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思修教案——第六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法律的含义、历史发展;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了解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让学生懂得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使命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准确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使学生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准确把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涵,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2、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3、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7、法治思维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8、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9、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及其关系。

10、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4、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课时:8课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导入新课:

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见讲义)

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

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

(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一种以国家政权意志出现的行为规范。而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也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例如:《环境保护法》就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

1、奴隶制法律

奴隶制法律通常采用最极端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方式(会说话的工具)

2、封建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为根本使命。

3、资本主义法律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

4、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就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无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机制),它的内容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实效。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除了具有规范作用外,还具有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作用。

A.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

①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国家制度②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③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④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则是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