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音》序-朱仕琇-明清散文集萃-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溪音》序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溪音》序原文及翻译

《溪音》序原文及翻译原文:杨林溪水出百丈岭。

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

水初出,小泉也。

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

人立溪上,恒惴憟。

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

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

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

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

筠园①世居其地。

村多杨木,故曰杨林。

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

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

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

缘溪独游,其听转静。

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

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

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

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

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

顾以不得志,困而归。

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

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䆳,正变备具。

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

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

②有无:似有似无。

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

④涵澹:涵养淡泊。

萧瑟:寂寞凄凉。

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译文:杨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岭。

这岭在南丰与建宁二县的交界处。

水刚流出来时,是一道小泉。

向南斜行十里左右,汇合了许多小河的水,由于溪口狭小阻塞,水变得气势汹涌起来,日夜不停地轰响,有时响如霹雳。

《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杨士奇原文:《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

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

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

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

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

”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

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

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

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

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

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

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

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

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译文:《万木图》这幅画,是翰林侍讲建安人杨荣勉仁先生,为了彰显(/显扬)其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元末,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周亮工原文: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

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

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

士君子处此难矣哉!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

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

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

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

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

”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

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

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

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

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

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

”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

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

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

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

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

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

言“子当不长贫贱。

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

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

”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

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

乃使掾往慰盛母。

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

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王世贞原文:纪①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

故萍实商羊,非天明②莫洞。

厥后博物称华③,辨字称康④,析宝玉称猗顿⑤,亦仅仅晨星耳。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谒予,留饮数日。

予观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

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群旧矣。

第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复者芟之,阙者辑之,讹者绳之。

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

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上自坟典⑥,下及传奇⑦,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

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⑧莫剖,朱紫相倾⑨,弊也久矣。

予方著《弇州卮言》,何幸睹兹集哉。

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⑩者。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

(解释)①纪:古籍记录。

②天明:天才。

③华:西晋的张华,强记博识,广学多闻,著有《博物志》十卷。

④康:指魏晋名士嵇康,善认古字。

⑤猗顿:春秋时珠宝富豪,以识别宝玉著称。

⑥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⑦传奇:泛指各种文艺作品。

⑧碔玉:似玉的美石。

《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

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

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

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

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

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

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

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

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

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悲夫!悲夫!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

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

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

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略有删改)【注】①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

清书画家。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

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

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译文:昆明人钱沣御史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幼,它的诗集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御史曾经为自己取号叫做“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做“南园诗存”.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如今嘉庆皇帝已经即位执政,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御史偏偏在这之前就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并记功录名,这怎么不让人悲痛呢.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罪行,高宗皇帝下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路途中衣服破旧,和珅拿来衣服请你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到通政副使,做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是位高权重,他不能找到钱沣的缺点来陷害钱沣,就借湖北盐政的过失削减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满,补任部里的司官.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再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的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却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受到他们的刁难,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你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同僚都能看到钱沣有所作为.悲痛啊!悲痛啊!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与古诗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读书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确实不会凭借善于作诗才得到尊重.可是看到钱沣的诗,也足够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于是又为它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南园诗存》序2、《夜航船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夜航船序》原文及翻译张岱夜航船序明·张岱原文: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译文

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译文

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译文《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译文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俞樾原文:凡至杭州者,无不知游西湖。

