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3 .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密度、比表面积、厚度)、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如:氯、氟、氯酸钾。
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和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4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汽油燃烧晶氐含氧量14.4%,乙焕3.7%β无论哪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即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汽油燃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量0.2mJ乙醛(5.1%)0.19mJ),相互作用。
5 .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两种类型。
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和自燃两种方式。
6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一是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
二是受热自燃,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
受热介质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考点30 燃烧与灭火易燃易爆物有关的图标及安全问题-中考化学(解析版)

第一步小题夯基础考点30燃烧与灭火易燃易爆物有关的图标及安全问题真题回顾1.(2020湖南衡阳)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答案】B【解析】A、釜底抽薪利用移除可燃物的方法来实现灭火,选项正确;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易引起触电事故,可在切断电源后用棉被或土覆盖灭火,选项错误;C、钻木时摩擦释放热量,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发生燃烧,选项正确;D、架空篝火可以使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木材的燃烧,选项正确,故选B。
2.(2020四川成都)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答案】B【解析】A、由图片可知,红磷不燃烧,故A不正确;B、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满足燃烧条件,能燃烧,故B正确;C、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了起到升高温度的作用,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D、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则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燃烧,故D不正确。
故选B。
3.(2020安徽省卷)下列位置或场所的标识,错误的是()A.存放浓硫酸的试剂柜B.运输酒精的槽罐车C.面粉加工厂D.居民住宅区【答案】B【解析】A、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故存放浓硫酸的试剂柜,应张贴“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B、酒精属于可燃物,无毒,不应张贴“有毒品”标志,符合题意;C、面粉属于可燃性粉尘,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张贴“禁止烟火”标志,不符合题意;D、燃放鞭炮会造成空气污染,引发火灾等,目前已经明文禁止燃放鞭炮,故居民住宅区内应张贴“居民住宅区”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0湖南长沙)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考化学考点燃烧与灭火

中考化学考点燃烧与灭火 【一】中考命题趋势燃烧、灭火、燃料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所占分值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命题趋向有:(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及防火措施,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依据课本知识进行迁移,考查对某些防火、防爆措施等安全知识的理解程度;(3)各种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甲烷、酒精、氢气)的使用前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4)低碳生活。
【二】基本考点考点1、燃烧的定义与条件(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助燃物(主要指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必须与助燃物(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我们所见到的燃烧一般都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事实上,燃烧还可以在其他一些气体环境中进行。
例如镁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因此,凡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都叫燃烧。
考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假设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由燃烧的条件可推论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灭火方法①将未燃烧的可燃物搬离火灾现场,就是清除可燃物;②用沙土灭火,就是使可燃物隔绝空气;③用水灭火,就是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常见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根据不同的火灾,采用不同的灭火器。
考点3、爆炸及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的定义(化学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般来说,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然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
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等。
初三化学上《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归纳及典例导析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ﻫ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燃烧的条件1。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ﻫ2。
燃烧条件的探究: ﻫ(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考虑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ﻫ考虑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ﻫ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ﻫ考虑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ﻫ在热水中温度尽管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ﻫ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
ﻫ【要点诠释】ﻫ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关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ﻫ2。
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
3、有些物质尽管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够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如:铁丝在空气中只能达到红热状态,在纯氧中能够剧烈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考点21 燃烧和灭火-备战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

考点2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燃烧概念:“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电灯发光、原子弹爆炸(核反应)、萤火虫发光都不是燃烧。
2.燃烧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影响物质燃烧的三个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
(2)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
4.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1)加催化剂。
(2)将固体或液体可燃物粉碎成更小的颗粒(或液滴),以达到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效果。
(3)燃烧反应中增加氧气的浓度。
其它反应也可利用提高反应物浓度的方法来加快物质间的反应。
5.爆炸(1)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也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如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爆炸。
(2)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3)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4)在可燃性气体泄漏或易燃易爆品泄漏时,要注意不能使用产生明火的东西外。
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开灯或使用电器,以防因用电产生的电火花或热量将物质点燃引发火灾或爆炸。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③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三者中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2.灭火的三种常用方法(1)隔离法:将已燃物与未燃物隔开,可以阻止燃烧区的扩大。
(2)窒息法:使燃烧物因缺少氧气助燃而熄灭。
(3)冷却法:通过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终止燃烧。
3.用来灭火的物质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密度大于空气,能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开来。
用水灭火是水受热汽化,吸热降低温度。
4.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1)干粉灭火器: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可扑灭油、气引起的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讲解: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实验探究燃烧条件(1)实验现象: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黄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②红磷不燃烧。
③水下的白磷不燃烧。
(2)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现象①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过实验现象①③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小结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碳的燃烧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2CO2 ;氧气不充足2C+O22CO;(CO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二、灭火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灭火的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三、爆炸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四、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题型一燃烧与灭火【经典例题】【2019山东青岛】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答案】C【解析】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A正确;B.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提供充足的氧气;②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正确;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C错误;D.根据灭火原理能够达到灭火目的方法有:①隔绝空气;②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③移走可燃物;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燃烧和灭火》知识总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①红磷不燃烧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③水中白磷不燃烧2.白磷燃烧①热水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时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热水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又与空气接触,所以白磷燃烧。
③虽然温度能够达到着火点,但缺少氧气,故不能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与氧气接触。
1.燃烧的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注: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等。
)2.燃烧的条件一般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做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探究]灭火的原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而灭火只要消除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方法(1)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2)降低周围的温度。
联想发散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①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粘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用压缩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
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引起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将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知识梳理1.燃烧(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答案:(1)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2)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2)爆炸可燃物在________空间内发生________燃烧,称作爆炸。
(3)常用灭火器名称和适用范围(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答案:(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有限急剧的(3)泡沫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干粉灭火器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Al2(SO4)3+6NaHCO3====2Al(OH)3↓+6CO2↑+3Na2SO4 生产运输使用贮存疑难突破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剖析: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小编导语:中考化学复习易错知识点辨析,主要包含常见错点、
例题辨析、详细答案等。
下面是相关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燃烧和灭
火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下面是中考化学易错辨析:燃烧和灭火,供大家参考。
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的
方式解决。
设计实验时要注意:
1.首先实行猜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在验证每一个条件时,注意确定好实验的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如要探究温度的影响,则所选可燃物的种类、质量、形状、氧气
的含量等需相同,然后通过对比在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燃烧现象的不同,从而确定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3.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实验探究中往往是
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使用对比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的方式
(1)分项实验:能够把三个条件分设成三个实验,一个实验检验一
个条件。
(2)综合实验:几个条件同时检验,互为对比。
如图所示:
易错点一、“着火点”和“温度”理解出错
例1.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 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 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解析:本题考查灭火的相关知识。
灭火的方法是:(1)清除可燃物或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2)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3)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由题给信息知,Mg(OH)2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两者能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从而起到灭火的目的,同时在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熄灭。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