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亲伦关系裂痕”叙事解读

克尤恩在前期作品 中 对 亲 伦 关 系 的 描 写 基 本 上 是
人往往是未成年,心智发展和人格塑造处于关键时
期,却 有 失 于 常 态 并 走 向 畸 形.其 次,麦 克 尤 恩 笔
痕不无关系.在«最 初 的 爱 情,最 后 的 仪 式»«床 笫
下刻画了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形象,这些未成年人
之间»«水泥花园»中,作 品 往 往 采 用 非 常 态 人 物 的
融于人物的性 格 缺 陷 刻 画 之 中.«最 初 的 爱 情,最
走上让 妻 子 消 失 的 残 忍 之 路. 故 事 伊 始,叙 述 者
后的仪式»收录的短篇故事«蝴蝶»便很好地论证了
这一点.叙述者“我”和 母 亲 一 样 具 有 畸 变 的 面 貌
特征,“下巴和我的脖子互为一体”
[
5]
107
.这种残缺
夫不肯让步叙述者所面临的问题.正如母亲一样,“我”从
未有过任何朋友,且独来独往,“哪怕是独自坐在甲
板的椅子上,面朝大海.”[5]107 叙述者对死亡的态度
是极为 冷 淡 的,几 乎 没 有 任 何 感 觉. 死 狗 被 车 碾
压,眼珠迸裂,“我”却 无 动 于 衷. 叙 述 者 “我”甚 至
间的亲情疏离和男女之间的两性异化为叙事线索,建构 了 以 弑 父 情 结、疾 病 化 叙 事 方 式、人 物 病
态性心理或性行为等为叙事特征的“亲伦关系裂痕”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书写了亲情创伤下
人性的阴暗和危机,勾勒了现代工业社会模式下传统家庭道德与价值分崩离析的图景,具有强烈
的现代批判意识和现代文学特征.
乱.学者李涯在«从弑父到寻父———论麦克尤恩小
说与当代西方文化结构转型»中从父性权威的排斥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开题报告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的开题报告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一个关于伦理
学的精彩故事。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哲学学科,该小说涉
及到许多伦理问题,包括同性恋、爱情、家庭、婚姻、良心和责任感等。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是两个男性,埃林和奥利弗,他们在意大利彼此
相遇并相爱。
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在一起时感到非常快乐和满足,但他们
也面临着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纠纷。
在这个故事中,伦理问题涉及到了同性恋者的权利和爱情的本质。
在某些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不道德或不正常的,他们受到了歧视和排斥。
因此,埃林和奥利弗在此情境下选择相爱和在一起是一个极富争议
的问题。
他们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包括来自家人和社会的批评。
在这种
情况下,他们需要特别审核自己的行为和关注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此外,小说中的渡假别墅、乡村环境、家庭和爱情问题,也涉及到
了伦理问题。
家庭和婚姻是否因爱而建立和维持?是否应该放弃自我而
迎合家人和社会的态度?埃林和奥利弗面临的压力与一些亲戚的态度和
追随传统文化的强烈期望之间存在所谓的文化冲突。
综合上述,在这部小说中,伦理问题凸显了人们在爱情、社会规则、家庭和个人责任之间作出的选择。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伦理学
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契合与应用。
麦克尤恩《黑犬》的历史拟写和伦理意蕴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5月20日May.20201441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21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 an,1948—)以精妙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伦理洞见成为当代“最受人嫉妒的英国作家”。
他的小说积极探讨暴力、爱欲和善恶的问题,其间突显的人伦关系表现了其作品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力量。
在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黑犬》中,个人经历被嵌入到社会历史事件中去,并反映了相关的伦理道德。
一、历史反思下理性的对抗(一)个人经历与社会事件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联,社会历史事件侵入并塑造个人生活。
杰里米通过“生活和时代”的方法将琼的个人经历植入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
在采访琼的时候,杰里米对一张拍摄于1946年的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照片上的琼和伯纳德站在大英博物馆前,博物馆是对历史的记录和纪念,而且这张照片在小说中多义的失败联系到一起与伯纳德的疏远同社会主义的失败联系在一起,政治的失败影射了个人生活的失败。
同时,由于媒体的无处不在和实时报导,个人总是把当前发生的事件历史化。
第二章中杰里米的妻子詹妮出差回家,恰逢柏林墙倒塌,表现了社会和个人的相互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互混合。
此时,伯纳德努力说服杰里米陪他去德国亲历这一重大事件。
