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娘怎么穿戴|风尚

合集下载

明代婚服的形制

明代婚服的形制

明代婚服的形制因历史资料记载不完整而难以完全复原,但我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资料和历史传统来推测其大致的形制。

在明代,婚服通常包括礼服、霞披、盖头、鞋履等部分。

礼服通常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之一,颜色多为红色,款式为长袍马褂,领口和袖口可能配有纹样。

霞披是新娘披在肩上的长纱,通常用于婚礼仪式中。

盖头则是一种覆盖新娘头部和面部的长纱,也是婚礼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

鞋履则是新娘所穿的鞋子,通常为红色绣花鞋。

在整体形制上,明代婚服讲究对称、协调和美观。

颜色以红色为主,搭配金色、银色等贵重金属色,以彰显婚礼的喜庆和隆重。

款式上,婚服的长短、宽窄、袖型、领型等都有一定的讲究,以适应不同的场合和礼仪需求。

此外,明代婚服还注重材质和做工,通常选用高档面料,经过精细裁剪和缝制,以展现出新娘的尊贵和优雅。

在具体细节上,明代婚服的纹样和图案也有一定的讲究。

例如,礼服的领口和袖口可能配有龙凤纹、鸳鸯纹等吉祥图案,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

霞披和盖头则可能配有花卉、鸟兽、云纹等纹样,以增加新娘的神秘感和美感。

鞋履则可能配有花卉、蝴蝶等图案,以展现新娘的娇美和活泼。

总之,明代婚服的形制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和规范性,注重礼仪、色彩、款式、材质、纹样等方面的协调和美感。

虽然历史资料记载不完整,但我们可以通过推测和想象来大致了解其形制特点。

关于中西方婚礼礼仪习俗

关于中西方婚礼礼仪习俗

关于中西方婚礼礼仪习俗中外结婚习俗的区别1.中国结婚礼仪传统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象征蝴蝶双飞,痰盂,即子孙桶,是多子多福的意思,铜盆及鞋意为同携到老。

2.西方结婚礼仪在古代的西方社会,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

“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中外结婚方式的区别旧时代中国结婚的繁文缛节众多,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妁之言,历三书六礼的程序。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

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比如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

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

在外国各国结婚方式也各有不同,一般大家了解较多的是英国的结婚方式,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

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

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传统婚礼礼仪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坐轿子,当然那是过去。

现在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穿婚纱戴“面纱”。

“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同意,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

古代婚嫁服饰

古代婚嫁服饰

古代婚嫁服饰在我国不同朝代的婚礼习俗也有很大差别,在婚礼服饰方面也各有特色。

那么古代婚礼服饰都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服饰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代婚礼服饰1、周制昏礼服: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

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

以周制婚服为蓝本设计的典雅版现代汉服婚礼——因为它用到了先秦以后的元素:帷帽2、唐制婚礼服: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

层数繁多。

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3、明制婚服: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笑非说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装,而且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历史的民俗与风尚

中国古代历史的民俗与风尚

中国古代历史的民俗与风尚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民俗与风尚是其中一大特色。

这些传统习俗和风尚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婚俗、饮食、服饰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民俗与风尚。

婚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婚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古代婚礼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如嫁娶、过门、拜堂等。

其中,嫁娶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会穿着一袭红色嫁衣,戴着金饰,头上还会插上凤冠。

而新郎则会穿着蓝色的礼服,佩戴着玉佩。

这些婚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古代的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样。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调养,追求健康和长寿。

例如,唐代的李时中提出了“五谷杂粮,五果杂食”的饮食观念,主张多吃五谷杂粮和五种水果,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古代人还注重饮食的色香味形,追求美食的口感和视觉享受。

例如,宋代的宫廷菜肴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不仅讲究菜品的味道,还注重菜品的摆盘和造型。