然城中来游者,出涌金门,日加午矣。

至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至岳王坟、林处士祠略一瞻眺,暮色苍然,榜人促归掉矣。

入城语人曰:“今日游湖甚乐。

”其实,谓之湖舫雅集则可,谓之游湖则未也。

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

白乐天谓冷泉一亭,最余杭而甲灵隐。

而余则谓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也。

余自己已岁,闻理安寺僧言其胜,心向往之,而卒未克一游。

癸酉暮春,陈竹川、沈兰舫两广文,招作虎跑、龙井之游。

先至龙井,余即问九溪十八涧,與丁不知;问山农,乃知之。

而舆者又颇不愿往,盖自龙井至理安,可由翁家山,不必取道九溪十八洞。

溪润曲折,厉涉为难,非所便也。

余强之而后可。

逾杨梅岭而至其地,清浅一线,曲折下注,虢虢作琴筑声。

四山环抱,苍萃万状,愈转愈深,亦愈幽秀。

余诗所谓“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数语尽之矣。

余与陈、沈两君,皆下與步行,履石渡水者数次,诗人所谓“深则水”也。

余足力最弱,城中虽半里之地,不能舍车而徒,乃此日则亦行三里而逃矣。

山水移情如是。

译文:凡是到达杭州的人,没有不知道游览西湖的。

然而从城中来游览的人,出涌金门,时间就过了正午。

到达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到岳王坟、林处士祠稍稍看看,暮色苍茫,船夫催促回去了。

进入城中对人说:“今日游西湖特别快乐。

”其实,称之游船集锦是可以的,称之游西湖那么不可以。

西湖的美景,不在湖而在于山。

白居易说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

而我却认为九溪十八涧是西湖最美的地方,尤其在冷泉之上。

我年岁已大,听闻理安寺僧人说最佳,心很是向往,而最终没有去游览。

癸酉暮春时分,陈竹川、沈兰舫是两广儒学教官,邀我参加虎跑、龙井的游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诗者,吟咏情性也。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器;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

徜洋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xūn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以求中变得深邃。

在垂髫.之年读《静夜思》和在而立之年读《静夜思》感触是那么不同。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分)xūn( )陶垂髫()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2分)“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改为“ _________”3.请解释画线的成语。

(2分)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完成4-6题。

(6分)①读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②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③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

④我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想法。

4.第①句有语病,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将“ ____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5.第②句标点有误,应该将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

(1分)6.第③句中的“黄发”用来指_______,“垂髫”用来指_______ 。

(2分)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选段,完成7-8题。

(4分)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陶渊明为人任真自然,乐观豁达,他的诗也因其直爽的性格而表现得清净淡泊、悠远空灵。

陶渊明对“真我”的狂热追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珍惜、对自然天命不可违的参透和接受,以及对诗意人生的努力建构,都无一不体现出他超逸不凡的人生哲学。

受家族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凡俗的一面,他对入仕做官、报效国家充满了激情,儒家的入仕思想一直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

年少时,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和耳濡目染,使得他渴望建功立业,志向远大,积极向上,将“兼济天下”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中年时,陶渊明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辈的风姿和抱负,光耀门楣;归隐后,陶渊明也不能忘却自己年轻时对入仕的激情与抱负,时常发出“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回忆感叹。

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小觑。

在自然主义风行的时代里,陶渊明对生活与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和热爱。

摆脱官场后,归返自然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在大自然中自由酣饮,领略自然之美,这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源于金钱,而是源于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抛开尘世,远离社会繁杂,返归于自然,做到了真正的心境自然、悠然超逸。

陶渊明的这些人生哲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陶渊明的一生从年少时想要立善求名到归隐田园,经历了无数坎坷,但他依旧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挫折。

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并没有消极、懒惰地对待生活,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并且在精神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生命本真的探寻,继续提升个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还处处体现着他委运任化、随时而变的处世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音》序|朱仕琇|明清散文集萃|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溪音》序|朱仕琇|明清散文集萃|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
《溪音》序
[清]朱仕琇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

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

水初出,小泉也。

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

人立溪上,恒惴憟。

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

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

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

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

筠园①世居其地。

村多杨木,故曰杨林。

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

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

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

缘溪独游,其听转静。

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

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

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

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

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

顾以不得志,困而归。

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

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䆳,正变备具。

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

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

②有无:似有似无。

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

④涵澹:涵养淡泊。

萧瑟:寂寞凄凉。

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参考译文
杨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岭。

