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2024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反比例函数是形如y=k/x的函数,其中k是常数,x不等于0。它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许多实际问题中的关系,如速度与时间、面积与半径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它与路边的距离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时,学生可能对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存在困惑。此外,在进行代数运算和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运算规则和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导致解题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感到挑战。
教学方法与手段
5.反馈交流: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作业反馈交流,了解学生对于作业的看法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数学建模与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等相关的数学建模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视频资源:《反比例函数的奥秘》等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图象和性质,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一、目标与策略号飞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策略: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提高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和深刻认识反比例函数这一数学模型。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一一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_ (k为常数,k不等于零)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函数或叫因变量,y也可以写成:,(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k ............................(1)反比例函数y —(k为常数,k不等于零)的图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F® x值的增大而(3)当k<0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F® x值的增大而k(4)在反比例函数y —(k为常数,k不等于零)中,由于x 0且y 0 ,所以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轴和轴.知识要点一一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
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
知识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1: A、B两城市相距720千米,一列火车从A城去B城.火车的速度v(千米/时)和行驶的时间t (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问题2:某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50立方米的圆柱形的池子。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通过所列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教学重点:1.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通过所列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通过所列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接下来我们应该探究什么?类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引出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探究新知探究一: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 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地下掘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 m时,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 m.相应地,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思考:(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该探究题中包含哪些量?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你能写出S与d的关系式吗?你能从函数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关系式吗?(3)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从函数角度来看,你怎么理解?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又是什么意思呢?解:(1)∵V S d=⋅∴410VSd d ==(2)∵底面积S定为500 m2∴410 500d=∴20d=(3)∵深度改为15 m∴410666.6715S=≈答:(1)函数关系式为410Sd =;(2)当S定为500 m2时,应掘进20m;(3)当深度改为15m时,底面积应改为约666.67 m2.总结: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①仔细审题,确定变量和常量;②适当方法,得到函数解析式;③根据已知,代入求出未知量;④结合所求,写出实际问题答案.探究二: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把轮船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卸货速度v(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单位: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多少吨?解:(1)∵308240v t⋅=⨯=∴240 vt =(2)∵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载完毕∴2405 tv=≤∴48v≥答:(1)函数关系式为240tv =;(2)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48吨.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提问,在这个问题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是否符合反比例函数的模型,如果是反比例函数,那么其比例系数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平均卸货速度v(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角度出发,该如何理解“不超过5天卸载完毕”,并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点评,并规范书写过程.三、例题练习例题1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分别为1200 N 和0.5 m.(助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1)动力F 与动力臂l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 m 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 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l 至少要加长多少?解:(1)∵12000.5600Fl=⨯=∴600 Fl =∵动力臂为1.5m∴6004001.5F==(2)∵动力F 不超过所用力的一半∴6004002002Fl=≤=∴3l≥∴3 1.5 1.5-=答:(1)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 N 的力;(2)动力臂 l 至少要加长 1.5 m.例题2一个用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 110~220 Ω.已知电压为 220 V.2()U P R= (1)功率 P 与电阻 R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这个用电器功率的范围是多少?解:(1)∵220U = ∴2220P R= (2)∵110220R ≤≤ ∴2220110220P≤≤ ∴220440P ≤≤答:(1)函数关系式为:2220P R=; (2)这个用电器功率的范围是 220~440 W.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并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后练习1.某城市市区人口x 万人,市区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平均每人拥有绿地y 平方米,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A.50y x =+B.50y x =C.50y x =D.50x y =解析:由城市市区人口x 万人,市区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 则平均每人拥有绿地50y x=. 故选:C.2.根据物理学知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承受的压强(Pa)p 是它的受力面积()2m S 的反比例函数,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当20.25m S =时,该物体承受的压强p 的值为________Pa .答案:4002.根据物理学知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承受的压强(Pa)p 是它的受力面积()2m S 的反比例函数,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当20.25m S =时,该物体承受的压强p 的值为________Pa .3.某型号汽车行驶时功率一定,行驶速度v (单位:m/s )与所受阻力F (单位:N )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其图象如图所示.若该型号汽车在某段公路上行驶时速度4. 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的密度()3kg /m ρ与体积()3V m 成反比例,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解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ρ与V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当310m V =时,求物体的密度.6(0)V V =>. ()30.6kg /m =. 解析:(1)设ρ与V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将的坐标代入,与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2)当时, 物体的密度 .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通过所列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七、板书设计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仔细审题,确定变量和常量;(0)k V V ρ=>(3,2)A ρ==6k ∴=ρ∴V 6(0)V Vρ=>310m V =()360.6kg /m 10ρ==②适当方法,得到函数解析式;③根据已知,代入求出未知量;④结合所求,写出实际问题答案.。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推荐5篇)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学除了繁琐的计算、抽象的符号就是让人头疼的几何证明。
实际上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本节就体现了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
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处不在,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虽然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四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却采用了自编的关于教师上班的路程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全校师生所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件,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反过来服务实际生活这种数学建模思想。
同时又通过问题的内容加深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应用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与性质这些知识基础,另外在小学也学过反比例,并且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
