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祭侄文稿》体现了颜真卿高洁严正的性格和激昂豪放的气度,他把娴熟精湛的书法用笔、结体、章法技巧与自己的人品、气质和情感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使这篇书法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由于兄逝侄亡、国恨家仇齐涌心头,在起草祭文悼英灵、痛斥判逆时,脑际中的思绪意念统统集中于亲人的忠烈之举及表达慰唁的深情厚意,并且凭借手中之笔随意挥洒。
文稿开头,作者显然是在极力控制内心的悲痛,按照通常祭文的格局叙述为文时间和自己身份,因此前六行运笔平缓,多取行楷体态,用笔凝重利落,结构谨敛端庄,墨韵协调自然,章法整饰有序。
尽管此时此刻心情极不平静,但依然竭力保持沉著、宁静、肃穆的气围。
当写至“祭于亡侄…………季明之灵”以后,也就是七至十八行,从表彰侄之幼德、冒险联络山平析之间,到历数叛逆贼臣凶残之举,尤其是说杲卿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整个过程,胸襟中积压已久的一股无法遏止的爱与憎、痛与恨的激情不断迸发出来。
反映在画面上的书体有行有草,线条时粗时细,形态忽大忽小,墨色或浓或淡;笔触跳宕幅度加大,字距行间变化不等。
这一切,全是波澜起伏之心态变化于外在的真率表露。
从十九行至全文终结,其悲痛欲绝和激越亢奋的情感达到了高峰。
甚至影响到文辞构思和准确纪实,出现了反复推敲,涂涂抹抹。
文字书写亦随之变化,运笔节奏大为加快,连绵萦带明显增多,不仅应用大草线条,而且掺进狂草结体,“久客呜衷哉”六字的神采风韵,充分展现了颜真卿学张旭所获得的博大气度,可谓雄肆飞舞,电掣雷奔,淋漓痛快地表达了悲愤与激烈的高昂心声。
总体上看,《祭侄文稿》是雄与秀的调畅,力与美的和谐,神与韵的展现。
《祭侄稿》与《兰亭序》都是即席而作,两者的创作心境具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
1。
对祭侄文稿的理解和感受

对祭侄文稿的理解和感受摘要:一、祭侄文稿的背景介绍1.作者颜真卿2.创作背景:悼念侄子二、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1.书法风格:楷书与行书的结合2.章法布局:疏密有致,气韵生动3.文字内容:情感真挚,感人至深三、祭侄文稿所表达的情感1.对侄子的哀痛之情2.对家族的忧虑之情3.爱国情怀四、祭侄文稿的历史地位及影响1.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贡献2.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3.对后世书法家的启示与影响正文: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更传达了作者对侄子的哀痛之情、对家族的忧虑之情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欧阳询、柳公权并称为“初唐三杰”。
祭侄文稿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战乱中英勇殉国,颜真卿悲痛欲绝,于是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以悼念侄子。
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书法风格上,颜真卿巧妙地将楷书与行书相结合,既有楷书的端正严谨,又有行书的流畅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在章法布局上,颜真卿运用疏密有致的布局,使得文字间气韵生动,充满韵律感。
最后,在文字内容上,祭侄文稿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子的哀痛之情、对家族的忧虑之情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
祭侄文稿传达了颜真卿的真挚情感。
面对侄子的离世,颜真卿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通过文字表达了对侄子的深切怀念。
同时,颜真卿对家族的忧虑也反映在文稿中,他担忧家族的命运,担忧国家的未来。
此外,颜真卿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祭侄文稿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的书法创新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启示,许多著名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受到祭侄文稿的启发,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以书法抒发情感的杰作,展示了作者的高超书法技艺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颜筋之神”,他的行书作品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其中,他创作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侄子颜璩的追思和祭奠之作。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赏析和一些拓展。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长卷,采用了行书的书体。
整幅作品自上而下,由右至左,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字体端庄,线条流畅,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有力,充满了生命力。
整体上,这幅作品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
在内容上,这幅作品描绘了颜真卿追思侄子颜璩的情感。
颜璩是颜真卿的侄子,也是他非常钟爱的亲人。
