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章选择题大全及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课文章节练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文章节练习题答案

马克思练习题答案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A2.D3.C4.A5.A6.A7.B8.C9.B 10.B 11.C 12.A 13.A 14.C二、多项选择题1.BCD2.BCD3.ABC4.ABC5.AB6.ABCD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根据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适时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曾经结合俄国的国情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所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许多新的力量、观点和判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品质是与时俱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从而也不会过时。

2、答: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力量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仅停留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力量、观点和方法的体系,那是不够的。

四、简答题1、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其创立和发展的主体来看,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而又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学说体系;从其阶级属性来看,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万物皆备于我19、《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到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到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选择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选择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绪论一、单选题: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2、马克思主义是()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康德和黑格尔C康德和费尔巴哈D谢林和费希特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1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A伟大发展B伟大革命C伟大发现D伟大发明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1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规律,从而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是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强调物质第一的原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基本形态,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决定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对立面的斗争,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历史的辩证分析,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总结和解剖,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第一的原则,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实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具有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认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本质,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

运动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进程的演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1至8章在线测试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1至8章在线测试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1至8章在线测试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E、“一国两制”理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

A、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B、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C、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

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直观性D、思辨性E、不彻底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E、它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第三题、判断题(每题 1 分,5 道题共 5 分)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正确错误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正确错误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正确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正确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错误错误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 02 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 02 章在线测试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 20 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那么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那么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5 道题共 5 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 ( )B.唯心论 (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6.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客观存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关系B。

一般与个别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关系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阶级性B。

科学性C.革命性D。

实践性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

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

为人民服务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D。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

物是观念的集合C。

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

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具体科学只是相对真理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A.它的研究对象发生深刻变化B.它的理论内容日益完备和科学化C.它的功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D.它具备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E.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是()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B。

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C.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D.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E.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活动造成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第二章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

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

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8.空间是指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9.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

是有限的 C。

是可知的 D。

是相对的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脚分工 B。

语言的产生 C。

社会的出现 D。

劳动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唯意志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

它的矛盾性14.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

事物的普遍的联系C.现象之间的联系 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5.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二、多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D。

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客观时间空间的反映E.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主观概念2.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A。

意识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思维更高级的思维C。

辩证唯物论关于意识本质规定的科学性D.由于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因而是可能的E.人类思维将最终发展到机器思维3.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A.机械唯物论B。

庸俗进化论C。

庸俗唯物论D。

各种唯心论E。

折衷主义4.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C.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D.意识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能预见将来E.意识不仅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且可以构造一个幻想的世界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体中 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E.运动和静止可以截然分开6.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A.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 B。

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C.时间和空间随着人们的观念变化而变化 D。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E.“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能否定的7.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纸上谈兵 B。

画饼充饥 C。

实事求是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第三章1.辩证联系的含义是()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3.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

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

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

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6.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

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