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常见问题解答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论观点。
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验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
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
三者从时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
马原简答题——精选推荐

马原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原⽼师强调了从⼴义和狭义两⽅⾯来回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答:(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到新时代,并有⽑泽东,邓⼩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PS: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定义做基本了解吧)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产阶级⽃争的性质、⽬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法论,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多数⼈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命性和科学性的⾼度统⼀。
(下⾯回答的其实是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切理论和奋⽃都应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场。
③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原问题,括号中的简单了解⼀下)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一、哲学部分:(1)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
②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或者那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或者那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思考题解答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谁答: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有哪些答: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
6.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7.马克思、恩格斯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组织有哪些答: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8.19世纪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0.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有哪些答: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应该是什么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系统全面的眼光,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答:共产主义社会。
1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答:以人为本。
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1)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和理论20.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适应人们某种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实践的需要而发展。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再次,实践不断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2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一方面,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让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资料,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科学理论或认识必须服务于实践,离开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将失去意义。
22.为什么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坚持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统一的原则答: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能动性和创造性离不开反映和摹写,没有对客体的大量现象的反映和摹写,认识主体就会脱离认识的客观基础,就不可能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更不可能创造性地构建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理想客体。
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结论,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是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表述。
23.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答: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答: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实践具有直观现实性,也就是说,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就是看被检验的理论能否在实践中兑现自己的预期结果,如果实践验证了理论的预期结果,表明认识是真理,反之,可能是谬误。
实践是以自己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除此之外的标准,都不具有客观性,都容易导致主观主义。
25.为什么说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方面,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理论也依赖于实践。
26.为什么“真理必有用”不等于“有用就是真理”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是有帮助的,因而真理必有用。
但这并不等于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有用就是真理”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27.真理的绝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真理的内容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符合客观。
二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真理都在无限地发展,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就必然承认真理发展的绝对性。
28.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近似的、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不是对全部世界的完整反映。
二是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的正确反映,总是具有近似的、不完全的性质。
2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而判断一种认识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相符合,这在主观认识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认识自身不能判明自己的正确性;同时,客观事物也不可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
只有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都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原则;第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人们探寻真理的活动总是以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人们只有掌握了客观真理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是对真理的价值的最好说明。
(2)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都包含着真理的因素,而是只有客3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内容上包含着哪些科学规定答:其一,不是从“实际”的个别的、零碎的事例出发,而是要从事物的总体和全面的情况出发;其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从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主要矛盾出发;其三,不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发,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其四,不是只看物不看人,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出发。
32.如何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答: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认识世界只能实现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并且最终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
33.认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答: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度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有着自身的特定结构。
具体来说,认识系统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认识主体:指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
它包括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等三种基本形式。
2、认识客体: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
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客观事物与认识主体发生一定的关系时,它才具有认识客体的意义。
随着人类认识的日益进步,客观事物越来越多地向认识客体转化。
3、认识工具:是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主34.为什么对同一个价值事实,会出现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评价和相反的评价答:主要在于:主体的历史地位,即它的客观利益、需要和社会关系本身是否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相一致,价值和评价及其标准的主体性,决定了只有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整体和能够代表他的先进势力,是进行科学的社会评价的主体和执行者。
只有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的利益和价值标准,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评价。
35.为什么说认识的历史演化是一个有规律性的过程答:(1)在内容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从宏观向微观和宇观拓展,从既成事物向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推移。
(2)在形式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科学分化与科学整体化相互转化。
(3)在速度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知识的加速度增长。
36.如何理解坚持军事认识和军事实践的历史的统一答:首先,军事主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军事认识必须随着军事客体、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37.生产方式的内容及作用。
答: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具有两方面内容:从生产的技术结构看,它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看,它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产活动日益复杂化,生产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由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诸条件中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条件,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8.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表明的原理。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实现条件,即: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通过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即: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