古代的服饰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亮点。

古代人们对服饰的讲究可以从宫廷服饰中得到体现。

例如,明代的宫廷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而著名。

皇帝穿着龙袍,腰系玉带,头戴金冠,身披锦袍,彰显了皇权和尊贵。

而后妃们的服饰也同样精美华贵,如花翎、凤冠等。

此外,古代的民间服饰也各具特色。

北方的汉族人常常穿着蓝色的长袍和白色的裤子,而南方的汉族人则喜欢穿着丝绸的衣物,色彩鲜艳,花纹精美。

除了婚俗、饮食和服饰,中国古代历史的民俗与风尚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值得探讨。

例如,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如春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有独特的庆祝方式,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人们还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和上级,讲究言行举止的得体。

此外,古代的文人雅士也有自己独特的风尚,如烹茶、赏花、吟诗等。

总之,中国古代历史的民俗与风尚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婚俗、饮食、服饰到节日习俗、礼仪和文人雅士的风尚,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审美和生活态度。

这些传统习俗和风尚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式新娘花饰凤冠霞帔的典故传统文化

中式新娘花饰凤冠霞帔的典故传统文化

中式新娘花饰凤冠霞帔的典故传统文化
1、凤冠从汉朝开始在宫中流行,从宋朝起,被正式定为礼服,并列入冠服制度,凤冠是女子官帽中最尊贵的礼冠,出席重大场合时都要佩戴凤冠。

明代服饰等级制度趋向严格,严格地说皇后及妃嫔等人所佩戴的凤冠,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凤冠,而命妇所佩戴的应称为礼冠。

2、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衣饰——帔,帔可以说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轻灵飘逸,在民间广泛的流行了起来。

隋唐时期得名“霞帔”。

从宋代开始,将霞帔列入内外命妇的礼服规制里,也成了女性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

3、到了明代,霞帔的样式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的霞帔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自大衫后摆处固定,铺陈向上搭过两肩,一直披至身前。

同时,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品级不同的命妇们穿着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4、到了清代,霞帔的样式又发生了变化,胸前、背后缀以补子(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下摆缀以五彩垂缘,补子纹样只织绣禽鸟,而不用兽纹。

由上文可知,凤冠霞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宋时迎来发展高峰期,到明清等级不断细分。

中国古代的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中国古代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商周时期的朴素服饰到唐朝的华丽盛装,再到清朝的繁复冠服,中国古代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知识点: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服饰以朴素、简约为主,男女老少皆着麻布衣裳。

贵族服饰特点为对襟、窄袖、长裙,衣领袖口均有装饰。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开始出现分区,男子服饰以裳为主,女子服饰以衣裙为主。

服饰颜色以黑、白、红、蓝为主,配以金银丝绣饰。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服饰继承了战国时期的特点,但更为简化。

男子以直裾、曲裾为常服,女子以衣裙为主。

汉代开始出现儒家服饰,以直裾、曲裾、深衣为主要形式。

4.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男子流行穿着宽大的袍服,女子则以宽大的衣裙为主。

服饰颜色丰富,以青、蓝、红、黑为主。

5.隋唐时期:唐朝的服饰达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顶峰,特点为华丽、繁复。

男子以圆领袍、直裾为主,女子以衫、裙为主。

唐朝还出现了披肩、褙子等装饰性服饰。

6.宋朝:宋朝的服饰以简约、大方为主,男子以圆领袍、直裾为主,女子以衫、裙为主。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区分等级的服饰制度。

7.元朝:元朝的服饰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特点为宽松、简约。

男女皆以袍服为主,颜色以黑、白、蓝为主。

8.明朝: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元朝的特点,但更为繁复。

男女皆以袍服为主,开始流行穿着马面裙、褶裙等。

9.清朝:清朝的服饰以繁复、拘谨为主,男子以旗袍、马褂为主,女子以旗装为主。

清朝还出现了宫廷服饰,如宫廷旗袍、宫廷礼服等。

10.近现代:近现代的服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西装、洋装等。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仍保留了一定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宫廷服饰和时尚风尚在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汉族婚俗的演变之婚礼服饰[教材]

