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及反思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黄河上游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兰州市的黄河滨水景观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我们对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进行了调研分析,下面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一、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现状1. 自然景观:兰州市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黄河滨水景观自然优美。
特别是在兰州城区,黄河两岸的山水风光独特,堪称别具风采。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自然景观受到了破坏,需要加强保护和修复。
2. 城市规划:兰州市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优化城市布局,充分发挥黄河滨水资源的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兰州市加大了对黄河滨水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3. 文化景观: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兰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黄河滨水景观上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但在一些地方,文化景观的挖掘和利用还需要加强。
1. 环境污染:由于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部分地区的黄河滨水景观遭受环境污染,河水质量受到影响,需要加强保护和治理。
2. 河道整治:黄河滨水景观的一些河段存在淤泥堆积和岸边垃圾等问题,需要加强河道整治,改善河道环境。
3. 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黄河滨水景观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设施,需要加大投入改善。
4. 观光开发不足:兰州市的黄河滨水景观在旅游开发利用方面还不够充分,景点设置和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加强环境保护:兰州市需要从源头上保护好黄河滨水景观的环境,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改善河水质量和河道整体环境。
2. 进一步规划:兰州市需要深入规划黄河滨水景观的整体利用和开发,统筹城市建设和自然保护,避免盲目开发给自然环境带来损害。
4. 加强文化挖掘:兰州市需要加强对黄河滨水景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景区建设中,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5. 推动旅游开发:兰州市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旅游开发企业,推动黄河滨水景观的旅游开发,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兰州市作为黄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水资源。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调研分析是为了深入了解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现状与问题,并为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研分析将从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现状、特色、问题以及对策措施四个方面展开。
一、现状分析兰州市位于黄河上游,是一个典型的临黄城市。
黄河滨水景观作为兰州市的重要城市形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目前,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资源: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黄河风光、湿地资源、河滩沙洲等。
黄河风光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兰州市以“黄河水清岸绿、滨河风光美”为城市发展目标,注重保护和利用黄河滨水资源。
2.临黄建设:兰州市在黄河滨水地带进行了一系列的临黄建设,如黄河滨河公园、黄河滨江路等。
这些建设提升了兰州市黄河滨水地带的景观品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3.交通设施:兰州市黄河滨水地带的交通设施较为完善,包括公交车、渡船等。
这些交通设施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提升了滨水景观的可达性。
二、特色分析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通过展示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滨水景观的文化内涵。
2.湿地保护:兰州市黄河滨水地带拥有大片湿地资源,这些湿地对于生态平衡和水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兰州市注重湿地保护,将其纳入黄河滨水景观规划中,提升了滨水景观的生态特色。
3.城市形象:兰州市以黄河滨水景观为城市名片,通过优化滨水景观的布局和建设,提升了兰州市的城市形象。
兰州市将黄河滨水景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三、问题分析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也存在一些问题:1.滨水活动不丰富:目前,兰州市黄河滨水地带的活动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滨水体验和活动。
这使得滨水景观的吸引力和活力不足,难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浅谈黄河兰州短水污染问题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及反思——浅谈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问题内容摘要:近年来,黄河水污染日趋严重,给沿黄河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已引起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治理大江、大河把黄河作为重点进行治理。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黄河兰州段水质的好坏,不仅事关全市人民的用水安全,而且直接影响下游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兰州黄河短的水污染治理异常重要。
关键词:黄河兰州段污染问题治理一.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为兰州提供了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
城区日供水量为75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日供水总量的90%,地下水源约占10%。
黄河兰州段共设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即扶河桥(对照点)、湟水桥、新城桥、包兰桥和什川桥,其中扶河桥、包兰桥、什川桥为国控断面(兰州市出境监测断面),新城桥、湟水桥为省控断面。
近五年黄河兰州段各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按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经上级环保部门认定,黄河兰州段各断面地表水均达到三类标准。
2010年,兰州市共排放废水1688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255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25.21%,生活及其它污水12625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74.79%。
据统计数据黄河甘肃段污水排放量约为2.12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89万吨。
黄河兰州段排放废水排放量约为1.69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4万吨,分别占黄河甘肃段的79.7%和71.7%;黄河白银段废水排放量为氏0.32亿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1.21万吨,分别占黄河甘肃段的15.1%和17.6%。
二.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1.财力匮乏,投入不足,污水厂及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
目前,城区污水管网分布不均匀,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排水设施老化,雨污混流严重,排污能力低,排水设施不完善,设施尚未完全形成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完整体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实践收获与感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实践收获与感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母亲河,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灌溉水源,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恶劣人类活动,黄河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积极参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社会实践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收获与感想。
首先,我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到黄河流域的各个地方进行考察和调研,亲眼目睹了黄河上游的巍峨山脉和狭窄峡谷,以及黄河下游的宽阔平原和浩渺东海,让我更加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大和生命力。
同时,也了解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其次,我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视。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多个生态保护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实地了解了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例如,在河南省的一个生态保护示范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了植被,改善了水土流失情况,增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些实际案例让我深信,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另外,我还参与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保护行动,如参与植树造林、清理河道垃圾等。
通过亲身参与,我深刻体会到了每个人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在植树造林活动中,我们深入到沿岸地区,动手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并进行了细致的养护工作。
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茁壮成长,我不禁感叹生命的伟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同时,清理河道垃圾的活动也让我深感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不良行为,如乱倒垃圾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等,这些行为直接威胁着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兰州环保调研报告

兰州环保调研报告兰州市位于中国西部,是甘肃省的省会,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兰州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因此,我进行了兰州市的环保调研,并撰写了下面的报告。
在我进行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环境问题:首先,空气污染是兰州市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该市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
此外,城市的交通问题也严重,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空气质量的一大污染源。
我在一些监测站点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检测出了严重超标的空气污染物。
其次,水污染也是兰州市的严重问题。
黄河是兰州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污染。
我在对一些河流和水体的水样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的重金属超标严重,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兰州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也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兰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大幅增加。
然而,市政府在垃圾处理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垃圾堆积和无序填埋的情况出现。
这不仅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还给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针对以上的环境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市政府应制定更严格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同时,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改善兰州市的空气质量。
