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合集下载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小儿易感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方-----刘启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脐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伴见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症状病变。

常反复发作,据其特点及伴随症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

治宜益气固表,补脾实卫,通络散结,消肿止痛。

方用小儿易感腹痛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炒白术8克,防风3克,板蓝根6克,白芍5克,炮山甲2克,蜈蚣1条,甘草3克。

水煎2次混合,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调护:平素要注意增强小儿体质,预防感冒,不吃生冷、不卫生和不消化食品。

服用中药最好坚持一段时间,以患儿不易感冒、腹痛消失为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荔芍药甘草汤加减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作者:谭洪福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以脐周腹痛,彩超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西医输液虽可缓解,但往往容易反复发作。

在临证中,笔者诊治过数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用中医辨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案一解某,男,7岁,2012年4月2日初诊。

平素易腹痛,以脐周为主,曾查腹部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

每因感冒诱发,伴见咽痛,咳嗽等。

发作时输液治疗可缓解,但腹痛易反复。

现腹痛1天,兼见咽痛,大便秘结,隔日一次。

脉浮略数,舌红苔后部薄黄。

诊断:腹痛;病机:风热犯肺,热结肠胃;治则:清热宣肺,缓急止痛。

处方:银翘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双花15g,连翘15g,射干10g,防风10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半夏6g,苏叶10g,陈皮15g,甘草6g。

服药5剂,腹痛消失,共服12剂,随访2年腹痛未复发。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病因病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简称肠淋)是由腹部淋巴结感染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邪气: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外感邪气的侵袭,导致淋巴结堵塞,淤积上腹部淋巴管道和腹膜后淋巴管道,进而导致肠淋。

2.饮食不当:小儿饮食偏食、嗜食辛辣、油腻或凉性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肠淋。

3.情志不畅:小儿情志波动较大,心气易紊乱,若长期情志不畅,可造成气滞血瘀,影响淋巴循环,从而引发肠淋。

4.先天不足:小儿先天基础较弱,正气亏虚,易受外邪入侵,也易患肠淋。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外感病证和脾胃病证两类。

外感病证外感病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恶寒、鼻塞、喉痛、咽喉干燥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所致。

脾胃病证脾胃病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贪食嗜饮、口渴、消瘦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

中医治疗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候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病证对于外感病证,应以祛邪解表、宣肺散寒为主。

1.中药治疗可选用桂枝汤、葛根汤等解表止汗方,加减选用紫苏叶、荆芥、辛夷花等祛邪解表药物。

对于鼻塞咳嗽较重者,可在中药方中加入菊花、板蓝根、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加重病情。

对于咳嗽症状严重者,可饮用梨汁、冰糖炖雪梨等润肺化痰的食物。

脾胃病证对于脾胃病证,应以健脾和胃为主,调理脾胃功能。

1.中药治疗可选用健脾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加减选用柴胡、黄连、山楂等化湿燥湿的药物。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冷凉等食物,调理脾胃功能。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防止因腹泻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

对于贫血者,应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这么调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这么调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这么调理!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认为: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屏障功能较差,当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时,细菌病毒通过血液达到回肠淋巴组织,引起炎症,造成的肠胃功能紊乱。

此病症好发于冬春季节,一般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捆绑销售”,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在中医看来,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腹痛”的范畴,因为孩子脾胃薄弱,易外感时邪(主要是受凉),饮食不节(主要是过食肥甘或寒凉)导致中焦气机不畅或寒凝气滞,气血不养,引起腹痛。

日常表现出来就是:疼痛位置在右下腹,时痛时止,多在饭后时间腹痛。

所以,中医治这个病症常。

很多家长就会问肠系膜、淋巴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只不过……见到的多是佩奇的家人们的……猪的大肠与小肠管边附有网状的组织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油”,就是肠系膜,肠系膜上还有很多的结结,这就了淋巴结。

淋巴结主要集中在哪里?淋巴结比较集中的部位多是在远端回肠与盲肠交汇位置。

此地的淋巴组织最为丰富,也最容易受到感染。

所以疼痛部位以脐周和右下腹为主,但多为一过性疼痛,就是疼一会就好了,位置不固定,孩子也说不出到底哪个位置,这与阑尾炎有显著的区别,后者疼痛部位固定在右下腹。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辨证呢?一般以下三种症型多见,但也往往两种症型相合,以内热外寒多见。

症状:主要以脐周腹痛为主,拒按,伴有咽红、大便干燥、小便味臊、舌红苔腻、洗凉饮等。

治则:清热化湿,理气止痛症状:有伤食史,或平时易积食,脘腹胀满、不愿吃饭、吐酸水,或痛后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好咽吼红肿。

