Williams’ reveal of the tragic fate of Amanda attract our attention to study feminism and advocate to build a equal society. Reference: [1]Beauvoir,Simone de. The Second Sex. Trans. Constance Borde and Sheila Malovany-Chevallier.Random House: Alfred A. Knopf,1949. [2]Bloom, Harold. Tennessee Williams.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 [3]Showalter, Elaine.1995. 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4]Williams, Tennessee.1987. The Glass Menagerie[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5]柏 棣.2007.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翻译论文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一、引言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

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

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

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

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

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

”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

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

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

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

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

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

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本语言框架句型中去时,两者的逻辑关系就通过“is”发生相互作用。

“is”用来表示一种等值。

所以从字面上看,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从听者对表述层的理解来看就应该推理为:“舌头是火”。

“是”表明两个意义集合在某方面来说是等值的。

然而,从上面我们对这两个词的意义的理解来看,它们显然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将它们之间用“is”连接后,进行常规的等值逻辑推理的是行不通的,于是从表述层上我们能够辨别出这是一个隐喻,从而完成隐喻理解的第一部分。

当听者明确说使用的是隐喻式的言语行为之后,就要对隐喻所表达的真正意义进行推断,那理解当然就要进人二级阶段,理解该言语行为的施行性部分,即理解“说话人的思想的原始的,或内在的意向性”。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The tongue is a fire”是说给一位正受媒体指责的艺人听的,那么说话人可能含有一种同情或瞥告的意向。

艺人总是倍受媒体关注的,由于种种原因,媒体可能片面地、夸大地报道了某些事实,而这样的报道传播开来便演变成了某种绯闻和谣言,它们将或多或少地给艺人本人或其事业带来一些麻烦。

这种语境为舌头与火的等值逻辑推理提供了一种可能:舌头―人类的语言器官―人的言语行为―媒体的报道―人们对报道的负面反应绯闻和谣言―给艺人本人或其事业带来麻烦毁坏名誉或阻碍事业发展,火―会发光发热的化学物质―光和热过度会引发火灾,毁坏东西,甚至造成人员死亡,这样二者在毁坏这一功能上找到了相似性,逻辑推理就站得住脚了。

“The tongue is a fire”的意思是大众对艺人的多种看法和言论中不乏绯闻或谣言,它们也许会攻击其人格,甚至会因为它们的存在,公司解除雇佣关系,或者没人敢请这位艺人演出。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说话者是在发出人言可畏的感叹,或是在告诫演艺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被媒体捕捉到后进行炒作,从而自毁前程。

至此,听者才完成了对语言语行为的有效理解,导致了听者与说者的某种认同。

完成对隐喻的理解,必须经由一级理解对言语表述内容的理解到达二级理解对言语者内在意向性的理解。

在同一语言体系中是这样,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间也应该如此,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往。

我们应该怎样操作隐喻翻译就不言而喻了,或保全源语隐喻,或进行译语隐喻替换,或使译语语言显性化都具有可行性,只要它能够帮助听读者完成意向性理解。

三、结语虽然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人们的隐喻概念也时有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个学科领域的深人发展,翻译学以及在其抬导下的翻译实践活动被不断地注人新的血液。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这扇新打开的窗户看隐喻翻译时,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具有所有言语行为所共有的双重结构,基于此我们对它应有相应的双重理解,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导向某种认同”的理解。

相信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解读隐喻。

谈谈英汉翻译中的神似摘要:“神似”也叫“传神”。

“神似”本为书画评语,自从被引入翻译学之后,一直奉为文学翻译的圭臬。

傅雷翻译“神似”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取诸于中国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是中国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译论之一,其核心是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本文首先介绍了神似说的发展过程,进而谈到英汉翻译中的神似问题,最后指出“神似说”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英汉翻译神似傅雷一、引言我国的翻译理论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曾谈到我国翻译体系的四个阶段:“1.古代译经的‘案本而传’;2.严复的‘信、达、雅’;3.傅雷的‘神似’说;4.钱钟书的‘化境’说”。

[1]由此可见,“神似”在整个中国译论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指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1年1月6日,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再次提出“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为繁荣新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神似说”已成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重要学说之一。

二、“神似”说的发展过程在我国语言翻译理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当数“神似”论。

“似”指一种语言组织成文的材料不可能完美无缺地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成文材料,是翻译这一由两种语言及其代表的文化所构成的矛盾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衡量译本好坏的最高标准是看它能否译出原文风格[2],达到最佳近似度,要想将原文所载的各种信息全部转化到另一种文字中非得要有“神”。

“神”即神韵、精神和风格。

翻译不能求全,重在传神,“传神”也即“神似”。

翻译的“神似”,顾名思义,“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3],必要时摆脱原文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束缚。

“神似”说的基本思想,并非傅雷首创,实则由来已久。

1921年,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首先提出“在‘神貌’和‘形貌’未能两全时,到底应该重‘神貌’还是重‘形貌’”的问题,并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进行了详尽阐述:“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只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如使人同情使人慰乐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本的‘神韵’,难免要失了许多感人的力量。

”1929年,陈西滢发表《论翻译》一文,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神似”三种概念。

他是用美术创作与翻译比较,进而立论的:所以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要“信”。

这不难明白,难明白的是怎样才能算是“信”。

我们以塑像或画像来作比,有时一个雕刻师或画家所塑的,所画的像,在不熟识本人的旁观者看来,觉得很像了,而在本人的朋友家人看来,即可以断言它不是某人,虽然不容易指摘出毛病在哪里。

这是因为雕刻师或画家专求外貌上一耳一目的毕肖,而忘了本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活人。

可是有时雕刻师或画家的成绩,连本人的家人朋友都说惟妙惟肖,而在艺术鉴赏者或善观人的眼中,还不是极好的作品,因为他们没有把此人那些不易见到的内蕴人格整体表现出来。

只有古今几个极少数的大画家、雕刻家才能洞见主人翁的肺腑,才能见到一个相处数十年的朋友所捉摸不到的特性。

最先所说的肖像只是形似,第二类超乎形似之上了,无以名之,我们暂名之为意似,到最后的一类才可能说是神似。

也就是说,肖像的“信”,可以分“形似、意似、神似”三种引自陈西滢《论翻译》,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

陈西滢道出了艺术最高境界的真谛,他首次把“神”的概念与“似”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对神似翻译学整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四年后,林语堂在《翻译论》中说:“译文所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

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李健吾在《翻译笔谈》中也谈到“一个译本好是由于传神”。

上世纪60年代,傅雷宣言式的深刻而明了的表达“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使“神似”的翻译主张迅速传播开来,并为翻译界普遍接受。

他总结了从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五十年的翻译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包括了较“信达雅”更多的内涵,把翻译纳入了文艺美学的范畴。

傅雷在翻译上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译文要“神似”原文的最高境界。

现代语言大师王佐良先生也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还有比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更重要的通篇的‘神似问题’”,并且还指出翻译“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4];刘重德的新标准“信达切”中的“切”就是风格要切近[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