中国汉族婚俗的演变之婚礼服饰[教材]

《民俗社会学》期末论文中国汉族婚俗的演变之婚礼服饰【摘要】: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还创造了无数绚烂多彩的服饰艺术。

从古至今,婚礼都是人生中的大礼,婚礼服饰在婚礼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凤冠霞帔到今天的婚纱礼服,婚礼服饰经历了种种精彩万分的演变。

但当我们探寻华夏婚礼和婚服的源头,并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时,会发现最初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而人们所熟悉的大红婚服实际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本文旨在追溯中国汉族婚礼服饰的源头,探寻其演变发展历程。

【关键词】:汉族,婚礼服饰,演变,凤冠霞帔,盖头,旗袍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婚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唐代杜佑有言曰“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殷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六礼之仪始备。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而我们现今最熟悉的汉族婚服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大红盖头。

但其实,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作为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

发展到南北朝时还一度出现过白色的礼服,到了宋代,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中,婚服是青色的。

现在我们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

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

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

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

现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纵观华夏历史,中古汉族婚礼服制主要有三种“爵弁玄端-纯衣纁繎”,“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以及我们熟知的“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一、周制婚礼服饰——爵弁玄端,纯衣纁繎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

凤冠霞帔:汉家女子的盛装

凤冠霞帔:汉家女子的盛装

凤冠霞帔:汉家女子的盛装读过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凤冠霞帔”一词不会陌生,在作品中,它往往是古代富家千金出嫁时的盛装。

而在不少传统戏曲里,“凤冠霞帔”也被作为出嫁新娘所穿的礼服出现。

其实在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中,“凤冠霞帔”并非只用婚嫁,而“凤冠”与“霞帔”亦是两种可以分开独立穿戴的服饰。

“凤冠”以凤凰点缀得名。

凤凰是万鸟之王,最初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且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在明代,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

明神宗定陵出土了4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

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

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

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

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

翚是有五彩的雉。

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由“披帛”演变而来,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是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

《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翚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

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因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在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普通士民女子在结婚时也开始使穿戴,例如广为人知的“红盖头”加“霞帔”的新娘打扮。

到了清代,“凤冠霞帔”由贵妇服饰演变成为一般汉族新娘的标准盛装。

尽管“凤冠霞帔”初为贵族女子才能穿戴的服饰,但在江浙一带,民间女子出嫁时享受穿戴凤冠霞帔的传统却广泛流传了800多年,而这一习俗皆源自于发生在南宋时的一个传说。

据传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弃城南逃,但金兵穷追不舍。

康王赵构逃至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

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

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非常淡定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新娘怎么穿戴|风尚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文/云栖阁主转载请至后台询问,欢迎转发至朋友圈一部女性婚服史,就是中国婚典礼仪的演进史。

从先秦到晚清民国时期,风尚不一,但美雅如一,男性的婚服反成为女性婚服的配角。

回望这段历史,宛然可见历代美嫁娘翩翩走来。

《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故君子重之。

”可见婚礼是我国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婚礼,是因其“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作为婚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服(婚服)很早就得到人们的重视。

从秦以前,吉服就成为一种礼制传承演变而下,是中华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朝女性婚服形制:袍式纯衣色彩:玄黑色用料:苎麻、葛藤或丝,贵族妇女用文锦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婚姻制度突出了“礼”制,男女婚嫁,注重门第,“尊卑不婚”被写入了周礼,所以其婚礼是贵族和贵族之间、平民和平民之间、奴隶和奴隶之间的,贵族和平民、奴隶之间的婚配被绝对禁止。

周朝的婚礼举行时间从“昏”,即黄昏举行婚礼,跟如今多在上午(中午)举行婚礼有异。

此外,和如今举办婚礼喜欢大张旗鼓不同,周朝的婚礼更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排场。

因此,女性婚服也并非今
天抢眼夺目的大红色,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上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其形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女性和男性婚服在形制和色彩上差异不大。

