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建筑业资料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

*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
有人说,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 也有人说, 新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
但是, 工业要发展, 人民生活要提高, 要建厂房、造住宅, 要挖隧道、架桥梁。
因此, 土木工程将继续发展。
那么, 21世纪的土木工程将如何发展?土木工程在世纪将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促进提高、创新和发展的同时, 它发展2中将保持其自身的特点, 不可能完全偏离已有的方向。
因此对中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认识现状, 才有可能预测未来。
*一、我国土木工程现状*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 尤其在改革开放年间, 发展极为迅猛, 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
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
发展之快, 数量之巨, 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高层建筑*2、台北101大楼*被称为“台北新地标”的台北101大楼于1998年1月动工,主体工程于2003年10月完工,高508米。
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一个悬挂在大楼内部楼顶的重达660吨的铁球,为了在台风到来时保持平衡,还有两台世界最高速的电梯,从一楼到89楼,只要39秒的时间。
它保持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的纪录(每小时60.4公里)。
*在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里,台北101大楼拿下了“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一项,即“含塔尖最高建筑结构建筑物”(509米)。
*3、环球金融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是一幢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展览及其他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位于浦东陆家嘴,与金茂大厦相距仅40米。
工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塔楼地上101层,地面以上高度为492米。
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一个五星级豪华旅馆,以及零售空间。
同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在“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两项,即“不含塔尖顶层顶板高度”(487米)和“最高使用楼层高度”(474米)超越了台北101大厦,获得了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跃居摩天大楼榜首。
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中国建筑行业是指在建筑施工、设备、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所涉及的全部商业和非商业活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筑行业发展成为了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之一。
1. 市场概况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巨大。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12.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9%。
其中,居住类建筑投资达到8.8万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2%,商业类、办公类、工业类、其他类建筑分别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5%、6.1%、4.8%、11.4%。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施工企业达到43.5万家,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年产值约22.5万亿元,其中建筑施工企业年营业收入前10强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090亿元。
2. 行业结构中国建筑行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建筑施工业占据了建筑行业的主导地位,而房地产开发更多的是分散的小规模企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建筑行业的优化升级逐渐显现,房地产开发成为广受资本市场青睐的领域之一。
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从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建设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RE体系的建筑施工集团、公路隧道建设集团和冶金建筑集团成为当时的代表性企业。
(2)城市化建设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建筑市场逐步扩大,建筑工程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
2000年,建筑施工业、装饰装修业、市政公用工程业已成为相对成熟的建筑产业链。
(3)现代工业化建设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筑业也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化的趋势发展,房地产开发行业逐渐成为了建筑产业链上的上游。
3. 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建筑行业将逐步走向精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
以下是未来几年中国建筑行业会面临的变革:(1)建筑产业链的整合。
中国建筑业发展历程及BIM技术在未来建筑中的应用PPT课件

14
1.绿色建筑
美国第一栋绿色建筑-索拉娜
屋顶太阳能光伏电池
美国绿色建筑的年增长率为18%,日本也在10%以上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设计、施工企业,绿色产品的生产尚处 于起步阶段
15
2. 3R建筑
友好的利 用 3Rs
友好的设 计 3Rs
友好的施 工 3Rs
增加使用寿命
与自然和谐共存
中国建筑业发展历程及BIM 技术在未来建筑中的应用
1
原始建筑的制造,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重要成就。当原始人类基
于住在树上和自然岩洞的生活经验,使用粗制石斧采伐枝干,借助树木构筑一个简 陋的窝棚;或摹拟自然在黄土断崖上用木棍、石器掏挖一个人工横穴,则不但反映 了自觉的营造观念,同时也产生了最原始的人为的居住形式——巢居和穴居。因此, 可以说“巢”和“穴”是建筑发生的两个主要渊源。
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结构、生 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 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
城镇化的重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 城镇数量增加;(3) 城镇用地面积扩
大;(4)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是“五个过程的统一”: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
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镇化 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人们的理想生活 vs.
不堪重负的 城市设计、建设能 力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古史传说的时代
燧人氏
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
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
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中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国 古
神农氏
取农诸业时身代,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小结
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
4. 空间观念:等级, 中央与四方
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6。重要建筑实例: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建
筑
大地
史
2.重要建筑遗存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重城 宫城北部有池苑,南部为宫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早商最大的单体建筑遗址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郑州商城
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城内:宫殿,宗庙 城外:作坊,住宅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女神庙全景,自北向南看
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 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 ◆ 室内墙面装饰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建筑特点
主要建筑技术或代表建筑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
距今约50万年至5000年
天然崖洞、穴居、浅穴居
-
建筑形态简单,以天然材料为主
封建社会初期
距今约40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
隼卯技术出现
建筑技术开始发展,出现简单的建筑工艺
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
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式建筑
青铜器、甲骨文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
封建会中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9世纪中期
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兴起
砖、瓦、木构等技术发展
建筑类型丰富,工艺精湛,出现大量经典建筑
近现代工业建筑前技术时期
19世纪40年代至1895年
工业建筑开始出现
外国人建造的第一座工业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1949年至今
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建筑技术不断创新
高铁、桥梁、超高层建筑等世界顶尖水准的建设项目
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国际影响力增强
工业建筑类型出现,但技术相对落后
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895年至1937年
工业建筑门类增加,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厂房
民族资本企业涌现,工业建筑技术快速发展
工业建筑技术快速提升,建筑规模扩大
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发展停滞时期
1937年至1949年
战争影响,工业建筑发展停滞
-
战争导致建筑行业停滞,技术发展受阻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国内外智能建筑发展动态及21世纪展望

