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03121105-h03-测试三极管共射输入特性曲线
实验二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波特图仪 字信号发生器 逻辑转换器
失真度分析仪 网络分析仪 安捷伦万用表 泰克示波器
LabView仪器
频谱分析仪
安捷伦函数 安捷伦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
测量探针
电流探针
(1)利用I-V特性分析仪
XIV1
1 3
2 Q1
(1)利用I-V特性分析仪
•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三极管开关 电路的仿真!
•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完 成实验报告,并提交!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 实验三 三极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柳 赟(yun)
孵化楼202C
预习内容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 实验三 三极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2
实验二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Multisim中的直流扫描法(DC sweep)分析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
2. 学习使用I-V特性分析仪。
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瓦特表示波器波特图仪字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逻辑转换器iv特性分析仪4通道示波器频率计失真度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安捷伦函数信号发生器安捷伦示波器测量探针labview仪器电流探针安捷伦万用表泰克示波器虚拟仪器仪表1利用iv特性分析仪xiv1q1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
14
1kΩ
U2
Key=A 61.4 %
5
+
-
5.113m A
6
3
R2
DC 1e-009Ohm
LED1
Vcc
40kΩ Key=B
5V
U1
7
+
-
0.212m A
4
2
实验二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函数信号发生器 失真度分析仪
示波器
波特图仪
字信号发生器
逻辑转泰克示波器
LabView仪器
频谱分析仪
安捷伦函数 安捷伦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
测量探针
电流探针
(1)利用I-V特性分析仪
XIV1
1 3 2 Q1
(1)利用I-V特性分析仪
•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三极管开关 电路的仿真!
3. 编辑原理图
4. 仿真分析
直流扫描
• 仿真分析参数设置
• 仿真输出变量设置
• 仿真结果
• 仿电流放大系数:
ic 2 103 1 103 = 100 5 5 ib 2 10 1 10
虚拟仪器仪表
数字万用表 瓦特表 4通道示波器 频率计 逻辑分析仪 IV特性分析仪
1. 启动Multisim12 :双击 2. 元器件选取
基本元器件库 TTL数字集成电路库 指示器件库 射频元器件库 微控制器器件库 放置总线按钮 晶体管库 数字元件库 其他器件库 NI元器件库
机电类器件库 二极管库 COMS数字集成电路库 功率电源库 放置层次模块按钮 混合集成电路库 连接器 外围设备库 电源信号源库 模拟集成电路库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柳 赟(yun) 孵化楼202C 15120025713 liuyun861228@
预习内容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 实验三 三极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二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Multisim中的直流扫描法(DC sweep)分析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 2. 学习使用I-V特性分析仪。
I C(sat) I V 5mA RC 614 IB I C(sat)
实验二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三极管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 小信号三极管的封装
• 功率三极管的封装 • 射频三极管的封装
• 基本电压、电流关系
• 输入特性
• 输出特性
饱和区: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截止区: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或: UBE0.5V(Si) |UBE | 0.2V(Ge)
放大区: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预习内容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 实验三 三极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二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Multisim中的直流扫描法(DC sweep)分析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
2. 学习使用I-V特性分析仪。
身边的三极管
• 耳机放大器
• 功率放大器
三极管
• 三极管(transistor),是一种把输入电流进行放 大的半导体元器件。顾名思义,三极管通常具有3 个极,在外表现为3个管脚。
1. 启动Multisim12 :双击 2. 元器件选取
3. 编辑原理图
4. 仿真分析
直流扫描
• 仿真分析参数设置
• 仿真输出变量设置
• 仿真结果
• 仿电流放大系数:
虚拟仪器仪表
(1)利用I-V特性分析仪
XIV1
1 3
2 Q1
(1)利用I-V特性分析仪
•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三极管开关 电路的仿真!