在这里,历史内在于每个人和每个国家,使人们知道他们是谁,来自于哪里。
历史渗入个人经历,并使个人经历更具魅力。
(二)历史的主观性和多维性,人类对过去把握的有限性伯纳德和琼在黑狗遭遇上有鲜明的反差,伯纳德是理性主义的社会活动家,琼是信仰直觉和神秘主义的隐士。
用杰里米的话说,伯纳德和琼是“一对极端的矛盾”,但是,他们提供了“耸立的两根标杆,使我的信念左右摇摆永不安定”。
杰里米认为理性思维与感性领悟本就相互分离,在它们中间挑起对立并无道理,同时认可这两种观点是行不通的。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刘洋;高飞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年(卷),期】2018()1
【摘要】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
在故事层面上,《赎罪》以主人公布里奥妮的犯罪—赎罪为线索,将其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写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而在叙事层面上,作为一部带有元小说色彩的后现代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于作家责任的思考。
本文首先通过还原伦理现场,梳理伦理线,解构伦理结,对于布里奥妮的犯错与赎罪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文本,对于导致不同伦理选择的斯芬克斯因子予以探讨,从而让我们对于人性——这个麦克尤恩一直关注的主题——有新的理解。
最后,通过作家面临的双重困境,对于作家的写作责任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0页(P129-138)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伦理选择;斯芬克斯因子;责任
【作者】刘洋;高飞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伦理道德的寓言——《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冯溢;刘卓
2.路的尽头,还有希望--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马丽
3.路漫漫而修远的"文华文学"--文莱华文文学概观 [J], 一凡;赵朕
4.15年漫漫赎罪路情动受害人 [J], 阿友
5.境遇伦理视角下父亲的伦理选择分析——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陈梅英;李碧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伊恩·麦克尤恩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第之间》《阿姆斯特丹》《赎罪》《星期六》《水泥花园》等。
他的小说主要聚焦谋杀、乱伦、爱欲、异装癖、侵犯儿童、家庭破碎、精神崩溃、暴力、吸毒、酗酒、勾引、混乱的伦理等这些敏感又阴暗的题材。
主要目的是反映人们表面祥和及自鸣得意的生活后面所隐藏的不可预见的危机。
这些个人危机就是社会危机的缩影和体现。
个人危机背后就是社会危机。
礼崩乐坏、道德衰退、家庭解体、伦理失常、暴力文化、突破底线等等,背后折射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不加节制的纵欲、人际关系的扭曲、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性扭曲等痼疾与困境。
比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聚焦的是英国社会的种种情爱伦理危机:乱伦、性虐、男权压迫和性爱艺术庸俗化等。
而这些主题在他的另一部小说《水泥花园》中继续上演。
《水泥花园》《水泥花园》这部小说的主线是杰克和朱莉这对姐弟的乱伦关系。
杰克的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患上了某种不明原因的病,健康每况愈下。
为了不使四个孩子被福利机构领走,母亲坚持不去医院,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
母亲去世前交代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政府有关部门就会进来接管照顾他们。
在母亲过世后,杰克和17岁的姐姐朱莉、13岁的妹妹苏为了不被接管,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里。
之后4个孩子在家里自由平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杰克和朱莉之间渐生情愫,并发生了乱伦。
杰克和朱莉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然而在这个关键期,父母双亡,他们在没有父母和长辈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地处理自己在发育过程中碰到的情感和欲望的困惑,任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原始欲望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了乱伦的悲剧。
迷惘·悖谬·畸变——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析

安 徽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of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doi:10.3969/ji.ssn.1671-9247.2021.02.011
迷惘·悖谬·畸变
———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析
