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泡沫的控制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摘要:泡沫对发酵过程产生多种不利因素,是影响发酵过程重要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泡沫的性质,以及泡沫消除的方式进行论述。
并阐述了消泡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新型的化学消泡技术。
关键词:发酵、泡沫、消泡剂、活性剂一、泡沫产生的原因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产生泡沫的首要条件是气体和液体发生接触。
而且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才会产生过量的泡沫。
,按产生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①外界引入,在通气过程中,伴随机械搅拌、空气被分成细小的气泡,从溶氧的角度讲,气泡越细越好,使空气中的氧和发酵液中的CO2能充分的进行交换,这些气泡升到发酵液面时无法及时消除而形成泡沫。
②由发酵液内部产生微生物在进行发酵活动时,往往产生一些气体,如CO2,这些代谢气体凝结形成气泡,冒出到发酵液面,成为发酵泡沫,菌体代谢越旺盛,这部分泡沫的产生量越多。
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以及性质对泡沫也有很大的影响。
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产生泡沫就多而持久二、泡沫的性质:泡沫是气体被分散在少量液体中的胶体体系。
泡沫间被一层液膜隔开而彼此不相连通。
发酵过程中所遇到的泡沫,其分散相是无菌空气和代谢气体,连续相是发酵液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1、泡径大小通常情况下大泡易于破灭,寿命较长的都是小泡,另一方面,气泡只有上升到液面才能够在破灭之后减少泡沫体积,所以气泡越小,上升速度越慢。
小气泡上升慢,给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提供充足的时间,增加了稳定性。
、2、溶液所含助泡物的类型和浓度(1)降低表面张力降低表面张力会降低相邻气泡间的压差。
压差小,小泡并入大泡的速度就慢,泡沫的稳定性就好。
(2)增加泡沫弹性泡沫液具有可以伸缩的称为“吉布斯弹性”的性质,对于泡沫稳定性来说表面活性剂使液膜具有“吉布斯弹性”比降低表面张力更重要吉布斯曾对泡沫液弹性做如下定义:E=2AσE——膜弹性A——膜面积σ——表面张力(3)助泡剂浓度3,发酵液的粘度某些溶液,如蛋白质溶液,虽然表面张力不低,但因粘度很高,所产生的泡沫非常稳定。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和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和控制发酵过程中产生泡沫是由于发酵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液体中产生的气泡。
对于一些发酵工艺来说,泡沫的形成是正常的现象,但当泡沫过高时,会导致操作困难、影响发酵效果甚至引发事故。
因此,控制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形成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些常见的发酵过程中形成泡沫的原因。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发酵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通过代谢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会在液体中形成气泡。
2.搅拌:发酵过程中的搅拌会增加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气泡的形成。
3.添加剂:有些发酵过程中需要添加剂,如泡沫剂、表面活性剂等,这些添加剂会导致气泡的形成。
针对泡沫过高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泡沫的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泡沫控制方法:1.控制发酵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发酵微生物,使其不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气泡。
2.控制发酵温度:温度的控制对于发酵过程很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泡沫过高。
因此,要合理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
3.控制搅拌的速度和时间:适当控制搅拌的速度和时间,避免过度搅拌,以减少气泡的形成。
4.添加抗泡剂: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抗泡剂,可以减少气泡的形成。
抗泡剂可以抑制气泡的集聚和稳定。
5.使用泡沫控制装置:在发酵过程中使用泡沫控制装置,如泡沫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自动检测和控制泡沫的高度。
