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为什么不认秦香莲
浅析《秦香莲》

浅析《秦香莲》京剧是中国的代表性剧目,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名族的国粹,这个学期在六大模块中选了这门课,正是为了学会去欣赏京剧,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这个周六去听了《秦香莲》,现在结合课上章老师讲授的知识,对其进行简单的赏析。
秦香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宋代,陈世美中状元后,谎称未婚,被宋仁宗招为驸马。
三年后其妻秦香莲携子女进京寻夫,住张三阳店中。
三阳助其往叩驸马宫,陈世美拒不相认。
香莲闯入宫中,向陈诉苦,陈不念旧情,逐之出府。
宰相王延龄得悉其事,如香莲入府,并使人邀请陈世美过府饮宴。
席间,香莲唱曲以讽世美。
世美假装不识,延龄无可奈何。
世美归家后使韩琪追杀香莲母子。
韩琪怜香莲蒙冤,以金相赠,然后自杀。
香莲往开封府告状,包拯请陈世美来,劝与香莲恢复旧好,为世美所拒。
包拯不顾国太、公主拦阻,捧冠开铡。
在周六的这场戏中,主角之一的秦香莲是由张派演员扮演,她的声腔既甜美圆润又浑厚宏亮,有一定的厚重度和立体感,细腻婉转,犹如淙淙溪水流入心间,极具张派韵味,董雪平准确的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唱腔中含着感情,如泣如诉的演唱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
而另一个主角包拯则是由裘派女演员耿露扮演的。
耿露是当今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裘派女花脸,她的嗓音高亢明亮、行腔委婉、韵味醇厚,有典型的裘派唱腔,而且分寸、火候控制的很恰当,没有洒狗血之嫌;另外她表演大方、台风漂亮,作为女花脸实属难得。
她的演唱,在表演上,沉稳、老到、特别是一双眼睛,那眼神的变化是极为准确的,与剧情和人物的情感很贴切。
再来看一下戏中的各个行当,首先看旦行。
旦行均为女性人物,一般可以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秦香莲是剧中的青衣,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剧中董雪平将这个角色塑造得很成功,充分地展现了秦香莲的心理和人物性格。
剧中的老旦则是年老的国太。
再来看净行,净行俗称花脸,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者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铡美案

铡美案《铡美案》又名《秦香莲》,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
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
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影视有93版《包青天》第一个单元故事等。
1故事大纲编辑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
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
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2故事考证编辑铡美案戏曲剧照铡美案:《包公案》和《三侠五义》的交叉体现“驸马爷近前看端详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瞒皇上杀妻灭嗣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随着这句经典唱腔,铡美案被大家广泛认知。
其实在明代根据元曲整理的《包公案百家公案》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现代铡美案剧情差距很大。
那么现代的铡美案和包公百家公案又有什么区别呢?包公案里陈世美没有做驸马。
秦氏不叫秦香莲。
陈世美“久贪爵禄,不念妻子”两年未回家,秦氏带两个孩子寻夫,在陈世美过寿的时候扮作弹唱女子在其同僚面前为其献琵琶曲,陈羞脸难藏散席后把秦氏抓来棒打一番赶出城去,觉得秦氏行为“羞杀陈门概族人”派骠骑将军赵伯纯赶到白虎山下一剑杀之,要接瑛哥、东妹回府,两个孩子不回。
铡美案(秦香莲、明公断、不认前妻)

陈世美 (西皮原板) 但愿得成名后堂前孝顺,
秦香莲 (西皮原板) 盼官人得中后速返家门。
高堂上已到了,
陈世美 (西皮原板) 桑榆暮年,
秦香莲 (西皮原板) 英哥儿与冬妹,