“不可靠叙述如何通过展现主体意 识 的 分 化 来 表 达 严 肃 道 德 企 图”[2]。 谢 一 榕 、刘 一 静 认 为 《家 庭 制 造 》建 立 了 不 可 靠 的 叙 述 模 式 ,这 些 模 式 “带 来 的 反 讽 和 陌 生 化 效果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脱出文本表层的惊 悚与猎奇,站在更冷静和 客 观 的 社 会 层 面 去 思 考 青 少 年的心理和社 会 处 境”[3]。杨 水 平 运 用 文 学 伦 理 学 的 批评方法切入文本,剖析 了 少 年 主 人 公 的 施 害 与 受 害 经 历 ,解 析 了 主 人 公 伦 理 身 份 转 换 的 诱 因 ,以 此 揭 示 出 作 者 的 伦 理 道 德 诉 求[4]。 尚 必 武 则 认 为 《家 庭 制 造 》是 一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道德警示剧。陈娟从生态批评 角度解读了《家庭制造》,挖 掘 出 蕴 含 于 作 品 之 中 的 自 然 、社 会 与 精 神 生 态 ,以 此 丰 富 麦 克 尤 恩 及 其 作 品 研 究 的新视角[5]。邱 枫 则 认 为 《家 庭 制 造》主 人 公 的 言 行 “对传统的霸权性男性气质和逻各 斯 中 心 主 义 进 行 挑 战 和 颠 覆 ,揭 示 了 其 对 非 主 流 男 性 及 女 性 的 压 制 ,并 在 小说结尾促使读者反思这一理想化的男性气质的本 质 ,寄 望 于 建 构 新 的 男 性 气 质 体 系 ”[6]。 克 里 斯 蒂 娜 · 拜恩斯(ChristinaByrnes)的 多 部 专 著 从 精 神 分 析 的 层 面对 麦 克 尤 恩 的 作 品 展 开 了 深 入 研 究。英 国 学 者 琳达·布劳顿(LindaBroughton )将《家 庭 制 造》故 事 主 人公“我”对“性”的探索行为解读为“对传奇英雄传统的
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论文

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论文作为当今英国文坛呼风唤雨的人物,伊恩·麦克尤恩驰骋英伦小说界达三十多年之久,笔耕不辍,获奖良多。
《赎罪》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全文如下:摘要:《赎罪》当中的布利奥尼、罗拉等青年都共同造成了罗比被陷害的事实,而赎罪行为贯穿于整部小说,让布利奥尼等人背负着沉重的人性拷问,而悲惨的罗比等人最后只能够选择在战场上战死,来洗脱救赎自己的污名。
因此,在一个谎言之下,多个青年人都受到道德危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伊恩·麦克尤恩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伊恩?麦克尤恩所创作的《赎罪》是其第九部小说,在这一部小说当中,麦克尤恩非常关注当前青年人出现的伦理道德层面存在的危机,这一个危机主要从布利奥尼这一批青年在道德上出现的问题展开。
麦克尤恩特别注重在道德危机之下,青年在心理层面逐渐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扭曲以及分化,尤其在内心自我道德谴责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困境。
从道德危机角度解析《赎罪》当中两个青年,特别是布利奥尼的谎言以及所带来的持续性影响,能够更好地反思《赎罪》对于人性原罪的批评,特别是青年之所以选择谎言去实现自己目的本身的动机,这都是人性和社会共同扭曲的结果。
一《赎罪》中青年道德危机的动因:青年的人格冲突《赎罪》当中的青年出现的道德危机,实际上很大程度是青年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社会条件以及个人性格因素下产生的人格冲突,这样的一种人格冲突成为小说当中青年道德危机重要动因。
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上看,每一个人的人格实际上都是由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本我实际上是每一个人最为原始的冲动以及本能,而每一个人都会用理想的自我去指导或者纠正每一个人冲动行为。
在《赎罪》这一部小说当中,女青年布利奥尼实际上就面对着自己内在人格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最后变成了布利奥尼在漫长一生当中都耿耿于怀的罪恶,并且背负着赎罪的意志。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寻求帮助: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道 德困境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 帮助,如心理咨询师、律师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沟通与理解:通过与周围的人进 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从而找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坚持原则:在解决道德困境时,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 轻易妥协或放弃。
道德困境的启示与思考
作品的未来影响与价值还体现在其对读者心灵的触动和启发上,可 能会引发读者对道德、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主人公:伊恩麦克尤恩
道德冲突:布里奥妮的错误指控导致 罗比和塞西莉亚的命运发生巨变
作品背景:《赎罪》是一部关于道德 选择的小说
解决方式:布里奥妮通过写作来赎罪, 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
主要人物:布里奥妮、罗比、塞西莉亚 等
道德启示:面对道德冲突,我们应该 如何选择,如何承担责任,如何救赎 自己。
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解决方式
06.