女性以黑色袍衣为主,束以腰带,饰以“次”;男性以黑色袍衣为主,束以腰带,戴冠。

其中,女性的“次”,是将装饰性假发和针法混编,编成好看的堆髻,最后以簪钗固定,显得女子的头发乌黑丰美,是当时的女子发饰时尚。

男女的黑色袍衣通常会饰以赤色边缘。

此外,婚服中的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部分)、鞋履及大带皆随袍衣主色为黑色。

汉朝女性婚服形制: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色彩:黑中扬红用料:绢、丝、纱,贵族衣锦长沙马王堆出土信期绣锦缘棉袍“鸡鸣外欲曙,新服起严妆。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从衣服、鞋子、发饰、腰带、耳环、口红,一个汉代新嫁娘的容貌服色如在眼前。

过去有观点认为汉代没有襦裙这种服饰,但由这首诗可以看出襦裙在汉代的存在。

汉代,至少汉代末期女性婚服的标准式样是夹裙(即襦裙),体现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裙长,长及地。

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甚深,其服饰文化中的大气厚重、叠加飘扬,让女子看上去富丽堂皇、“艳如春华”,使女子更显优雅、沉着、宽厚和自信。

经过秦的“不
守旧制、不守周礼”,汉代服饰可谓一开新面,对后代各朝的服饰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从一体袍式到上衣下裳的分离,即是一种重大的变革。

由于汉代刺绣技术工艺的发展,汉代刺绣的几种代表性纹样,如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也多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

因此,在贵族阶级中,婚服的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色彩也更丰富,这种奢华的风气,很有可能也影响到普通人家女子的嫁衣时尚,于是其婚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玄黑,而渐变扬赤或纁黄。

有种说法认为,汉末女子出嫁,出于害羞多以纱罗遮盖面部,。

如果史料证实如此,那么后来女子出嫁铺“红盖头”这一婚俗,则最早起源于汉代的面纱。

“面纱”或后来的“红盖头”,也应对算作女子婚服的一部分。

魏晋女子婚服形制: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色彩:白色用料:纱、罗、练、绢《洛神赋图》(局部)中的女子服饰曹植《洛神赋》以及顾恺之《洛神赋图》分别从文字和画面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饰有较为清晰的刻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水之神身着交领右衽衫,双鬟发髻,盈盈广袖,衣带飘飞,灵动飘逸。

这种交领衫,学界称为“裲裆”(古代的一种背心),也写作“两当”,其穿着方式为,将本该穿在内的裲裆加在交领衫之外,此即“内出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内衣外穿”。

估计这种“奇装异服”也只有在魏晋这个时期才可能出现,这种服饰时尚是女性服饰对当时戎装的一种效
仿,反映了这个时期女性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

魏晋时期女子的常服和婚服在一段时间内崇尚白色,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对“红喜白丧”两仪礼的一种颠覆,究其原因,多因当时玄学“以无为本,返璞归真”的风气影响所致。

这种全身白的婚服,和今天西方国家的白色婚纱,在色彩的讲究上,虽如出一辙,但文化源头则相去甚远。

唐朝女子婚服形制:大袖襦裙式钗钿礼衣色彩:绛红、青绿用料:纱、罗等《簪花仕女图》局部,可见唐女服时尚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唐朝女子服饰的时尚,那么“雍容大气”一词是再合适不过的。

大唐之所以为“大”,是它广纳四海、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象所决定。

和周、汉时期崇尚玄色,魏晋时期崇尚白色不同,唐代婚服崇尚绛红和青绿。

“士假绛公服亲迎”,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青色的深衣,饰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属于典型的红配绿,学界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

这样大胆出挑的颜色搭配,支撑起了繁华绮丽的大唐气象,“红男绿女”这个成语也因此而传之后世。

钗钿礼衣,是对襦裙的一种继承和创新。

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既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又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

