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含答案解析),推荐文档
(人教版)哈尔滨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 + 3H2 (g)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g),当反应达到限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2、H2完全转化为NH3B.此时反应已停止C.生成2mol 氨气的同时,同时生成3mol H2D.氮气、氢气、氨气的浓度相等2.可逆反应3H2+N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3.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通过图甲实验产生气泡的快慢能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B.用图乙装置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可测定反应产生相同气体体积所需的时间C.图乙实验中,如t s内针筒收集到V mL气体,则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tmL/sD.为检查图乙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推进一定距离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4.两电极用导线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不考虑溶液中溶解的氧气的影响),你认为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选项A B C D 电极材料Zn Fe Cu Al电极材料Cu Zn Ag Sn电解质溶液CuCl2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NaOH溶液5.反应2NO2(g)O2(g)+2NO(g),一定条件下,将NO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气体密度保持不变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O2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每消耗2molNO2的同时生成2molNO6.在2A(s)+B(g) ⇌ 3C(g)+4D(g)反应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A)=0.5 mol/(L•s)B.v(B)=0.2 mol/(L•s)C.v(C)=18 mol/(L•min)D.v(D)=0.6 mol/(L•s)7.富硼渣中含有镁硼酸盐(2MgO·B2O3)、镁硅酸盐(2MgO·SiO2)及少量Al2O3、FeO等杂质。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关于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子从铜电极通过电流计流向锌电极B .盐桥中的阴离子向硫酸铜溶液中迁移C .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是2Cu 2e Cu +-+=D .取出盐桥后,电流计仍会偏转,铜电极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2.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 ⇌6A+3DB .反应进行到1s 时,υ(A)=υ(D)C .反应进行到6s 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D .反应进行到6s 时,B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mol ⋅(L ⋅s)−1 3.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钠与水反应 B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混合反应C .硫磺在氧气里燃烧D .镁溶于盐酸4.对可逆反应4NH 3(g)+5O 2(g)⇌4NO(g)+6H 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达到化学平衡时,6v 正(O 2)=5v 逆(H 2O)B .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 正(NH 3)=3v 逆(H 2O)C .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D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 的同时,消耗xmolNH 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5.一定温度下,100mL2mol·L -1硫酸溶液和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慢该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
可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 )A.CH3COOK溶液B.稀盐酸C.2mol·L-1的硫酸溶液D.ZnSO4固体6.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 mol A、0.1 mol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
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3A(g)B(g)+2C(g)△H<0,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t0-t1阶段c(B)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t1=15s,则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t0-t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0.004 mol/(L·s)B.t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的转化率为70%C.该容器的容积为2 L,B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D.t0~t1阶段,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3a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A(g)B(g)+2C(g)△H=-50a kJ/mol7.在t℃时,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内,加入适量反应物发生反应:mA(g)+nB(g)pC(g),已知通过逐渐改变容器的体积使压强增大,每次改变后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物质的量浓度和重新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如下表:压强c(A)重新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第一次达到平衡2×105Pa0.08mol/L4min第二次达到平衡5×105Pa0.20mol/L xmin第三次达到平衡1×106Pa0.44mol/L0.8minA.第二次平衡到第三次平衡中,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min)B.维持压强为2×105Pa,假设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共有amol气体,再向体系中加入bmolB,则重新达到平衡时体系中共有(a+b)mo1气体C.当压强为1×106Pa时,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pm c(C) c(A)D.m+n=p,x=08.将1 mol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2.0 L恒容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发生反应:NH2COONH4(s)2NH3(g)+CO2(g)。
