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大纲
动物实验室安全培训教材

动物实验室安全培训教材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场所,而动物实验室作为其中关键的环节,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本教材旨在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有关动物实验室安全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第一章实验室基本安全规定1.1 实验室使用前注意事项在使用实验室进行动物实验前,请确保以下工作已做好:- 确认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和消防器材的完好性,并且了解其使用方法;- 检查实验室内的电器设备是否正常运作;- 确保工作区域的通风系统正常工作,并清理工作台和周围区域;- 检查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阅读并了解实验操作所需的手册和安全指南。
1.2 实验室动物安全规定在动物实验室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安全规定:- 熟悉并遵守相关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并了解实验动物的基本信息和特征;-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和实验时间;- 妥善保管实验动物,确保其健康和生存,定期进行体检和疫苗注射;- 避免将实验动物直接接触到人体,遵守实验动物的处理和处置规定。
1.3 紧急情况处理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紧急情况,如火灾、实验物质泄漏等。
在此情况下,请首先保护自己,并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切断相关的电源和气源,尽量控制事态的恶化;- 第一时间向实验室管理员或指定的安全负责人报告,告知具体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遵循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进行处置。
第二章实验室设备和器材使用2.1 实验室常见设备和器材实验室中常见的设备和器材包括但不限于:微量注射器、注射泵、化学试剂、试管、显微镜、储存设备等。
在使用这些设备时,请注意以下要点:- 熟悉设备和器材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了解其特点和注意事项;- 遵守操作规程要求,根据实验需求进行正确的调试和设置;- 使用前检查设备和器材的完好性,并及时维护保养;- 使用后及时清理和储存设备和器材。
2.2 动物实验有毒物质和化学物品的使用在动物实验中,常涉及到有毒物质和化学物品的使用。
屏障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岗前培训

**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屏障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岗前培训2009年10月目录外单位在我中心开展动物实验流程 (2)一、提出实验意向、洽谈实验细节 (3)二、提交实验动物使用计划 (3)三、屏障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内容 (3)1、屏障设施概述 (4)(1)、概念 (4)(2)、屏障设施的布局 (4)2、进入屏障设施实验人员的要求 (6)(1)、屏障设施动物实验人员的卫生及健康检查 (6)(2)、屏障设施动物实验人员卫生管理 (6)3、屏障动物实验室工作流程 (7)(1)、进入屏障实验区 (7)(2)、人员进入屏障动物实验室的步骤 (7)(3)、动物进入屏障动物实验室的步骤 (8)(4)、物品进入屏障动物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8)(5)、进入屏障动物实验室后的准备工作 (9)(6)、屏障动物实验室内工作的注意事项 (9)(7)、离开屏障动物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10)4、屏障动物实验室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10)(1)、意外断电 (10)(2)、动物咬伤 (11)(3)、漏电 (11)外单位在我中心开展动物实验流程一、提出实验意向、洽谈实验细节外单位在我中心开展动物实验首先需要提出实验意向,包括:实验名称、实验方案、实验周期、实验人员(具体进入屏障内工作的实验人员)、实验动物使用计划、实验器材及其他特殊要求。
同时实验单位须向我中心保证不得在屏障设施内有任何威胁屏障安全运转的行为或实验操作(包括不得违反各项操作规程、不得带入任何病原微生物等)。
二、提交实验动物使用计划及时提交实验动物使用计划是动物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实验动物使用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动物品系、数量、性别、体重或周龄、需求时间。
分批使用实验动物的还要注明使用每批动物的间隔时间。
如需外购实验动物在我中心开展动物实验必须征求我中心同意。
三、屏障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内容为保证在屏障内各单位实验的顺利进行、及屏障设施的安全运转,所有进入屏障设施的实验人员都必须进行屏障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岗前培训。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大纲

第一章实验动物科学概论第一节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实验动物科学二、实验用动物三、实验动物四、实验动物的特征(一)遗传背景明确(二)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监制(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四)应用范围明确(五)实验动物与其他类动物区别的特征第二节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一、实验动物生物学二、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三、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实验动物营养学五、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六、实验动物医学七、比较医学八、动物实验技术九、动物实验伦理学十、实验动物福利十一、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第二章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第一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体系简介一、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制二、实验动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三、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四、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第二节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和规定一、《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四、《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第三节国家与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设施设备(四)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五)患有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六)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七)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八)审查发证(九)监督管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保护范围(二)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第四节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制》(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测方法(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报告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验方法(七)检测规则(八)报告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设施(五)环境(六)工艺布局(七)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八)关于笼具、垫料及饮水(九)关于动物运输四、《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一)范围(二)