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最新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资料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1、商周宗教思想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
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
(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1)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
(2)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1)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
(2)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
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商信仰;殷商时主导的宗教信仰属于祭祀文化,而不是巫术文化。
“帝”是殷人信仰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
周公旦;天命观:天命周代商,虽天命不常,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敬德: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中心的地位,德的含义相当广泛,它既是指个人的德行,又是指政治上的德政。
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可得人之和。
保民是周公敬德思想的另一主题。
在周公那里,天命与德行都可以通过民情民意体现得出来,从而敬天敬德的思想在具体的政治实施中就自然要落实在保民之上。
孔子正名说;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
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礼和仁关系:孔子重视礼,但只有单纯外在形式的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仁是礼的内在根据所在。
为仁之方:仁的观念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推己及人。
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忠”和“恕”两字的含义相接近,都有以心相推度的意思在内。
这意味着我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所以可以以类相推,可以将心比心。
孟子人性善(论证过程)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推恩::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民本;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
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
制民之产(井田制设计):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
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劳心劳力(评价)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对生产劳动进行必要的分工。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精)

名词解释1. 祖先崇拜:指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 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 以后成为商代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王权之上的观念, 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又有周之代商,这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基础上,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必须“保民”。
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 比夏商周时代又有了重大进步。
3.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说的善就是所谓“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 四种道德纲常。
人性善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的, 而人与人之间的良知良能没有什么差别,因而以此为基础的人性也没有什么差别,“善”是人普遍的类本质。
4. 性恶论: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所谓“恶”,主要体现在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这种本性是通过教育进行矫正,从而“化性起伪”,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性善论以人性本善,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 又相辅相成, 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兼爱:是墨家全部政治思想的基础。
墨家认为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剧烈动荡的根源是由于人和人之间不相爱,因此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是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 不受社会关系的限制,这实际上是无差别、均等的爱。
这种抽象的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兼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6. 小国寡民: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政治理想。
具有以下特征:①国家的规模狭小, 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 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特点: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
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
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
发展阶段:1、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
2、两汉儒学3、魏晋玄学4、南北朝、隋唐佛学5、宋明理学与心学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礼的构成要素1、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
2、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
3、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息。
4、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
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1、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2、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3、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4、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5、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
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
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
礼的内容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人鬼等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孔子的思想体系1、主要思想是礼、仁中庸2、政治范畴:以德为政,反对任意苛政与刑杀,主张用礼(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认为这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实践的方法是克己复礼、正名。
3、伦理范畴: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的实践方法是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
4、哲学范畴:中庸。
这是协调仁和礼的方法,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
但这不等于折中主义,做法是和而不同。
5、在教育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办私学。
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或成君。
教育内容一六经为主。
6、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孟子的思想体系1性善学说:是全部思想的基础。
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精华所在。
①名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御也”。
②民心决定论:认为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饰统一天下的决定性要素。
3、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基本精神: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与爱心(恻隐之心),主要体现在养民与教民上。
养民:一是制民之产。
(有恒产者有恒心),解决土地、粮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是使民以时。
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滥伐,“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三是取民有利。
主张薄赋轻敛。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养民是解决人民的经济问题,教民是解决人民的教育问题。
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使人民“明人伦”。
措施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法先王: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者便能施行与天下。
4、王道:是孟子提出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荀子的思想体系1“天人之分”说:“天人之分”与“天人相分”。
认为人具有同天、地同等重要性,天、地、人有不同的职分。
“制天命而用之”而非认定胜天。
“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要人们征服自然界,实现人定胜天,而是让人们认识和掌握天命,从而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
2、礼的学说:《荀子•礼论篇》从礼的起源谈起:人的欲望一一求满足欲望一一无限量的求取一一争夺一一乱一一先王制礼义治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人欲与物相持而长,礼之所起也。
3、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批评孟子“人之学者,其性善”的观点,说孟子“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进而提出性、伪之分。
荀子针对孟子所说人之恶是因为失丧本性善所致。
4、荀子言治:既然人性是恶的,荀子就提出了以礼与刑来治理。
以礼就是要正名分,名份分则礼义隆。
荀子以“禁暴除害”为目的的战争观: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和实践对于人的改造:5、对其他学派的批判:兼爱是墨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是其社会理论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核心思想。
与儒家仁爱说不同,它立足于功利目的,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而且爱无差等,爱无厚薄,对亲人和他人应该一样的爱,相互没有区别。
兼爱思想的内涵:平等博爱,无差等的爱,以人格平等为前提;有原则、有目的的爱,而不是乱爱;是互利互助的爱,人类完整普遍的爱。
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认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因为人生来具有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并提出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孝悌、忠义、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最高准则。
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1)荀子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他强调“性伪之分”是“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在人性学说方面的应用(2)荀子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强调人性与封建道德规范的对立,否认封建道德为人心先天所固有,是荀子性恶论的特色。
(3)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从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 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
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善,相反,性恶正式人为善的原因,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 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 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 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 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关于道的内涵:①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
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稷下学宫私学的繁荣也与统治阶级的扶持和资助有关。
齐国稷下学宫可为代表,它属“官办”,但专为延聘私家学派来此讲学而设,历桓、威、宣、湣、襄五代君王,达150 年之久。
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诸家之学,最多时达数百千人,邹衍、淳于髡、鲁仲连等都曾游于其中,荀子还三为祭酒(主持),今还有孟子碰到髡,不死也要昏的传说。
功能体现在: 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
2. 学术研究辩难的中心。
3. 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
《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
2、兵贵胜,不贵久—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之一。
3、致人而不致于人—立于主动的基本要求。
4、出奇制胜—兵家作战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5、避实击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6、识众寡之用——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7、因敌制胜,因地制宜—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发展原则。
军事哲学思想1、战争指导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2、战争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
3、能动的争取战争主动权。
4、辩证的认识战争情况5、根据敌对双方的条件预测战争的胜负。
以“兴天下之利 , 除天下之害”为宗旨 , 墨子提出 10大伦理主张 “兼爱” ——爱人如爱己 ,爱别国如爱本国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 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 人;“非攻”——反对战争 , 主张和平相处 ;唯才是用 ,唯贤是用 , 反对任人唯亲 ; 崇尚国家统一 ; 反对厚葬久丧 , 主张薄葬短丧 ; 反对奢侈生活 , 提倡俭朴节约 ; 认为天有意志 , 君王违背天意就会受到惩罚 认为鬼神能够赏罚分明 ; 反对沉溺于声色之中 ; 反对宿命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
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 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
--- 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 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
“非攻” 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 得肯定: ( 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 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 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 伐小国的大国。
“尚贤中心内容: 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 国家就能富强, 人口就能蕃庶, 社会就能安定。
“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