这岭在南丰与建宁二县的交界处。

水刚流出来时,是一道小泉。

向南斜行十里左右,汇合了许多小河的水,由于溪口狭小阻塞,水变得气势汹涌起来,日夜不停地轰响,有时响如霹雳。

人站在溪岸上,常常感到恐惧战栗。

稍南,水平缓一些,临溪居住的人也就多起来。

离杨林只有几里了,那水便无声无息了。

然而溪道却更加回绕,多弯曲,村里人称它为巧洋。

建宁的方言,称水曲为洋。

杨林在巧洋南面三里处,溪水像环一样三面环抱着村庄,筠园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

村子里多杨树,所以称为杨林。

而溪上群山,多松树槠木,间杂着其它花卉果实,远远望去郁郁葱葱。

半夜风雨从四面来,地上的流水声与众树木的声音相互交杂应和,悲壮高亢,清远之中,夹杂着一种空虚寂寥、似有似无的音响,好像是钟鼓的声音完结了而继以管弦丝竹声音一样。

有时或者早上的露水淅淅沥沥,村人还未起床,笋壳丢下,泥沙坍塌,那声音萧疏细微,似有似无。

沿着溪水独自游览,听起来转觉静寂。

至于春秋早晚,虫鸟的呜叫声,树
林深涧樵夫砍树的声音,里巷中讴歌吟诵互相和答的声音,舂米织布的声音,鸡鸣狗叫的声音,远远近近,断断续续,随风高下,一切使人可喜可愕的声音都在溪口里聚集。

筠园的家建造在溪口上,他在溪西的草堂教书,来来往往于溪畔,常常听着溪音,一有感触便写出来,于是他的诗作也就多了起来。

筠园在壮年时,他的诗就名满天下。

曾经在太学游学,观赏过京师的伟丽。

他经涉过黄河、长江,江流河水壮阔无际,汹涌澎湃,惊耳荡心,足以奋发他诗的意气。

只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

年纪将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确实有快乐吗?从前学艺的人担忧志趣不专不精,于是跑到没人的地方,来求他所谓的寂寞专一。

一旦得到这种境界,就能借助山川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现在处在幽僻的溪畔,筠园却以之为乐,他的意趣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
我曾经为筠园的诗集写过序言,认为他的诗风雄浑深得高岸深谷的理趣。

现在又读所补的琴曲、古歌,更加渊懿深远,正体变体各种风格全都具备。

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

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他的诗有涵养能超脱,无人间烟火气,或者是由于得到溪的帮助很多啊!
从前孔子教人学诗的主旨,在于明白兴、现、群、怨,而在小的方面要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详详细细地叙述它的本末。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里人名之曰巧洋名:称呼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家:定居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游:游览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序:给…写序言答案为:C注:游:游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然溪道益回多曲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筠园世居其地尔其无忘乃父之至C:而溪上群山,多松槠人不知而不愠D:以诗名天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答案为:A注:A,转折关系连词,然而;B,代词,这个;表肯定的语气词,一定;C,并列连词,不译;转折连词,却;D,介词,凭借;目的连词,相当于“而”,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溪音的一组是()①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②溪水三面抱村如环③然溪道益回多曲④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⑤平林幽涧樵采之响⑥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本题分数:3分)A:① ② ⑥B:① ④ ⑤C:② ③ ④D:④ ⑤ ⑥答案为:B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

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之音,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

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

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

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响,也含蓄地点出了朱仕玠创作的源泉。

答案为:A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

(本题分数:3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但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

注:“顾”、“困”及句意各1
分,共3分(2)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本题分数:3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现在处在幽僻的溪畔,筠园却以之为乐,他的意趣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注:“乐”、“异”及句意各1分,共3分(3)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

(本题分数:4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

注:“益”、两个“名”及句意各1分,共4分
上一试题:“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李传印|阅读题下一试题:学舍记|曾巩|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