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演变史
书信的演变

知识看台书信的演变书信的前身是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
作为中介的信使“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
这种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接受到不为别人知道的信息。
比如,现在还有人在书信中夹寄几粒红豆,以表达相思之情。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
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
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
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书信,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在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
“尺素书”是把写好的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作“鱼书”。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竹简上。
这已有大量考古实物为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
首先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
竹片叫竹简,木头片叫木简,又称牍。
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书信称为“尺牍”。
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
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这个绳子就叫做“缄”。
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作为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书信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进行交流。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也
记录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在古代中国,书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那时
人们用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进行交流。
随着文字的发展,书
写材料逐渐演变为竹简、丝帛等。
在古代中国,书信被视为一种重
要的交流方式,许多文人墨客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书信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古希腊哲
学家和政治家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和观点,例如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之间的书信就留存至今。
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经
常利用书信来传递命令和交流情报。
在中世纪欧洲,书信在基督教传教士和修道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修道院中的僧侣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学术和宗教上的观点,
也通过书信来维系彼此的情感和友谊。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书信的地位逐渐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
然而,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们通过书信来表达深情,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甚至是进行外交交涉。
因此,书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然被人们所珍视和传承。
书信发展史简短

书信发展史简短
书信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使用石头、骨头、竹简等材料刻写文字,传递信息。
随着纸张的发明,书信的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古代,书信的传递主要依靠人力和马车等交通工具。
这种方式非常缓慢,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因此,书信的传递非常昂贵,只有富人和贵族才能享受这种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书信的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使得邮递员可以使用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书信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
此外,电报的发明也使得书信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20世纪,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发明使得书信的传递更加快速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
总的来说,书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从古代的石头刻字到现代的电子邮件,书信的传递方式不断变化,但其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的地位始终不变。
中国 书信的正确格式

中国书信的正确格式摘要:一、书信的历史与演变1.古代书信的起源2.书信格式的演变二、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1.信头2.称呼3.正文:书信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沟通方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如今的电子邮件,书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书信的正确格式及礼仪规范。
一、书信的历史与演变书信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随后发展成文字书写。
在古代,书信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用词要尊敬、谦辞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格式逐渐简化,但仍保留了基本的礼仪规范。
二、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结尾敬词、署名和日期。
信头是信件的开头,应写明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
称呼要正式礼貌,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称呼。
正文是信件的核心内容,书写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结尾敬词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如“敬礼”、“致敬”等。
署名位于信件右下角,包括写信人姓名和身份。
日期位于署名下方,格式为“年/月/日”。
三、书信中的礼仪规范在书信中,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首先,在称呼和正文中要使用尊敬的用词,如“尊敬的”、“敬爱的”等。
其次,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适当使用谦辞,如“拙见”、“浅见”等。
此外,还要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保持书信的正式氛围。
四、书信格式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书信格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家书、商业书信和邀请函等。
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书写时要表现出关爱和关心。
商业书信要注意措辞得体,展示公司的专业形象。
邀请函则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使收信人一目了然。
总之,掌握正确的书信格式和礼仪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展示良好的文化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虽然电子邮件等新型沟通方式日益普及,但书信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信的历史

讲中国文学史,是从远古神话讲起;讲西方文学,是从希腊神话讲起。
文学无论怎样发展,都能从中找出受远古神话影响的影子。
这就是靠口耳相传的书信。
涉及到书信起源,大概比这还早。
先人靠结绳记数,比如怕日子过混了,怕忘了,于是远古人想出了法子,过一天就用绳子打一个结,来计算已经过了几天,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
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
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
这是形象的书信。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
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
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
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现在有个成语叫“三缄其口”,谁来猜猜看什么意思?那时可能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现在是说话谨慎,不肯开口或者不敢开口。
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从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
我们刚才说,春秋时期书信的内容不想让人知道就用绳子把竹简捆起来,封泥上盖章,但是后来不写在竹简上了写在素帛或者纸张上了,怎么办呢?我们来看这个典故传说古代有人要给大人送书一封,可能又不想中有尺素让他人知道或另有隐情。
于是有人就想了一个妙法。
把信装在鱼肚子里,送给了他人。
既达到了送礼的目的,达到了沟通信息的目的。
说明文精选作文:书信进化史

