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

合集下载

金融新基建赋能实体经济

金融新基建赋能实体经济

金融新基建赋能实体经济作者:叶望春来源:《产城》2020年第09期2020年是新基建大年,除了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的相关布局也紧锣密鼓展开。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统筹安排的新经济运行必需的基本建设,着眼于高新科技在经济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布局。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新基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新科技”。

在新基建所含的七大类别建设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尤为引人关注,再加上被國家发改委新近纳入新基建范畴的区块链,这三大技术构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的基石,同时也是被重点应用在金融领域的技术。

只有将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解决长期制约金融发展的痼疾,推动普惠金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才能将金融新基建的能量持续释放。

解决金融行业几大难题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加码下,金融服务向线上化、实时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级,逐步融入实体经济场景的各个角落。

这意味着借助新基建有望解决传统金融的诸多难题,更全面、更丰富、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新基建将助力金融资源无缝融入实体经济场景,解决部分脱离实体经济的难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然而近年来,随着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金融资源没有充分流向实体领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如何才能将金融资源精准注入实体经济中?这在传统金融业中,由于金融和实体两张皮的情况,较难解决,而金融新基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

借助金融科技可以搭建面向供应链、贸易、电商等各类实体场景平台,链接金融机构、生产制造企业、商贸物流网络等实体经济各交易环节,让金融服务与实体交易无缝融合对接,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置于新型的智慧金融平台,从而确保金融资源可以更好地深入实体经济的业务场景,精准把控资金走向,确保资金真正支持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时代金融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分析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为积极践行党和政府政策方针,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参与为湾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保障。

大湾区建设相关政策支持重点行业及业务发展,为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发展带来重要战略机遇。

为抓住政策红利和区域发展机遇,湾区内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行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布局特色金融业务,提升湾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商业银行 业务发展 特色金融● 褚旋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由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进规划纲要落地实施,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力度。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三地“金融+创新”优势稳步凸显,商业银行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业发展现状大湾区内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港澳尤其是香港银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内地9市银行业也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73家在港设有业务。

2019年一季度末,香港地区共有155家持牌银行,其中在香港本地注册的有25家,外地注册的有130家。

截至2018年末,澳门共有29家银行,其中在澳门本地注册的有11家,外地注册在澳门设立分行的有18家,其中内资银行有5家,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总行位于大湾区的广发银行。

内地9市银行业体系较为完善,截至2018年末,大湾区内9市国内六大国有银行及9家股份行均设有分支机构。

此外,总部设立在大湾区股份行3家,城商行5家,民营银行1家,农商行20家,农信社7家,村镇银行40家。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就粤港澳大湾区进行研究,在阐述大湾区的概念、形成过程、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大湾区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对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大湾区的概念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大湾区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汕头、汕尾、潮州、揭阳、云浮等市,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700万。

二、大湾区的形成过程大湾区的形成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20多年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紧密合作,地理位置优势逐渐凸显。

2017年2月,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大湾区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极。

三、大湾区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发展的政策。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关于推进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此外,还有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四、大湾区的发展趋势大湾区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合力推动共建共享。

三地政策相互衔接、计划相统一、设施相连通,形成系统集成、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2.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驱动。

大湾区形成全球顶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拥有国际领先水平。

3.现代服务业发展。

大湾区将借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坚持软实力方面的合作,推进金融、法律、高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大湾区面临的挑战大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1.融合发展难度大。

三地法制、经济、社会文化等存在差异,发展不同步问题尤其突出。

2.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房价、交通等原因,不少年轻人因“北漂”而离开大湾区。

3.环境污染问题。

部分制造业、工业园区排放的污染物严重影响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

六、大湾区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三地法制互通。

创新与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方阵

创新与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方阵

创新与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方阵张锐在日前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由此产生了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主要为有色金属、燃料油、天然橡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主要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主要为大豆、玉米)以及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主要为小麦、棉花、白糖、花生)并驾齐驱的国内第五大期货交易所。

宏观上看,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创立无疑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成果,但同时更在微观层面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方阵增添了一支身姿矫健的平台劲旅。

