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学)第7章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合集下载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作业空间设计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作业空间设计

2.通道与走廊
(1)单人侧身通过,宽度W,则Wmin ≥330mm; (2)单人正向通过: Wmin ≥510mm;Woptimum
=760mm; (3)双人通道: Wmin ≥1.22~1.37m; (4)有单侧开门的通道: Wmin ≥1.67~1.83m; (5)双侧开门的通道: Wmin ≥2.1~2.34m。
3. 作业空间设计的目的
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生产现场,把 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工具等按生产任务、工 艺流程、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 给能量、物质和人员确定一个最佳的流通路线 和占有区域,从而提高工作系统总体上的可靠 性和高效性。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 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在工作位置上便于工 作,保证操作活动的准确高效,并以最低的体 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获得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同 时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安全人机工程
Chapter7 作业空间设计
7.1 作业空间
1. 作业空间的定义 在工作系统中,人、机、环境这三
个基本要素是相互关联而存在的。每 一个要素都根据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 并按优化系统功能的原则,使这些空 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空间的总 和就叫作业空间,也称工作空间。
2. 作业空间的三个空间范围
功能尺寸是指为了确保实现产品的某一功能而在设计 时规定的尺寸,有:
最小功能尺寸=(人体)设计界限值+功能修正值
最佳功能尺寸=(人体)设计界限值+功能修正值+心理修正值
7.3 工作场所的性质对作业空间的要求
在作业空间总体布局时,必须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1)从机器、设备的功能结构因素出发考虑完成工序所
4. 作业空间设计 在现代人机工程学中的地位
随着工矿企业向大型化、现代化方面发展,工 作系统所消耗的能量日益巨大,物质流量不断增加, 对人的操作要求显著提高,这使得作业空间设计变 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协调工作系统内人-机-环境 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关系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 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安全人机工程学习题汇总-王保国版-有答案

安全人机工程学习题汇总-王保国版-有答案

安全人机工程学习题一:名词解释第二章:人体的人机学参数水平面作业范围:人在台面前,在台面上左右运动手臂所形成的轨迹范围。

垂直面作业范围:手臂伸直,以肩关节为轴做上下运动所形成的范围。

坐姿空间作业范围:人坐姿时手脚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

百分位数:工程上常以正态分布的某个百分位a处的人体尺寸数值Xa作为设计用人体尺度的一个界值以控制设计的适应范围,该界值称为百分位数。

方差:描述测量数据在中心位置(均值)上下波动程度差异的值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带来的偶然的代表性误差第三章:人的生理因素及生物力学特征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一次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能被感觉器官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

视角:确定被观察物尺寸范围的两端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视力(视敏度):能够辨出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

视距: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视野:当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正前方空间范围。

动视野:当头部固定不动,眼球自由转动时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静视野(注视野):指当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正前方空间范围。

明适应(亮适应):当人从黑暗处到光亮处,有一个对光适应的过程。

暗适应: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视错觉:人观察外界物体形象和图形所得的印象与实际形状和图形不一致的现象,是视觉的正常现象。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现象。

听觉(掩蔽)残留:由于人的听阈的复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掩蔽去掉以后,人耳的效应并不立即消除的现象。

听觉的辨别阈限:在某频率下,仍能够听到的该纯音的最小声级的分贝数。

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的时间。

疲劳:当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平衡不能维持,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

在人体发生可以概括为失去功能或打乱功能的变化,也就是发生机能变化、物质变化、自觉疲劳和效率变化的现象。

闪光融合值:当闪光频率增大到某一值时,人眼对高于这个频率以上的闪光没有辨识能力感觉它是连续的光源第四章:安全人机功能分配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功能分配。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后习题答案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后习题答案

安全⼈机⼯程学课后习题答案安全⼈机⼯程学第⼀章⼀,⼈机关系随社会的发展有很⼤的变化,请举例说明其变化及其特点答:1 原始⼈机关系,旧⽯器时代的⽯⼑、⽯枪、⾻针等⼯具⼤部分呈直线形状,有利于⼈使⽤;到新⽯器时代,⼈类所⽤的锄头、铲⼑及⽯磨等的形状,更适合⼈的使⽤。