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

另外,从命名可以看出,唐人注重钗钿这类装饰品对婚服的整体提升功能,或者说,唐人已经开始认为,作为饰品的钗钿是女性婚服中最
重要的元素之一。

宋朝女子婚服形制:大袖衫、凤冠霞帔、盖头色彩:青绿、红用料:纱、罗等《瑶步台月图》中的南宋仕女穿着宋朝偃武修文,重视文教,这对有时代特色的婚礼婚俗形成也有所影响。

和唐代婚服的繁丽相比,宋朝的婚服崇尚简约,女性婚服的基本形制在唐朝的基础上,略有演化,成为钗钿大袖衫,简称大袖衫或大衫。

不过,和唐朝的大袖衫的宽大广袖相比,宋朝的大袖衫更收省,束腰塑型是大袖衫的一个主要功能。

作为宋朝的一种创新,这个时期的女性婚服系统中,出现了凤冠霞帔,而红盖头在这一历史时期也被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凤冠本是宋朝的命妇服(有封号的妇女的规定服饰),而后由于宋朝“皇帝宽简仁厚”,民间人家嫁女将其广泛应用于婚服,也不被视为僭越。

只是普通女子戴的凤冠则没有命妇凤冠那么繁复,金银装饰品也很少。

但凤冠由此成为宋朝女子喜欢的头饰并进而成为婚服中必不可少的首服,这体现了宋朝在历朝女性婚服中最个性的一面,宋朝将凤冠收入“冠服”制度,并以制度确定下来。

霞帔为宋朝女子婚服中的披肩之服,长方形,绣纹饰,绕肩而交合在领前,用料为厚实的布帛。

明朝女子婚服形制:彩绣龙凤对襟大红袖衫、长裙、云肩、凤冠霞帔、盖头色彩:大红用料:粗绸、锦等《百美图》,明代女子遮眉勒、披云肩据《明史》记载,明朝沿袭唐宋服制,但在形制和色彩上开始有了大的突破。

婚服尚大红,就是明朝形成并确定下来
的一种婚俗,因此,明朝女性的婚服,被认为是后世中式婚服的重要代表。

明朝时期的大红袖衫形式为对襟,像褙子一样,领子直下一尺,领宽三寸,内穿红色长裙,多褶皱,下摆大。

其长裙一改上衣短下裳长的旧制,而变为上衣长而下裳短,衣领也变为圆领。

另外,由于朱元璋的默许,明朝女子婚服也有“假服”之称,即普通平民女子在结婚时,也可假借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

为此,明朝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的女性大红吉服、上衣下裳、凤冠霞帔这一传统服饰的形制,沿用至清和民国初期。

清朝女子婚服形制:袍服、马褂、裙子、坎肩、旗袍色彩:大红用料:棉、毛、皮、丝、绣等溥仪妃容秀大婚服饰清朝相对长时间的统治,使满族旗人服饰对传统汉制服装形成了一种颠覆性的影响,除了凤冠得到保存外,其余明以前形成的传统服制几乎废除殆尽。

清顺治九年,用以统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舆条例》正式颁布,浓厚的汉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满族旗人特征、在长期骑射生活中形成的袍服、马褂、坎肩等服饰渐渐取代了传统汉服。

长袍马褂,是满族女子的主要婚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融合的深入,清中叶时,传统汉服在民间得到了局部的恢复,部分汉族人口在婚嫁时着旗人特色的红青褂子也常常可见。

作为满汉融合产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爱。

到清后期,女性婚服出现了旗袍,并对民国时期及其后的女性婚服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随着国门的打开,
西式礼服也同西方的坚船利炮、文化观念等一并进入中华大地。

少部分的时尚人群崇尚西式婚纱、西式套裙,而更多的女性,继续穿着中式婚服,如红袖袄、绣裙以及凤冠霞帔。

改良的旗袍在民国大行其道,从单纯的婚服演变成持续经年的着装时尚。

参考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陈芳等著《粉黛罗绮》、王革非著《我国古代婚姻与女性传统婚服简略》且读且评论。

本周最佳评论得赠书《谍海迷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