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输到另一个物体。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传热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2. 掌握传热学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3. 熟悉各种传热现象和传热机制;4. 进行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础1.1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1.2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1.3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2. 热传导2.1 热传导的基本原理2.2 热传导的数学模型2.3 热传导的边界条件2.4 热传导的解析解和数值解3. 对流传热3.1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3.2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回顾3.3 流体边界层和对流传热模型3.4 对流传热的换热器设计4. 辐射传热4.1 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4.2 辐射传热的数学模型4.3 辐射传热的辐射性质4.4 实际问题中的辐射传热计算5. 传热器件与传热流程5.1 各种传热器件的原理和特点5.2 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效率分析5.3 传热流程的优化设计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 实验教学:通过传热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加深对传热学的理解。
3. 计算机模拟:利用传热学的数值模拟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传热计算和仿真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整个传热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参考教材1. 《传热学导论》李诗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2. 《传热学教程》王海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3. 《传热原理与设计》郭光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传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课名:Heat Transfer学分:4学期:春季先修课程要求: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课程简介: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计算方法。
传热学知识在能源、电力、冶金、动力机械、石油化工、低温工程、环境与建筑等工业领域以及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热学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面向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大纲:一、绪论(4学时/3学时)1.概述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传热过程简介二、导热理论基础(3学时/3学时)1.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傅里叶定律2.导热系数3.导热微分方程式4.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三、稳态导热(4学时/4学时)1.通过平壁的导热2.通过复合平壁的导热3.通过圆筒壁的导热4.通过肋壁的导热5.通过接触面的导热6.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四、非稳态导热(6学时/4学时)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2.无限大平壁的瞬态导热3.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4.其他形状物体的瞬态导热5.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五、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4学时/3学时)1.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4.控制容积积分法简介导热部分小结、二维稳态导热理论解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六、对流换热分析(10学时/6学时)1.对流换热概述2.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3.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的解4.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组及求解5.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湍流)6.相似理论基础七、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4学时/4学时)1.管内受迫对流换热2.外掠圆管流动换热3.自然对流与混合对流换热八、凝结与沸腾换热(4学时/3学时)1.凝结换热2.沸腾换热3.热管对流换热部分小结、最新研究工作介绍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九、热辐射的基本定律(3学时/3学时)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2.黑体的辐射特性3.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灰体十、辐射换热计算(5学时/4学时)1.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2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3.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4.气体辐射5 .太阳辐射热辐射与辐射换热部分小结、辐射换热实例及作业讲评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十一、传热和换热器(6学时/4学时)1.通过肋壁的传热2.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3.传热的增强和削弱4.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5.平均温度差6.换热器计算7.换热器性能评价简述十二、质交换(4学时/0学时)1.质扩散及其基本定律2.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类比3.对流质交换的准则关联式4.液体蒸发时的热质交换总结(1学时/I学时)。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8学分:3课程编号:020009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热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前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及实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绪论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3、简史。
(二)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1、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式。
2、通过平壁、园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
3、通过肋片的导热。
4、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及多维导热。
(三) 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2、集总参数法。
3、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
(四)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五) 对流换热1、对流换热概说。
2、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和积分方程组,比拟理论。
3、对流换热的量纲分析法。
4、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连式。
(六) 沸腾与凝结换热1、凝结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2、沸腾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七)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3、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八) 辐射换热的计算1、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2、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3、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4、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5、气体辐射。
6、太阳能利用中的传热问题。
(九)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1、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2、平均温压,换热器的型式和热计算。
3、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4、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计算;了解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掌握非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方法;能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及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着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包括: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学习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综合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理论及计算和实验过程。