总之,控制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形成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选择发酵微生物、调节温度、控制搅拌速度和时间、添加抗泡剂以及使用泡沫控制装置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发酵过程中的泡沫,确保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发酵工艺的泡沫控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控制,以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
生物卷烟在发酵阶段泡沫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物卷烟在发酵阶段泡沫问题的解决方法作者:雷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2期摘要:泡沫是伴随发酵而生的,也是造成发酵后期染菌,影响菌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生物卷烟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机制、影响,介绍了常用的泡沫控制策略,以期为生产中泡沫消除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卷烟;发酵;泡沫1发酵过程泡沫的产生原因1.1培养基成分问题: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如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分子呈线性排列所形成)原料:蛋白胨、玉米浆、黄豆粉、酵母膏。
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正是泡沫产生的主要因素。
1.2发酵初期,由于培养基营养消耗少,成分丰富,易起泡沫。
培养初期通气量越大,搅拌越剧烈,则产生的泡沫越多。
1.3灭菌的强度越大,其发酵中的泡沫越多。
由于灭菌的过程中,高温使得培养基中的糖、氨基酸形成了大量的类黑精,或者形成了:5-羟甲基糠醛,糖氮被破坏。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菌丝自溶(菌体自身的蛋白溶于培养液中),产生大量泡沫。
2发酵过程泡沫的消除2.1针对培养基成分问题,可以调整培养基组成,选取起泡少的物质。
培养基营养物质丰富,在培养初期搅拌强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泡沫,所以在培养基的选择上可以选那些既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又不容易气泡膜的培养基,这样可以在源头上抑制泡沫的产生。
2.2鉴于初期培养基营养丰富,菌种处于调整期,菌的数目比较少,活性相对较低(分裂代谢缓慢,合成代谢旺盛)。
对氧气的需求量相对不是很大,所以可以先调小进气量,随着菌的生长再逐渐增大,搅拌转速也是如此。
但是通气量的调节主要取决于前期绘制的菌种生长曲线或摸索的进气量值,以生长曲线为参考,在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采用不同的供气量。
至于供气量的大小,现已有摸索值,但还不是最佳值,还要在实验和大量的生产实践中摸索。
2.3实消强度大,对培养基破坏大。
鉴于我们的培养基是工业成品,其中含杂质不是很多,能否考虑降低实消强度。
特别是在升温时间、降温时间的控制上尤为重要(这个操作方法应该统一),一旦高温时间(90°C以上)维持过长,对培养基的破坏相当大,还可能在中间产生大量的分解物,这些物质又可能产生大量的泡沫。
发酵泡沫消除的方法

发酵泡沫消除的方法
1.改变酵母数量:酵母数量与发酵泡沫浓度呈正相关,所以可以通过减少酵母数量来减少泡沫。
2.调整酵母活性:活性低的酵母会造成泡沫积累,因此使用高活性的酵母可以减少泡沫的产生。
3.控制容器洗涤水温度:碱性洗涤剂和高温水都会去除酵母,因此使用高温水清洗容器可以减少泡沫产生。
4.填充较少的容器:如果容器装得太满,会形成压力并刺激泡沫的产生,所以填充较少的容器可以减少泡沫。
5.加入凝固剂:小量添加凝固剂(如红藻糖)可以减少泡沫的产生和维持时间。
6.真空处理:将容器真空包装或使用真空设备处理可以去除空气中的气泡,从而减少泡沫产生。
7.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可以减缓酵母代谢和发酵速度,从而减少泡沫产生。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定期搅拌:通过定期搅拌可以破坏发酵液表面的泡沫,同时使酵母能均匀分布在发酵液中,有利于菌体和产品的分离。
2. 使用消泡剂:可以在发酵液中添加适量的消泡剂,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表面张力,抑制泡沫的产生或使已有的泡沫减少。
3. 采用自动消泡系统:对于大型发酵罐,可以安装自动消泡系统,利用压缩空气在发酵液中产生气泡并携带消泡剂进入上部液体区域,起到消泡效果。
4. 控制通气量:适当控制通气的速率,避免过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 调整培养基的pH值:可以通过调节培养基的pH值来改变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抑制泡沫的产生。
6. 通过加入防沫剂:防沫剂是一种能够抑制泡沫产生的化学物质。