•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完 成实验报告,并提交!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 实验三 三极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1kΩ
U2
Key=A 61.4 %
5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113m A
6
3
三极管特性曲线分析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目录一、三极管特性曲线分析 (1)1.1三极管结构 (1)1.2 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 (2)1.3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 (2)二、三极管应用举例 (3)2.1 三极管在放大状态下的应用 (3)2.2 三极管在开关状态下的应用 (3)三、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 (4)3.1线性电路理论 (4)3.2 非线性电路理论 (5)3.3 线性电路的分析应用举例 (6)3.4 非线性电路的分析应用举例 (7)四、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 (8)4.1 数字电路 (8)4.2 模拟电路 (8)4.3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区别与联系 (9)五、总结与体会 (9)六、参考文献 (10)三极管输入输出曲线分析——谈线性电路与非线性电路摘要:三极管是电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器件。
本文主要分析了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介绍了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的理论在分析工具的不同之处。
同时,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在分析电路时各有着不同的用处。
最后,介绍了数字电路及模拟电路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三极管;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一、三极管特性曲线分析1.1三极管结构双极结型三极管是由两个PN结背靠背构成。
三极管按结构不同一般可分为PNP和NPN 两种。
图1-1 三极管示意图及符号PNP型三极管和NPN型三极管具有几乎等同的电流放大特性,以下讨论主要介绍NPN 型三极管工作原理。
NPN型三极管其两边各位一块N型半导体,中间为一块很薄的P型半导体。
这三个区域分别为发射区、集电区和基区,从三极管的三个区各引出一个电极,相应的称为发射极(E)、集电极(C)和基极(B)。
虽然发射区和集电区都是N型半导体,但是发射区的掺杂浓度比集电区的掺杂浓度要高得多。
另外在几何尺寸上,集电区的面积比发射区的面积要大。
由此可见,发射区和集电区是不对称的。
双极型三极管有三个电极:发射极(E)、集电极(C)、基极(B),其中两个可以作为输入,两个可以作为输出,这样就有一个电极是公共电极。
晶体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晶体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三极管的特性曲线是指三极管各极上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曲线,是三极管内部性能的外部表现。
从使用三极管的角度来说,了解它的特性曲线是重要的。
由于三极管有两个PN结,因此它的特性曲线不像二极管那样简单。
最常用的有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两种,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利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直接观察,也可用图1的电路开展测试逐点描绘。
(一)输入特性曲线输入特性是指,当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电压UCE保持为某一固定值时,加在三极管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BE与基极电流IB之间的关系。
以3DG130C为例,按图1实验电路测试。
当UCE分别固定在O和1伏两种情况下,调整RPl测得的IB和UBE的值,列于表1。
它的输入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为了说明输入特性,图中画出两种曲线,表示UCE不同的两种情况。
但两条线不会同时存在。
图1晶体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实验电路图2晶体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表1三极管输入特性数据1.当UCE = O伏时,也就是将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短接,如图3所示,相当于正向接法的两个并联二极管。
图2中曲线A的形状跟二极管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非常相似,IB和UBE 也是非线性关系。
2.当UCE=I伏时,集电结反偏,产生集电极电流IC, 在一样的UBE条件下,基极电流IB就要减小。
(图2中a点降到b 点),因此曲线B相对曲线A右移一段距离。
可见,UCE 对IB有一定影响。
当UCE>1伏以后,IB与UCE几乎无关,其特性曲线和UCE = I优那条曲线非常接近,通常按UCE = I 伏的输出特性曲线分析。
图3 UCE=O时的等效电路图4 3AX52B的输入特性曲线图4是3AX52B错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注意横坐标是一UBE,这是指PNP型错管的基极电位低于发射极电位。
可见,错管和硅管它们的输入特性曲线都是非线性的,都有“死区”, 错管和硅管相比,错管在较小的UBE值下,就可使发射结正偏导通。