是湾区也是金融中心国际三大著名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的经验表明,发达与健全的产业体系是湾区金融的重要载体与强大实体支撑,包括工业企业一定会产生出巨大的30February 2021 / 广东经济融资需求,科创企业会催生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宽阔成长空间等,也正是如此,全球三大湾区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如世界500强企业有40%云集纽约湾区,纽约湾区由此成为了国际金融的核心枢纽;旧金山湾区汇集了谷歌、苹果、脸谱、英特尔等国际顶级科技公司,借此锻造出了驰名全球的风投资本中心;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的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等主要工业部门,由此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占到中国的13%,全国 GDP前十强城市里占有其二(深圳与广州),并在国内生产总值超万亿的前25个城市中拥有四个位次(深圳、广州、佛山与东莞),而托举起庞大经济体量的既有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编队,也有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集群。

丰沛的实体产业量能创造出了金融资本对接与嫁接优质资源的宽阔腹地,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产业成色越来越厚重。

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GDP达到1.5万亿元,占比为12%,显著高出8%的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至2020年底湾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过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9%,上市公司2319家,总市值超过35万亿元;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到7000万人,且聚集了大批高净值人群,去年湾区九城市的保费总收入超过了1.4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3%。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汪毅汪毅,长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员。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自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建立以来,深圳经过五个阶段的发展,展现“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迎接开放新时代。

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深圳将继续发挥“试验田”“排头兵”作用,带领区域再腾飞。

1.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1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四十年蓬勃发展1深圳2000-2018年GDP增长情况资料来源:wind,长城证券研究所1979-201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26927.09亿元,年均增长26.9%,经济总量先后超越广州、新加坡、香港,居亚洲第五位,仅次于东京、上海、北京、首尔;人均GDP从606元增长到203489万元,年均增长15.65%,并且主要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

1.2 作为先行示范区与大湾区建设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未来可期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简称珠三角九市)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2019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圳被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四大核心引擎之一的重大使命。

2019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给深圳提供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两大发展目标。

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双区驱动”的政策会使深圳再度发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作用,迎来蓬勃发展的重大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解读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解读版

“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 发展空间新模式。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合作开展绿地投资、实施跨 国兼并收购和共建产业园区,支持港澳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 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效联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01
携手港澳建设高水 平对外开放门户
02
共建创新 发展示范区
03
建设金融 服务重要平台
04
打造优质 生活圈
推进
珠海横琴粤港澳
深度合作示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
学习结束
感 您的聆听
谢谢大家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 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前言
解读学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CONTENTS
1
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3
规划实施
第一部分
共同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 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 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加强民生合作。支持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

《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一、出台背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和交流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辽宁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提出《关于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二、制定过程结合全省各地和有关部门围绕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工作措施、谋划的具体项目,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政府研究室起草了《实施意见》,已征得了各市和36个省(中)直部门一致意见,并完成了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核,经省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

三、主要内容《实施意见》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构成,共13项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共2项。

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共同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的工作目标。

第二部分为主要任务,共7项。

明确从体制机制、产业对接、科技创新、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文旅康养产业等七方面加强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共4项。

主要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对接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考核评估,有力有序推进我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工作。

全省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携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互补、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共建,共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辽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的逻辑——基于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的逻辑——基于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的思考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年第24期2020No.24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20.24.002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的逻辑——基于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的思考陈杰英(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圏的关键纽带。

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其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在国内均处于前列。

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F830.9;G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20)24-0013-06The Logic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nnovation in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Thinking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systemChen Yingji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510520,China)Abstract:Technology and finance is a new engine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and a key el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GBA).Technology and finance not only promot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ut also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e itself and also drives the great change of financial market,financial institution or financial service supply mode,which is the key link to form the ecological circle of contemporary industry.The GBA has a unique location,resource advantages,让s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nanc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domestic are in the forefront.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GBA involves industry,enterprise,technology and so on,by creating a system of innovative products in technology and finance,promoting the docking of financial rules between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and innovating cross-border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GBA accelerates the 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ecosystem,accelerates the promotion of complete internal industrial chains and supply chain stability,help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through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nnovation,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double—cycle developme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and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technology and finance innovation;industrial ecosystem;coordinated development科技创新与金融行业的耦合带来全新变革,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中日渐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
2020年5月14日,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