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三)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四)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五)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附录2-A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一)基本要求(二)方法的选择(三)交配方法附录2-B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五、《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质量要求总原则(五)饲料原料质量要求(六)检测规则(七)标签(八)包装(九)贮存、运输六、《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检测样品(五)检测项目(六)检测程序(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检测报告第五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和职业道德一、实验动物福利二、动物福利的5项基本权利三、动物实验的3R原则(一)减少(二)替代(三)优化四、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五、善待实验动物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二)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三)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第六节地方实验动物法规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三、《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四、《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五、《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三章实验动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和质量控制一、遗传学基本原理(一)遗传与变异(二)染色体、基因和性状(三)遗传基本定律(四)基因突变二、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一)近交系(二)封闭群(三)杂交群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一)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二)遗传质量检测要求(三)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第二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监测意义(二)监测方法三、实验动物主要疫病(一)鼠痘(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三)仙台病毒感染(四)兔出血症四、实验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流行性出血热(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三)狂犬病(四)猴B病毒感染(五)猕猴的逆转录病毒病(六)弓形体病(七)沙门菌病(八)钩端螺旋体病(九)结核病(十)志贺菌病五、实验动物防疫(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二)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四)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第三节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分类和管理要求(一)普通环境(二)屏障环境(三)隔离环境二、实验动物设施区域设置要求(一)设施的建筑要求(二)实验动物设施工艺设置(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几个主要部分介绍三、实验动物设施人员管理要求(一)人员进出设施的一般要求(二)屏障设施进出的一般程序四、特殊动物实验设施的管理要求(一)生物危害特殊动物实验设施(二)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三)放(辐)射污染防护动物实验设施五、实验动物运输的环境要求(一)运输活体动物的笼具要求(二)实验动物的运输应注意事项第四节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二)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的种类(三)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四)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特点(一)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二)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三)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四)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八)猫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猴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禽的营养需要特点(鸡)(十)实验鱼的营养需要特点第五节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和饲养管理常识一、小鼠(一)分类学地位(二)生物学特性(三)饲养管理二、大鼠三、豚鼠四、地鼠五、兔六、犬七、实验用小型猪八、非人灵长类九、实验用禽类十、实验用鱼类第六节影响动物实验的主要因素一、影响动物实验的因素二、遗传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三、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一)物理因素(二)营养因素(三)实验操作和饲养管理对动物实验的影响(四)生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第七节常用实验动物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一、动物模型的概念二、动物模型分类(一)按产生原因分类(二)按系统范围分类(三)按模型形式分类(四)按中医体系分类三、动物模型的意义四、动物模型复制的原则(一)相似性(二)重复性(三)可靠性(四)适用性和可控性(五)易行性和经济型(六)符合动物实验伦理与3Rs的原则第八节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一)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相类似的实验动物(二)选择解剖、生理特点和某些特殊反应符合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动物(三)选择对人类疾病易感的或患有相似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动物(四)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品系的特性选择动物模型(五)根据实验研究不同精确程度要求,选择标准化实验动物(六)用于揭示生命本质DNA生物学功能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七)应符合选择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二、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一)染色法(二)穿耳孔法(三)剪趾法(四)挂牌法(五)挂腿圈法(六)烙印法(七)针刺法(八)剪尾法(九)剪毛法三、动物保定(一)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二)常见的各种动物保定方法四、动物麻醉(一)麻醉前的准备(二)常用的麻醉方法(三)常用的麻醉药(四)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五)麻醉的注意事项五、动物给药方法(一)经口给药方法(二)注射给药方法六、动物标本采集(一)采血方法(二)体液的采集方法七、动物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二)疼痛处理(三)创口处理(四)饮食及输液(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六)特殊处理八、动物安死术(一)安死术的概念(二)采用安死术必须符合的标准(三)安死术的常用方法九、动物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一)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第四章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常识与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节人员的安全防护管理常识第二节人员的健康管理一、加强对实验动物法制化的管理二、控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环境三、动物实验的操作化规范化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节意外伤害的防护一、外伤防护二、化学防护三、毒麻药物防护四、辐射和紫外线防护第四节实验动物疫渊的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生物安全常识一、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二、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三、实验动物疫源的人畜共患病的预防第五节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的概念(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处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属地为主原则(三)预防为主原则(四)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五)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理程序(一)应急处理前准备工作(二)现场调查(三)综合诊断(四)疫情处理(五)确认疫情终止(六)总结上报。