治则: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症状:体型较瘦弱、面色黄白相间、神疲乏力、不愿吃饭,肌肉松软、喜温喜按、腹痛绵绵时作时止;舌淡苔白,发育迟缓,易受凉腹泻;还要一种情况就是幼时输液过多,或吃了太多的寒凉中药,比如茵栀黄颗粒、蒲地蓝。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止痛无论那种症型,有一个共同点是相同的,就是健脾行气。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

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Qq15850866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5用法:用比较致密的布料缝制一个袋子月15*15cm,把药物装入,放入不锈钢锅内煮沸。

等水温适宜时(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水温为准),放在神阙穴(即肚脐眼)敷15到30min每天2—3次6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者病情犯愁,请联系我。

QQ庞运刚免费送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有好方法解孩子病痛,愿为孩子成长护航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

患儿以3~8岁最常见。

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古方中医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1典型病例。

王某,男,5岁2个月。

2010年5月10日晚饭2小时后出现腹痛,5~6分钟左右缓解。

此后,活动、晨起时疼痛多次。

后来,因脐周腹痛伴腹胀,腹痛较重,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0年5月16日10时来就诊。

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咽红,腹软,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脐周叩呈鼓音;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诊为腹痛、瘰疬(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属湿热蕴结,毒壅气滞。

治以解毒散结,化湿清热,行气止痛。

方用消瘰止痛颗粒:夏枯草0.5克,连翘0.5克,黄连0.5克,牡蛎0.5克,生姜0.5克,木香2克,砂仁0.5克,延胡索1克,白芍1克,浙贝母1克,大枣2克,甘草1克。

全方共计11克。

服法:每日1剂,水冲100毫升,分3次以上温服。

2010年5月19日复诊,患儿述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晨起时已无腹痛,活动后时有腹痛,舌略红,舌根有少许黄腻苔,脉缓。

证属湿热病后,气阴两伤。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祛湿散结。

方以消瘰止痛颗粒加党参、麦冬。

4剂后腹痛症状消失。

随诊3个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未见复发。

消瘰止痛颗粒中,君以牡蛎,化痰、软坚、散结。

臣以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佐以延胡索、木香、砂仁、炒白芍,活血行气止痛;使以生姜、大枣、甘草,强健脾胃,调和诸药。

简单说说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的防治

简单说说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的防治

简单说说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的防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病,有的患儿症状轻微,多表现为脐周部的隐痛,由于疼痛不剧烈,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

有的病情严重,多伴有上呼吸道的感染,发热、腹痛、呕吐等,一般疼痛无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一般做腹部B超多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临床多和阑尾炎相互鉴别。

记得之前最早接触这个问题,是一个患儿的家长接孩子放学,家长来门诊调月经,然后说孩子从下午体育课就开始腹痛难受没有食欲和精神,疼痛部位在脐周部,按压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腹部肌肉也没有很紧张,点按中医的穴位,在左侧下巨虚穴处找到明显压痛点,并予以针刺治疗,同时配合艾灸神阙穴,症状马上就得到了缓解。

根据中医理论“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针灸上治疗腑病多取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说明六腑之气都通向下肢,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而手三阳经上又有上下相合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六腑”的理论。

说明脏腑之病应取下合穴:“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之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之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胃、胆、膀胱三脏腑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的合穴,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脏的下合穴则另有合穴。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是“太阳之别”,“入络膀胱”。

《针灸甲乙经》也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

”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二者关系密切。

因此,大肠、小肠下合于胃,三焦下合于膀胱经。

肠系膜淋巴结炎实际上就是指肠系膜淋巴结的炎性增生。

多发生在右下腹,因为右下腹是回肠末段、盲肠和部分升结肠的系膜,也是淋巴系统最丰富的区域。

我们知道,肠道的感染性病变和一些全身疾病都会使得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生,这一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被称为继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很多患者发病后采取西医输液治疗后当时症状减轻,过后病情反反复复,慢慢小孩子肠胃功能变差,面色萎黄。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

肿 止痛 液调 匀 ,
湿贴 中脘 、
神阙、
天 枢 等 穴 。
每 日 次 1 ,
7 天 为 1 个 疗 程
病 腹 痛 腹 舌 太 2 .