然而,颜璩在年轻时就逝去了,给颜真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这幅作品以祭文的形式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赫赫之武,其灵光已辞;翕翕之才,其希冀已绝。
”这两句话透露出颜真卿对侄子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
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颜真卿写道:“昔人已矣,将谁与之存焉?感时伤怀壮志凌云。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消逝的感慨,以及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些思考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不仅是颜真卿个人的悼念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高超的笔法和雄浑有力的气势,更在于它凝聚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这幅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也深远。
它开创了行书的新路线,形成了后世行书创作的范式。
颜真卿的笔法和构图手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之,颜真卿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情感深沉、技巧精湛的书法作品。
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用笔

祭侄文稿用笔
【原创版】
目录
1.祭侄文稿的概述
2.祭侄文稿的用笔特点
3.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
4.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正文
祭侄文稿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文稿是为了纪念颜真卿的侄儿颜季明而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祭侄文稿的用笔特点十分鲜明,颜真卿采用了行书的笔法,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技巧,例如横笔的平抹、竖笔的反钩、提按的翻揉等,使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感。
此外,祭侄文稿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和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它被誉为“行书之冠”,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对祭侄文稿进行了研究和模仿,试图掌握颜真卿的笔法和技巧。
同时,祭侄文稿也是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它见证了唐代书法的辉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同样值得关注。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坚持正义,不畏强权,被誉为“忠臣义士”。
祭侄文稿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颜真卿正处在政治上的低谷,他的侄儿颜季明因反对权臣而被杀害。
颜真卿在悲痛之中创作了祭侄文稿,表达了对侄儿的怀念和哀思。
总的来说,祭侄文稿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法作品。
它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笔法和技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观古人之书,每想见其挥运之时。
”面对此稿,谁都会为那苍劲的线条,雄浑的气势和天真烂漫的形式所吸引,让人观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祭侄文稿》无愧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最具有抒情意识且成为惊天地泣鬼神“天下行书第二”的杰出作品。
二、《祭侄文稿》技法天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在悲痛万分之时,不思笔墨,直抒入怀,用笔干练飞扬,气势雄强豪迈。
祭侄文稿特点

祭侄文稿特点
1. 《祭侄文稿》那字迹简直绝了啊!你看,颜真卿写字的时候那叫一个悲愤交加,每一笔都像是带着他的血泪!就像咱生气的时候写字,是不是也会特别用力?这文稿里的字就是这样,力透纸背哇!
2. 它的情感表达超级强烈的好不好!那文字里满满的都是颜真卿对侄子的悲痛和怀念呀!这就好比你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种感受会直接从文字里冲出来呀!
3. 还有那线条,哇塞,真是变化多端!时粗时细,时快时慢,就跟咱们的心情一样起起伏伏。
这不就是颜真卿情绪的真实反映吗?
4. 《祭侄文稿》的章法也很特别呢!字忽大忽小,忽密忽疏,这多像人生啊,有起有落,有疏有密。
咱平常做事不也这样吗,有时紧张,有时放松。
5. 它的墨色也很有特点啊!浓淡相宜,干湿互现,就如同天气有时晴有时阴,多有意思呀。
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哦!
6. 你再看看那涂改的地方,这是多么真实的体现呀!颜真卿当时写的时候肯定是思绪万千,所以才有这些涂改,这就像咱们说话有时候会说错了改一下一样呀!
7. 可不就是这样嘛,《祭侄文稿》就是这么独特,这么有魅力呀!它就是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让人无法忽视!