但由于所教学生都是农村学生,信息掌握程度不高,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教师更换了例题,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一种亲切感。
在学习中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际问题引入反比例函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1.学生在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反比例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针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图像,深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成反比关系的数学模型。那么,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呢?它有哪些性质?我们又该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1.定义: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y = k/x(k≠0)。其中,x和y是两个变量,k是常数。
2.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反比例函数模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4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达式,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广告费与观众人数、药水浓度与稀释倍数等,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实际问题。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让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比例函数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知识,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对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
2.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反比例函数实际问题相关的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1小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个与反比例函数实际问题相关的实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cm²,长是8cm,求宽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体会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26.2.1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反比例函数求出问题中的值。
2、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这一数学模型。
专家建议1、应用题是学生比较难的一个知识内容,鉴于此可以引导小组讨论,交流意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与应用,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中可以采用引例举证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3、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立体想像能力较差,所以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活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促使学生通过“猜想—假设—验证—归纳—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学教程:一、复习巩固,情景导入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列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 ,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 (h )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 (km/h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 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 (元)与人数x (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随宽x 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 随全市总人口n 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已知反比例函数y=x6,当x=2时,y= 2 ;当y =2时,x=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构造,掌握用反比例函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实际问题的探索方法,培养化归的数学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函数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养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学完第一节的内容,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不能完全理解,还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重点对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专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构建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位司机驾驶汽车从甲地去乙地,他以80千米/时的平均速度用6 小时到达目的地.(1)当他按原路匀速反回时,汽车的速度v与时间t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该司机必须在4个小时内回到甲地,则返程的速度不能低于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1)原路返回,说明路程不变,则80×6=480千米,因而速度v和时间t满足:
vt=480或v=480
t
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2)若要在4小时内回到甲地(原路),则速度显然不能低于480
4
=120(千米/时).
归纳常见的与实际相关的反比例
(1)面积一定时,矩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
(2)面积一定时,三角形的一边长与这边上的高成反比例;(3)体积一定时,柱(锥)体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4)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5)总价一定时,单价与商品的件数成反比例;
(6)溶质一定时,溶液的浓度与质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焦距x(m)成反比例,已知400 度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5m.
(1)试求眼镜度数y与镜片焦距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1 000度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
【分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问题.
解:(1)设y=k
x
,把x=0.25,y=400代入,得400=
0.25
k
,
所以,k=400×0.25=100,即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100
x
.
(2)当y=1 000时,1000=100
x
,解得=0.1m.
例2如图所示是某一蓄水池每小时的排水量V(m3/h)与排完水池中的水所用的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
(1)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此蓄水池的蓄水量;
(2)写出此函数的解析式;
(3)若要6h排完水池中的水,那么每小时的排水量应该是多少?
(4)如果每小时排水量是5 000m3,那么水池中的水将要多少小时排完?
【分析】当蓄水总量一定时,每小时的排水量与排水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解:(1)因为当蓄水总量一定时,每小时的排水量与排水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所以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知此蓄水池的蓄水量为:4 000×12=48 000(m3).
(2)因为此函数为反比例函数,所以解析式为:V=48000
t
;
(3)若要6h排完水池中的水,那么每小时的
排水量为:V=48000
6
=8000(m3);
(4)如果每小时排水量是5 000m3,那么要排
完水池中的水所需时间为:t= 48000
6
=8000(m3)
备选例题
制作一种产品,需先将材料加热到达60℃后,
再进行操作.设该材料温度为y(℃),从加热开始
计算的时间为x(分钟).据了解,设该材料加热
时,温度y与时间x完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
进行操作时,温度y与时间x 成反比例关系(如
图所示).已知该材料在操作加工前的温度为15℃,
加热5 分钟后温度达到60℃.
(1)分别求出将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根据工艺要求,当材料的温度低于15℃时,须停止操作,那么从开始加热到停止操作,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答案】(1)将材料加热时的关系式为:y=9x+15(0≤x≤5), 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
的关系式为y=300
x
(x>5);(2)20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这一原理.
2.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让实际问题中的量的关系在数学模型中相互联系,并得到解决.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A、B两城市相距720千米,一列火车从A城去B城.
(1)火车的速度v(千米/时)和行驶的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是v=720
t
.
(2)若到达目的地后,按原路匀速原回,并要求在3小时内回到A城,则返回的速度不能低于240千米/小时.
2.有一面积为60的梯形,其上底长是下底长的1
3
,若下底长为x,高为y,则y与x的
函数关系是y=90
x
.
3.已知矩形的面积为10,则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关系用图象大致可表示为(A)
4.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C)
A.小明完成100m赛跑时,时间t(s)与他跑步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
B.菱形的面积为48cm2,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为y(cm)与x(cm)的关系
C.一个玻璃容器的体积为30L时,所盛液体的质量m与所盛液体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D.压力为600N时,压强p与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
提升能力
5.面积为2的△ABC,一边长为x,这边上的高为y,则y与x 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C)
开放探究
6.为了预防流行性感冒,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 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毫克)与时间x(分钟)成正比例, 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分钟燃毕,此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毫克,请你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y=3
4
x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 8 ;
药物燃烧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48
x
;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毫克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30 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毫克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 分钟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案】有效,因为燃烧时第4分钟含药量开始高于3毫克,当到第16分钟含药量开始低于3毫克,这样含药量不低于3毫克的时间共有16-4=12分钟,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