国内外智能建筑发展动态及21世纪展望智能建筑作为建筑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21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国际上,智能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智能建筑体系。
这些国家的智能建筑不仅在节能、环保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而且在提高居住舒适度、增强建筑安全性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美国的智能建筑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建筑内部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调节,有效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在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呈现出迅猛的势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智能建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中国的智能建筑企业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建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展望21世纪,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人性化。
未来的智能建筑将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环境控制,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
同时,智能建筑也将更加注重与城市的融合,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智能建筑将在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总之,智能建筑作为建筑业的一次革命,将在21世纪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智能建筑将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 宫殿遗址: 面积
比一号小,同样也是 门、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 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 的常规布局方式,中 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3、斗拱的演进
柱枋规格化
人字拱盛行
昂的出现
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
•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81年~1279年)
•
一、 隋、唐
(581年~907年)
1、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的城市
◆都城:隋大兴 城
(唐长安 城)
采用里坊制, 严整宏大的繁荣大 都市。日本的平城 京、平安京规划都 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新型建材----瓦的出现和使用;
出现四合院建筑
代表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陕西扶凤召陈遗址(复原)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实现了建筑的升级; 瓦保护了屋顶,同时也助推了木构架的发展。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前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二、细石器时代---巨石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聚落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育萌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1 建筑业的定义、内部划分 • 2.2 我国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 • 2.3 建筑业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2.4 加入WTO后的中国建筑业
建筑经济主要研究建筑业经济活 动的运动规律。既然要研究建筑业 的经济活动,首先就必须认识和了 解建筑业本身。本章从建筑业入手, 简要介绍建筑活动、建筑业和建筑 业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
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筑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 建筑经济学应当以定性和定量结பைடு நூலகம்的方式,描述建筑经 济的运动过程,并揭示建筑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 费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建筑经济学应当注重对建筑经济运行和发展客观经济规 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揭示其固有的经济规律。
1.3 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4 建筑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建筑经济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学(基 本建设经济学)、建筑企业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建筑 技术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学。其中 基本建设经济学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也 是最容易与建筑经济学研究范围混淆、研究内容交叉的学科。
1.2 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否则就 没有独立存内在的必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学中的一个 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客观的发展规 律。认识和研究建筑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就是建筑经济 学的任务。因此,建筑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1.2 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上篇 建筑经济导读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1.2 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3 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1.4 建筑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1 建筑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建筑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也表现为经 济活动 建筑活动耗费巨大,重视建筑经济效益迫在眉 睫 建筑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研究建筑经 济运动规律的科学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学的之所以与建筑经济学有密切联系,是 因为建筑企业是建筑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企业与建筑业 是个别于总特德关系,个体必须服从总体,总体是对个别的 概括和总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学是从独立的建筑生产单位 的角度出发,研究建筑经济运动规律在建筑企业的具体表现 和应用
第2章 21世纪的中国建筑业
1.1 建筑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 的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使建筑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 也促进了建筑经济思想的发展。但是,建筑经济学作为一 门学科的形成,则滞后于建筑业的形成。建筑经济学学科 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建筑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而且取决于近代和现代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基本建设经济学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 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它之所以与建筑经济学有密切联系, 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也就 是用来购买建筑产品。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质是建筑生产的需 求,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方向直接影响建筑生产的发 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同时,建筑生产力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固 定资产投资的效果。
建筑经济与管理
杨 俊 芳 主讲 E-mail:afang0922@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2013.9
课程概况
• 专业课 学时:32 • 课程考核方式:平时30%,考试70%(期末闭卷考试) • 相关课程:技术经济学、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招
投标、财务会计等 • 参考教材: 《建筑经济》第二版,刘云月、马纯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经济》 余建星、杜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经济学》(第三版),黄如宝,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技术经济》,刘津明,天津大学出版社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学以建筑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生产和经营) 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研究领域属微观经济范畴。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学主要研究建筑企业的经营预测,经营决 策和经营计划,建筑工程的招揽、选择、投标和承包,企业 生产的计划管理、施工管理、劳动管理、材料管理、技术管 理、质量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等工作以及企业的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等内容。
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建筑经济学学科形成的时间和 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差异。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筑经济学约 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在社会主义国家,建 筑经济学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出版的莫﹒叶﹒沙斯 的著作《苏联建筑工业经济学》(再版时更名为《苏联建 筑经济学》)。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建筑经济学学科,学科 的理论和体系直接受前苏联经济理论的影响。同济大学,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另建筑 工程学院等高校先后设置了培养建筑经济专门人才的专业。
1956年,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院编制了建筑经 济研究12年规划(1956~1967)。
其后受当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当时意识形态方面思 想理论的束缚的影响。
1979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从此我 国建筑经济学可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我国建筑经济理论 界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 究内容,学科体系等进行广泛深入的 讨论,并结合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按和建筑业所出现的新问题,开展了多 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