那是的⼈类在⽤这些⼯具进⾏笨重的体⼒劳动时,就⾃发地存在保护⾃⼰和提⾼劳动效率两⽅⾯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经验⼈机关系,这些⼯具由于⼈的使⽤经验、体会促使⼈机关系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级,由⾃发到⾃觉,逐渐科学化。

但这个时期的⼈机关系及发展只是建⽴在⼈类不断积累经验和⾃发的基础上。

3 ⼈机关系越来越复杂,机器要求操作者接受⼤量的劳动成果,例如:飞机的飞⾏,座舱及仪表位置设计考虑⼈的⽣理、⼼理和⽣物⼒学特性等。

⼆,如何理解⼈机⼯程学的含义?答:⼈机⼯程学是根据⼈的⼼理、⽣理和⾝体结构等因素,研究系统中⼈、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们安全、健康、舒适地⼯作,并取得满意的⼯作效果的⼀门科学。

三,阐述⼈机⼯程学与安全⼈机⼯程学的联系与区别。

答:安全⼈机⼯程学是从安全的⾓度和⼈机⼯程学的着眼点研究⼈与机的关系,运⽤⼈机⼯程学的原理和⽅法去解决⼈机结合⾯的安全问题的⼀门新兴学科。

安全⼈机⼯程学基础研究的⽅法与⼈机⼯程学的研究⽅法基本相同,但是研究问题的⾓度和着眼点主要侧重于从适应⼈的安全性特征去研究⼈机界⾯。

四、举例分析你所熟悉的⼀个⼈机系统的⼈、机及其结合⾯答:计算机。

在⼈机系统中,存在⼀个⼈与机相互作⽤的“⾯”,所有的⼈机信息交流都发⽣在这个⾯上,通常把这个“⾯”称为⼈机界⾯。

在⼈机界⾯上,向⼈表达机械运转状况的仪表或器件叫做显⽰器。

对机械来说,显⽰器执⾏的功能是输出,⽽对⼈来说,是输⼊。

⽽显⽰器就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即安全主体。

机这⾥是指计算机。

五、请说明安全⼈机⼯程学在安全⼯程学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答:安全⼈机⼯程学是安全⼯程学学科体系的⼀部分也是实现安全⼯程学的科学依据和最活跃的⼈的作⽤因素,它与其他三个⼦系统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互为补充,从⽽构成了安全⼯程学这⼀整体。

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

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

术语和符号3.1 水平基准面P XY在工作岗位,人站立的或座椅放置的平面(见图1至图3)。

3.2垂直基准面P YZ与人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基准面相垂直,并且通过工作岗位上限制人体向前的点所在的平面[见图1(a)至图3]。

3.3座位面高度S座位设计平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4 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坐姿时手操作平面与座位设计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5 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立姿时手操作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和图3)。

3.6工作平面高度 A安放作业对象或工装夹具的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7 作业面高度 C手作业平面和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8 工作台面厚度K工作平面与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9 脚支撑高度 F脚支撑面的几何中心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0 小腿空间高度U座位设计平面与脚支撑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1 大腿空间高度Z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座位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2 坐姿工作岗位的腿空间高度G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3 立姿工作岗位的脚空间高度I容脚空间上方界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

3.14 腿部空间进深T1垂直基准面和限制小腿或膝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5 脚空间进深T2垂直基准面与限制脚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6 腿部空间宽度 B限制膝或脚向外侧扩展的两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7 横向活动间距 D两相邻工作岗位上的纵向中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8 向后活动间距W垂直基准面和限制人体向后活动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人机工程学教案