(必考题)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过量铁与少量稀硫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适量NaCl溶液B.加入适量的水C.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D.再加入少量稀硫酸2.在一定温度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④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②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3.一种以联氨(N2H4)为燃料的环保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显弱酸性,电池工作时产生稳定无污染的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电极M充入N2H4,每消耗1molN2H4,会有4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B.该燃料电池工作时,化学能只能转化为电能C.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电极总反应式为N2H4+O2=N2+2H2O,电解质溶液的pH始终不变4.可以将反应Zn+Br2=ZnBr2设计成原电池,下列4个电极反应中,分别表示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的是①Br2+2e-=2Br-②2Br--2e-=Br2 ③Zn-2e-=Zn2+④Zn2++2e-=ZnA.②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④D.①和③5.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3)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工艺中吸收过程: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使尾气中NO、NO2提高吸收效率B.滤渣的主要成分为Ca (NO2)2C.为提高Ca(NO2)2的产率及纯度,则n(NO):n(NO2)应控制为 1:1D.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6.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混合液常作为碳素钢的缓蚀剂。
常温下,碳素钢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腐蚀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 c+越大,腐蚀速率越快B.当硫酸的浓度大于90%时,腐蚀速率几乎为零,原因是浓硫酸使铁钝化C.要使碳素钢的缓蚀效果最优,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浓度比应为2:1D.酸溶液较低时,Cl-对碳素钢的腐蚀作用大于2-4SO,使碳素钢的盐酸中的腐蚀速率明显快于硫酸7.资料显示:自催化作用是指反应产物之一使该反应速率加快的作用。
人教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答案】C【详解】根据题意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2H2(g)+O2(g)=2H2O(g) ΔH= -484 kJ/mol,设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则ΔH= -484 = 2x + 496 - 463×4,解得x = 436,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睛】反应热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若差值小于0,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2.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体系压强不再变化D.2v逆(X)=v正(Y)【答案】D【详解】A、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A错误;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则反应达平衡状态,B错误;C、体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C错误;D、不满足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关系,D正确;正确答案:D。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SO2为0.4mol/LB.SO2为 0.25mol/LC.SO2、SO3均为0.15mol/LD.SO3为0.4mol/L【答案】B【分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若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4mol/L、0.3 mol/L、0mol/L,若该反应从逆反应方向开始,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mol/L、0.1mol/L、0.4mol/L,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则各物质的浓度一定小于最大浓度,以此来解答。
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1=-483.6 kJ/mol则对于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Δ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B.该反应的ΔH2=+483.6 kJ/molC.|ΔH2|<|ΔH1|D.|ΔH2|>|ΔH1|【答案】D【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代表物质的量,不代表分子数,A错误;据题意知:2H2O(g)===2H2(g)+O2(g)ΔH3=+483.6 kJ/mol,H2O(g)→H2O(l)还要放热,所以B错误;因2mol H2O(l)的能量比2 mol H2O(g)的能量低,因此二者均分解生成2 mol H2(g)和1 mol O2(g)所吸收的热量|ΔH2|>|ΔH3|=|ΔH1|,故D项正确。
2.下表中列出了25℃、101kPa时一些物质的燃烧热数据已知键能:C—H键:413.4 kJ/mol、H—H键:436.0 kJ/mol。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C键能为796.0 kJ/molB.C—H键键长小于H—H键C.2H2(g)+O2(g)=2H2O(g) △H=﹣571.6 kJ/molD.2CH4(g)=C2H2(g) +3H2(g) △H=﹣376.4 kJ/mol【答案】A【解析】B.由于C原子半径比H大,所以C—H键键长大于H—H键。
错误。
C. H2燃烧热285.8kJ/mol是指1mol H2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
H2O的稳定状态为液态。
正确的应该为2H2(g) +O2(g)= 2H2O(l) △H=﹣571.6 kJ/mol.错误。
D.假设反应2CH4(g)= C2H2(g) +3H2(g)的反应热为△H,则根据盖斯定律可得-2×890.3=△H-1299.6-3×285.8。
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与能量(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与能量(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碳酸锰是制取其他含锰化合物的原料,也可用作脱硫的催化剂等。
一种焙烧氯化铵和菱锰矿粉制备高纯度碳酸锰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①菱锰矿粉的主要成分是MnCO3,还有少量的Fe、Al、Ca、Mg等元素②常温下,相关金属离子在浓度为0.1mol/L时形成M(OH)n沉淀的pH范围如表金属离子Al3+Fe3+Fe2+Ca2+Mn2+Mg2+开始沉淀的pH 3.8 1.5 6.310.68.89.6沉淀完全的pH 5.2 2.88.312.610.811.6回答下列问题:(1)“混合研磨”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焙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图1、图2,焙烧氯化铵、菱锰矿粉的最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净化除杂流程如下①已知几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NH4)2S2O8>KMnO4>MnO2>Fe3+,则氧化剂X宜选择__________A.(NH4)2S2O8 B.MnO2 C.KMnO4②调节pH时,pH可取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5)“碳化结晶”过程中不能用碳酸铵代替碳酸氢铵,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加快反应速率 MnCO3+2NH4Cl=MnCl2+2NH3↑+CO2↑+H2O 温度为500℃,且m(MnCO3):m(NH4Cl)=1.10 B 5.2≤pH<8.8 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易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解析】【分析】菱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CO3,加入氯化铵焙烧发生MnCO3+2NH4Cl MnCl2+CO2↑+2NH3↑+H2O↑,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氨气、水蒸气,浸出液中含MnCl2、FeCl2、CaCl2、MgCl2、AlCl3等,结合表中离子的沉淀pH及信息可知,浸取液净化除杂时加入少量MnO2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加氨水调pH,生成沉淀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加入NH4F,除去Ca2+、Mg2+,净化液加入碳酸氢铵碳化结晶过滤得到碳酸锰,据此分析解题。
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变化 专题练习题 带答案

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变化专题练习题带答案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变化专题练题1. 当Ag<sup>+</sup>离子被还原成Ag(s)时,涉及到哪些种类的反应?答:这是一种还原反应,同时也是一种氧化反应。
