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uPC保护电路及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

uPC保护电路及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

还是补上来吧,uPC1237是一款经典的喇叭保护IC,具有很宽的工作电压范围(25~60V),具备开机延迟、功放输出端直流漂移检测、即时关机功能。

上图中,J2从功放变压器一绕组中取出交流,整流滤波后供给8脚,为IC提供工作电源;7脚为延时检测,通过R5、C4提供延时,延时后6脚控制常开继电器闭合,喇叭开始工作,避免了开机冲击;J1、J3接功放左右声道输出,2脚为功放输出中点直流漂移检测,当检测到有直流输出时(一般为零点几伏),切断继电器,保护喇叭;4脚为关机检测,因为4脚是从功放变压器取电,且滤波电容较小,当关闭功放电源时,马上能检测到电压跌落,继而切断继电器,此时功放因为有大容量滤波电容存在不会马上停止工作,而喇叭已被切断,从而避免了关机冲击。

音频功放保护电路分析与维修在音频放大器中一般都设有功能完善的保护电路,可以在功放输出管过载、输出端电位偏移时进行可靠的保护,还可以在开机时延迟接通扬声器,避免开机损坏扬声器和开机“嘭”声,关机时瞬时断开扬声器,可避免关机时的冲击。

一、分离元件保护电路图1所示是湖山BK2X100JMKⅡ-95型纯后级功率放大器功放保护电路。

放大器刚接通电源时,+56V电压通过R143对C116充电,约延迟4s,C116上电压充到9.5V左右时,稳压管V126导通而使V124、V125导通,继电器K101吸合,才能接通扬声器,避免开机时的电流冲击而保护扬声器。

v126、v129组成功放输出端的电位检测电路,当输出端的电位偏移时,通过一51k电阻R144,使V126或V129导通。

当输出端的电位是正偏移时,V129导通。

反之,当输出端的电位是负偏移时V126导通。

无论v126或V129中哪一个导通,C116正端电位为0V,稳压管V126截止,V124、V125截止,使继电器释放,断开扬声器,这样就完成了输出端电位偏移保护。

当功放因输出短路或负载过重时,输出管V134、v135射极电流大增,在R132、R133上产生的压降增大经R134、R135分压加至V118基极,使V118导通,使V127基极电位降低,v127导通,稳压管V126截止,V124、V125截止,继电器释放,断开扬声器,这样就完成了输出管的过载保护。

电信业VHF无线电设备的要求

电信业VHF无线电设备的要求
1. 调节液晶显示屏亮度
按 [¤] 亮度键,可以打开或者关闭液晶显
示屏和键盘的夜间显示模式。夜间显示模 式时红色背景灯打开。夜间显示模式被打 开后,若30秒内无任何按键操作,则自动 回复到正常显示模式。
2. 锁定键盘
按[LOCK]键,可以将键盘锁定。键盘锁 定时,液晶显示屏左下角出现“LOCK”。 再按键则锁定解除。 键盘锁定时,除[16]按键可以操作外,其 它按键均不能操作。按[16]键将VHF设置 为CH16信道的同时,将键盘锁定状态取 消。
加拿大信道:
将下列ITU双工信道变为单工信道:CH60—CH62、CH64。
专用气象信道:
美国、加拿大海域广播气象预报:W1~W9
四、几个重要频道——1
CH16(156.800MHz):国际无线电话遇险与安 全通信频道,同时也是常规无线电话呼叫频道。
CH75 、CH76 :是CH16的保护频道,一般 禁止发射。
甲船发: 157.300M

岸台发(船收):161.900MHz
e.g. CH26
单、双工比较
与陆地通话一般用双工,遇险或重要是需要用 单工。(若用双工发射,则只有岸台能收到, 其他船台收不到。)
遇险时用CH70报警, 然后转到CH16通话。
第二节 VHF设备的组成 和工作原理
一、VHF及VHF DSC组成框图
电话(VHF-TEL):G3E (调相无线电话)
DSC(VHF-DSC): G2B (由副载波调制的单路调相自动报)
注: VHF-DSC调制解调器的调制方式—FSK 副载波频率:1700Hz ±400Hz(0高1低)
中心频率
移频
2. 工作方式
(1) 单工(SIMP):
单工方式:通信双方交替进行发射