说明文精选作文:书信进化史
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进化,当然,书信也是这样子,它也拥有一段进化史。
写信,它可以说是书信进化史的最原始的“方式”了。
以前,它对人很有用,可对现在的人来说,特不方便。
为啥呢?因为写信不但费事,而且耗时间;当然,文盲就写不了信了;还有呢,现代的通讯工具可有用得多了!不过,现在也还有人写信,你们不要说他不时髦。
因为写信也是有优点的,它可以增加我们的精选作文能力。
电话,这大概每家都有吧,所以,打电话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一小部份。
它可比写信方便得多了。
当然,它也有缺点。
有些事情不是通过电话就能讲清楚的,这时,写信就派上了用场。
或许,你的朋友有电脑,那你就可以用一用电脑。
在用电脑时,E-mail与QQ就有很大的作用了,当然,这可比电话还方便呢。
为啥呢?因为,这样子就可以交到未认识的朋友,打电话可就不行了;还有呢,你要是一个很害羞的人,还不怎么要紧,要是再叫你打电话,准保证你一言不发,这样,你可就出丑了;要是叫你打几个字,你总会吧,总不会害羞吧!当然了,没电也没用了!
如今,书信进化史最方便的“方式”要数有视电话了,它是电话的升级“版”,它不仅能让你在打电话时看到对方的图象,而且,停电对它也迫不得已,因为,它有一块永久性电池,里面的电量是用不完的。
有视电话是很有用啦,但现在还不普遍。
就说我们的东石镇吧,
要是能看到一台有视电话,那可能还等那么的几年,说不定,几年后出现有视电话,可能还管叫是个奇迹啊!
书信进化史,如今就到这儿结束,但是,以后还会不断地继续进化下去。
因为,人类的智慧是挖不光采不尽的。
书信的发展史

书信的发展史在人类文明史上,信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采用口口相传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或信息传递给他人,这就是“口信”。
文字产生后,信息的传递更多通过“书信”来完成,还有以不同实物作为特定含义的“物信”存在。
如有寄红豆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有寄梅花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可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
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
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
(《中国甲骨学史》)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这也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在特使外交中,常常伴以书信外交,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汉以前的书信,正如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所说,“凡书于牍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
两汉时,随着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为书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繁荣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书信,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如问候有书,贺喜有书,求物有书,绝交有书,论字有书,就连见闻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怀谈趣;信还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月仪帖”,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
此外,擅长写信在当时被格外推重,曹丕盛“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期。
这时的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
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许多文人的书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联在一起,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
《言语的表达——写写信信》

书信的重要作用
传递信息: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包括个人、商业或政治事务。
表达情感:书信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可以通过书信来 表达。
建立联系:书信可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和 信任。
记录历史:书信可以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书信的文化内涵:书信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礼 仪、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书信与历史文化
书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信中的历史文化元素 书信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信文化内涵的体现
书信的价值与意义
传递信息: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传达思想、情感和意愿。
书信的格式与规范
称呼:根据收信人的身份确定称呼,如“亲爱的”、“敬爱的”等 正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请求,注意分段和层次 结尾:礼貌地表达感谢或祝福,如“谢谢”、“祝好”等 署名:写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以示诚意
书信的写作技巧与
04
风格
写作技巧
明确目的:在开始写作之前,要明确书信的目的和收信人的身份,以便更 好地把握内容和语气。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书信的起源与历史
书信的起源
早期书信:甲骨文、竹简、 木简等
秦汉时期:书信开始流行, 如《报任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成 为文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唐宋时期:书信逐渐普及, 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 手段
近代以来:书信逐渐衰落, 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现象
书信的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书信的起源和发展 历史:不同时期书信的特点和风格 文化:书信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现代书信的演变和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书信的演变史篇一: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诚信1.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2.传统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寸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3.苏武牧羊,历史典故之一。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4.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5.徙木为信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
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篇二:通信发展史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
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
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
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
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
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
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
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
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
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
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
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
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
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
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
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
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
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
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2.通信发展史有线通信美国莫尔斯(F.b.morse):约5km的电报(点,划,空间→字母,数字);美国贝尔(A.g.bell):取得电话机专利(电信号→语音);美国普宾:通信电缆;1972年日本:公共通信网的数据通信,传真通信业务;美国:发表贝尔数据网络,英国:图像信息服务实验;现代通信系统利用某些集中转接设施→复杂信息网络→"交换功能"→实现任意两点之间信号的传输.无线通信1864年英国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设想;1888年德国赫兹(h.hertz):证实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传距仅数百米的无线通信;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横渡大西洋的无线通信;1938年法国里本斯:pcm方式;1940年美国cbs:彩色电视实验广播;1951年美国cbs:彩色电视正式广播;现代无线通信遍及全球并通向宇宙,如gps其精度可达数十米之内.数学分析方法发展史一,傅立叶分析1822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J.Fourier):奠定傅立叶级数理论基础;泊松(poisson),高斯(gauss):应用到电学中;19世纪末用于工程实际的电容器→处理各种频率的正弦信号;20世纪谐振电路,滤波器,正弦振荡器→扩展应用领域.二,拉普拉斯变换19世纪末英国工程师赫维赛德(o.heaviside):运算法(算子法)-先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lace):拉普拉斯变换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cAD求解电路分析方法→替代拉氏变换.离散等其它系统的发展→三,Z变换1730年英国数学家棣莫弗(Demoivre):生成函数-类似;19世纪拉普拉斯:贡献20世纪沙尔(h.L.seal):贡献;20世纪50~60年代抽样数据控制系统→Z变换应用.数字计算机的研究与实践四,状态方程分析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线性系统理论(外特性);20世纪60年代现代的线性系统理论(内部特性),卡尔曼(R.e.Kalman):状态空间方法.通讯是为信息服务的,通讯技术的任务就是要高速度、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和交换各种形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