2. 在电解过程中,正极和负极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答:正极发生了氧化反应,负极发生了还原反应。
3. 化学反应中电能的转化形式有哪些?答: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在化学反应中被释放出来,或者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存储。
4. 铅蓄电池是如何工作的?答:铅蓄电池中,容纳硫酸电解液的水解槽和二氧化铅正极与纯铅负极之间的电化学反应会产生电能。
在充电期间,这些反应会被反向进行,以便材料恢复到其原始状态。
5. 生产氧气和氢气时发生了什么反应?答: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电解反应,水被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水被氧化成氧气在阳极上,而在阴极上则发生还原反应形成氢气。
6. 什么是化学反应热?答:化学反应热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过程。
7. 贵金属如金、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贵金属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可以促进反应速率并降低所需能量,从而提高反应效率。
8.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是什么?答: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轻质、长寿命、不污染环境等优点,适用于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应用。
9. 化学反应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应速率?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表面积等等。
10. 什么是化学配平?答:化学配平是指确定一个化学反应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摩尔比例,以保持质量守恒和电荷平衡。
2021春(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含答案

2021春(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含答案(新教材)必须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选择题1、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
反应2 min后,测得参加反应的X2为0.6 mol·L-1,用Y2的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Y2)=0.1 mol·L-1·min-1,生成的c(Z)为0.4 mol·L-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X2+2Y2===2XY2B.2X2+Y2===2X2YC.3X2+Y2===2X3Y D.X2+3Y2===2XY32、如图所示,对于A生成C的反应,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该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C.A物质比C物质稳定D.该反应肯定很容易,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3、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可以发生如下反应:Cd(OH)2+2Ni(OH)2充电放电Cd+2NiO(OH)+2H2O,由此可知,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A.Cd B.NiO(OH) C.Cd(OH)2D.Ni(OH)2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
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N上有气体放出B.M为负极,N为正极C.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5、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碱性保持不变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6、在反应C(s)+CO2(g)2CO(g)中,不可能使反应速率明显增大的措施是()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增大CO2的浓度D.增加碳的量7、我国锅炉燃煤采用沸腾炉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的好处在于()A.增大煤燃烧时的燃烧热B.减少炉中杂质气体(如SO2等)的形成C.使化学反应更容易进行D.使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8、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 min内氮气的物质的量由20 mol减少到8 mol,则2 min后氮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A.等于0.6 mol·L-1·min-1B.小于0.8 mol·L-1·min-1C.大于0.6 mol·L-1·min-1D.小于0.6 mol·L-1·min-19、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选项 A B C D反应装置或图像实验现象或图反应开始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开始后,温度计的水银像信息针筒活塞向右移动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柱不断上升4溶液,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是()11、如图为锌、铜水果电池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锌片上发生还原反应:Zn-2e-===Zn2+C.该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D.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铜极12、.镁燃料电池具有能量高、使用安全方便、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燃料易于储运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解析】 化学反应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错误;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即ΔH<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该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则ΔH>0,C正确;反应热不仅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D错误。
【答案】 C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条件下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B.常温下,反应2A(s)+B(g)===2C(g)+D(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焓变一定大于零C.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D.化学反应中必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形式只有热能【解析】 ΔH只与反应的始末态有关,与反应的过程无关,A选项错误;加热的目的只是促进反应发生,与反应吸热放热无关,如C燃烧是放热反应,但反应需加热才能发生,C选项错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光能、热能、电能等,D选项错误。
【答案】 B3..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化学反应X+2Y===2Z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
当往试管中滴加试剂Y时,看到试管中甲处下降,乙处上升。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②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X、Y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A.①②③ B.①③C.①②D.③【解析】 甲处下降,乙处上升,瓶内压强增大,温度升高,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B4.(2014·东莞高三质检)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 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kJ/molC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 =-183 kJ/molD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 =-183 kJ/mol【解析】 若生成2 mol HCl 则需消耗1 mol H 2和1 mol Cl 2。