人机工程学教案
动作分析与动作经济原则:四项基本思路,减少动作数量;追求动作平衡,缩短动作移动距离;是动作保持轻松自然的节奏
人体系统
基本概念:系统的重要特征在于系统的整体功能高于部分之和
人体系统设计程序:是按照系统论的方法而进行的一种总体设计
人体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自成体系的设计思想和与之相应的设计技术
人机系统检查与评价
授课时间
第6次课,第6周 星期二第7-8节
课时
2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技能课□ 其他□
授课题目
第六章工作台椅与手握工具设计
目的与要求
了解控制台的形式和工作座椅设计的主要依据;了解办公台的设计要点;掌握手握式工具的设计原则。
人的因素:人是人机系统中最活跃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
机器的因素:机器的因素主要对机械及电气系统进行归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普遍的代表性
环境的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生产,生活,室内,室外,自然,人工环境等
人机系统的综合研究内容:人机系统的综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系统的最佳效果
人机系统设计的一般程序
重点与难点
重点:视听觉机能及其特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机能及其特征,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模型。
难点: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模型。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肌肉
肌肉的生理特征:肌肉的人分类,肌肉的运动特征,收缩中的生理代谢
肌肉收缩与神经控制的关系:神经控制的作用方式,反射系统
肌肉施力:肌肉施力的分类,静态施力的生理效应,静态施力极限,减少静态施力设计
人体模板的应用:需要借助人体模板进行辅助制图,辅助设计或辅助演示
宋体五号左对齐(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分配、板书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在此加以说明)

作业环境布置原则

作业环境布置原则

环境健康与安全作业环境布置原则1.作业空间与作业场所作业空间就是人进行作业所需的活动空间以及机器、设备、工具所需空间的总和。

人在各种情况下劳动都需要有一个足够的、安全、舒适、操作方便的空间。

这个作业空间的大小、形状与工作方式、操作姿势、持续时间、工作过程、工作用具、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布置、防护方式及工作服装等因素有关。

作业场所一般泛指生产场所,如一个工厂的生产区,或生产区中的一个车间等。

因此,生产场所的范围比作业空间的范围大。

作业空间或作业场所中的设备、显示器、控制器、物质材料、工具等都统称为元件或要素。

2.布置原则作业场所布置是指对给定的作业场所,规划、安排与定位生产设备、作业空间、显示器、控制器、物质流程、人的流程、各种管线等,使它们的空间定位达到高效、协调、安全舒适、美观。

任何元件都可有其最佳的布置位置,这取决于人的感受特性、人体测量学与生物力学特性以及作业的性质。

对于一定的作业场所,由于设备、显示器、控制器及其他元件很多,要使每个元件都处于其本身理想的位置很困难。

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安排。

在进行布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机工程学原则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是我们合理布置作业场所的理论依据,从人机系统的整体来考虑,作业场所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方便、准确的操作。

(2)重要性原则即优先考虑对于实现系统作业的目标或达到其他性能的最重要的元件,将它们布置在本身理想的位置。

一个元件的重要性应根据其作用来确定,有些元件可能并不频繁使用,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如紧急制动器,一旦设备异常,必须保证操作能迅速而准确。

(3)使用频率原则显示、控制器、工具、材料等应按使用的频率优先排列。

经常使用的元件应布置在作业者易见易及的位置,如冲床的动作开关。

(4)功能原则即按设备、显示器、控制器、工具等元件的功能相关关系来进行适当的编组排列及布置。

如温度显示器与温度控制器应编组排列,配电指示与电源开关应处于同一布置区域。

第七章 作业岗位及作业空间设计

第七章 作业岗位及作业空间设计



1、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图7—2(a)、(b)分别为坐姿手工作业 岗位的侧视图和俯视图时需确定的 与作业有关和与人体有关的尺寸 2.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图7—3为立姿手工作业岗位的侧视 图,其俯视图同图7—2(b)。图中代 号同图7-2 3.坐、立姿交替手工作业岗位 坐、立姿交替手工作业岗位侧视图 见图7-4,其俯视图见图7—2(b),图 中代号含义亦同图7—2。
⑦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 限值见表7-3



