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干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合集下载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范文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范文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范文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它可能对儿童及其家庭带来长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经济负担。

出生缺陷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建立和健全出生缺陷报告制度十分重要。

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相关支持和服务,保障儿童的权益和福祉。

1.2 目的和意义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和完善出生缺陷报告的程序和要求,促进出生缺陷信息的及时收集、报告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政策提供决策支持,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二章制度主要内容2.1 报告制度的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婴幼儿出生医疗机构、儿童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产妇保健机构等。

2.2 报告的责任主体a) 出生缺陷患儿的家属有义务向医疗机构或相关单位报告。

b) 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发现出生缺陷的患儿,有责任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或相关单位报告。

c) 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有义务组织和推动出生缺陷的报告工作,并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 报告的程序和要求a) 出生缺陷患儿的家属应尽快向所在医疗机构或相关单位报告,并提供如实的信息和相关证明材料。

b) 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发现出生缺陷的患儿,在确诊后应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或相关单位报告,并填写相关报告表格。

c) 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应建立出生缺陷报告数据库,及时记录和统计报告的信息,如报告人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并完成相关报告表格。

d) 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应定期将报告的信息上传至相关部门或机构的监测平台。

2.4 报告的保密性和信息共享a) 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应严格保护出生缺陷患儿的个人隐私和家庭隐私,确保报告信息的保密性。

b) 在信息共享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同时确保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开展工作。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
(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一二年九月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
(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一二年九月

妇女儿童的健康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妇幼卫生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 福安康。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2005年的19.0‰和47.7/10万 下降到2011年的12.1‰和26.1/10万。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前 言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 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 因所致,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 障碍等。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多年来,各级政府以保护妇女儿童健康 权益,减少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 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逐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相关 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卫生部先后印发了《孕产期保健管理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管 理办法》、《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技术规范,使出生缺陷防治在 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逐步健全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妇女儿童专科 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大力推广适 宜技术,提高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加强常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 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 治疗康复等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建立了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并推动省级出生缺陷监 测系统的建设。

基层医院出生缺陷分析

基层医院出生缺陷分析

基层医院出生缺陷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笔者所在地区及周边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

方法:监测全县范围内在医院住院分娩、孕28周~产后7 d内的15 747例围产儿。

结果:出生缺陷发生例数为122例,发生率为7.75‰,出生缺陷儿死亡居高淳及周边地区围产儿死亡原因的第1位。

出生缺陷发生的前5位为唇腭裂、多并指(趾)、先天性心脏病、直肠肛门闭锁、大腹儿。

结论:重视婚前检查、孕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提倡优生优育,减少计划外生育,从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基层医院;分娩;出生缺陷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2-0059-02出生缺陷也叫先天异常,是指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内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形态结构异常表现为先天畸形,如唇腭裂、多并指(趾)、直肠肛门闭锁等;生理功能和代谢缺陷常导致先天性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等。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和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及时发现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重视出生缺陷的预防。

本研究连续5年对15 747例围产儿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2011年在县内住院分娩的、孕28周~产后7 d内的15 747例围产儿,所有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亡,但不包括计划外引产者)按照全国围产儿出生缺陷儿登记要求进行登记,登记人员经专门培训,数据完整、准确、结果可靠。

1.2 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县内医院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分析,出生缺陷的诊断及分类均按全国统一标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2007-2011年出生缺陷类型顺位及构成比出生缺陷前5位为唇腭裂、多并指(趾)、先天性心脏病、直肠肛门闭锁、大腹儿。

详见表1。

2.2 2007-2011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2007-2011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无规律可言,2008、2009年相对较高,可能与这两年笔者所在县计划生育工作抓得紧,孕妇为躲避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而放弃产前检查、产前诊断。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范文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范文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范文出生缺陷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旨在对出生缺陷的发生进行调查、记录和分析,为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持。

下文将详细介绍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意义、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意义出生缺陷是指在妊娠期、分娩过程或出生后发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

出生缺陷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经济和社会负担。

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出生缺陷报告制度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收集和报告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点,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儿童的健康和权益。

其次,出生缺陷报告制度有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技能。

通过对每一个出生缺陷病例的详细记录和分析,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出生缺陷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另外,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能够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通过对大量的出生缺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揭示出生缺陷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最后,出生缺陷报告制度能够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通过向公众普及有关出生缺陷的知识和预防方法,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形成预防为主的理念,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二、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内容1. 病例登记和信息收集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第一项内容是对出生缺陷病例进行登记和信息收集。