1 mol H 2和1 mol Cl 2断键吸收的能量为436 kJ +243 kJ =679 kJ,2 mol HCl 成键放出的能量为2×431 kJ =862 kJ ,故生成2 mol HCl 的ΔH =679 kJ/mol -862 kJ/mol =-183 kJ/mol ,则生成1 mol HCl 的ΔH =-=-91.5 kJ/mol 。
183 kJ/mol 2【答案】 C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12·安徽高考)NaHCO 3+H 2HCOONa +H 2O 反应中,储 储氢 释氢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 .(2011·江苏高考)如图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C .(2011·浙江高考)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D .(2012·福建高考)2SO 2(g)+O 2(g)===2SO 3(g)和4SO 2(g)+2O 2(g)===4SO 3(g)的ΔH 相等【解析】 储氢、释氢均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A 不正确;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 不正确;反应热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化学计量数加倍,ΔH也应加倍,D不正确。
【答案】 C6.反应A(g)+B(g)―→C(g) ΔH分两步进行:①A(g)+B(g)―→X(g) ΔH1 ②X(g)―→C(g) Δ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E1表示A(g)+B(g)―→X(g)的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ΔH1=ΔH-ΔH2>0B.X是反应A(g)+B(g)―→C(g)的催化剂C.E2是反应②的活化能D.ΔH=E1-E2【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ΔH=ΔH1+ΔH2,即ΔH1=ΔH-ΔH2,再根据图象可知ΔH1>0,A项正确;从图中看出,X 应为反应的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B项错误;E2应为反应②的逆反应的活化能,C项错误;未给出反应①的逆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②的活化能,无法计算ΔH,D项错误。
【答案】 A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7.生产液晶显示器的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清洗剂NF3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存储能量的能力是CO2的12 000~20 000倍,在大气中的寿命可长达740年之久,以下是几种化学键的键能:N≡N F—F N—F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941.7154.8283.0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程N2(g)―→2N(g)吸收能量B.过程N(g)+3F(g)―→NF3(g)放出能量C.反应N2(g)+3F2(g)―→2NF3(g)的ΔH>0D.NF3吸收能量后如果没有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解析】 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两个过程的总体热效应是反应热。
断键的过程,吸收能量,A正确;成键的过程,放出能量,B正确;选项C中反应的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941.7 kJ·mol-1+3×154.8 kJ·mol-1-6×283.0 kJ·mol-1=-291.9 kJ·mol-1,C错;若NF3吸收能量后没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则是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过程中必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D错。
【答案】 AB8.(2014·浙江衢州一中高三期中)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s,单斜)===S(s,正交) ΔH=-0.33 kJ·mol-1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D.①表示断裂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时要放出热量,正交硫的能量要低,较稳定,故A、B项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应该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低,C项错误;①表示断裂1 mol S(s,单斜)和1 mol O2(g)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g)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D项错误。
【答案】 AB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9.(14分)(2014·许昌模拟)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过程中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若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 3 mol H2使反应N2+3H2 2NH3达到平衡,测得反应放出热量为Q1。
填写下列空白:(1)Q 1________92 kJ(填“>”、“<”或“=”)。
(2)b 曲线是________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3)上述条件下达平衡时H 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4)在温度体积一定的条件下,若通入 2 mol N 2 和6 mol H 2 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 2 kJ ,则2Q 1与Q 2的关系为________。
【解析】 从反应的图示中可知,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 ΔH =-92 kJ·mol -1,且Q 1<92 kJ ;平衡时放出Q 1 kJ 热量,则消耗的 n (H 2)= mol ,则α(H 2)==;3Q 1923Q 192×3Q 192当相同条件时充入2 mol N 2和 6 mol H 2平衡后,放出的热量Q 2>2Q 1。
【答案】 (1)< (2)加入催化剂 (3)Q 1/92(4)Q 2>2Q 110.(18分)(2014·梅州市三校联考)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
已知H 2(g)、CO(g)和CH 3OH(l)的燃烧热ΔH 分别为-285.8 kJ·mol -1、-283.0 kJ·mol -1和-726.5 kJ·mol -1。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太阳能分解10 mol 水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kJ 。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由CO 2和H 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查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 1、T 2均大于3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温度为T 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 (CH 3OH)= mol·L -1·min -1n At A ②该反应在T 1时的平衡常数比T 2时的小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④处于A 点的反应体系从T 1变到T 2,达到平衡时增n (H2)n (CH3OH )大(4)在T 1温度时,将1 mol CO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 2转化率为α,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1)根据氢气的燃烧热写出热化学方程式:H 2(g)+1/2O 2(g)===H 2O(l) ΔH 1=-285.8 kJ·mol -1①,则分解10 mol 水消耗能量为2 858 kJ 。
(2)根据燃烧热再写出热化学方程式:CH 3OH(l)+3/2O 2(g)===CO 2(g)+2H 2O(l)ΔH 2=-726.5 kJ·mol -1②CO(g)+1/2O 2(g)===CO 2(g) ΔH 3=-283.0 kJ·mol -1③方程式②-③可得:CH 3OH(l)+O 2(g)===CO(g)+2H 2O(l),则ΔH =ΔH 2-ΔH 3=-726.5 kJ·mol -1-(-283.0 kJ·mol -1)=-443.5 kJ·m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