【豆丁-精品】-对民用机场VHF_UHF频段电磁环境测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豆丁-精品】-对民用机场VHF_UHF频段电磁环境测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监测检测Monitoring & Detection43中国无线电 2010年第10期电磁环境测试是无线电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线电管理和频率指配的重要基础工作。

电磁环境测试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在特定的频段内对信号的频率、强度、带宽等频谱特性和方位、极化、俯仰等空间特性及其占用度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加以后期计算处理。

民用机场由于要向飞机提供准确、可靠的方位、距离和位置信息,必须建设一定数量的无线电导航台(站)和地空语音通信台(站),如航向信标台、全向信标台、D M E测距台、下滑信标台以及地对空指挥台等。

机场内设置的台(站)较多、频率范围广,精确度要求高、测试时间长,所用频段易受邻频的调频广播、开路电视等大功率台(站)影响,因此机场电磁环境测试工作具有特殊性。

1 民航V H F/U H F频段电磁环境测试设备和测试点的选择1.1 测试设备的选择我们除选择由测量接收机、天线、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的监测系统外,还需配备由频谱分析仪、标准定向天线、低噪声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组成的频谱仪测试系统。

为了更好地了解干扰信号的业务特性,需要加强解调和监听功能,还应该配备监听接收机。

测量接收机测试系统用来采集相应频段的占用度数据。

频谱仪系统采用定向标准天线,在0度~360度范围内全面采集干扰信号的特征信息和测试频段的噪声数据。

由于民航无线电导航频段和地对空通信系统所用频段距离调频广播和开路电视等大功率台(站)所用频率较近,同时个别机场采用军民合用跑道、导航和通信系统分置的模式,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邻频的大功率台(站)对测试系统带来的非线性影响。

因此,频谱仪系统在保证测试系统灵敏度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低噪声放大器。

这两套系统互为补充,灵活分工,便于掌握测试频段的整体和细节电磁环境特性。

1.2 测试地点的选择测试点的选择对于电磁环境测试来讲非常关键。

一般地,我们选择有一定高度、周围相对开阔、可避开金属房顶(金属直立管道和金属广告牌)的地点。

2016379号-20VHFUHF频段监测任务流程规范

2016379号-20VHFUHF频段监测任务流程规范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VHF/UHF 频段监测任务流程规范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II目 录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3.1 VHF/UHF 频段监测 ..................................................... 1 3.2 日常监测任务 ......................................................... 1 3.3 专项监测任务 ......................................................... 1 3.4 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 ................................................... 1 3.5无线电发射源定位任务 ................................................. 1 4 任务目标................................................................... 1 5 日常监测任务流程 .. (2)5.1 任务需求分析 ......................................................... 2 5.2 监测资源的分配 ....................................................... 2 5.3 监测任务的执行 ....................................................... 3 5.4 监测结果的输出 ....................................................... 3 6 专项监测任务流程........................................................... 4 6.1 任务需求分析 ......................................................... 4 6.2 监测资源的分配 ....................................................... 5 6.3 任务执行 ............................................................. 5 6.4 监测结果的输出与任务的结束 ........................................... 6 7 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流程 .. (7)7.1 任务需求分析 ......................................................... 7 7.2 监测资源的分配 ....................................................... 8 7.3 任务执行 ............................................................. 8 7.4 任务的结束 ........................................................... 9 8 无线电发射源定位任务流程 .. (10)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1VHF/UHF 频段监测任务流程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VHF/UHF 频段无线电监测任务的分类以及各类型监测任务的实施流程。

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检测和认证

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检测和认证

简 — 一
““ 蚰 l “ i 董 f 褂l l {
《 YD / T 2 6 7 5 VHF / 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开场测试 参数和测试方法 》主要规定了无线电监测测 向系统在标准开
阔场 中进 行 测 试 的测 试 条 件 、测 试 设置 和测 试参 数 及 方 法 , 该 标 准 适 用 于 移 动 监 测 测 向系 统 、可搬 移 监 测测 向系 统 、固 定 监 测 测 向系 统 的 参 数 测 量 和 在 用 移 动 监测 测 向 系统 、在 用 可 搬 移 监测 测 向 系统 的 参 数校 验 。 该 标 准 由 国 家 无 线 电监 测 中心 检 测 中 心 、中 国电 子 科 技
平 测 量 误 差 、音频 失真 系数 和 电 压 驻 波 比等 。除 电 性 能 测 试 之 外 ,GB / T 3 2 4 0 1还 包 括 无 线 电 监 测 接 收 机 电 磁 兼 容 、电
气安 全 和环 境 适 应性 的 要求 与 测试 方 法 。
1无线 电监测技术 设施检 测概述
;, 礞 ’— —- - ! ’。 ——— —— — 。 。’— —● —— ——
: _ , 一 ,

设 备

c 一 …

● ,
望 量 系 翼 统

r .