(培训体系)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

(培训体系)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2010年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1.关键词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animalscience):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壹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验动物科学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壹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实验动物(laboratoryanimal):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饲养繁殖、营养和环境等,开发实验动物资源、实行质量控制,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和品系丰富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于人工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繁殖,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animal):实验用动物是指壹切能够用于各种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
而实验动物是壹个特定的概念,仅仅是实验用动物中的壹个特殊群体,它和其它任何动物群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开展医学实验研究,即于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生命基本规律和病理发生机制,且通过推演、类比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重大问题。
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药品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配合饲料:根据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以及饲料资源情况,按照经过科学分析和严格计算的饲料配方,将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经过粉碎、配料、混合等基本工序加工配制而成的可直接饲用的均匀混合物。
动物试验人员上岗培训

名称 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南京模式动物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地点 上海 南京 北京 北京
长沙
b. 从国外知名实验动物机构(如Jackson实验室)引进 动物,必须附有该批动物的animal health report才可进 入负一楼Ⅰ,Ⅱ区饲养。
喷雾 消毒
外来引进动物放进 IVC程序:
a. 将包装箱移入用紫外灯预先照射 15min的超净工作台中
b. 在超净台内去封条并用消毒过的大 镊子或用75%酒精喷洒过的带着手 套的双手,捏住动物尾根,将动物移 入IVC
c.加饲料和饮水后将IVC笼盒放在IVC 架上固定位置,最后填写并悬挂卡 片,注意卡片上最后一行需要标记位 置,请按照笼架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相 对应的字母进行标记,这样每个笼盒 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至于乱放,方便同 学做实验和工人师傅换笼
动物拿出实验的特殊情况:
①11楼进行辐照:动物始终处于辐照筒中,可以继续放到负 一楼Ⅰ、Ⅱ区饲养。
②10楼小动物成像仪检测:运输过程中始终放在IVC笼盒内, 检测时短时间敞露在屏障环境中。 3天内的短期观察不再放到负一层动物房内饲养,如果长期 观测可以继续放到10楼动物房DIRTY ROOM饲养。10楼现设 有DIRTY ROOM
负一楼动物房实验人员培训
建设原因: 1. 笼位紧张 2. PI增加 3. 学生增加
饲养实验区 Ⅰ区
饲养实验区 Ⅱ区
保种区 Ⅲ区
一. 进入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动物实验前必需履行的手续 二. 实验动物中心标准操作规范 三. 尊重动物的权利与福利 四. 常见违规现象和处罚措施 五. 动物数量登记
一. 进入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动物实验前必需履行的手续
南京进入动物实验室前动物实验人员的岗前培训-2024鲜版

2024/3/27
02
实验操作过程
03
实验后处理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实验 环境整洁,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和时间。
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对实验动 物进行妥善处理,记录实验数
据和结果。
11
安全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
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个人 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和
污染物。
2024/3/27
实验室安全
4
培训目的与意义
2024/3/27
确保动物实验人员掌握基本的动物实验技能,提高实验 效率和质量。 培养动物实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保障动物福利 和实验安全。
促进动物实验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推动科研进 步。
5
培训对象及要求
01
培训对象
即将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学生等。 2024/3/27
高。
2024/3/27
37
培训总结与展望
01
培训成果总结
对本次培训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培训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培
训提供参考。
02
实验人员成长
通过培训,实验人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动物
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024/3/27
03
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动物实验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将继续优化
19
实验动物伦理原则
尊重生命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体,应受到尊重, 避免无意义的滥杀和虐待。
利益平衡
在动物实验中,要权衡人类利益和动 物福利之间的关系,寻求最佳平衡点 。
替代、减少和精细化
即3R原则,尽可能使用非动物实验方 法替代动物实验,减少动物使用数量 ,优化实验方案以减轻动物痛苦。
12动物实验岗前培训

动物安置好后,本中心通知实验人员 对动物进行验收。经确认后,实验人 员须在验收单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实验。 如验收不合格或有疑义,饲养管理人 员应通知质检人员进行处理。 对于需要进行检疫的动物,本中心按 规定进行检疫。检疫期结束后通知实 验人员进行验收,同时出具检疫报告 单。
动物实验场所的安排 在本中心进行动物实验时,由接待人员 负责动物实验场所的安排。 清洁级以上大小鼠实验场所的安排,原 则上依据动物实验的类型及时间的长短 而定。东部四楼为GLP专用实验室,三 楼为一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动物实验,二 楼为一个月以下的短期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岗前培训
为什么要进行动物实验岗前培训?