三极管特性曲线测量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电路与电子实验Ⅱ 指导老师: yyy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三极管特性曲线测量 实验类型: 模电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接线图 四、实验设备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 七、实验数据分析 八、实验结果或结论一、实验目的1.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2.理解三极管直流偏置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理解三极管的输入、输出伏安特性4.学习三极管伏安特性的手工测试方法5.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特性的自动测量6.通过整流电路的实验,加深理解二极管单向导电特性,学习二极管在整流电路中的工作特性二、实验内容1.测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2. 测量三极管的输入伏安特性 3.测量三极管的输出伏安特性 4. 二极管三极管特性的自动化测量5.全波整流电路,输出分别接电阻、电容以及电阻电容并联时,测量输入输出;验证滤波效果。
三、实验原理1. 二极管伏安特性:(1) 单向导电性(2)伏安特性受温度影响 二极管重要参数:(1) 最大整流电流IF(2)反向击穿电压V(BR) (2) 反向电流IR二极管PN 结特性决定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2. 三极管伏安特性:E 、B 、C---发射极,基极,集电极● 共射极输入特性:()|CE B BE v C i f v == ● 共射极输出特性: ()|B C CE i C i f v ==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A.输入特性曲线输入特性曲线是指在三极管共射极连接的情况下,当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CE v 维持固定值时,基极、发射极之间的电压BE v 和基极电流B i 之间的关系曲线。
当CE v =0V 时,类似于发射结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
随着CE v 增大,特性曲线右移。
B.输出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是指在三极管共射极连接的情况下,当三极管的基极电流B i 维持固定值时,集电极、发射极之间的电压CE v 和集电极电流C i 之间的关系曲线。
KC03121206-h03-测试MOS转移特性曲线

测试MOS转移特性曲线
【目的要求】
掌握MOS转移特性曲线测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测试MOS转移特性曲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测试MOS转移特性曲线的参数读取
使用教具
机房/综合实训台等
课外作业
实验报告
备注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项目编号:MNF3-2
任务要求:按测试程序要求完成所有测试内容,并撰写测试报告。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文档
文档来源
院校开发
文档编号
ZY99010200-a02
《物联网硬件基础2》教案
XXXXX学院
2014年10月11日
教案
模块二.晶体管与放大电路(一级目录)
教师姓名
授课形式
讲授/实训等
授课时数
2/4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班月日第周(周)第节
模块名称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
模块二.晶体管与放大电路
测试设备与软件:计算机1台,Multisim2001或其他同类软件1套。
测试电路:如图3.9所示。
教学方法设计和注意事项
1、使的兴趣。
KC03121106-h03-测试三极管共射输出特性曲线(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三极管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教学难点】
Multisim的使用
使用教具
机房/综合实训台等
课外作业
实验报告
备注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项目:三极管共射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项目编号:MNC2-4
任务要求:按测试程序要求完成所有测试内容,并撰写测试报告。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文档
文档来源
院校开发
文档编号
《物联网硬件基础2》教案
ΧΧΧΧΧΧΧΧ学院
2015年8月17日
教案
模块二晶体管及其电路
教师姓名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时数
2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班月日第周(周)第节
模块名称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
模块二晶体管及其电路
【教学内容】
1.三极管共拟电路综合测试台1台,0~30V直流稳压电源1台,mA表1只,A表1只,
数字万用表1块。
测试电路:图P2.18所示电路,图中RB为100k,RC为1k,VT为三极管S9013。
教学方法设计和注意事项
1、使用ppt展示课程内容。
2、利用动画和图片,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硬件基础2》教案
ΧΧΧΧΧΧΧΧ学院
2015年8月17日
教案
模块二晶体管及其电路
测试程序:
① 按图2.16画仿真电路。
② 在基极回路电路中串接1m Ω(0.001Ω)的电阻,该电阻的作用是取样(参见项目MNF1-2)。
对图2.16所示电路中的节点10进行直流扫描,可间接得到三极管的输入特性。
③ 单击窗口中的Simulate →Analyses →DC Sweep 后弹出DC Sweep Analysis 对话框,设置节点10为输出节点,并设置合适的分析参数(Analysis Parameters ,参见图2.16所示的扫描分析结果),最后单击该对话框中的“Simulate ”可得扫描分析结果。
④ 图2.16所示为三极管2N2923输入特性的扫描分析结果,其中横坐标表示三极管基极电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1m Ω电阻上电压的变化,即三极管的基极电流的变化。
将纵坐标电压的变化转换为电流的变化(1nV 电压对应于1μA 电流),即可得到三极管2N2923实际的输入特性。
⑤ 根据仿真结果,画出三极管共射输入特性曲线。
教学方法设计和注意事项
1、使用ppt 展示课程内容。
2、利用动画和图片,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R11mohm
Q1
2N2923V11V V20.75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