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合集下载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三)艺术分析 • • 1.对比手法。 《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同样,“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也是夸张的修辞。是极力形容由卫至宋归家 路途之近,踮起脚跟就能望见,不须一个早上就能到达家乡,岂不是近在咫尺吗? )

3. 对比、排比、设问、顶真、呼告、拟人、借代等灵活运用,表情状物,不胜枚举。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 多;
硕 鼠
——《诗经· 魏风》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 《墨子· 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史记· 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 节 南山》“家父作诵”,《小雅· 巷伯》“寺人孟子, 作为此诗”,《墉风· 载驰》据《左传· 闵公二年》 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 者已难确考。
• (四)比兴的垂范
• (五)《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深 广影响
欣赏《诗经》之吟诵
• /s?word=%E9%99% 88%E7%90%B4%E5%90%9F%E8%AF% B5&tn=sitehao123&ie=utf-8&f=3&rsp=0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现在 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 上层的公卿大夫 中下层的“士” 下层平民百姓 ( “风”类作者多是,同时多为 集体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_____到_____之间的诗歌。

A.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B. 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C. 东周初年至春秋末叶D. 春秋初年至战国时期答案:A2.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的作者是_____。

A. 屈原B. 宋玉C. 贾谊D. 司马相如答案:A3. 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乐府民歌的是_____。

A. 《长歌行》B. 《离骚》C. 《木兰辞》D. 《庐山谣》答案:A4. 下列诗人中,被誉为“诗仙”的是_____。

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王维答案:C5.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_____。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 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C. 欲知世上刀兵苦,试问棋中局外心D.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答案:A6. 下列作品中,属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是_____。

A. 《世说新语》B. 《搜神记》C. 《莺莺传》D. 《聊斋志异》答案:C7. 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下一句是_____。

A.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C.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D.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答案:C8. 下列作品中,属于元曲的是_____。

A. 《西厢记》B. 《牡丹亭》C. 《桃花扇》D. 《长生殿》答案:A9.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

A. 罗贯中B. 施耐庵C. 曹雪芹D. 吴承恩答案:D10. 下列作品中,属于清代小说的是_____。

A. 《儒林外史》B. 《镜花缘》C. 《封神演义》D. 《聊斋志异》答案:A二、填空题11. 《诗经》中的“六义”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雅、颂、赋、比、兴12.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 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 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 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 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 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 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 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 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
本首诗的思路是什么(分几部分)?
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 孔子世家》 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 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 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 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 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 《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 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 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 ,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 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 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 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 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 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 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 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 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 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 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 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进一步强 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 ,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 无望,思乡心切。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精选阅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闪耀着永不泯灭的光辉。

《诗经》本来只叫《诗》,正因选定的诗歌有311篇(6篇有目无诗),因此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以后的儒家学派就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出现了《诗经》的名称。

《诗经》最早的诗大概写在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出于春秋中叶,作品时刻大约包含六个世纪。

在西周时代,中国的音乐和诗歌都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乐师,透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搜集各地区和各阶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供演奏用。

进入春秋时代后,虽然社会动荡,兵灾不断,但这项工作没有中断。

《诗经》就是经过这样的长期积累之后,相传再由孔子修改、删定的。

《诗经》按音乐的不一样,把作品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称《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且绝大部分是民歌。

《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共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乐歌,如《郑风》是郑国调,《秦风》是的是秦国调。

《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证明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别。

雅诗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小部分是民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的精华,主要在《国风》部分,这些作品不少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和剥削,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愿望和要求。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

它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其中比、兴是我国歌谣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一、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二、文学常识汇总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届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

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

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得伸展抱负的愤遗。

名篇有:《离骚》《天间》《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

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井称。

“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三、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

它是维《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四、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

语文常考100个常识

语文常考100个常识

语文常考100个常识【语文学习】常考的100个文学常识今天给大家总结了100个文学常识,快来看看吧~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2.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屈原3.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4.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xié)的《文心雕龙》5. “天下第一行书”指:王羲之的《兰亭序》6. “天下第一关”指:山海关7. “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8.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7. 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10. 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11. “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程颐兄弟12. “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13. “二拍”指:明末凌濛初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14. “二乔”指: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15.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曹丕、曹植16.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子苏轼、苏辙17. “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18. ”三玄”指:《周易》《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19. “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染传》即《谷梁传》20. “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篇21. “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篡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2.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关羽、张飞23. “三皇”通常指:伏義、燧人、神农24.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25.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26.“三才”指:天、地、人27. “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豕28.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9. “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 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 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 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 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 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 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 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 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 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 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 难》 。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 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 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 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 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 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 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 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 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 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 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 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 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 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 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 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 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 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 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 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 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一、《诗经》作品的搜集《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

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

《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尽管它不是一人所作,但却比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产生要早数百年。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就形式而言,《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间或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同时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词语,这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显得灵活多样,朗读起来错落有致,有极强的音乐性。

从内容上讲,《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由于这些诗歌来自民间,没有或很少有雕饰,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绚丽多彩。

《风》中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真实的生活,比如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关雎》、《出其东门》;表达愤怒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质问的《伐檀》、《硕鼠》;有关战争的《扬之水》、《君子于役》等等。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如果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那么诗的作者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

“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

此外还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供人们吟唱,二是娱乐,三是表达作者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逐渐成为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列为中国最重要的几种经典之一。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社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给《诗经》以极高的地位。

总体来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中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其内容涉及中国早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诗经》的语言则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