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界三大宗教的哲学思想_以世界各大宗教建筑为分析比较载体_刘悦
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观

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观
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这三大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以下是对它们的简要介绍:
基督教世界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创造者,他创造了宇宙和人类。
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有罪,需要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来获得救赎。
基督教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认为行善者可以进入天堂,作恶者将被打入地狱。
伊斯兰教世界观: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他通过派遣先知来传达他的启示。
伊斯兰教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认为行善者可以进入天堂,作恶者将被打入地狱。
佛教世界观: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无数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来消除痛苦和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三大宗教世界观的简要介绍,每个宗教都有其复杂的教义和信仰体系。
同时,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宗教的世界观,建议你查阅相关资料或与专业人士进行探讨。
世界三大宗教的比较

世界三大宗教的比较世界三大宗教的比较---人的宗教与神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承认有一个创造宇宙万物的神存在(基督教信“耶稣”、伊斯兰教信“安拉”),它们的教主都自称是神的代表,如: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唯一使者;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即圣父圣子圣灵一体)。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和神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甚至和神是一体不可分的,所以称之为“神的宗教”。
那么,世上只有一种宗教即佛教,它不承认世界上有超越人类的神存在,不承认宇宙万物是神所创造的。
它提出“因缘生”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而生,世界上没有自然存在的东西。
比如:房子是由材料与人工而产生的(材料是因,人工是缘);树木是种子(因)与阳光(缘)而产生的。
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如:种子和芽,有种子才有芽的发生,而有芽才有种子的成长,它们异时而存在,作为因果而相续。
因为神不符合“因缘生”理论,所以它就否认神的存在。
佛教认为在宇宙万物里没有一种比人格更崇高的东西。
所以人就不必向神屈服,主张自我修炼,以后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涅磐”。
所以佛教是以人为主的,因此,称之为“人的宗教”。
二者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教主的本质不同神的宗教的教主多自称是神的“儿子”或“使者”,因此他们除了具有人格之外,还具有神格,本身就是神的附属或一部分。
但是他们的人格并不是独立自主的,是神所创造的,因此隶属于神的。
而人的宗教的教主则完完全全是个人,是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磨炼修养而成的,因此他们的人格是独立自主的,既不是神的儿子,也不是神的使者。
二、教主的智慧和能力不同神的宗教认为神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古兰经》:“安拉是全聪的、全知的、全能的。
” 《旧约圣经》:“上帝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创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神……”。
而人的宗教则完全否定天地之间有全知全能的神。
佛教认为“佛”是大知大能,而不是全知全能。
佛虽具有无上智慧,可以了解宇宙的一切道理,但佛不能预先论断某个人或某件事将来会如何如何。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于文化景观异同

一、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于文化景观异同
分布:
1.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非洲中部和南部。
2.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
主要分布于西亚和北非和东南亚的岛屿。
其中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兰教。
3.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
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释迦部落的王子。
他29岁时开始修行,创立了佛教的教义。
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包括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文化景观异同(以建筑为例):
教堂建筑的高耸入云是要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清真寺上面的穹顶是为了召唤信徒;而佛教用类似皇宫的建筑来表现它的地位。
但是,不管同一种宗教还是不同宗教的建筑,也不管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他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某种宗教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向人们宣传某宗教。
二、阿拉伯世界恐怖活动频繁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伊斯兰教的存在,社会公正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巴以冲突延续、大国尤其是美国干涉与在世界称霸......才是中东恐怖主义与活动的根本成因所在。
真正威胁和平的不是伊斯兰本教,而是美国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及那些假借伊斯兰教名义,利用伊斯兰教进行动员、组织和宣传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因此,公正合理的解决中东地区的各种矛盾,尊重伊斯兰传统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平等的进行对话、交流才是缓解、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本之道。