一、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坐姿作业岗位 坐姿作业岗位是为从事轻作业、中作业且不要求作 业者在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而组织的。当具有下 述基本特征时,宜选择坐姿岗位。 ①在坐姿操作范围内,短时作业周期需要的工具、材料、 配件等都易于拿取或移动。 ②不需用手搬移物品的平均高度超过工作面以上15cm 的作业。 ③不需作业者施用较大力量,如搬动重物不得超过 4.5kg,否则应采用机械助力装臵。 ④在上班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从事精密装配或书写等作业。
3.坐、任务的性质,要求操作者在作业过程中采用不同 的作业姿势来完成,而只有不同的作业岗位才能满足作 业者采用不同作业姿势的要求,为此情况而组织的作业 岗位称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具有下列特点时,建议 采用坐、立姿交替岗位。 ①经常需要完成前伸超过41cm或高于工作面15cm的重 复操作。如果不考虑人体可及范围和静负荷疲劳的特点, 可取坐姿作业岗位;但考虑人的特点,应选择坐、立姿 交替岗位。 ②对于复合作业,有的最好取坐姿操作,有的则适宜立 姿操作,从优化人机系统来考虑,应取坐、立姿交替岗 位。
(二)手工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根据与作业相关的程度,三种手工作业岗位中的尺寸均分为 与作业有关相与人体有关两类,下面分别介绍两类尺寸确定 方法。 1、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由国家标准中与作业者人体有关部位第5或第95百分位数值 推导出与人体有关的岗值尺寸,列于表7—l。

安全人机工程学_选择题

安全人机工程学_选择题

三、选择题1、( 4)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英国完成的。

①美国②德国③法国④英国2、人体测量的数据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等级,最常用的是以第5%、第( 1)%、第95%三种百分位数来表示。

①50 ②60 ③70 ④553、必须适应或允许身体某些部分通过的空间尺寸(象通道、出入口、防触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等),应以第(3)百分位的值作为适用的人体尺寸;①50 ②80 ③90 ④554、有限度的或受身体延伸所限制的空间尺寸(象抓握物体的可及距离、控制器的位移、显示器与测试点位置、安全防护罩上的空隙等),应以第(4)百分位的值作为适用的人体尺寸;①50 ②20 ③10 ④55、人的感觉印象最多的来自(2 )。

①耳朵②眼睛③嗅觉④其他感官6、人们往往根据自己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感知现实的对象,这是人知觉的(3)性。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7、阳光下煤快的反射率要比黄昏时粉笔的反射率高,然而人们仍然把粉笔看成白的,把煤快看成黑的,不会依反光率的高低而颠倒黑白,这是知觉特性的(4)性。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8、( 2)是由瞳孔中心到被观察物体两端所张开的角度。

①视力②视角③视野④视平面9、视野是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其中在头部固定,而转动眼球注视某一中心点时所见的范围成为(3)。

①静视野②动视野③注视野④视平面10、在人的三种视野中,( 2)范围最大。

①静视野②动视野③注视野④视平面11、人机工程中,一般以( 1)为以据设计视觉显示器等有关部件,以减少人眼的疲劳。

①静视野②动视野③注视野④视平面12、如图1-1的视觉现象为( 2)。

①视错觉②眩光③暗适应④明适应图1-113、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东西,后看到垂直方向的东西。