其次,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市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水排放管控,严格限制工业废水排放。
同时,加强对农业和畜禽养殖的管理,防止化肥和兽药等农药进入水源。
最后,加强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市政府应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和回收利用厂的建设和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兰州市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市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心得体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心得体会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我非常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多年来,我在黄河流域的调研和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
生态保护事关全民福祉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立法和政策来加以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其次,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
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要加强对水质、水量、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另外,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区建设。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区建设的力度,恢复和保护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在生态修复方面,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湿地修复、河道治理等措施,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保护和管理好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
此外,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生态保护是全民共同责任和义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学校、媒体、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最后,生态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所关注的问题。
生态黄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生态黄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生态黄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然而,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给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了解黄河的生态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我们参加了生态黄河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深入到黄河流域,亲自参与了黄河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也亲身感受了黄河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挑战。
下面,我将就我在生态黄河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我深刻领悟到黄河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黄河流域,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土壤侵蚀、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迅猛,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地方过度开采水资源,导致黄河的径流量大幅减少;而农业的过度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得地下水和河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
这些问题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将进一步加剧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给沿岸居民的生存和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通过调查研究,我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困难和复杂性。
黄河流域治理涉及到土地管理、水资源利用、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农业发展等各个领域,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支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存在困难,政策推进没有形成连贯的体系,导致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不佳。
另外,由于治理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很多治理项目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给参与者带来了挫折感。
因此,要解决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整体的治理策略,同时也要鼓励参与者长期、持续地参与。
再次,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是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推动力。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黄河上游的兰州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水源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兰州市水源水污染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以期揭示目前的水污染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兰州市的水源情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的上游,毗邻祁连山脉,其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以及周边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兰州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源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调查水源水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采样和分析实验。
通过对兰州市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样进行采集,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结果。
首先,兰州市的水源普遍存在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超标问题。
这些物质会对水体形成浑浊,不仅影响水的可见度,还对水生物造成威胁。
其次,氨氮和COD(化学需氧量)含量也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农业、畜牧业和工业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有害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存在,这些物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在评估水源水污染风险时,我们考虑了多个因素。
首先,我们考虑了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确认了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存在多种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胶体物质、氨氮、COD等。
这些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可能会对水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我们考虑了当地的排放和污染控制情况。
尽管兰州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污染治理措施,但随着工业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控制污染的难度也在增加。
最后,我们还考虑了兰州市的环境敏感性和水源的可恢复性。
兰州市周围的生态环境脆弱,水源的恢复可能面临很大困难。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评估结果,我们认为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水污染风险较高。
为了保护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及反思
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2°30′至104°30′,北纬35°51′至38°之间。
北与武威地区比邻,西靠青海省,西南接近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和东部与定西地区接壤,东北与白银市相临。
境内大部分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季冷而长,夏季热而短,秋季低温,霜冻较早。
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h,无霜期180d以上。
一直以来,黄河是兰州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但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导致黄河成为排污纳废的公共场所。
安宁区、七里河区以及城关区主要排放生活污水,西固区和红古区则主要排放工业废水,其中红古区是通过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排污的。
在创造甘肃省45.85%GDP、57.89%工业总产值的同时,该段的废水排放量仅2004 年就高达1.69亿吨。
其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4万吨,占黄河甘肃段的79.7%。
黄河兰州段有近40km处于兰州市区,其工矿企业集中,人口稠密,使黄河在这一段容纳了大量生产、生活废水,甚至有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倾入黄河,成为黄河的主要污染地之一。
经分析,黄河兰州段的水体污染以生物、有机物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总磷等。
总的看来,黄河流域天然水质良好,PH值在8.2左右,呈微碱性,基本可满足各种用水要求。
黄河兰州段水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黄河干流水污染范围已从上游扩展到中下游,而且黄河支流污染均较严重。
这些支流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挥发酚类和COD等耗氧有机物。
在近年来初步开展调查研究的干支流部分河段中,多环芳烃类、硝基氯苯类等有毒有机污染物已有检出,且浓度值较高。
有的河段放射性污染物水平较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污染物较显著。
流域内各河流受总汞、总镉、总铅、总砷及六价铬等重金属类的污染状况,监测值一般极不稳定。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为:黄河流域的水污染主要是由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的。
由于城市污废水排放量的季节性变化小,而河川径流受降水影响,季节性变化大,因而,枯水季节的水污染状况一般较丰水季节严重。
但是,近几年来,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河川径流不断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工业废渣堆放场、尾矿库的不断增多,流域内汛期的水污染也显著加重,有些河流丰水期的水质往往重于枯水期,甚至出现汛期死鱼等污染事故。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同时,他还曾经警告世人:环境的恶化是文明的丧钟。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身处于技术时代,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发展?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从20世纪40年代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论”引出的发展观。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自然,即“增长极限论”表达的发展观。
第三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即可持续发展观。
第四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即综合发展观。
第五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发展观的结合。
综观国际上发展观经历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只有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片面追求高GDP,忽视环境影响,忽视人类本身,只会使我们的黄河母亲变得面目全非。
愿母亲河的乳汁早日恢复甘甜。
电信学院
学号姓名
112080802013 张岳
112080802014 李勇
112080802015 王调兵
112080802016 包继刚
112080802017 郭建鹏
112080802018 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