东西方宗教

论东西方宗教神祗观念的异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
宗教与人类文明、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研究分析宗教产生、发展、传播以及影响等,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及东西方古代文化内涵。
比较分析东西方宗教异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地区性和世界性有很大的帮助。
一、东西方主要宗教派别及各自的神祗观念东方(以中国为例):有佛教、道教、儒教。
(1)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教主张人们忍受现世的痛苦,多做善事,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清净,心无杂念,消灭欲望,静心修炼,以求取下一世的幸福。
(2)道教:道教的基本教义是尊道贵德,羽化登仙。
(3)儒教:仁义是儒教文化的重要思想。
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1)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有1、创世记2、原罪说3、救赎说4、天堂地狱说(2)伊斯兰教:1、信仰独一的造物主2、信天使3、信经典4、信先知5、信后世二、东西方宗教神祗观念的相同点(1)信奉来世幸福、以及善恶有报。
宗教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相信人的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且死后灵魂不死,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的来世,而来世幸福的获得则取决于个人今世的各种行为。
对此,宗教观点认为,教徒今生只有严格履行教义的各种规定,如行善、行义,方有机会获取来世的幸福;而倘若所言所行与教义相悖则断无幸福来世之可能。
(2)信仰全能的神灵,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佛教中的佛主释迦牟尼。
(3)爱的精神。
在各大宗教的教义中,普遍流露出博爱、仁爱等精神,当然其范围更多的是限制在同类教徒之间。
(4)佛、道、基、伊四大宗教,其教义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现实生活的苦与恶,要求人们接受并忍耐人世间的痛苦,相信有一个保护众生的神存在,虔诚的信仰唯一的真神,坚信还有来世的幸福生活,多做善事,少行恶事,以求在死后,主会根据他今生的行为,判决他的来生去想——天堂或是地狱。
论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论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
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
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
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
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
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
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
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
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
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
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
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
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
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
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
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
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
世界各大宗教的价值观与信仰实践

世界各大宗教的价值观与信仰实践,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信仰体系、仪式、道德准则和哲学思考,但是他们都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并以此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处事方式。
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宗教信仰,探讨其价值观与实践方式。
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它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崇拜上帝,信仰圣经。
基督教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能通过信仰和救赎才能获得永生。
这种信仰使基督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爱、慈善和仁慈。
基督教徒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帮助和照顾弱势群体,并倡导赤诚、正义和良心。
基督教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
祷告是最为常见的宗教仪式,戒律、圣乐和神圣仪式也是基督教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基督教徒还鼓励通过社交活动和志愿服务来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和影响力。
闲暇时间中,读经、祈祷和探讨宗教话题也是基督教徒非常热衷的活动。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崇拜上帝阿拉,并认为穆罕默德是最终一位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伊斯兰教强调一神论,对强求信仰表示反感,但提倡虔诚、清心和对上帝和富于感激之心。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教强调中产阶级价值观,包括道德、自律和正直。
他们重视家庭和社区,强调集体行动和团结,并鼓励爱好和平、互相尊重和善良。
伊斯兰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五项基本信仰,即春节礼拜、化斋月斋戒、慈善施舍、朝觐和斋戒节日。
他们每天会进行五次祷告,同时也重视市场贸易和商业交换。
佛教佛教是一种东方宗教,认为所有的痛苦和矛盾都来自于不断的渴望和欲望。
佛教的根本理念是通过禅修和其他修行方法,消除全部欲望。
佛教信奉诸位菩萨和佛陀,他们都是具有智慧和善心的理想人物。