加入后可有效地减缓泡沫的产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防沫剂不会完全消除泡沫的出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总的来说,这些方法应结合具体的发酵条件(如温度、湿度、压力等)进行选择
和应用。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所形成的产物,主要是与细胞生长有关的产物,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糖类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副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接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接种量:是指移入种子液的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生理酸性物质:无机氮源被菌体作为氮源利用后,培养液中就留下了酸性或碱性物质,这种经微生物生理作用(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生理碱性物质:若菌体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前体: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富集培养:指从微生物混合群开始,对特定种的数量比例不断增高而引向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法。
富集培养主要根据的碳源、氮源、pH、温度、和需氧量等生理因素控制。
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临界氧:指不影响菌的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分批发酵: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连续发酵: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诱导:凡是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阻遏:凡是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发酵——泡沫

希勒(Shearer,L.T)和艾克斯(Akers,W.W.)在油体 系中研究聚硅氧烷油的消泡过程。他们对泡沫体系以 1/1000秒的速度连续拍照,照片放大100倍
由图可以看出,硅油微粒到达泡沫表面使泡 沫破灭,气泡合并,气液迅速分离。研究发 现:低浓度的,表面张力比起泡液低的物质, 如果与起泡液成为均相,则促进起泡;如果 呈饱和状态,而且被均匀分散在起泡液中, 就可能有消泡作用。附着了消泡剂小滴的泡 沫能够迅速破灭,与局部降低表面张力有关。
胶束
定向吸附层
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低于临界胶 束浓度时,以第一种情况为主;表面活 性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出现第二 种情况。在泡沫不断增加时,表面活性 剂会从胶束中不断转移到新产生的气液 界面上
表面活性剂为什么会定向排列在表面?
在液相中因为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大于水对 表面活性剂的吸引力,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部 分被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挤出溶液,到达气 液界面。这就是表面活性剂易于在泡沫上形 成定向吸附层的原因。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 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菌 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 (4)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 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 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二)起泡的危害
1、降低生产能力 在发酵罐中,为了容纳泡沫,防止溢出 而降低装量
2、引起原料浪费
b、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
稳泡因素中谈到,因泡膜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具有 “吉布斯弹性”,当受到外部压力时有自愈作用。 消泡剂能破坏泡膜的这种弹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 溶液产生的泡沫,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定向排列形成双 电层,借助排斥作用阻碍泡沫合并而使泡沫稳定。这 种性质的泡沫,只需向体系中加入一种离子电荷相反 的表面活性剂,甚至本身也是助泡剂,就可降低泡沫 稳定性。这是因为两种表面活性剂彼此干扰,妨碍在 气液界面上定向排列,破坏了膜弹性,因而产生消泡 作用。