图 2测 试 环 境
1 . 2开 场 测试 ,系 统验 收 的 凭据
— — 一 ● —
无线 电监测技术设施的检测和认证
国家 无线 电 监测 中 心检 测 中 心 杨骏 腾 郭 睛 刘新 浩
和环境适 应性 的主 要技术 参数 、技术指 标和测试 方法等 内

GB-T-34089-2017-VHF-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开场测试参数和测试方法

GB-T-34089-2017-VHF-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开场测试参数和测试方法

GB/T 34089-2017 VHF/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开场测试参数和测试方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Test parameters and test methods for VHF/UHF frequency band radio monitoring and direction finding system in OATS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7/7/31
【实施日期】2017/11/1
【修订日期】2017/7/31
【中国标准分类号】M36
【国际标准分类号】33.06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25003-2010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VHF/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开场测试的测试条件、测试设置和测试参数及方法,包括监测系统监测灵敏度、监测系统场强测量精度、监测系统频率测量精度、监测系统识别信号能力、测向系统测向灵敏度、测向系统测向精度、测向系统带内抗扰度、测向系统互调抑制度和系统对瞬时信号的监测、测向能力等。

本标准适用于VHF/UHF 频段内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的开场测试,包括移动监测测向系统、可搬移监测测向系统、固定监测测向系统的参数测量和在用移动监测测向系统、在用可搬移监测测向系统的参数校验。

本标准不适用于固定监测测向系统固定安装后的现场测试。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基础规范和重点技术要求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基础规范和重点技术要求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规定(试行)1 总则1.1.1为规范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旳规划、建设和使用,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工程决策和项目建设旳科学管理,建立统一旳无线电监测体系,根据国际电联旳《频谱监测手册》和ITU-R旳有关建议书,结合国内旳实际状况,特制定《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及技术规定》(如下简称“规范”)。

1.1.2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涉及VHF/UHF无线电监测网、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其中短波、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以及机载、船载监测站旳规范另行制定。

1.1.3本规范是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旳技术根据,合用于无线电监测设施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和工程实行。

无线电监测设施旳改建、扩建工程须参照本规范执行。

1.1.4无线电监测设施旳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有关旳国标、行业原则和国家旳有关规定。

1.1.5在特殊状况下执行本规范中条款有困难时,实行单位应充足论述理由,附上相应领域内专家旳评审意见,并提供解决建议书报主管部门批准。

2 术语2.1.1 无线电监测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分析、辨认,以及对无线电波发射源测向和定位,以获取其技术参数、功能、类别、位置和用途。

2.1.2 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执行无线电监测任务旳技术设备及附属设施,分为一、二、三级。

2.1.3 固定监测站 Fixed Monitoring Station设立在固定地点实行监测旳无线电监测站。

2.1.4 移动监测站 Mobile Monitoring Station设立在运载工具中,可在移动状态下实行监测旳无线电监测站。

2.1.5 可搬移监测系统 Movable Monitoring System可在不同地点临时设立、实行监测旳无线电监测系统2.1.6 便携式监测设备 Portable Monitoring Equipment可以便携带、手持旳无线电监测设备2.1.7 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 Radio Monitoring Command Control Center具有联合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和指挥调度功能旳控制中心。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1总则1.1.1 为规范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工程决策和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建立统一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根据国际电联的《频谱监测手册》和ITU-R的有关建议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VHF/ 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及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规范”)。

1.1.2 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包括VHF/UHF无线电监测网、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其中短波、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以及机载、船载监测站的规范另行制定。

1.1.3 本规范是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无线电监测设施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

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须参照本规范执行。

1.1.4 无线电监测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1.1.5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中条款有困难时,实施单位应充分论述理由,附上相应领域内专家的评审意见,并提供处理建议书报主管部门批准。