佛教徒倡导平等,反对暴力和歧视,强调互相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佛教注重财富、名声和地位的超越,团结、合作、友爱、仁慈、舍弃和平静等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强调锻炼个人品质,例如和谐、正直、节制和坚持。
佛教的实践方式包括思想和心灵上的超越,禅修、静坐、読经和禅修修行等都是常见的修行方式。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

麦加大清真寺
位于沙特阿拉伯, 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的历史故事
• 据说当时国王沙·贾汗的宠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 擅诗琴书画。一六二八年,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贾汗,意为 世界之王。
• 1633年,泰姬陵在沙·贾汗选中的印度北部亚穆纳河转弯处的大花园内开始动工兴建。 此处位于亚穆纳河下游,十分空旷,沙杰汗可以从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远远地望见。 建筑学和珠宝最受沙杰汗喜爱,因此,他选用大理石建造泰姬陵,并以十分精巧的手 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本国以及波斯、土耳其、巴格达的建筑师、镶嵌 师、书法师、雕刻师、泥瓦工共计两万多人参与了泰姬陵的建设。此工程选用了本国 的大理石,中国的宝石、水晶和玉、绿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 石,阿拉伯的珊瑚等。
2.哥特式建筑 • 其特点是尖塔高耸、
尖形拱门、大窗户及 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 玻璃。 • 巴黎圣母院(右图)
背景知识
•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 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 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 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 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 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 步改建。
• 宠妃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但是好景不长,一六三一 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三十九岁。阿姬曼·芭 奴之死,令沙·贾汗伤心欲绝,他决定为宠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达他 对宠妃的思念之情。同时,下令宫廷为她致哀两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世界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世界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古代的世界宗教和哲学思想在塑造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为人们的信仰提供了指导,而且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文化和伦理观念。
下面将探讨世界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一、古埃及宗教与哲学思想古埃及宗教与哲学思想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埃及人相信多神教,并以太阳神拉ー为最高神。
他们认为人类灵魂由多个部分组成,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
因此,他们重视对死者的埋葬和祭祀仪式。
古埃及人的生活与死亡密切相关,他们希望通过一生的努力获得永恒的生命。
古埃及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法老统治体系中。
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掌握着世俗与神圣的权力。
他们通过宗教仪式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并以“拉美西斯原则”来确立公正和秩序。
二、古希腊宗教与哲学思想古希腊人是古代世界最早进行哲学探索的民族之一。
古希腊的宗教多神教,他们深信神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个人和政治生活。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著作中。
柏拉图的理论中包含了对真理、美、善的探索,他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
亚里士多德则关注于人类的幸福和道德的实践。
古希腊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古印度宗教与哲学思想古印度宗教与哲学思想的代表是佛教和印度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倡导了人们通过修行来解脱苦难。
佛教强调中道和无我,提倡人们遵循八正道以达到解脱。
印度教则是吸收了佛教和古代雅利安宗教的特点。
它相信存在许多神祗,并认为个人的目标是实现与神之间的统一。
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其中包括吠陀哲学、耶稣纳哲学和尼亚亚学派等。
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印度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和宗教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古中国宗教与哲学思想古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围绕着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化的系统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世界三大宗教的哲学思想
——以世界各大宗教建筑为分析比较载体
刘悦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宗教信徒人数不减而增,宗教建筑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圣奥古斯丁教堂到喇嘛庙,从伦敦塔到泰姬陵,宗教建筑的美丽被世人见证,同时,从宇宙论论证到人格同一性,宗教哲学总能够在宗教建筑中发现端倪并感召世人,此篇文章主要从世界三大宗教出发,以宗教建筑为载体,浅析宗教哲学的伟大发展。
关键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宗教哲学建筑风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分布于世界各地,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虽然个体教义有所差别,但从人类生命本真、伦理与道德定律的基本理念来说,都是寻求生命本身具有的智慧,遵循人类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苦”而获得最终幸福的路径发展原则。