了解和掌握实验动物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做好动物 实验的基础;了解和掌握有关法规条例能遵守动物实 验的规章制度,加深对实验动物进行管理的理解 培训依据: 1. 根据国家科委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 有关法规条例 2. 根据国际惯例 培训形式: 1.单位内部岗前培训 2.上岗证培训
第一条 为了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动物福 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对外 开放的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提出本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所称善待实验动物,是指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 验动物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 害、饥渴、不适、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 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为其提供清洁、舒适的 生活环境,提供充足的、保证健康的食物、饮水,避免或减轻 疼痛和痛苦等。 第三条 本意见适用于以实验动物为工作对象的各类组织与个 人。 第四条 各级实验动物管理部门负责对本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 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 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及使用单位应设立实验动物管理委 员会(或实验动物道德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等)。其 主要任务是保证本单位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符合善待实验动物 的要求,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得到必要的培训和学习,动物实验 实施方案设计合理,规章制度齐全并能有效实施,并协调本单 位实验动物的应用者之间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动物以减少实验动 物的使用数量。 第六条 善待实验动物包括倡导“减少、替代、优化”的 “3R” 原则,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

2010年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1. 关键词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验动物科学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饲养繁殖、营养和环境等,开发实验动物资源、实行质量控制,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和品系丰富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在人工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繁殖,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可以用于各种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
而实验动物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仅仅是实验用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与其它任何动物群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开展医学实验研究,即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生命基本规律和病理发生机制,并通过推演、类比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重大问题。
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学科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药品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配合饲料:根据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以及饲料资源状况,按照经过科学分析和严格计算的饲料配方,将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经过粉碎、配料、混合等基本工序加工配制而成的可直接饲用的均匀混合物。
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动物达到期望的生产性能时,每一动物每天对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养分的需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实验动物科学概论第一节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实验动物科学二、实验用动物三、实验动物四、实验动物的特征(一)遗传背景明确(二)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监制(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四)应用范围明确(五)实验动物与其他类动物区别的特征第二节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一、实验动物生物学二、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三、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实验动物营养学五、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六、实验动物医学七、比较医学八、动物实验技术九、动物实验伦理学十、实验动物福利十一、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第二章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第一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体系简介一、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制二、实验动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三、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四、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第二节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和规定一、《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四、《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第三节国家与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设施设备(四)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五)患有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六)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七)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八)审查发证(九)监督管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保护范围(二)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第四节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制》(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测方法(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报告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验方法(七)检测规则(八)报告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设施(五)环境(六)工艺布局(七)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八)关于笼具、垫料及饮水(九)关于动物运输四、《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一)范围(二)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三)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四)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五)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附录2-A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一)基本要求(二)方法的选择(三)交配方法附录2-B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五、《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质量要求总原则(五)饲料原料质量要求(六)检测规则(七)标签(八)包装(九