泡沫对工业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过多的泡沫会给发酵带来影响:①发酵罐实 际装量与总容量之比的装料系数下降 ; ②氧传递 系数减少 ; ③造成排气管逃液损失 ;④泡沫升到 罐顶有 可能从 轴 封 渗 出 ,增 加 杂 菌 的污 染 机 会 ; ⑤部分菌丝粘附在罐盖上而失去作用 ; ⑥影响通 气搅拌 的正常 进行 。因此 ,控制发 酵过程 中产 生
联 系 电话 :(2 ) 62 13 8 1 。 0 1 4 5 16— 2 0
维普资讯
1 8
CHEM I CAL ENGI ERI NE NG DES GN I
等逐步 降解 ,造成液 体粘 度降低 ,泡沫减少 J 。
此外 ,培养基 的通气搅 拌 、灭 菌方法 、灭 菌
泡 沫 的 措施 。
关键词 泡沫 层 培养 过程 中 ,要通 人大量 的无 菌空气 , 由于培 养基 中存 在糖 、蛋 白质 和代 谢物
度和 机械强 度 等有 密 切关 系 。液 体 表 面张 力 低 ,
菌体等稳定泡沫的物质 ,在通气发酵和微生物呼 出二氧化碳 的共 同作 用 下 ,培 养液 会 产 生 泡沫 。 含 蛋 白质较 高 的培 养基最 易发 泡 ,糖类 物质 发泡
维普资讯
章冬梅
泡 沫对 . ,发 酵 的影 响 及 控 制 7_ -I k
1 7
泡 沫对 工业 发 酵 的影 响及 控 制
章冬 梅 华 东理工 大学工程 设计研 究 院有 限公 司 上海 2 0 3 0 27
摘要 从泡沫的形成和消长规律出发, 介绍泡沫对工业发酵的影响和泡沫的控制方法,并提出控制
安装消泡 桨 ,利用外 力将泡 沫击碎 ,达到 消泡 的 目的。机械消 泡 的 优点 在 于不 需要 引入 消 泡 剂 , 可 以减 少污染 杂菌 的机会 ,节省原 材料 和不会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泡沫的控制
一、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
产生原因:①外界引入,在通气过程中,伴随机械搅拌、空气被分成细小的气泡,从溶氧的角度讲,气泡越细越好,使空气中的氧和发酵液中的CO2能充分的进行交换,这些气泡升到发酵液面形成泡沫。
②由发酵液内部产生微生物在进行发酵活动时,往往产生一些气体,如CO2,这些代谢气体凝结形成气泡,冒出到发酵液面,成为发酵泡沫,菌体代谢越旺盛,这部分泡沫的产生量越多。
性质:泡沫实际上是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面的泡沫聚集的量的变化。
根据泡沫产生的原因,我们总结出泡沫变化的规律:从通气搅拌方面来看,通气量越大,搅拌越剧烈,则产生的泡沫越多;从发酵液的性质来看,培养基中蛋白质含量越多,发酵液的粘度,浓度越大,则生成的泡沫稳定性就越高。
从菌体方面来看:菌体旺盛生长时,产生的泡沫多,当发酵液中营养基质被菌体大量消耗时,浓度下降,则气泡的稳定性也减弱,在发酵后期,伴随菌体的自溶,使发酵液中蛋白质浓度又上升,则发酵液的起泡性又增强。
因此,发酵周期中,各阶段泡沫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时期变化较大,应具体分析。
二、泡沫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产生过多持久的泡沫会给发酵带来很多不利:
①减少发酵的有效容积,若不加控制,过多的泡沫通过排气管溢出,造成发酵液流失;
②过多的泡沫可能从罐顶的轴封渗出罐外,这就增加了染菌的机会;
③使部分菌体粘附在罐盖或罐壁上,而失去作用;
④泡沫严重时,影响通气搅拌的正常进行,妨碍代谢气的排出,对菌体呼吸造成影响,甚至使菌体代谢异常,影响生产率。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应控制泡沫的产生。
三、泡沫的控制
泡沫控制的目的在于打碎泡沫液膜,使气相和液相分离。
因此,可以通过化学方法,降低泡沫液膜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灭,也可利用物理方法,使泡沫液膜的某些部分局部受力,打破液膜原来的受力平衡而破裂。
(一)化学消泡
1.消泡剂选用依据:
①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内聚力弱),消泡效果明显。
②对气-液界面的散布系数必须足够大,才能迅速消泡;
③无毒害性,且不影响发酵菌体;
④不干扰各种测量仪表的使用;
⑤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以保持持久的消泡性能;
⑥来源方便,使用成本低;
常用的一些消泡剂:①天然油脂;②高碳醇、脂肪酸和酯类;③聚醚类;④硅酮类;
2.应用:在消泡剂的使用时主要是让其有足够的分散性能,除用机械方式协助其扩散外,还用载体以助其分散,具体使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消泡剂+ 载体;
②复合消泡剂;
③消泡剂+ 乳化剂
(二)机械消泡
化学消泡最显著的缺点是影响氧气的溶解,使其减少1/3~1/5,这对微生物供氧极为不利;机械消泡能克服这一缺点,但其应用效果不如化学消泡迅速可靠,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稳定泡沫的因素。
1.消泡装置设计依据:
①动力小;②结构简单;③易清洁;④运行可靠;⑤维护费用低;
2.机械消泡方式:罐内消泡;罐外消泡;
第四节补料的控制
一、补料的意义、内容、原则
意义:补充菌体营养,延长发酵期(推迟自溶期),提高发酵产量;
内容:补充C源、N源、无机盐、诱导酶的底物;
原则:根据菌体生长代谢规律;生产需要;
(二)补料操作
时间:为达到生产目的,在需要时加入;
方式:以不引起发酵液成分剧烈波动为前提;
补量:加入与消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