我的观点是:《祭侄文稿》极具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宝。
中国书法圈丨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

中国书法圈丨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每天分享最精彩的文化史料,书法鉴赏、名家名作和中国书法艺术前沿资讯。
一、一些字采用了草法工整的行楷基本上不减少笔画,如《兰亭述》。
《祭侄稿》也有很多字保留了楷书的笔画。
如1行的“元”,“年”,“次”,“戍”,“戊”,“几”,“庚”等。
从通篇而言《祭侄稿》比《兰亭述》减省笔画的字多些,行笔的速度快,连带多,还采用了一些草书的省略方法,用了一些草字。
1.减省笔画。
《祭侄稿》的有些字保留了楷书字的每个笔画,有些字则只是保留了楷书的框架,将临近的两笔连为一笔。
如第1行的“维”,“岁”,“月”。
有的则是明显地省了某个笔画,如第2行的“朔”左旁则省了一点,第2行的“使”右旁中间的框就省了好几笔。
第21行的“抚”右旁省了竖。
省笔画是形成草字的基本方法,在采取其它草化的方法中,也离不开省笔画这个基本方法。
2.借笔。
第19行的“泽”,右上借中间代上边。
被借的笔画既是这个部首的一部分,又是另一个部首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19行的“移”的右旁则是借牵丝。
3.取半。
第19行的“泽”,下边横竖交叉是各取横竖的一半。
第16行“倾”右旁的框是用取半的草法。
有的字的偏旁省了一半,如第4行“县”右旁的上边。
4.用笔画或者用草书符号代替偏旁部首。
第4行“都”左下用一点代替“日”;“轻”、“车”是用笔画代替其中的框;第4行“尉”的左上用了“厂字符”。
第20行“者”下的“日”用了“口字符”,较多的用了“一字符”,即用一横代替部首,如第18行“哀”中间的“口”。
二、使用草字或采取半行半草的写法在这个帖中,用了一些草字,半行半草的字比较多,(半行半草的字用在行书中尚可,而用在草书中则不合适)。
第1行“乾”字第2行的“日”,是草字。
第3行的“使”用一横代替框,是半行半草。
“持”是草字,按草书写法写的。
“诸”左旁用“足字符”草书中“足字符”和空挑也常混用,右下用一横代替框,此字是草字。
第4行“轻、车”是草字,是用行书的写法写的草字。
祭侄文稿书写风格

祭侄文稿书写风格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其书写风格有以下特点:
1.笔法雄健:颜真卿的书法以雄健的笔法著称,他用笔大胆、粗犷,给人们带
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气势磅礴: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常常呈现出磅礴的气势,他的字不仅有粗细、
肥瘦的变化,还有左右、上下之间的呼应,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3.情感真挚:颜真卿在书写《祭侄文稿》时,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激昂的情感,
这些情感通过他的笔墨传达得淋漓尽致。
4.个性鲜明:颜真卿的书法个性鲜明,他的字形偏胖,结构独特,有时候甚至
会打破常规的书写规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是一篇感人的祭文,也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谈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墨色字帖行草书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 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文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颜真卿50 岁时书。
计25 行,共230 字。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父陷子死,以致巢倾卵覆” 、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 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有很大的益处。
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 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 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 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 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 之意趣。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论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一、概述颜真卿,唐代杰出书法家,生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卒于公元785 年(唐德宗贞元元年),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
字清臣。
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爵封鲁郡开国公,后人尊称颜鲁公。
颜鲁公在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承先启后,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开宗立派、开一代书风的伟大人物,世称“颜体” ,与王羲之先后交相辉映,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形成过程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 。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
”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有“颜筋柳骨”之誉。
尽管颜真卿以书法名世,然究其一生,书法并不是其生活的主线。
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公元733 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通过国子监考试,翌年二月登甲科,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官场。
他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
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
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
他一生忠义坚贞,其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造就了其书法品格。
