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流通领域是财富的唯一来源。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总结: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早期(14C末15C初—16C中):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且干预的重点是保证每笔对外贸易都保持顺差,并严

格禁止金银货币外流——重金主义、货币主义或货币差额论

晚期(16C下半叶—17C中):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但干预的重点是保证总的对外贸易保持顺差,且不反对在短期内对个别国家的个别商品的贸易出现逆差,也不绝对禁止金银出口——重工主义或贸易差额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绝对利益理论

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以自然条件决定地域分工的绝对成本论。

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述国际分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①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②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

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 的要素投入与单位产品B 要素投入的比率。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 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 )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一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但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相对成本——相对利益论的图形分析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建立在对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相对利益理论质疑的基础上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认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

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认为,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回报率。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

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 A 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B A

素价格都将相等。

二、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一)两个概念: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常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借助等产量曲线来说明。

(三)内容(H-O定理)

参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国家都进口使用本国昂贵生产要素比例高的商品,都出口使用本国低廉生产要素比例高的商品,则参加国都可以得到相对利益。

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三、雷布津斯基定理

1.如果一国的某种要素存量增加,国际贸易会出现什么情况?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如果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定理认为,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属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那么,随着这种要素供给量的增加,其产品的出口量也将随之增加。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不属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但随着生产量的增加会逐步增强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减少竞争性产品的进口。同时由于要素使用发生转移,在这种条件下该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将会减少。

四、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结果是提高劳动丰裕国家的劳动相对价格,降低资本价格;同时也提高资本丰裕国家的资本相对价格,降低劳动相对价格。所以国际贸易不仅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即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对H-O模型的评价

H-O模型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H-O模型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的。因此其理论是建立在多种而不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与现实更加接近。

其次,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各国间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从而是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

H-O模型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1)H-O模型的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即使是某一类生产要素也可以进一步分成许多项。

(2)H-O模型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也没有说明一国在特定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