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下雨前的空气湿度一般比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

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

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用湿布包起来。

(1)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100℃,表示当时的气温__________(>/=/<)100C。

一般情况下,湿泡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空气湿度越_________(大/小)。

(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 < 液体蒸发时吸热小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解析】(1)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小;(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慢,所以人会感到特别闷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 = (2). < (3). 液体蒸发时吸热 (4). 小 (5). 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点睛】(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和空气湿度有关。

2.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图甲的实验装置中还缺少的一件测量器材是________,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__(均匀/不均匀).(2)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__(a/b).【答案】秒表均匀 46 晶体 a【解析】(1)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由图知该实验缺少的器材为秒表;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2)由图知,该温度计的每一小格表示1℃,故该温度计的示数为46℃.(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第4min到第8min,该物质的温度保持在48℃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4)a图中有一段图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为晶体的熔化图像,b图中的图线温度不断升高,为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a图.故答案为(1)秒表;均匀 (2)46 (3)晶体 (4)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_;(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__℃.(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D B 图略 120 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解析】(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因为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5--30℃,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选择和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3)根据表格,描出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图略,(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 D (2). B (3). 图略 (4). 120 (5). 升高 (6).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4.某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实验目的:1.通过测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2.通过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学习测量速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1.用刻度尺测量出路程s,用秒表测量出时间t,就可以用速度公式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器材:发令枪、小黑板、卷尺、秒表。

实验步骤:1.在室外一块空地(如运动场)上量出约150~300m的一段直线距离,并在两端做好标记。

先预测一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这段距离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2.一个同学手持发令枪站在刚才测量的直线的起点处,另一名同学携带秒表站在直线的终点处。

3.在起点处的同学把小黑板举起,让发令枪靠近小黑板,然后扣动扳机,发令枪冒出白烟,同时发出响声。

在终点处的同学你看见发令枪冒出白烟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听到枪声时立即停止计时。

4.重复以上步骤三次,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5.测量声音传播速度的方法还有哪些?如果用回声来测量声音传播的速度,需要对刚才所做实验的步骤做哪些调整?操作提示:1.因为声音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实验时量取的距离必须是直线。

2.在能够观察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和听到发令枪发出声音的前提下,测量的距离越远,测量的时间产生的误差越小。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重复测量三次,然后求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平均值。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物理实验报告1(上)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3.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4.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5.用停表测1分钟脉搏的次数。

6.用停表测10分钟脉搏的次数。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①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③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④求其平均值过程中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评语教师签名物理实验报告2(上)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回答问题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答:不同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评语教师签名物理实验报告3(上)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量程0℃~100℃,最小刻度值1℃),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2个烧杯。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4.估测冷水温度。

5.用温度计测冷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6.整理器材。

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水的沸腾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答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答案

水沸腾实验报告实验前的思考:1、你要对桌面上的水做什么它才可以沸腾呢?加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2、你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水处在沸腾状态?有大量气泡生成,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3、你认为影响加热时间长短的因素有什么?水的质量多少和水的初温4、实验过程你需要记录什么数据?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实验目的: 探究水沸腾中的物理知识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机械停表、火柴、温度计、烧杯、石棉网实验步骤:1、自下而上组装仪器;2、往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3、点燃酒精灯开始对水进行加热;4、直至温度达到90℃开始计时,每隔1min中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填入表格中。

5、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温度、气泡、声音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填入表格。

6、根据水沸腾中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相关的问题。

表格一沸腾前沸腾时温度气泡声音温度气泡声音逐渐升高由大变小沸腾前声音较大保持不变由小变大沸腾后声音较小表格二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水的温度/℃90℃一、思考、讨论、回答:1、水要沸腾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达到沸点并不断吸热2、水沸腾前后气泡、声音和温度特点对比。

沸腾前温度逐渐上升,临近沸腾底部生成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产生的声音较大。

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底部生成的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产生的声音较小。

3、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的原因分析?沸腾前底部的水接近热源,温度高于上部的水,整杯水的温度是底部高温越往上温度逐渐减低。