)贮存、运输六、《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检测样品(五)检测项目(六)检测程序(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检测报告第五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和职业道德一、实验动物福利二、动物福利的5项基本权利三、动物实验的3R原则(一)减少(二)替代(三)优化四、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五、善待实验动物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二)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三)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第六节地方实验动物法规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三、《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四、《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五、《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三章实验动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和质量控制一、遗传学基本原理(一)遗传与变异(二)染色体、基因和性状(三)遗传基本定律(四)基因突变二、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一)近交系(二)封闭群(三)杂交群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一)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二)遗传质量检测要求(三)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第二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监测意义(二)监测方法三、实验动物主要疫病(一)鼠痘(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三)仙台病毒感染(四)兔出血症四、实验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流行性出血热(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三)狂犬病(四)猴B病毒感染(五)猕猴的逆转录病毒病(六)弓形体病(七)沙门菌病(八)钩端螺旋体病(九)结核病(十)志贺菌病五、实验动物防疫(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二)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四)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第三节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分类和管理要求(一)普通环境(二)屏障环境(三)隔离环境二、实验动物设施区域设置要求(一)设施的建筑要求(二)实验动物设施工艺设置(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几个主要部分介绍三、实验动物设施人员管理要求(一)人员进出设施的一般要求(二)屏障设施进出的一般程序四、特殊动物实验设施的管理要求(一)生物危害特殊动物实验设施(二)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三)放(辐)射污染防护动物实验设施五、实验动物运输的环境要求(一)运输活体动物的笼具要求(二)实验动物的运输应注意事项第四节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二)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的种类(三)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四)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特点(一)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二)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三)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四)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八)猫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猴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禽的营养需要特点(鸡)(十)实验鱼的营养需要特点第五节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和饲养管理常识一、小鼠(一)分类学地位(二)生物学特性(三)饲养管理二、大鼠三、豚鼠四、地鼠五、兔六、犬七、实验用小型猪八、非人灵长类九、实验用禽类十、实验用鱼类第六节影响动物实验的主要因素一、影响动物实验的因素二、遗传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三、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一)物理因素(二)营养因素(三)实验操作和饲养管理对动物实验的影响(四)生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第七节常用实验动物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一、动物模型的概念二、动物模型分类(一)按产生原因分类(二)按系统范围分类(三)按模型形式分类(四)按中医体系分类三、动物模型的意义四、动物模型复制的原则(一)相似性(二)重复性(三)可靠性(四)适用性和可控性(五)易行性和经济型(六)符合动物实验伦理与3Rs的原则第八节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一)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相类似的实验动物(二)选择解剖、生理特点和某些特殊反应符合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动物(三)选择对人类疾病易感的或患有相似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动物(四)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品系的特性选择动物模型(五)根据实验研究不同精确程度要求,选择标准化实验动物(六)用于揭示生命本质DNA生物学功能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七)应符合选择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二、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一)染色法(二)穿耳孔法(三)剪趾法(四)挂牌法(五)挂腿圈法(六)烙印法(七)针刺法(八)剪尾法(九)剪毛法三、动物保定(一)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二)常见的各种动物保定方法四、动物麻醉(一)麻醉前的准备(二)常用的麻醉方法(三)常用的麻醉药(四)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五)麻醉的注意事项五、动物给药方法(一)经口给药方法(二)注射给药方法六、动物标本采集(一)采血方法(二)体液的采集方法七、动物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二)疼痛处理(三)创口处理(四)饮食及输液(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六)特殊处理八、动物安死术(一)安死术的概念(二)采用安死术必须符合的标准(三)安死术的常用方法九、动物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一)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第四章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常识与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节人员的安全防护管理常识第二节人员的健康管理一、加强对实验动物法制化的管理二、控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环境三、动物实验的操作化规范化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节意外伤害的防护一、外伤防护二、化学防护三、毒麻药物防护四、辐射和紫外线防护第四节实验动物疫渊的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生物安全常识一、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二、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三、实验动物疫源的人畜共患病的预防第五节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的概念(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处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属地为主原则(三)预防为主原则(四)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五)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理程序(一)应急处理前准备工作(二)现场调查(三)综合诊断(四)疫情处理(五)确认疫情终止(六)总结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