泻、
呕吐 ,
红 ,
苔 白 , 脉缓。
处方 : 桂枝 、
芍 姜 丁 香 白
干 、


甘草、
附 子、
吴茱 萸各

克 ,
穿山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处 方 中 的 适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炎 在 临 床 上 分 型 辨 证 用
药 。
便 秘 证 阳 明 1 . 见 :

舌 红 脉 洪 等 热 象 。
处 方 : 大 黄 、 芒 硝 、 厚 朴 、 枳 实 、 黄 连 、 法
半夏各

克 ,
穿山 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 处 方 中 的 适 量 药 物 用 消 ,
邪 、 利 咽 开 音 。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药 。
冰片苦 寒清热 ,





火 、
解 毒 、 止 痛 之 功 效 。
临 床 资 料 【

共治疗
30
例年龄

个月



患儿 ,
两天痊愈 的 1 9 例 ,
痊 愈 例 3 天
的 11

体 会 【
園 2 〇 1 9 年 7 月 第 7 期
播 贴 敷

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药方、剂量只为学术传承,切勿擅用2021-12-14东海中医日记第368篇作者:李东海公众号:东海中医近些天,因腹痛就诊的孩子较多,彩超检查提示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这类孩子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腹泻。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 现代医学认为多属病毒感染, 好发于冬春季节, 常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在脐周、右下腹, 故腹痛常以脐周、右下腹多见,相应部位有压痛, 疼痛的性质多样,以阵发性痉挛疼痛常见,可自行缓解,腹肌紧张较少见, 反跳痛不显著,目前多以抗感染、解痉及其他对症治疗,效果可以,但易反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祖国医学“腹痛”的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本易受外邪内伤,再加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感六淫邪气,饮食积滞皆可损伤脾胃,中焦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胃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湿停成饮,饮聚成痰,痰聚成核,其病位在脾胃。

因现代孩子喂养多肥甘厚味,常致脾胃虚弱,零食太多,易损伤脾胃,中焦运化不利,内湿中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此类患儿中医认为是脾阳不振、寒湿瘀滞。

若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之品,则更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则腹痛迁延。

对于本病的治疗,我常用到的方剂有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理中汤、四逆散等。

小建中汤证:此方所治为虚寒型腹痛,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不调舌质淡,脉弦细等症。

柴胡桂枝汤证:此证患儿腹痛且多伴有外感症状,发热呕恶、汗出恶风、鼻塞、纳差口苦,脉弦等症。

理中汤证:此症患儿外感证状不明显,腹痛较重,常在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后,呕恶,大便溏泄,面色白、四肢、脘腹凉,脉沉弦等症。

四逆散证:此类患儿腹痛常由情志不遂诱发,腹痛时作,部位不固定,可伴胁肋处疼痛,常有腹胀,大便有下坠不利感,手脚凉但胸腹温。

另外,外用药也是我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常用方法,常用吴茱萸、荜拨研末或是附子理中丸用姜汁或是米醋调,敷于肚脐,对腹痛缓解效果不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摘要】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3个方面论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并探讨该病的治则及辨证论治。

指出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从病因着手,谨守病机,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学;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发病率较高。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近几年来,该病有增长趋势,若病情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发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

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此领域的独特作用,本研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1西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ln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可能因反复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或局部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致肠蠕动紊乱有关。

由于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

小儿肠管及肠系膜相对比成人长,且肠系膜淋巴结、肠壁血管丰富,但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系统更容易被入侵。

细菌或病毒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阻止病变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2]。

常见的感染病毒有埃可病毒1和4及柯萨奇病毒B1和B5。

极少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也可引发本病。

细菌可通过淋巴液或血液进入肠系膜淋巴结。

此外,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偶尔也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前者为肉芽肿炎症,后者可形成淋巴结脓肿[3]。

2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

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者,均可致腹痛。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受内外因素干扰,腹痛可因外感时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所诱发。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多为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疾病症状,且腹痛范围广,多位于脐周,压痛部位以脐周多见,也有表现上腹或下腹部疼痛者,部位不固定,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21外感时邪小儿卫外功能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以寒、暑、热、湿邪入侵为多见。

外邪入侵腹中,脾胃运化功能失司,邪滞于中,气机阻滞,血运不畅,不通则痛。

如风寒之邪侵入腹中,中阳受损,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阻,故痛急。

《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李倩,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第3期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品,伤及脾胃,邪滞中焦,引发腹痛。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损伤脾胃,脾运失司,食滞内停,气滞中焦,若脾运化无权,又引泄泻。

《证治汇补·腹痛》指出:“盖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

《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过食生冷,寒湿留滞,气机失于条畅,通降不利,而发腹痛。

恣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积滞蕴结于肠胃,阻碍气机,腹痛则发。

23脾胃虚弱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素体脾胃虚弱,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焦虚寒,脾胃功能失调,痰、湿、食停滞肠胃,阻碍气机,则成腹痛。

《诸病源候论·久腹痛候》认为:“久腹痛,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责之于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卫外不固,易受外感毒邪;脾常不足,易致脾胃之疾。

外因责之于六淫外邪侵袭。

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油腻之品等则为发病的诱因,易聚湿生痰。

病机为外邪侵袭脾胃,或寒饮内伤、饮食无度,脾胃功能失调,停滞中焦,则气机壅塞,血脉凝滞,痰湿食交阻,结于腹部,形成痰核(淋巴结肿大),不通则痛,不荣则痛[4]。

《诸病源候论·论腹痛病诸疾》曰:“因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幼幼集成·腹痛证治》指出:“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证治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辨证主要根据病因、疼痛性质、疼痛缓急等,同时结合临床辅助检查,以辨别其寒、热、虚、实。