2术语2.1.1无线电监测Radio Monitoring Station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分析、识别,以及对无线电波发射源测向和定位,以获取其技术参数、功能、类别、位置和用途。

2.1.2无线电监测站Radio Monitoring执行无线电监测任务的技术设备及附属设施,分为一、二、三级。

2.1.3固定监测站Fixed Monitoring Station设置在固定地点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4移动监测站Mobile Monitoring Station设置在运载工具中,可在移动状态下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5可搬移监测系统Movable Monitoring System可在不同地点临时设置、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系统2.1.6便携式监测设备Portable Monitoring Equipment可方便携带、手持的无线电监测设备2.1.7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Radio Monitoring Command Control Center具有联合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和指挥调度功能的控制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1 总则1.1.1为规范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工程决策和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建立统一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根据国际电联的《频谱监测手册》和ITU-R的有关建议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及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规范”)。

1.1.2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包括VHF/UHF无线电监测网、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其中短波、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以及机载、船载监测站的规范另行制定。

1.1.3本规范是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无线电监测设施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

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须参照本规范执行。

1.1.4无线电监测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1.1.5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中条款有困难时,实施单位应充分论述理由,附上相应领域内专家的评审意见,并提供处理建议书报主管部门批准。

2 术语2.1.1 无线电监测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分析、识别,以及对无线电波发射源测向和定位,以获取其技术参数、功能、类别、位置和用途。

2.1.2 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执行无线电监测任务的技术设备及附属设施,分为一、二、三级。

2.1.3 固定监测站 Fixed Monitoring Station设置在固定地点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4 移动监测站 Mobile Monitoring Station设置在运载工具中,可在移动状态下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5 可搬移监测系统 Movable Monitoring System可在不同地点临时设置、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系统2.1.6 便携式监测设备 Portable Monitoring Equipment可方便携带、手持的无线电监测设备2.1.7 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 Radio Monitoring Command Control Center具有联合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和指挥调度功能的控制中心。

2.1.8 A级无线电监测网 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A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

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另设置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和三级无线电监测站。

2.1.9 B级无线电监测网 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B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

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设置一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以及若干三级无线电监测站。

2.1.10 C级无线电监测网 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C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一至两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

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2.1.11 一级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of Class Ⅰ具有测量、测向和监听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本规范第4.4要求的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

2.1.12 二级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of Class Ⅱ具有测量、测向和监听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本规范第4.5要求的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

2.1.13 三级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of Class Ⅲ具有测量、监听功能,根据工作需要也可增加测向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本规范第4.6要求的固定监测站。

2.1.14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 Radio Test Agency承担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相关技术指标和非无线电设备的电磁辐射指标检测任务的部门,包括固定和移动两类。

3 构成3.1 组成3.1.1 无线电监测网分A、B、C三级,分别由一个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若干无线电监测站和相关附属设施组成,包括辖区无线电监测网或执行专项任务的无线电监测网。

3.1.2 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主要包括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控制、信息显示、网络与通信、联网应用、电磁兼容分析、地理信息、台站数据库、监测数据库等系统。

3.1.3 无线电监测站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测量、测向、监听、控制、天馈系统,以及通信、电源、防雷接地、环境监控等辅助系统。

3.2 无线电监测网和无线电监测站之间的关系3.2.1 A、B、C级无线电监测网、指挥控制中心以及一、二、三级无线电监测站的关系如下图所示4 要求4.1 A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求4.1.1 建筑面积1.机房和辅助用房总面积为3000-4500平方米。

2.机房包括指挥控制中心、监测机房、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信息网络机房等。

3.辅助用房包括设备室、维修室、资料室、培训室、配电室、办公室、监测值班室、车库、安防监控室、保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

4.固定监测站天线场地面积为100-300平方米/个。

4.1.2 机房基本要求1.温度:10℃~30℃2.相对湿度:20%~75%3.对计算机等易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应采取屏蔽措施4.应有防尘、防水措施5.机房内各种走线应隐蔽、安全、便于维护6.应具有符合电子设备机房防火要求的措施4.1.3 车辆1.应配备移动监测车、检测车和业务用车。