宗教哲学是在宗教理论与哲学形成的基础上对二十世纪初宗教理念的归纳总结或宗教现象的分析学科。
当今世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分布地区各不相同,从而他们的代表性建筑就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宗教建筑是宗教情怀的重要展现,宗教建筑的分布、宗教建筑的设计在不同方面展现着各大宗教的哲学思想,这些经典的建筑成为人类历史上探究宗教哲学的重要途径。
一、基督教的宗教哲学
奥古斯丁在其著作《论真宗教》中首先提出“基督教是真正哲学”①,即认定基督教的宗教哲学符合他所认为的“至善”之根本。
他认为拥有智慧的人才有爱他人的能力,从而也是最能感受到帮助他人而获得幸福的快乐之人,虽然从发展趋势看,宗教哲学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在逐渐分离,但总的来说,哲学依附于基督教的信仰趋势贯穿于历史的印记中,近代西方哲学偏向于理性思考宗教现象,如追溯宗教信仰的源头,为信仰找寻理性的方向,虽然就此宗教哲学对基督教的依附降低,但宗教哲学仍旧依附于宗教活动、宗教建筑、宗教理念中。
基督教的宗教哲学提倡“美”“至善”与“全能”,这同宗教哲学中的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轮论证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宗教建筑中更表现出博大精深的宗教理念。
基督教的建筑风格主要有哥特式、拜占庭式和罗马式,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历史发展中,近代启蒙主义的思想动摇了基督教为唯一信仰的理由,宗教现象的多样性得以发展,如何能够验证上帝存在于世人心中与现实中,成为信徒怀疑的集中地区。
当高耸的建筑呈现在教徒眼前,巨大的花窗上印着受难的耶稣,理性思想中关于“恶”的起源就已经被一幅幅受难画面所洗刷,哥特式的彩色花窗似乎对伊壁鸠鲁的“恶”的存在做出了现实社会最好的解释,人类生而自由,“恶”已然不是恶了,它成为接近完满的重要阶梯。
而拜占庭式与罗马式的建筑也分别展现了其不同的宗教哲学艺术,探究基督教的宗教哲学可以透过这些建筑窥探一二。
二、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
伊斯兰教有极强的包容性,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约有15.7亿信徒,他们占世界全部人口的近30%。
其教义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要求信徒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促进世界的融洽相处与和平,从而能够达到至善、接近真主。
正如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言:“求职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的天职”,他们在真主的教导下打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不仅仅发展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更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事实上,伊斯兰教对智慧的颂扬远远超过其他教义,在对智慧的歌颂中真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伊斯兰迅猛发展的时期,人类文学与艺术事业得到长足而迅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团结做出了贡献。
伊斯兰教简洁明了的信条表达了它对和平与希望的向往,而伊斯兰教的建筑多以纹饰繁多、穹隆多元展现世人,与基督教的哥特式等相比较,它们充满雅致。
这符合哲学家布劳德等所认同的“宗教经验论”,在神龛周围那些复杂的花纹里,信徒似乎可以感受到真主的存在与伟大,每一次对真主的敬仰与建筑的膜拜都为感受宗教的特别增加了分量,充实了宗教经验主义中的心灵感受。
而伊斯兰教建筑中对用白色表达,纯洁的信条与颜色表达了宗教中对于“恶”的反驳,也是对宗教哲学中论证真主存在的一个有力支持。
团结一切兄弟、感召世人在信条中提升了信徒的内心纯洁,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又促进了恶的减少,善的增加,对于过分的“恶”对宗教的怀疑和诋毁做出了一定的博弈。
三、佛教的宗教哲学
佛教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其教义强调因果轮回、法眼慧心。
要求信徒多行善、积累好的德行。
佛教强调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求信徒不可杀生,更不可自杀,认为人生来就是修成的硕果,是极为难得的存在,报答父母或爱护自己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事件。
事实上佛教在所有宗教中是最注重此生修德的宗教。
正如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一样:“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即如果你离开人世间的存在而去寻找佛法,就像去大自然中找兔子的角一样,是十分好笑又无果的。
佛教主要分布于亚洲,其著名的建筑有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建筑等,建筑多讲究宏伟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洲塔式、庭院结构的发展。
佛家讲究探求事物本质,遵循宇宙规律,是在条件性论证的基础上,对宗教中轮回转世理论做出的补充,在对称的建筑中,构建了人格同一性中驳斥记忆同一的理论,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是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固态的变更。
灵魂与人身的合一与分裂就如同错落有秩的佛教建筑一样,是彼此的搭配,但并非固态的存在。
对詹姆斯莫迪的灵魂描述做出归纳与总结,是宗教哲学中对人神分析的另一种理解。
事实上,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在追求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三大宗教都追求善、诚、美,讲究存在就要对个体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为反科学的论证,而是促进人类进步的意识形态,如何正确处理宗教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在日后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奥古斯丁,《论真宗教》[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论真宗教》[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6,2
[2][美]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学》[M]译者:黄瑞成,北
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6,5。
[3]Geoffrey Thomas,《政治哲学导论》[M]译者:顾肃,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6,1。
思政探讨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