陈世美 (西皮原板) 尚未成人。
秦香莲 (西皮流水板) 莫贪荣华把家忘,
中与不中早还乡。
要知道堂上父母掩门望,
儿女日夜唤爹娘。
史书上古人讲,
王延龄白想你我有朝为官府中有家眷吃的是珍肴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惜这个村妇不曾嫁给一个好丈夫故而她抛头露面到处卖唱度日
中国京剧戏考
铡美案
1
铡美案(一名:秦香莲;一名:明公断;一名:不认前妻)
主要角色 包拯:净 陈世美:老生 秦香莲:正旦 王延龄:老生 国太:老旦 皇姑:花旦 张三阳:丑 韩琪:武生
情节 宋代,陈世美中了状元,又当了驸马。原妻秦香莲带领子女入京寻夫,陈世美不认,反使家将韩琪追杀母 子灭口。秦香莲哭告实情,韩琪自刎于三官堂。秦香莲到包拯处控告,包拯设计召来陈世美,与秦香莲对 质。陈世美自以为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欲铡之。太后、皇姑前来劝阻,包拯不顾,铡死陈世美。
冬妹
(同白)
陈世美 (白)
(陈世美哭。)
陈世美 (二簧散板)
秦香莲 (二簧散板)
陈世美 秦香莲
(二簧散板) (二簧原板)
陈世美 (二簧散板)
秦香莲 陈世美
(白) (二簧散板)
秦香莲
英哥、 冬妹
陈世美
(白)
(同白) (二簧散板)
英哥、 冬妹 陈世美
(同白) (二簧散板)
英哥、 冬妹 陈世美 秦香莲
陈世美 秦香莲
糟糠之妻不下堂。
陈世美 (西皮流水板) 娘子但把宽心放,
陈世美的故事

陈世美的故事陈世美的故事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世美的故事,欢迎阅览。
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陈世美家境贫寒时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后来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
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
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历史上是否确有陈世美其人?据传,清朝顺治年间进士陈年谷为戏剧《铡美案》中陈世美的原型,陈年谷秘史记载陈年谷号熟美,陈年谷和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陈年谷遭两位同学报复诬陷,成为戏曲中的陈世美。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
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
”据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
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
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
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
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
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践行平等经典案例

1、包青天之铡美案新科状元陈世美文才人品均获太后赏识将之招为驸马,朝野同庆。
村妇秦香莲带着一对儿女春哥、冬妹却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寻夫,原来她竟是陈世美的妻小。
陈世美当然不认,将母子三人逐出府去,秦香莲得展昭之助来到包拯台前具状申告。
包拯心知驸马弃妻再娶犯下了欺君之罪,又怜惜香莲母子孤苦无依,有心规劝陈世美认妻安顿。
陈世美为绝后患竟派出手下韩琪意图杀妻灭子,展昭及时出手搭救,韩琪仗义自刎留下驸马府钢刀为凭尽诉驸马恶行。
包拯大怒设计驸马来到开封问罪,陈世美自恃有太后公主撑腰,而太后公主也适时来到开封府要人。
包拯两难之际,秦香莲悲叹世间无青天,包拯汗颜羞愤之下,不惜自摘顶上乌纱硬将驸马立斩龙头铡下。
2、徙木立信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
(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3、贺龙为公平不要荣华富贵贺龙当过镇守使,当过国民党军队的军长。
但他寻求真理,不要荣华富贵,投身革命。
一个亲戚对他说:“你脱下将军服穿粗布衣,脱下皮鞋穿草鞋,你图的是什么?”另一个亲戚说:“你在国民党里大官当得好好的,国民党势力又强大,你为什么要当‘红脑壳’呢?”贺龙笔着说:“我贺龙找真理,找个好领导,找了半辈子,现在总算打到了。