通过课程教学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一系列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以后从事热能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
2、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理论规律、掌握传热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能对换热器进行设计。
3、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传热学》课程主要以讲授、讨论、分析计算为主,以课堂测验、实验教学为辅。
课堂教学将利用MOOC平台和先进通讯工具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实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增强感性认识,以期达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各方面工程实际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学会设备操作、报告撰写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传热学 教学大纲

传热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00003Z10课程名称:传热学/Heat Transfer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56/3.5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四版)[2]TL Bergman,AS Lavine,FP Incropera,DP DeWitt.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Transfer(7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2011[3]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葛新石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六版)[4]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叶宏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习题详解.北京:第六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把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机理,掌握热量传递基本方式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以及部分情况下的温度分布计算,对换热器有初步的认识,能进行换热器简单的热设计,能理解传热增强与削弱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的与炉窑热工、制冷与空调、动力机械、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熟练掌握导热、对流换热及热辐射大部分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透彻理解该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传热机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熟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理论。
能力:通过对传热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和分析求解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发现、思辨和表达的能力。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蔡琦琳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
在制冷、热能动力、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化工、材料加工、冶金、电子与电气和建筑工程等生产技术领域中存在大量的传热问题,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学生对热量传递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理性的认识,并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来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传热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物理机制,掌握传热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实验,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增强传热、削弱传热和温度控制等工程传热问题;了解传热学的前沿知识及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目标1: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传热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
1.1 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理论、机理及影响因素;1.2 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传热模式的基本公式,能够进行各种工况下传热量的计算,并能对工程传热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课程目标2:掌握传热实验,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工程传热问题。
2.1 掌握传热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热量传递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理性的认识。
2.2 根据所学传热理论和实验知识,熟练掌握增强或削弱热能传递过程的方法,能够在工程应用中对热能有效利用、热力设备效率的提高、节能降耗技术等问题从传热学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探索传热学前沿科学知识。
3.1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对工程问题进行清清晰表达的能力;3.2 通过课外文献调研并撰写课程报告,提升文献查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H)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结论1 .教学目标(1)了解传热的定义;了解传热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2)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物理机理;(3)掌握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及斯忒藩定律,并能应用这三个定律分析基础传热问题;(4)了解传热过程的特点以及电.热模拟的作用和意义;(5)掌握热流密度、热阻和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完整word)《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和课程考试成绩(70%)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试。
实验成绩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课程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21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9
课堂授课每周作业预习、来自 读课本课堂提问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考核方式(Grading)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其它(More)
(成绩构成)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大作业及设计报告
(中文)传热学 (英文)Heat Transfer 专业选修课 航空航天专业本科生 中文 航空航天学院 工程热力学、空气动力学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本课程为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传热 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 学习一系列后续课程和相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s whose specialty is aerospace engineering.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eat transfer will be given to the students.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本课程为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传热 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 学习一系列后续课程和相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教学内容 绪论:热量传 递的三种基 本 方 式 --- 导 热、对流、辐 射,传热过程 和传热系数, 单位制。 导热基本定 律:傅立叶导 热基本定律, 导热微分方 程式,初始条 件及边界条 件。 稳态导热:通 过平壁,圆筒 壁,球壳的导 热,表面有散 热长杆的导 热,接触热阻 及形状因子。 非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 的基本概念, 第一类边界 条件下的一 维非稳态导 热,伴有相变 边界的一维 非稳态导热, 第三类边界 条件下的一 维非稳态导 热,二维及三 维非稳态导 热问题的求 解,内热阻可 以忽略的非 稳态导热问 题的求解--集中参数法, 不同形状物 理加热冷却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 要求(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 读课本
课堂提问
速度的比较, 集中热源作 用下的非稳 态导热。 导热问题的 数值解法:稳 态导热有限 差分方程,非 稳态导热有 限差分方程, 边界条件,差 分方程的求 解。 对流换热:牛 顿冷却公式 和表面传热 系数,影响对 流换热的因 素,对流换热 微分方程组, 对流换热的 无量纲准则, 自然对流换 热的计算,强 制对流换热 的计算。 辐射换热:热 辐射的基本 概念,热辐射 的基本定律, 黑体间的辐 射换热计算, 角系数,灰体 间的辐射换 热计算,气体 辐射,火焰辐 射 复合换热与 传热:复合换 热,传热过程 及其计算,换 热器传热的 平均温差。
传热学基础,第二版,杨世铭编,高教出版社
备注(Notes)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授课对象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AV429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