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开始进入地球的内部运动对于地球表面地形的影响。
在第二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的基础的地球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以及运动。
本课和第四课,将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喷发两种自然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震基于学校的定期演练以及四川地区由于地震带影响,本校学生对于地震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的,但是大部分学生理解中“地震”仅仅只是地面的震动可能会导致对建筑物的破坏的一些相关内容,并不能够将地震与地球内部的运动联系起来,同时他们也较难意识到地震会造成地形上的改变。
【学习目标】1.能够在探究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中基于实验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认识到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成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3.知道抗震减灾的基本常识并制作相关的防震减灾知识简报宣传防震减灾相关内容知识。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探究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找到岩石弯曲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实验结论。
(检验目标1)2.学生能通过资料的阅读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认识到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检验目标2)3.学生能够将地震的成因以及防震减灾的知识制作成知识简报。
(检验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单(各小组模拟实验的成因)分组材料: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准备:科学书、学生活动手册、笔【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 1)学生活动 11. 观察图片,说一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教师活动 11.图片引入:这是一幅地震震中的实拍老照片。
2.提出聚焦问题: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呈现出地震对于地球表面的改变与对建筑物造成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对于地震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认知,通过提出问题聚焦问题中心,引发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以及如何避震进行探索和思考。
第14课地震(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了解地震现象。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目标: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探究实践目标: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目标: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毛巾、干树枝、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汶川大地震影像。
师: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比如说地震。
师: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生:我想知道地震在哪些地方会发生?生:我想知道能不能避免地震的发生?生:地震能预防吗?师将重要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地震的危害。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仔细观察,又发现什么?师:在视频中,地震发生时,你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地震的危害。
课件出示资料:唐山地震:唐山地震指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地震,唐山曾于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秒,发生了里氏级地震。
唐山大地震共造成万多人死亡;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汶川地震:“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5],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万人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市发生了6次地震,最高震级达到了级,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市区附近。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一课《地震》教学设计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进行评价和补充。
2.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地震的成因。
3.小结: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2.讲解:实验前先准备三块长度、宽度相同,厚度分别为0.3厘米、0.5厘米、1厘米的木板。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板的两端,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观察三种不同的木板断裂时的现象。
3.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五)认识危害
1.提问:地震发生时都有哪些危害呢?
2.播放:关于地震危害的视频,学生观看。
3.交流:学生观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
(六)布置作业
总结: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给学生布置课下搜集有关避震方法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实验现象,并表述探究结果。
4.能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
女。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地震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避震方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三)运用知识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力、流水、冰川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
在内容上本课遵循“成因”——“产生的影响”——“如何自救”的安排,帮助学生建构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完整知识体系。
教材安排三个主要活动。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组织学生对成因进行猜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找到模拟实验和自然现象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聚焦观察点。
活动二: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地震发生的情景及产生的影响,发展整理、分析信息的学习能力。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际,收集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海报,内化知识与技能。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可能没有经历过地震,但是会从各种媒体上知道地震和地震带来的影响,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
并通过上节课的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了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
但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后地形地貌的变化不是很清楚。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并形成科学的解释,了解应对措施。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与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证据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地震的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是地壳运动。
难点:找准实验观察点,根据现象,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
【材料准备】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地震发生时情境的资料、干泥土。
实验材料:剪成两半的塑料盒、水、泥、保鲜膜。
视频来源:【NHK特别纪录片】视频记录,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
3.2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湘科版

- 多媒体设备:使用PPT、视频和地震模拟软件,生动展示地震相关知识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震波传播示意图和地震活动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现象。
- 互动式白板:利用互动式白板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增加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过程设计
当堂检测:
1. 地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请简要描述地震的成因过程。
2. 地震波有哪些类型?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3. 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请列出三种应对地震的方法。
4. 请结合一个地震案例,分析地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地震波的传播
3. 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地震预测的方法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突破策略:
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学生对地震波传播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交流,共同解决地震预测的问题。
3.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
题目:请问地震波分为几种?它们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
解答:地震波分为两种:P波(纵波)和S波(横波)。P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速度较快,而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速度较慢。
2. 例题二:地震的预测
题目:目前科学家们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预测地震?请简要说明这些方法的原理。
解答:科学家们主要通过地震学前兆、地震监测和地震预警等方法来预测地震。地震学前兆包括地壳形变、地下水位变化、地震光等;地震监测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地震波来监测地震活动;地震预警是通过地震波的速度和传播路径来预测地震的可能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能量释放现象,它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现象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震的成因和分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参与地震逃生演练时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设计地震逃生游戏、组织地震逃生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震知识的学习中来。
再次,我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合作学习环节,如分组讨论、团队合作项目等。这些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分析地震数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观察能力。
3. 网络资源:邀请地震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地震预测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震观测站、地震遗址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素养。
5. 虚拟现实(VR):利用VR技术模拟地震发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第19课《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冀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树枝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树枝'(1)说一说树枝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3.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概念、历史和原因;2.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3.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地震的发生原因;3.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以个案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步骤二:学习内容1.介绍地震的概念和历史,通过地图展示地震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普遍性;2.探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了解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介绍地震的震级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灾害;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提供有关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
步骤三:互动探究1.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来源和灾害产生的原因;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步骤四:巩固评价1.进行概念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或反思日记,促进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互动探究和“任务与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种手段的使用:1.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来源和影响;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震的表现形式和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毛巾、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干木棍。
教师准备:
地震的视频资料、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
科学探究
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出示5.12,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XX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探究新知
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科学与生活
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拓展活动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板书设计:
地震
形成?
预测?
自救
教学反思
《地震》
一、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地震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
观看“地震”的现场图片。
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探究新知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你认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全班交流、小结
出示:做实验,用筷子模拟构造地震。
总结地震形成的原因
当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前兆?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
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讨论:如果遇到地震时,你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讲述:当地震发生时,首选的是想办法离开高楼大厦,到相对空旷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电闸、关好煤气以防起火,躲藏到卫生间或有一定支撑力的物体如桌子、床的下面——躲藏等等。
讨论:我们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讲述:当地震发生时,有十几秒的可以逃生的机会,如
果你处在低楼层,确保自已能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跑到空旷地,那么你就赶快跑吧,如果楼层太高,就可以躲在床下、桌子下等。
一定不要慌,也不要放弃,耐心的等待营救人员的救助。
五、拓展活动
了解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手抄报
五年级下册《地震》
教学流程素材说明
一、导入新
欣赏图片
浅谈对地震的了解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
设计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小组实验,合作完成
归纳总结地震的成因出示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出示地震的成因
三、科学与生活
地震的前兆
避震常识
地震后如何自救出示地震的前兆
出示避震常识
出示地震后如何自救
四、拓展活动xb1.
了解地震后形成的景观出示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五、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手抄报
《地震》教学反思
高庄中心小学杨丰敏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以往在教这课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地震知识,然后看看图象资料,再将重点的地震成因讲解一下,教师包办的较多,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孩子则兴趣不大,没有充分投入。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资料,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将课上看到的和自己带来的资料进行信息重组,最后表达出来。
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点,下面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事,而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有自己创意的、自主的过程。
这就是使几乎所有的
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和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教师从包办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