就是把我脑壳砍了,我也跟共产党走到底。
我要的不是个人前程,我要的是国家民族和劳动大众前程。
”贺龙参加革命以后,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善战。
是一位功勋卓著,无产队级革命家、军事家。
4、周总理的故事周总理不知疲倦地为当和国家操劳,毫不保留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但他对别人为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劳动都非常尊重。
《铡美案》简介

铡美案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
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
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影视有93版《包青天》第一个单元故事等。
历史趣谈包公怒铡陈世美 包公怒铡陈世美的起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包公怒铡陈世美包公怒铡陈世美的起因
导语:包拯怒铡陈世美。
这个故事在包拯断案破案中是非常有名的案件,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要是陈世美贪图荣华富贵,考中状元后抛弃妻子,原配妻
包拯怒铡陈世美。
这个故事在包拯断案破案中是非常有名的案件,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要是陈世美贪图荣华富贵,考中状元后抛弃妻子,原配妻子秦香莲来开封府求包拯,后来包拯铡了陈世美,还了大家一个公道。
故事简介:
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带两个儿女上京寻夫,他的丈夫陈世美中了状元娶了公主,当上驸马,他不认认识秦香莲子女,秦香莲到开封府告状,告他不孝父母、欺君罔上等罪状,陈世美到开封府他认识秦香莲子女,秦香莲和子女回老家庐州去,陈世美派韩琪去追杀秦香莲和子女,韩琪不忍下手,韩琪在庙中举刀自杀,被展昭救了秦香莲和子女,她包拯告发陈世美教唆杀人罪,包拯下令派人去做捉拿陈世美,陈世美被抓进开封府大堂,他因四条罪名被包拯下令斩首,公主和太后赶到开封府大堂阻止包拯对陈世美行刑,包拯下令退堂,将陈世美打入大牢择日宣判,包拯进宫面圣,圣上要包拯秉公处理陈世美,圣上批准包拯处斩陈世美的决定,第二天,包大人升堂,陈世美被押出大牢上堂,他被验明正身后,包拯下令,龙头铡伺候,他被押上龙头铡,铡刀落下。
包拯未当宰相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民间故事包青天的三个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包青天的三个故事
摘要:
一、包青天的简介与民间故事背景
二、第一个故事:陈世美与秦香莲
三、第二个故事:狸猫换太子
四、第三个故事:铡美案
五、包青天的形象与价值观
六、总结
正文:
在中国民间,包青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他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正义的化身。
本文将介绍包青天的三个著名民间故事,带您领略这位清官的威严与智慧。
包青天,原名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
他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一生致力于维护正义、为民请命。
在任期间,包青天铁面无私,严惩贪官污吏,深得百姓爱戴。
他留下的许多故事,成为民间流传的佳话。
第一个故事:陈世美与秦香莲。
这个故事讲述了书生陈世美考中状元后,忘记前妻秦香莲,娶了公主为妻。
秦香莲带着孩子来到京城,陈世美却不肯相认。
包青天得知此事,下令鍘死陈世美,维护了正义。
第二个故事:狸猫换太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真宗时期,皇后刘娥与宫女李氏同时产子。
刘娥为了巩固地位,狸猫换太子的计谋。
包青天审理此案,查
明真相,保护了李氏的皇子,即后来的宋仁宗。
第三个故事:铡美案。
这个故事讲述了驸马都尉王熙凤陷害忠良,包青天不顾威胁,公正审理此案,将王熙凤绳之以法。
包青天的形象代表着我国古代百姓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他的故事传递了公正、善良、忠诚等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至今日,包青天的形象依然活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传说。