2.要选用性能良好、通过性强的车型,总数为5-7辆。

4.1.4 通信系统1.固定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2048Kbit/s。

2.移动监测站、可搬移监测系统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28Kbit/s。

4.1.5 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作为固定、移动监测站的必要补充,可临时设置,进行无线电监测、测向和干扰查找,一般应配置一至两套可搬移监测系统、二至三套便携式监测设备。

4.1.6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1.包括固定、移动检测实验室两种。

2.检测的主要项目有频率、功率、杂散发射、发射带宽和邻道功率、电磁辐射等。

3.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网络分析仪、矢量信号分析仪、功率计、频率计、信号源以及屏蔽室等。

4.2 B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求4.2.1 建筑面积1.机房和辅助用房总面积2000-3000平方米。

2.机房包括指挥控制中心、监测机房、无线电检测机房和屏蔽室、信息网络机房等。

3.辅助用房包括设备室、维修室、资料室、培训室、配电室、办公室、监测值班室、车库、安防监控室、保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

4.固定监测站天线场地面积为100-300平方米/个。

4.2.2 机房基本要求1.温度:10℃~30℃2.相对湿度:20%~75%3.对计算机等易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应采取屏蔽措施4.应有防尘、防水措施5.机房内各种走线应隐蔽、安全、便于维护6.应具有符合电子设备机房防火要求的措施4.2.3 车辆1.应配备移动监测车、无线电检测车和业务用车。

2.要选用性能良好、通过性强的车型,总数为3-5辆。

4.2.4 通信系统1.固定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2048Kbit/s。

2.移动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28Kbit/s。

4.2.5 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作为固定、移动监测站的必要补充,可临时设置,进行无线电监测、测向和干扰查找,一般应配置一套可搬移监测系统、一至两套便携式监测设备。

4.2.6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1.包括固定、移动两种方式,检测的主要项目有频率、功率、杂散发射、发射带宽和邻道功率、电磁辐射等。

2.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功率计、频率计、信号源以及屏蔽室等。

4.3 C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求4.3.1 建筑面积1.机房和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000-1500平方米。

2.机房包括指挥控制中心、监测机房、无线电检测机房和屏蔽室、信息网络机房等。

3.辅助用房包括设备室、维修室、资料室、培训室、配电室、办公室、值班室、车库、安防监控室、保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

4.固定监测站天线场地面积为100-300平方米/个。

4.3.2 机房基本要求1.温度:10℃~30℃2.相对湿度:20%~75%3.对计算机等易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应采取屏蔽措施4.应有防尘、防水措施5.机房内各种走线应隐蔽、安全、便于维护6.应具有符合电子设备机房防火要求的措施4.3.3 车辆1.应配备移动监测车、无线电检测车和业务用车。

2.要选用性能良好、通过性强的车型,总数为2-3辆。

4.3.4 通信系统1.固定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024Kbit/s。

2.移动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28Kbit/s。

4.3.5 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作为固定、移动监测站的必要补充,可临时设置,进行无线电监测、测向和干扰查找,根据需要配置一套可搬移监测系统、一至两套便携式监测设备。

4.3.6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1.包括固定、移动两种方式,检测的主要项目有频率、功率、杂散发射、发射带宽和邻道功率、电磁辐射等。

2.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功率计、频率计、信号源、屏蔽室等。

4.4 一级无线电监测站技术要求4.4.1 主要功能1.无线电发射基本参数测量:频率测量、电平/场强测量、带宽测量、调制测量(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频段和频道占用度测量、电磁环境测量、信号识别以及信号监听等。

2.无线电测向。

3.无线电数据存储与处理等。

4.4.2 主要指标1.频率范围:20MHz~3000MHz2.频率稳定度:≤1×10-7 (0℃~45℃)4.电平测量精度:≤±1.5dB5.系统灵敏度:NF≤12dB(典型值,监测模式)≤0dBµV/m(典型值,测向模式)6.测向精度:≤2度(R.M.S.,无反射环境)7.测向速度:≤10ms8.测量带宽:≥10MHz4.4.3 电源系统1.固定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两种供电方式,并可自动切换至不间断电源供电。

可维持系统正常工作8小时。

2.移动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不间断电源、发电机三种供电方式,不间断电源可由监测车充电。

3.交流工作电压为220V±3%,频率为50Hz±1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