31治则311解毒散结适用于诸证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

急性期多以发热、腹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缓解期多发热症状消失,但腹痛仍不规则发生,且病程发作天数较长[5]。

由于本病病机概括为毒壅气滞,痰气互结,则该病的各种证型均可酌情配合解毒散结的药物[6],如玄参、浙贝母、夏枯草、牡蛎、板蓝根等,以利于本病的治疗。

312健脾益气为固本之法“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

就本病而言,脾胃功能失调为其本。

外感六淫侵入腹中,或饮食不节,均损伤脾胃。

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壅塞,痰湿食交阻,气血运行不畅,故健脾益气以增强脾胃之功为固本之法。

脾胃乃五行之土,位居中央,是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阳升阴降,互为因果,取得平衡与协调,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脾为湿土,主运化,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致湿、痰等病理产物。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故健脾益气之法,符合治病求本与本病病机之关键。

临证可选用黄芪、白术、茯苓、砂仁、山药、薏苡仁等甘温健脾悦脾之品。

313清热消食为治标之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临床常见发热、腹痛或恶心呕吐等症,是痰热和(或)食积互结、气机阻滞、枢机不利、胃失和降的病理表现,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和(或)消食为治标之举。

可选用金银花、连翘、菊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和(或)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等消食药。

32辨证论治321湿热蕴结证证见脐周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咽红,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治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佐以解毒散结,处方以消瘰丸合香连丸加减,常用玄参、牡蛎、夏枯草滋阴降火,消痰软坚;连翘、紫花地丁、黄连解毒;柴胡疏肝开郁、和解退热;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浙贝母、半夏清热化痰,散结消壅[6-7]。

32 2饮食积滞证起病前均有伤乳或伤食的病史,证见脘腹胀满疼痛,纳差,嗳腐吞酸,或痛后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咽红,舌红,苔腻,脉滑实。

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治以消食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

处方以香砂平胃散或保和丸或枳术丸加减,常用苍术、砂仁、厚朴、陈皮祛湿行气;木香、香附和胃健脾,行气止痛;白芍、甘草解痉止痛;连翘、紫花地丁、黄连解毒;山楂、神曲、炒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化积。

对于此证,治疗应调护并重,须节制饮食,再予以药物治疗[6,8-9]。

323脾虚气滞证证见腹痛时常反复,时作时止,纳呆食少,有时呕吐,大便溏薄,形体偏瘦,神倦乏力,面色黯淡,舌淡红,苔白或腻,脉细或滑。

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治以健脾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

方用香连丸、橘皮竹茹汤或参苓白术散合消瘰方加减,可选用牡蛎、夏枯草消痰软坚;玄参、连翘、黄连解毒;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半夏、陈皮理气清胃,化痰散结;山楂、神曲、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益气[6]。

324腹痛主方中医学中小腹部位属少阴肾,少腹属肝,脐旁左右属冲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部位以脐及脐下为主,重者累及右下腹。

小腹疼痛明显时可采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淡附片、炒白芍、茯苓、炒白术、生姜)加减治疗[10];少腹疼痛明显时可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加减治疗[11]。

综上所述,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症,并因炎症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该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用西药治疗,虽能短期缓解腹痛症状,但对整体症状、功能恢复则相对较慢,且副作用较大,机体抵抗力降低,二重感染几率增加,并易反复发作[12]。

经西药治疗炎症虽得到控制,但内滞未清,气运仍阻。

中医认为该病是因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或食积,致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故产生腹痛。

因腹痛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而“六腑以通为用”,故治疗从病因着手,从根本上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同时对症施治,如清热祛湿、消食和胃、健脾化积,从而使整体功能得以改善,若再能调理脾运,更可使其巩固不发。

此外,减少本病的发生还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生活习惯,增强小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1]甘璐,卫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J].甘肃中医,2008,21(12):22.[2]王玉丽,李玲芳.彩超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 4(35):130.[3]高德明,何显力.肠系膜炎性疾病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6):460.[4]张巧风,林广裕,陈思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32.[5]董继业,董幼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 (11):816.[6]艾国军,万小莘.崔文成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验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 9.[7]樊永凤,杨亚超,白红梅.清热软坚合剂治疗反复发作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52.[8]薛征,刘小渭.贾六金主任医师治疗小儿腹痛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19.[9]丛丽,郑琳,郑鸿雁.小儿腹痛证治浅识[J].吉林中医药,2001,21(6):18.[10]王文文,王勤,骆韵青.真武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9):542.[11]徐菁.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 (9):388.[12]梁燕,梁国新,温爱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7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