总之,包青天的三个民间故事展现了其公正廉明的品质,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世美为什么不认秦香莲
早上起来,收音机里正在唱豫剧《秦香莲》。
听了一会儿,忽然对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是不是因为喜新厌旧产生了怀疑,萌生了一些新的猜测。
一是秦香莲不孝。
戏中唱道,郓州三年大旱,遭受灾荒,饿死双亲。
试想为什么会饿死的正好是双亲,而不是秦香莲,也不是一双儿女?也可能有人会说,老人身体素质差,经不起灾荒,秦香莲正值壮年,身体好,吃同样东西的情况下,可能老人会饿死,壮年人不会饿死。
那儿童呢,儿童的身体应该很弱,为什么没有饿死。
有人会说可能是老人心疼孙子,把吃的东西给了孙子,把生的机会让给了下一代。
这一点倒也说得过去。
但在宋朝封建伦理道德盛行的时代,一般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抢老人的东西吃的。
那样的话,就是不孝,哪怕是老人同意也不行。
如果把老人饿死了,而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却安然无恙话,在那个时代是会受社会舆论遣责的。
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大家可能听说过《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又叫埋儿奉母,为母埋儿。
东晋《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都有记载。
说得是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为了母亲埋掉自己亲生儿子,虽然不多见,但在古代因为饥荒而卖儿卖女的情况却是较普遍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出戏《卖苗郞》。
《卖苗郞》又叫《背公公》、《孝妇泪》。
故事情节大概是:柳迎春之夫周文选进京赶考,多年不归。
河南太康天旱绝收,柳之婆母饿死,公爹病重,迎春忍痛卖子苗郎奉养公爹周云太。
老人不见孙儿,杖责迎春,迎春哭诉原委,周甚感动,自此,翁媳相依为命。
期间,文选得中,招赘相府。
其新岳奸相明里差人赴太康报喜,暗中命人截杀柳氏。
柳氏背负公爹逃命,万般无奈之际,恰遇苗郎得官出巡,拦道喊冤,苗郎认亲,带二老回京,并请周文选过府。
父、妻痛斥文选,苗郎代父求情,故事以和睦而终。
柳迎春和秦香莲的情况基本相同,同样是丈夫进京赶考,丢下公婆子女;同样是遭遇灾荒,生活难民维持;同样是丈夫得中后攀附权贵不认自己。
而不同的是,柳迎春采取了卖儿养翁的办法,最后公爹得以活命,儿子也得活命并当了大官,最后家人团聚。
秦香莲采取的什么办法不知道,但结果却清楚,双亲是饿死了。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母子,最后被包拯铡死。
把秦香莲和郭巨、柳迎春的情况相比较,放在那个时代,分析儿女保全、公婆饿死的结果,会使人认为首先秦香莲在遇到饥荒的时候,没有把孝敬老人放到首位,很可能是把保全儿女放在了首位,虽然这可能是老人的意思表示,但这样做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和正常行为模式的。
很容易使人产生秦香莲对老人不孝的猜测。
因此,在进京见到陈世美后,说到二老都饿死了,只把儿女保全了,恐
怕即使没有宫院招亲和公主阻拦的情节,陈世美也不会认下这个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孝的坏名声的妻子。
二秦香莲不善表达。
戏中有几句戏文是在陈世美犹豫是认还是不认时,秦香莲唱的,“咱回到家去种田地,共患难才是好夫妻。
为妻我不怕苦来不怕累……”这几句话一唱,本来还在犹豫不决的陈世美马上下了决心,坚决不能认。
为什么呢?
第一功名来之不易。
陈世美离家三年进京赶考,好不容易取得了的功名。
陈世美不是什么富家子弟,进京赶考还带着仆人,银子随便花,即使赶考也很舒服。
一定是把家中仅有的一些家产变卖一下凑了点盘缠才进的京,那日子不用说多困窘了。
进京以后首先是礼部主持的会试,经过三关九天的冲杀,在全国几千人中,以几十比一、几百比一的比例得以杀出重围,得中贡士。
然后再进行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在金殿上进行了考试。
对于一些农家子弟来说,肯定从来没有进过皇宫,更别说见皇帝了。
殿试时,一二百个贡士跪在金殿上,按照皇帝出的题目,用工笔小楷写出一篇讨皇帝老儿喜欢的文章,确实是不容易的。
可以说一点不比现在大学生考公务员简单。
