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o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

o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难点:群落演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群落演替的实验材料和案例。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o引入群落的概念,强调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群落的概念和组成o介绍群落的概念,解释群落与种群的区别。

o讨论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o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o分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4.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o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o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物种的入侵、竞争和替代等。

5.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o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

o分析气候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问题。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7.总结与提升o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过程。

o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和演替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

o准备一个与群落结构和演替相关的案例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与种群的区别- 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二、群落的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垂直、水平-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过程:物种入侵、竞争、替代四、群落演替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教学课题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任课老师: 任课班级: 上课时间: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 掌握群落的概念和实例,学会分析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2 掌握种间关系常见的实例。

3 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并能对某个群落进行划分,了解植物的分层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动动植物有什么意义。

4 了解群落结构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

3 通过支群落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懂得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群落的空间资源。

(三)教育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空间资源,保护群落的结构,加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1) 群落的概念,实例。

(2)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

(3) 种间关系,实例。

(4) 群落的结构。

2 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对比,加深印象。

(2)对照课本上的图示进行分析讲解。

(3)设计问题进行检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四教学方法:提问法,图示法,练习法,讲述法。

五学生活动设计。

1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

2 列举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示图进行理解。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我们前面学习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群落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1 群落(板书)。

(1) 提问:大家学习了种群,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讲出一片森林中由哪些种群组成的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述:对,就是由这些种群组成的,那么这些种群聚集在一起又构成了什么, 讲述:很多同学都预习了课文,都知道答案。

板书: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各种生物的集合。

讲述:在学习“群落”时,要把前面学过的种群联系起来: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因为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

1、生物个体不但离不开自己的群体-----种群,同时也离不开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板书)。

生活在一起的许多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理解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3)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2)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0.5课时)(1)介绍群落的概念;(2)阐述群落的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1课时)(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及意义;(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原因及意义。

3.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0.5课时)(1)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群落结构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4.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1课时)(1)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如校园、公园等;(2)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3)学生交流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群落定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理解程度。

2.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探究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习群落的结构类型:学生自主学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教师讲解并示例。

4. 小组讨论:探讨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要求能够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特征
能力方面: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的研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导与学生归纳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
1、下列生物能组成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大山雀
D.两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生命系统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重要差别
2、丰富度
科学家研究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注意: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分层)
空间结构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水平结构
2、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高中生物_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群落的结构》学习设计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2、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方法1.探究学习法2.自主学习法;3.协作学习法:学习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种群的概念和种群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本节课就以种群为铺垫在群落的水平上进行研究。

《群落的结构》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式教学,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感知生物学事实,通过创设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自我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_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二、课堂处理:(一)自主探究(二)踊跃展示探究一、区别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提示:它们主要包括那些方面?)探究二、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B.;C.;D.。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5、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探究三、总结各种生物的调查方法:1.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___________。

2.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_______。

3.估算种群密度(植物)——_______。

4.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_____________。

(三)积极点评,点评要求:1.点评同学脱稿点评,清晰大声地表述你的思路和解题方法2.说出是否正确,总结方法、规律。

给相应组打分3.非点评同学都要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迅速记录,大胆提出疑问和补充观点。

垂直结构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自主探究:(2分钟)初步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合作探究:(8分钟)积极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结合事例,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踊跃展示:(3分钟)按照展示要求在相应位置展示自己组的结果看哪个小组总结的准确在总结群落的特征等知识入手,结合群落物种组成,迅速地理解掌握群落的结构。

展示要求,分工明确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举例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

点评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的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小结本课时知识包括群落的概念、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其中种间关系的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是本课时的重点。

本节课以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掌握群落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3. 准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环境。

4. 准备一些常见的植物样本,供学生观察和识别。

5.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的特征和意义。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群落的结构。

2. 讲授新课(30分钟)(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和特征介绍。

(2)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物种的生态习性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

3. 学生分组实验(2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本地自然保护区或公园内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数据,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讨论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 小组讨论与交流(15分钟)让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给予指导并答疑解惑。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6. 布置作业(2分钟)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收集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更多信息,并在下次课上与大家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生物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_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与群落中第3节,在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群落演替,而且本节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学情分析在第四章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而且必修一中也有关于群落的知识,这都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分组学习,以优带差。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群落的概念,区分种群与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种间关系的辨析: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能力目标:尝试构建数量坐标图。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群落的结构学情分析在第四章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而且必修一中也有关于群落的知识,学生对这一部分一些基础性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都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分组学习,以优带差。

在以往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种间关系曲线的分析是难点,学生把握不住种间关系的实质,从而不会分析曲线,本节课中我将此作为重点去突破,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异质分组为原则,小组内讨论解决曲线的问题,小组成员自己画出曲线,板书讲解,学生纠错,最后得出规范的画法,这样就比单纯灌输给学生要好,学生经过思考,自己画出来就能加深理解,印象深刻,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

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

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

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七、作业设计(见学案)八、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课有四个亮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

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

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