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答案及解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 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山水的曲折之美。

C. 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

D. 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桃花潭拟人化。

答案:C解析:C项中提到的“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是错误的,实际上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将猿声与山水的壮丽相映成趣,没有使用比喻手法。

(二)简答题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比喻等。

其中,对比手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比山水的曲折与明亮的景象,突出了山水的变幻莫测之美。

拟人手法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得以运用,将桃花潭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比喻手法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得以运用,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论述题3.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答案: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诗人在描绘山水之美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山水的曲折与变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

其次,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时,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将桃花潭的深情厚谊与友人的送别之情相比较,突出了友情的珍贵。

此外,诗人在描绘山水和表达友情的过程中,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对诗人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考生在回答时,应首先指出诗人在描绘山水和表达友情时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春日秦国怀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春日秦国怀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春日秦国怀古》
(2011·新课标卷·T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

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鹧鸪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鹧鸪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鹧鸪天》(2012·重庆卷·T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作概括回答,然后作进一步的解析。

分析这两句的巧妙之处,应抓住“瘦”“肥”两个字来思考,不难看出,这是比拟的写法,前一句写的是山腰由“肥”变“瘦”,后一句写水面由“瘦”变“肥”,借这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水的变化,作答时要体会出这一变化的过程。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句意应有语境意识,有整体观念,瞻前顾后。

这句词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从前文找原因,同时要结合注释来理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安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安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安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杜鹃花科,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8. “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两句描写景物很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

6分9.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5分8.答案:本诗运用了衬托、拟人修辞手法2分:“哀猿啼处两三家”,以声衬静,用猿的哀鸣之声打破山村的安静,衬托出山村的宁静或以竹的勃勃生长和花的色彩艳丽之乐景衬托出诗人的悲哀之情2分;“筼筜竞长”拟人手法,赋予“筼筜”人格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分。

9.答案:遗憾未报君恩,叹息无辜被贬,不愿虚度年华。

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

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

8.“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9.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5分8.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

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

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

2分9.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

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后一句以江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

一喜一悲,借景抒情,暗示、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

3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2012·新课标卷·T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

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

第二问:“渐”字宛转、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白海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白海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白海棠》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缟袂,指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16.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湘帘”暗指潇湘馆,故可推断作者为林黛玉;②“娇羞默默同谁诉?”写赏花人娇羞,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和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娇羞契合;③“秋闺怨女拭啼痕”句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似;④白海棠冰清玉洁、孤高的品质与林黛玉的形象相似。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说法错误,“偷来梨蕊三分白”的意思是白海棠偷来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而不是色泽娇艳。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半卷湘帘半掩门”中的“湘帘”是指湘竹制成的门帘,在诗句中暗指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作者正是从自己房内望去,看到的白海棠,因此可推断出作者为林黛玉。

“娇羞默默同谁诉”将笔墨回到写看花人,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的内心世界——娇羞怯怯、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这与林黛玉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极为相符。

“秋闺怨女拭啼痕”意思是白海棠又像秋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

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却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
2021-09-24
整理了历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供参考。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
12017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
【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
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新课标3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
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4.试题分析: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
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错误选项的过程中,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5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
(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
里,并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
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小编推荐: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