由于底部的水吸热先汽化成水蒸气形成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遇冷,体积缩小。

4、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的原因分析?沸腾时整杯水的温度相同,水吸热后不断汽化成水蒸气,因此气泡就越变越大了。

5、沸腾时气泡上升的原因分析?气泡上升的原因是气泡里的是水蒸气,水蒸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会上浮。

或气泡所受到的浮力大于气泡所受到的重力,因此而上浮。

6、水沸腾过程属于什么物态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

7、什么现象说明水的内部也发生着物态变化?沸腾时水内部的气泡由小变大,这表明内部的水吸收热量后由液态变为气态生成水蒸气逐渐加入气泡使气泡越变越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初中物理实验目录表

八年级上册物理初中物理实验目录表
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烧杯 实验室用温度计

5.体温计
体温计

2.熔化
和凝固
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铁架台 酒精灯 温度计 试管 烧杯 水 海波 蜡

10
12
3.汽化
和液化
1.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透明塑料袋 酒精 滴管 80℃的热水

10
15
2.水的沸腾
铁架台 酒精灯 温度计 烧杯 石棉网 穿孔纸板

第一章
机械运动
2.运动的快慢
测量平均速度
小车 木块 木板 秒表√来自9111.长度
时间及
其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刻度尺 游标卡尺 卷尺 螺旋测微器

8
31
2.如何使用刻度尺
刻度尺 书、文具盒等随机物体

3.说出钟表分度值
石英钟 停表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是怎样产生的
身边的各种物体
量筒 不规则形状物体小石块 烧杯 水 塑料块

4.密度
与社会
生活
1.密度与温度
两个气球吹鼓 冰箱冷藏室 火源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验目录


演示实验及探究体验活动
演示






实验名称
仪器及器材参考
第七章

1.力
1.力的作用效果
水平板 斜面 小钢球 磁铁 弹簧


2.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实验报告1(上)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

实验原理:使用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使用停表可以测量时间。

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3.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4.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5.用停表测1分钟脉搏的次数。

6.用停表测10分钟脉搏的次数。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1.记录数据:测量对象:长度宽度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课本25.8825.9025.9225.9018.2018.2218.2418.22作业本25.6325.6425.6525.6418.1818.1918.2018.192.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单位:秒):对象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成员xxxxxxxx3.39.29.49.69.4成员xxxxxxxx99.69.49.89.6回答问题:为什么长度测量要估读?答:为了减小误差。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

3.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

4.求平均值时,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

评语:无实验报告2(上)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中考指引: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实验主要分为机械运动实验、物态变化实验、光学实验和测量密度的实验四大类,从实验性质上来说,第一项和第四项属于测量型实验,第二项和第三项属于探究性实验。

(物态变化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探究液体沸腾条件的实验,光学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八年级上册属于物理基础部分,实验要求更加侧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等,牵涉到的设计性实验并不太多,在中考题中常在第18题出现,所占分值为4——5分。

考生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对此部分基础实验必须有一个侧重点,紧抓住这部分基础分。

一、实验场景重现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重点掌握知识:速度的公式、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测量小车下半程平均速度的方法。

(1)测量原理:(2)实验器材: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或手表(机械表可以读到0.1s ),在计时过程中尽量保证停表的操作与物体运动的始终同步。

除了刻度尺和停表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斜面、小车、垫块和金属片。

(3)实验表格:(4)实验注意事项:①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向下的动力 ②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计时③ 斜面角度不能过大,以防小车运动过快不好计时。

(5)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探究晶体熔化(凝固)特点的实验重点掌握知识:温度计的使用、各仪器的作用、晶体熔化图像的画法及分析、晶体熔化条件及特点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2)实验表格:(3)实验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次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全程 1.6 5.0 0.32前半程 0.8 2.8后半程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步骤:①“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④“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2.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或公路、铁路、河流等长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量硬币周长、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这种方法。

●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这种方法。

3.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

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4.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用力越大,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5.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见右下图)【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表格】【图象】见上“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

图象需要标明温度。

【注意事项】●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图中应用的是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为了使海波(蜡)均匀受热。

1.晶体熔化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2.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3.利用和防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实例:●利用熔化吸热:用冰保鲜、冷敷给病人降温;吃雪糕解暑。