得中一个进士就很不容易,更别说中前三甲,中第一名—状元了,那更是祖坟上冒青烟,多少辈子的荣耀。
况且又被皇帝看上,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东床驸马,那更是多少个士人君子梦中渴望的事,是难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因为你虽然学习好,可以考个状元,但不一定长得漂亮,不一是帅哥,皇帝不一定能看上你。
即使考了状元,长得又帅,可偏偏皇帝没有女儿或女儿已老、尚幼,那你也做不成驸马。
现在陈世美中了状元,又做了驸马,那真是比中上亿元的彩票还不容易。
按你秦香莲说的,和你相认后回家种地,虽然你肯吃苦受累,可我陈世美多年的奋斗白搭了,等于一下子到了出发点,岂不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下回到解放前”。
穷日子过怕了的陈世美肯定不乐意再吃二遍苦、遭二遍罪。
第二后果不堪设想。
做为农村出来的一个苦孩子,经过自己十年寒窗,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场场杀过来,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驸马一次次竞争下来,如今终于得以锦衣玉食,吃喝不愁,呼风唤雨,并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贡献了,可以说前途是光明的,将来出将入相是很正常的。
毕竟是皇帝—大老板的关系,谁不高看一眼,谁又能竞争过他。
论学历,人家是状元;论关系,最高领导人是人家岳父,怎么和人家比。
现在网上热炒的那些什么30多岁当市长的那些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更何况还有如花似玉的公主时刻陪伴。
而认下秦香莲会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如花似玉的公主肯定不干,“找你的黄脸去吧,想让我做二奶,没门。
本公主如此年轻,追我的小白脸粉丝多着呢。
”公主老婆没有了,只能整天面对已经人老珠黄、打扮粗俗,不会唱歌、跳舞、撒娇,比宫中的仆人还不如的一个中老年妇人,落差太大,不可想象。
其次皇帝老官肯定不干。
你陈世美假造简历,骗取领导和组织的信任,在现在来说,大不了被媒体曝光,职务撤了。
那个时代可不那么简单,陈世美不但假造了简历,还骗取了公主的处女之身,那还了得,那是欺君大罪,十恶不赦。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不但自己要杀头,吃饭的家伙不保,还可能要满门抄斩,甚至要诛九族的。
你说认了秦香莲有什么用,今天认了,还没等出京城呢,更别说回到家了各地了,说不定明天马上就被杀了,连个儿女后代也没留下。
不但对自己不利,实际上对秦香莲、对子女都不利。
“不如给你秦香莲点钱,给你们办个移民,去享清福吧。
有机会我还可以借因公出差的机会和你们见个面。
”象这种情况,恐怕就是陈世美的父母在世也不会同意让儿子认秦香莲的。
因为如果一认,不仅他们夫妇得死,孙子孙女得死,还连累的父母也性命不保。
如果硬挺不认,皇帝、公主出面说说情,很可能没事,自己倒可能乐享晚年。
再次其他群臣也不干。
你陈世美太红了,令多少朝中大臣眼馋。
第一个就是丞相王延龄。
年龄大了本不想管那么多闲事了,可在自己接班人问题上,本来自己有了目标人选,近期就想交班。
突然杀出个黑马,出了个陈世美,想接二把手的班,并且又是一把手的意思,你说自己选定的人怎么办呢,何况礼已经收了、愿也许了,让我这三朝老臣的面子往哪搁呀。
再说了你陈世美和我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以后我退休了,有什么事你不听招呼,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最现实的,想让你照顾一下孙子在哪个路、哪个军先弄副职锻炼一下也许都弄不成,更别说将来入阁当丞相了。
因此,你陈世美别管认还是不认,都得借机找个错把你扳倒。
第二个就是包拯。
包拯一向以清官著称,出了这么大的事,他能不管嘛。
不然别人怎么说,史书怎么记,后世怎么评论?再说了你陈世美年纪轻轻的爬到我的头上了,平时就心里不高兴,这下总算抓住个机会,绝对不能失去,一定得把陈世美除掉。
第三个是自己的同僚。
有陈世美的老乡、同年,还有其他同僚,早就对陈世美如日中天的气焰不满意,这下陈世美终于有了问题让抓住了,一定得把他搞臭。
小字报、花边小报、电视、广播、网络,特别是博客、微博、手机短信这些方法,一定得利用好,绝对不能让陈世美翻身,“我们得不到,让他也不能得到”。
所以说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就是喜厌旧,至少不完全是这样。
这一历史迷案,需要一些历史学家们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