本文将结合社会各界对《意见》的解读以及政策机遇,提出符合我行发展方向的具体对策。

一、政策及主要內容梳理
二、政策主要內容解讀
从主要内容来看,意见是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金融部分的进一步细化,有六大亮点:一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金融制度差异,配套各项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

《意见》在传统贸易、贸易新业态和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等方面简化汇兑管理,大力提升本外币兑换和使用便利度。

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推动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开展跨境贷款、跨境资产转让和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跨境投资试点。

二是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整体框架下,在粤港澳大湾区支持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实质落地;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来深化内地与港澳的金融合作。

《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在大湾区率先落地各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重点支持港澳银行、证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意见》提出支持港澳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和特色金融,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强化和巩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澳门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

四是进一步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

《意见》提出支持大湾区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深化大湾区金融科技合作,完善区块链贸易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移动支付工具在大湾区互通使用。

五是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

《意见》提出加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推动完善金融创新领域监管规则,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牢牢
三、《意见》为本行带来的发展机遇
《意见》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提出“支持港澳深度融入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格局”,出台诸多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具体政策,为本行扩展业务机遇、分支机构扩张、新牌照获取等提供了新机遇。

1、外汇结算和跨境资金池业务
贸易项下,《意见》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

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贸易收支业务适用更为便利的措施,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流程,促进贸易投资。

同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跨国企业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

本行作为跨境银行,已在大湾区进行了多处分支机构布局,可以充分发挥跨境联动优势,根据政策为大湾区内企业提供更加比便利的跨境贸易结算服务;通过创新研发资金池产品体系,为大湾区内的跨国企业提供跨境资金池服务业务,满足其本外币资金统一调度的跨境调拨需求,通过创新发展跨境贸易
结算和跨境资金池业务,有效沉淀活期存款,拓展中间业务收入。

2、辅导企业赴澳发债和境外上市
《意见》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企业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在依法合规、风控可控的前提下,加强与外部创投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业务模式,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我行在辅导境内企业赴澳交所发债和境外上市方面已有一定经验,可进一步扩大该业务营销范围,加强境内外市场部门的协同合作。

学习借鉴境内外银行科创金融业务模式,开展投贷联动,成立科创金融专业团队或者科创支行,争取成为科创型企业的主办银行。

3、跨境理财通、跨境保险和优化开户
《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开展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立个人Ⅱ、Ⅲ类银行结算账户试点,优化银行账户开户服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对符合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和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的保险业务,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为已购买港澳地区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理赔、续保、退保等跨境资金汇兑服务。

跨境理财通是我行下一阶段可重点开拓的零售业务方向,内地居民和港澳居民均能自由购买境内外理财、保险产品,将为银行理财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行探索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建立,公司理财、个人理财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境内开设零售业务也是未来探索的新增业务条线,可为本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存款沉淀。

4、跨境资产转让业务
《意见》提出稳步扩大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

探索扩大跨境转让的资产品种。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在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规范开展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

我行已在探索研究租赁资产跨境转让配资、保理资产跨境转让配资、福费廷一级市场买入及转卖、福费廷跨境转让等新型业务品种。

可进一步加快参与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步伐,共享境内客户资源,获取优质资产,探索提升资产流动性路径。

5、拓展分支机构和申请多元化牌照
《意见》提出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银行通过新设法人机构、分支机构、专营机构等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业务;支持境外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同
时设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业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发起设立不设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供公司;鼓励外资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投资入股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依法有序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

我行可继续在大湾区积极拓展分支机构和设立法人机构,申请合资券商、合资基金、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子公司等非银行金融牌照。

6、交易银行体系建设和科技金融发展
《意见》提出支持大湾区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深化大湾区金融科技合作,完善区块链贸易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移动支付工具在大湾区互通使用。

我行可借助交易银行体系建设转型期,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支付、云闪付、远程开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各类线上业务和管理系统,加强科技在金融中的应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7、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和葡语国家合作业务
《意见》提出支持港澳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和特色金融,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支持澳门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

我行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吸引境内企业在澳门发行绿色金融债。

延伸“西出”策略,发展与葡语国家业务合作。

总行市场营销管理部
2020年5月1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