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课)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课)教学设计

“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学科:初中化学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型:实验课姓名:朱丽学校: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教学重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突破措施: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准备更充分,课前我将预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教材,自主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由于本节课是实验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培训了一名实验助手,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对于实验活动,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精讲等方式解决在交流展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1.预习(1)【旧知回顾】为,其目的是因???(2)???课前,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由教师提前对本实验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在课堂上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大多缺乏实验动手能力,而课堂上教师的关注度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操作都进行指导和规范,因此,在课前为每个小组都培训实验助手帮助老师对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效率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计意图:(1)“旧知回顾”部分的内容都是前面已学过且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

通过旧知回顾,再次巩固高锰酸钾的性质、收集氧气的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及氧气的性质等知识,为本节课制取氧气并巩固其化学性质作好充分的准备。

(2)新知预习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给出,对学生预习程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学生除了阅读教材外,也可借助参考书等辅助资料来完成。

通过新知预习,在熟悉本节课内容的同时,为小组讨论及展示作准备。

实施策略:预习的内容都是由学生课前自学,尝试完成。

对于【旧知回顾】的内容,在课前由科代表将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将答案更正,并在候课时全班齐声朗读,既巩固了知识,又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练习仪器装备、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搜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根本操作。

2. 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用实验探究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

3.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用实验探究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

难点: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

三.自主预习:1.观看35页图确定制取氧气所需的仪器,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检验氧气的气密性?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搜集氧气?依据是什么?3.铁丝再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中放一些水?四、课堂助学:1.制取氧气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按图连接仪器〔3〕加热试管〔4〕搜集气体〔5〕把导管口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归纳。

2.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的产物。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论和实验中的注意现象。

交流商量〔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握住的方法以外,还有什么简便方法?〔2〕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什么开始产生的气体不宜搜集/〔3〕停止加热之前,为什么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假设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4〕把加热到发红的木炭插入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为什么由瓶口缓慢插入?〔5〕在实验中你发觉的问题与想法?〔6〕你能否用一些代用品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氧气的发生装置?选用的物品及药物:----------------------画出你的示意五、课堂练习:1、常温下,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不易溶于水,该气体泄漏时对人体有害,搜集该气体的最适宜的方法是〔〕A、排水集气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2、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图,请按要求把装置的编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实验活动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ABCD E〔1〕指出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集气瓶、水槽、单孔橡胶塞、乳胶管、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升降台、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条、棉花。

【情境导入】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节课,同学们将通过小组实验分工合作来真正体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探究其性质的过程。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法【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2·实验装置:3.收集方法:排水法收集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1)査--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向试管中装入试剂;(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5)收--收集氧气;(6)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则证明是气。

6·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探究点二氧气性质--实验法1. 如图2-19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插入以上实验收集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人),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 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留少量水,如图2-20)。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等,这为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然而,由于该章节涉及实验操作较多,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安全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可能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此外,学生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验证方法时,也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包括其助燃性等化学性质。

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科学思维】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三、设计思路本教材章节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材开篇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氧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讲解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
5.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氧化反应等。
(二)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
(2)掌握实验装置的搭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3.创设悬念:告知学生本节课将进行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期待,进而转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方法介绍: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见方法,如过氧化氢分解法、高锰酸钾分解法等,并解释其反应原理。
2.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相对缺乏兴趣。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各有不同,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引导和督促。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用语和实验技能,如了解气体的收集方法、简单的实验操作等。然而,他们可能在前置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以下障碍: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器材,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体验。
2.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投影仪:将实验现象和操作步骤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全体学生观察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制取的方法、装置及氧气的化学性质。
2.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意识。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
4.培养学生珍惜实验数据,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1.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验操作规范性。
2.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如火灾现场、潜水员作业等,引发学生对氧气的需求和性质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制取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找到注意事项(若是不 注意的地方。 注意,后果如何,再用 4、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制取氧气,每 多媒体播放反证现象) 学生实验 动手实验,制取氧气 组制取两瓶,其中一瓶中留有少量的水, 开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 注意安全。 巡视指导 5、氧气我们已经制取完了,那你知道氧气 有哪些性质呢,我们怎样来证明呢,请同 阅读教材 学们继续看书 46 页,2 分钟,
难点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探究内容
学生主体活动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内容 导入:同学们都知道许多危重病人需要输 氧急救,我们到高原地区有时也需要吸氧,
创设情境 学生倾听
这些氧气是通过工业大量制取的,那我们 在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研究(课题)(板书),大家先回
回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 忆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
2
探究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内容 大家都看明白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以 学生主体活动内容 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制取的氧气来验证 一下。 开始实验,观察实验现 巡视指导
演示实验 象
6、大家都看清楚实验现象了吗?谁愿意到 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
请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演 7、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在实验中都 示 交流讨论 板书符号表达式 8、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实验室制取 氧气的方法以及氧气的性质,在实验的过 练习 谈收获和实验中出现的 程中你有哪些问题和收获,谁来谈一谈? 问题 小组讨论,抢答,小组 加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与探究课,学生动手又动脑,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高, 动手能力较强, 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 通过实验活动熟悉一些化 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室制氧气原理的理解。在以 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 的兴趣。 9、反馈训练。 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3学会氧气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3.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氧气的存在和作用。

1.2提问:你们对氧气有什么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知识讲解2.1讲解氧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助燃性等。

2.2讲解氧气的用途,如呼吸作用、氧化反应等。

2.3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等。

3.实验操作3.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进行操作。

3.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实验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4.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巩固练习5.1教师布置关于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练习题。

5.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作业布置7.1布置关于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课后作业。

7.2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氧气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通过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在空气中呼吸?空气中有哪些气体?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实验室制取氧气(重点)初步学会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
验操作
2. 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初步学会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
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

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⑦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课堂讨论(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拓展⑴氯酸钾为白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可巧记为“白加黑,制氧气”)。

高锰酸钾为暗紫色(或紫红色)固体。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方法①微热法:先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可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中的液面会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法②降温法:如果气温较高,先将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沾有冷水的毛巾或将容器浸于冷水中,若观察到导管内液面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探究点二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用以上方法制取两集气瓶氧气,将木炭和铁丝放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讨论交流实验基本操作讨论归纳。

了解氧气的性质。

实验活动 1.用坩埚钳夹取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收集的氧气中,观察现象,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


现象表达式


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
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二氧化碳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
体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
板书设计
课时1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物质现象表达式
木炭
铁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活动与探究课,学生动手又动脑,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
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不会在合作中实验,自己单独操作,教师加以鼓励或找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