作品中的道 德观对现实 生活的启示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02
作品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二战时期,英国 社会动荡不安
《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的 代表作之一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 名作家,擅长心理描写和情
节设计
作品主题:探讨人性、道德 和救赎
作者生平与创作风格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名作家,1948年出生
道德困境:在《赎罪》中,主人公面临着道德上的困境,如爱情与亲情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抉 择等。
启示:这些困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道德问题,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 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杨雯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从早期的“阴森的尤恩”到当今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创作主题逐渐从阴暗的乱伦、血腥转变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政治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
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成为了学者在进行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伦理道德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因为充斥着暴力、怪癖、乱伦等阴暗主题而备受争议,他因此也被戏谑为“阴森的麦克尤恩”,但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方向开始向广大的社会、政治领域转变,虽然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贯穿了其所有作品。
从《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到《赎罪》,再到《日光》,都从不同程度地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索,《时间中的孩子》及之后的作品道德伦理指向相对清晰。
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①,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
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①。
麦克尤恩将道德问题归于小说,实则表明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于小说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十分明显的。
沈晓红在《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中就《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三个作品为例对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究,“麦克尤恩三部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包括: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
每一个主要困境都来自他对时代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特色。
‘伦理’在文中主要指人们对是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困境’意味困难的处境。
……研究表明,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总体来说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艺术技巧的提升。
”②沈晓红在论文中指出伦理困境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麦克尤恩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描写上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由悖论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政界腐化所造成的伦理危机、男权思想下脆弱的婚姻、人与自然的对立、道德命令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扭曲的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对决之下,人性开始变态,开始扭曲,进而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变态人性和行为。
伦理困境的存在为小说人物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条件,变态的环境催生出扭曲、脆弱的人性,表现了伦理无序中的道德堕落与迷误。
麦克尤恩采用极端反伦理的一面来描写自由的积极面,实则凸显了另一种伦理指向,让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伦理维度思考。
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霸权男子主义的批判,揭示故事的积极的道德维度。
“文学的目的在于愉悦和教诲,而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带来的是震惊和教诲的‘不在场’。
叙述者表面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作任何道德批判,但读者在震惊中无疑受到了比乏味的说教更深入的教化。
”③邱枫认为麦克尤恩并不是利用作品人物的角色伦理
价值观,而是利用故事的震惊性以及道德的缺失所射出来的讽刺,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尚必武在其《形式美学的道德旨归: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中也对这个观点十分认同。
伯恩斯指出:“在其早期的作品中,麦克尤恩不是为了仅仅取得震惊和轰动的效应,而是有着更为崇高的目的。
”④而麦克尤恩也曾说道:“在我的短片小说里有一种被投射出来的罪恶感,属于那种一个人为了抓住好东西而想象出最糟糕的东西那一类。
”①《家庭制造》无疑是属于这一类作品里面的,《蝴蝶》也是如此,“当我们撕去《家庭制造》中叙述者的面纱,跳出故事之外,即可甄别做着隐匿于作品深处的创作意旨,即‘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寄寓小说家对至善的诉求和向往,通过书写让人不安的艺术来表达其对崇高伦理道德的诉求。
’”⑤两者都认为麦克尤恩的作品都是以写极端来达到相反的效果,通过的伦理扭曲、邪恶的描写来达到伦理教化的目的,通过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伦理问题的描写,从而呼吁人们对这类群体的重视和关注,并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而张和龙在《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他将道德伦理主题与成长主题结合起来,他认为在道德伦理指导缺失下,导致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以及道德观出现偏差,这“不是个体走向成熟与和谐的‘成长小说’,而是一部性心理走向迷误与畸变的‘反成长’小说。
”⑥周艺在《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中也表现了麦克尤恩积极的伦理维度,“虽然叙事围绕生态危机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展开,但是结合文学论理学的批评方法,从环境伦理和科技伦理的角度解读这不小说,则能体会到麦氏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反讽,即在大众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同时社会精英们暴露出生态伦理观和科技伦理观扭曲的趋势,因此成为环保合唱中的不和谐音。
与此同时,有关主人公比德尔生活作风的描写并非旨在对其进行道德批判,而是为了挖掘:以他为代表的社会精英表现出的各种道德腐化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给人带来的伦理困惑。
”⑦从两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二者认为麦克尤恩在描写人性或社会扭曲的表象下,隐藏的是对人性异化的思考,并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道德伦理维度。
结合麦克尤恩本人的回忆,“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寄寓小说家对至善的诉求和向往”的观点似乎更加深入人心,作者在描写作品内容震惊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伦理道德缺失程度的加深,以无唤有,通过对作品中特定的人物或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扭曲描写,让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伦理道德观与读者的伦理道德观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对读者进行正确的道德伦理教育。
“作者通过想象最糟糕、最极端的伦理时间,昭示道德失败的教训,让读者在惊恐不安的阅读状态中,认识到客观社会中所可能存在的邪恶,进而承认他们、改变他们。
”正如杰克·斯莱所指出的那样“麦克尤恩的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不揭露日常生活的残酷性,我们就会对他们熟视无睹;通过强迫我们见证当下社会的邪恶,他也逼着我们去承认他们;他宣称,承认他们离改造他们只有一步之遥。
”⑤
结语
麦克尤恩无疑是英国伟大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他深刻揭示了人在道德伦理束缚之下的挣扎的欲望,以及欲望对人性的扭曲。
麦克尤恩通过对当下社会的伦理环境的描写,对当下伦理关系的反
思,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了道德伦理的进步性。
麦克尤恩的作品对当下伦理道德建设及价值探索都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①Roberts,Ryan. 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0.
②沈晓红. 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J].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③邱枫. 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J]. 外国文学. 2007 (01)
④Byrnes,Bernie C. The Work of Ian McEwa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Second Edition).London:Pauper Press,2002.
⑤尚必武.“让人不安的艺术”:麦克尤恩《蝴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外语教学,2012,(3)
⑥张和龙. 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 当代外国文学. 2003 (04)
⑦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J].当代外国文学,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