字如其人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自始至终均用中锋,体现一种的沉着、雄毅、博大之气。
颜真卿的一生,一半起伏于宦海,一半纵情于书法诗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是家喻户晓。
他的书迹作品流传甚广,据说有130 余种。
楷书有《王琳墓志铭》、《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臧公神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且一碑一面目,从中可以看出颜体书风的形成过程以及他毕生对书法的追求。
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行书佳作《祭侄季明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因家训所授,必以家天下为己任,忠君爱民,仁义道德,耿直忠厚,正因其坚贞的人格而成就了其书风的伟大。
三、颜真卿书法艺术解析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民酷爱书法,这种对书法的狂热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唐朝是书法的全盛时期,楷书尤盛,它直接隋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功绩最为显著。
以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大家” 。
各领风骚。
至于开科取士,书法成为必不可少之一项。
颜真卿逢开元盛世,“举进士、登甲科”,证明其文采超人,书法精湛。
早期书风受褚遂良影响十分明显,褚遂良善于对笔意的表现,注重提笔的“空” 、运笔的“灵” 。
这在褚遂良遗留下来的墨迹中可以发现,通过提笔和运笔实现书法的空灵,既体现了“尚韵” 书风的特点,又对魏晋书风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因此颜真卿在褚书中,花费了很大的功力,掌握其要领,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在《跋颜书》中也曾说过颜真卿学褚遂良,仔细分析,即使颜真卿晚年写的《麻姑仙坛记》中也能体悟到褚遂良的用笔、结体以及清瘦圆润的书法特征。
只是到了晚年,更注重并且形成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雄风的艺术特点。
从2003 年秋,洛阳龙门镇张沟村出土颜真卿书于开元廿九年(741 年)的唐《王琳墓志》让我们领略了颜真卿早年书作的魅力。
此时正值三十余岁。
不难看出此时的书风受初唐的影响,尤其是褚遂良的影响。
唐初实行科举制度,并设有“书学”一科,把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条件。
以书取仕,极大地激发了读书人学习书法的热情。
天宝二年(743 年),34 岁的颜真卿毅然辞去礼泉县县尉,赴京师长安拜学张旭,时隔三年(天宝五年),颜又辞官到洛阳,再访张旭,在其交往中,颜真卿受益匪浅,在张旭的指导下,上承“二王”之传统,又习“初唐四大家”之特点,兼收南北朝民间书法朴茂等新鲜营养,书艺大进,并撰写了著名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初唐的书风,在李世民的倡导下,一直笼罩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典雅、中和的气息。
如虞世南的圆润遒美,褚遂良的瘦劲温雅,欧阳询的严谨端庄,未能脱离魏晋的。
即使盛唐时期,颜真卿44 岁所作《多宝塔》严整精美,亦难免于初唐书风所影响。
经过“贞观之治”,唐朝开始进入盛世时代,政治稳定、开放,经济发达,国富民安,这使人们在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开始追求强盛雄壮之风,一种正大气象呼之欲出。
这种审美取势辐射到各个艺术门类,如唐画之丰腴、唐塑之丰满、唐诗之风采,无不反映了唐代艺术共同的审美精神。
盛唐是真正唐代书风的创立期,达到书法艺术美的极致,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李邕、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名家,在他们之后颜真卿登上了书坛巅峰。
其用笔一改之初习褚遂良时的细挺,结字浑厚圆劲,内宽外紧,笔势外拓,笔画富有张力,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逼人,具有篆隶笔意,极具庙堂之气。
同时又不失秀雅精到,这在《李玄靖碑》中得到完美体现。
平划宽结之态,或许出自《文殊般若经碑》、《经石峪金刚经》等碑,尤其到晚年其特点更加明显。
颜真卿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一个继承前人艺术成果,从中推陈出新,在继承上的变通,在创作上的个性,并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突破了“二王”书体而形成新风格,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新境界,逐渐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过程。
其风格也不是孤立和偶然地突然产生,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方面,进入中唐以后,人们的审美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和游移,另一方面,在新的审美思潮的驱动下,颜真卿不自觉地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着紧随时代步伐的新的艺术式样。
正如石涛所云“笔墨当随时代” ,为我们今天书法创作给予很大的启迪。
历史流传下来的颜真卿书迹约有百余种,窥其书艺发展过程,我们将颜真卿书法分为三个不同之创作时期。
50 岁前为前期,保持东晋以来的清俊妍美的书风,代表有《王琳墓志》、《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铭》(44 岁作)、《东方朔画赞碑》(46 岁作),开始形成雄强伟岸的个人面貌;50 岁至60 岁为中期,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50 岁作)、《争坐位帖》(53 岁作)、《郭家庙碑》(56 岁作),这是行书的成熟期;60 岁以后为晚期,此时也是“颜体”最为成熟,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时期,代表作有《宋广平碑》(62 岁作)、《麻姑仙坛记》(62 岁作)、《大唐中兴颂》(62 岁作)、《李玄靖碑》(69 岁作)、《颜勤礼碑》(71 岁作)、《颜家庙碑》(72 岁作)和《自书告身帖》(72 岁作)等,其中又以《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为颜真卿晚年最为得意和代表作,《颜家庙碑》大字深刻,庄严遒劲,综合成鲁公刚健雄浑的代表书风,同时又透露出风雅秀逸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