所以,一般机器的外形常设计成(4)。

①三角形②正方形③竖向长方形④横向长方形14、人眼视觉的暂停时间平均需要(2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表 7-2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
工作地点温度 /℃ 30~32 >32 >34 >36 轻劳动 /min 80 70 60 50 中等劳动 /min 70 60 50 40 重劳动 /min 60 50 40 30 工作地点温度 /℃ >38 >40 >42~44 轻劳动 /min 40 30 20 中等劳动 /min 30 20 10 重劳动 /min 20 15 10
放散大量辐射热和对流热的车间 (辐射强度大于 2.5 × 105 J/(h·m2)) 轻作业 散热量不大的 放散大 量湿气 的车间 散热量大的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3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1. 高温 1) 高温作业环境界定
(1) 在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热源的散热率大于83 736
暖棚。尽量保持车间、个人衣着干燥,进行耐寒锻炼,提供高
热饮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16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7.1.2
照明环境
1. 照明环境 美国照明工程学会(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IES)指出,光照是一种能够使视网膜兴奋,并 产生视觉感的辐射能。
2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表 7-1
车 间 和 作 业 的 特 征 轻作业 散热量不大的 主要放 散对流 热的车 间 需要人工调节 温度和湿度的 散热量大的 中等作业 重作业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工厂车间内作业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标准
冬 温度/℃ 14~20 12~17 10~15 16~25 13~22 10~20 20~23 22~25 24~27 8~15 16~20 13~17 10~15 18~23 17~21 16~19 ≤80% 不超过室外温度 5℃ 不规定 ≤80% 不超过室外温度 3℃ 不规定 ≤80%~75% ≤70%~65% ≤60%~55% 不 规 定 31 32 33 不超过室外温度 5℃ ≤70% ≤70%~60% ≤60%~50% 不规定 不 规 定 不超过室外温度 5℃ 不规定 不 规 定 不超过室外温度 3℃ 不规定 季 相对湿度 温度/℃ 夏 季 相对湿度
11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2. 低温 1) 低温作业环境界定 《低温作业分级》(GB/T 14440—1993)规定:在生产劳动 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不高于5℃的作业称为低温作业。 常见的低温பைடு நூலகம்业有高山高原工作、潜水员水下工作、现代化工
厂的低温车间以及寒冷气候下的野外作业等。
12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病理损伤三个阶段。
5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图7-1 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6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3) 高温环境的影响 人在高温环境中作业时体温会升高,心情容易烦躁不安, 由此引起的各种不舒适会影响机体的脑力劳动、信息处理、记 忆力等部位的正常功能发挥。以空气温度为33℃、相对湿度为 50%、穿薄衣服进行作业时所处环境的温度为有效温度。
J/(m3· h); (2) 作业环境的温度在寒冷地区高于32℃,在炎热地区高 于35℃; (3) 作业环境的热辐射强度超过4.186 J/(cm2· min);
(4) 作业环境的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RH)大于80%。
4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2) 高温环境人的生理反应 高温环境下进行作业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比如大量出汗、增加心脏负荷以及人体对环境应激的耐力降低。 此时人体的热平衡会遭到破坏,高温对人体的这种负面作用会 随着环境中热负荷的加重更加强烈,通常会经历代偿、耐受和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第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7.1 作业环境 7.2 作业空间安全性设计
1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7.1 作 业 环 境
7.1.1 温度环境
环境的温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过热或者过冷都会对人 体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不利于正常作业。根据作业特性和劳 动强度的不同,要求工厂车间内作业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必须 满足相应的标准,如表7-1所示。
7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图7-2 不降低脑力劳动效率的温度与暴露时间的关系
8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图7-3 温度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9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4) 高温的控制措施 高温作业环境的设计应该遵循国家标准的要求(《高温作
业分级》GB/T 4200—2008),如表7-2所示。
17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表 7-3
房间或场所 1. 通用房间 实验室 一般 精细 检验 一般 精细、 有颜色要求 控制室 一般控制室 主控制室 计算机站 仓库 大件库(如钢坯、 大成品、气瓶) 一般件库 精细件库(如工 具、小零件) 2. 机、电工业 大件 机电仪表 装配 一般件 精密 特精密 0.75m 水平面 0.75m 水平面 0.75m 水平面 0.75m 水平面 200 300 500 750 25 25 22 19 80 80 80 80 可另加局部照明 可另加局部照明 可另加局部照明 可另加局部照明 0.75 m 水平面 0.75 m 水平面 0.75 m 水平面 0.75 m 水平面 0.75 m 水平面 0.75 m 水平面 0.75 m 水平面 1.0 m 水平面 1.0 m 水平面 1.0 m 水平面 300 500 300 750 300 300 500 50 100 200 22 19 22 19 19 28 25 — — — 80 80 80 80 80 80 80 20 60 60 可另加局部照明 可另加局部照明 可另加局部照明 可另加局部照明 — 盘面照明不小于 200lx 防光幕反射 — — 货架垂直照度不 小于 50lx
2) 低温环境人的生理反应 与高温环境下类似,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作业时,人体也会
经历代偿、耐受和病理损伤三个阶段。
13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3) 低温环境的影响 在认知能力方面,低温环境对简单的脑力劳动影响不明显。 Horvath和Freedman以一群在-29℃的气候室内居住了14天的士 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视觉分辨反应时间与 在中等热环境下比较相似。但是,冷风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所
以会延长人的反应时间。
14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图7-4 军火工厂相对事故发生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15
第 7章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
4) 低温的控制措施 对于低温的主要防护措施包括对低温环境的人工调节和对 个人的防护。通过暖气、隔冷和炉火等方法进行人工调节,使 室内气温保持在人体可耐的范围内。个体的防护可以穿用符合 标准的防寒服装,冬季应有防寒、采暖设施,露天作业要有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