●防止熔化吸热:雪熔化吸热,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利用凝固放热: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

凝固放热的坏处:浇注钢铁时(或马路上刚铺的沥青),凝固放热,产生的高温1.探究实验:水的沸腾(见右图)【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及温度变化。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温度计、带有小孔的纸板、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表格】时间/min 0 1 2 3 4 5 …温度/℃【图象】见右上图。

其中BC段为沸腾过程。

【实验现象】(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越来越小。

(原因:下部水温高于上部水温)(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原因:下部压强大)【注意事项】●纸板的作用:①减少热损失;②固定温度计;③防止液体飞溅出来。

●纸板上小孔的作用:使内外大气压平衡。

●水的沸点不是100℃,原因:①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②水中有杂质;③温度计有问题。

●长时间水不沸腾,原因:①水的初温太低;②水的质量太大;③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④没有盖中央留孔的纸板;●移去酒精灯后沸腾不马上停止。

1.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4-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r。

【实验表格】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O 时间温度AB C角i 角r 第一次第二次 第三次【实验现象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 =r )。

【注意】① 把纸板NOF 向前或向后折,将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八. 探究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实验表格】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现象和结论】(1)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物点和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 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光又能透光,便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

● 刻度尺的作用: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

● 两根蜡烛大小必须完全相同的原因: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 验证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方法: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如果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那么平面镜成虚像。

● 在选择玻璃板时,要选择比较薄的一个。

目的:防止烛焰在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 重做实验的目的:防止误差(最好是3~5次)。

在实验中找不到像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玻璃板位置放置不当) 1. 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1)如图2-7,过M 点作平面镜的垂线,交平面镜于O 点; (2)在另一侧截取M'O =OM ,M'点即为M 的像点;(3)仿照前两步,完成N 点的像点,然后用虚线连接M'N'。

绘图之后要注意垂直、等距标记,还要注意虚像要画成虚线。

2. 已知光源、平面镜和反射光线经过的点,作光路图的方法: (1)如图2-8,先用上面提到的方法作出光源S 的像点S'点;(2)连接S'A ,交平面镜于P ,则PA 为反射光线;(3)连接SP ,SP 为入射光线。

绘图之后要注意垂直、等距标记和表示光路的箭头,还要注意哪一段画成实线,哪一段画成虚线。

该作法的原理: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f =12 cm (最好在10~20cm 之间)的凸透镜一个,蜡烛一支,用白色硬纸制成的光屏一个等。

【设计实验】① 把蜡烛放在远处,使物距u ﹥2f ,调整光屏倒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测量物距u 和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②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结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下表(第一条规律并非由本实验得出):物距(u ) 像的性质像距(v ) 应用正倒 大小 虚实[无穷远] 倒立 一点 实像v =f (利用太阳光测透镜焦距) u >2f 缩小 f <v <2f 照相机u =2f 等大 v =2f (成像大小的分界点)f <u <2f 放大 v >2f 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u =f 不成像 无穷远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u <f 正立 放大 虚像 u >v (同侧) 放大镜 【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实像都是倒立的,倒立的都是实像。

● 成实像时,u +v ≥4f (u =2f 时u +v =4f ) ● 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 u =f 是成像正倒、物像同异侧的分界点。

● 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注意事项】●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 u >f 时凸透镜要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

● 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在偏上方时,可以向上移动光屏或蜡烛,也可以向下移动凸透镜来调整。

●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 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 烛焰在焦点上;③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 在凸透镜旁放一近视镜(凹透镜),若使像清晰,需要将光屏远离透镜,或者将物体靠近透镜;在凸透镜旁放一远视镜(凸透镜),若使像清晰,需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或者将物体远离透镜。

1.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 选程:使用前,观察称量(最大测量值)、感量(最小测量值);② 放平、归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③ 调平:调整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天平平衡);④ 称量: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用镊子从大到小地往右盘夹取砝码。

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入射光线ENFO i r 反射光线 图4-3 O S S' 图2-8A P⑤ 读数: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即m 物=m 砝码+m 游码; ⑥ 整理器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