每个出生缺陷病例都应该有唯一的标识编码,并在出生缺陷数据库中进行详细记录。

收集的信息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家族史、妊娠期史、分娩史、诊断与治疗情况等。

2. 数据分析和统计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第二项内容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流行病学特点和趋势变化。

可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如计算发生率、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等,以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

3. 结果报告和信息发布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第三项内容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出生缺陷报告并进行信息发布。

丰南区2001至2006考核年度人口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报告(精)

丰南区2001至2006考核年度人口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报告(精)

丰南区2001至2006考核年度人口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报告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内便发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异常。

最常见的出生缺陷通常只是影响身体的某一部分,称之为单发性缺陷;有的则累及身体的好几个部位,称之为综合症。

出生缺陷严重影响着出生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同时为掌握丰南区出生人口缺陷情况基本数据,特对2001年至2006年六个考核年度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一、出生缺陷基本情况丰南区2006年末总人口50.65万人,已婚育龄妇女9.7万人。

经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2006年(考核年度,下同)实际出生33399人,其中出生缺陷婴儿202人,出生缺陷发生率6.05‰。

从各考核年度看,2004年发生率最高,2005年出现下降趋势,2006年发生率最低(见表1)。

表1按孩次统计,一孩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孩及多孩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高于一孩出生缺陷发生率(见表2)。

出生缺陷发生率前五位是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脑积水、唇裂、腭裂(见表3)。

表3出生缺陷不但会导致孕早期流产、死胎、死产,即使出生后也面临着夭折的厄运,丰南区出生缺陷婴儿存活率仅为25.74%(见表4)。

表4二、从现象分析原因现象之一:在调查的六年中,丰南区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6.05‰,低于全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平均值,出生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原因分析: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之一。

进入本世纪以来,丰南区坚持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两手抓,两手硬。

在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适时开展了优生四项监测和补服叶酸服务,每年都有2000多名育龄妇女接受此项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象之二:从缺陷儿生育胎次看,调查时段内全区一孩出生缺陷婴儿144人,占一孩出生总数的5.88‰,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二孩及多孩出生缺陷婴儿58人,占二孩及多孩出生总数的6.52‰,且比一孩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有所提高。

关于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工作报告

关于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工作报告

关于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工作报告标题: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工作报告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旨在增加公众对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1. 引言新生儿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出现的身体或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婴儿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

了解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情况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缺陷至关重要。

2. 调查方法与结果a.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基于公共卫生部门提供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医院病例记录。

b. 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本地区一年内出生的婴儿。

c. 调查内容:记录新生儿出生时的缺陷情况、母亲孕期保健情况、家庭背景信息等。

d. 调查结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X%。

3. 分析与讨论a. 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母亲年龄、孕期保健、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联。

b. 预防措施:提出一些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措施,如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公众对遗传因素的认识等。

c. 政府角色:强调政府在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方面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等建议。

4. 结论与建议a. 结论:新生儿出生缺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

b. 建议:提出一些建议,如增加对孕期保健的关注、推广遗传咨询服务、加大科研力度等,以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5. 总结本次调查与分析对于了解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公众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宣传,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出生缺陷监测项目.

出生缺陷监测项目.
19
四、疑难和微小畸形报告概要
不需要上报的单发异常体征或正常变异
神经系统:胎儿后颅窝池增宽、室管膜下囊肿、帆间池增宽 面耳颈部:胎儿鼻梁低平、鼻骨缺失、虹膜异色斑、嘴唇内小囊肿等 循环系统:三尖瓣轻度返流、房间隔膨胀瘤、早产儿中的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
闭、单脐动脉等
消化系统:腹腔积液、腹部膨隆、蛙状腹、胎儿肠管回声强等 其他系统或器官:无结构畸形的宫内发育迟缓、单纯的皮肤水肿等。
• 如发现畸形儿,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及时将有关内容 填入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4
胎龄为妊娠整 周数,如39周 +6天,填39周
特指因产前诊断为出 生缺陷而进行的治疗 性引产,若产前未确 诊出生缺陷,因其他 原因进行的治疗性引 产,该项目应填“否”
孕早期指妊娠的 前3个月,服药 情况中要特别注 意市面上的新药。
20
四、疑难和微小畸形报告概要
上报过程中需满足条件或做特殊说明的畸形
1、先天性脑积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侧脑室径≥10mm,随访至32周后,超过15mm。 2、副耳或耳前赘生物:单个≥5mm,多个副耳者,遗传性副耳,合并其他畸形要上报。 3、动脉导管未闭:足月儿生后24小时后检测到的肺动脉端直径≥3mm的单纯动脉导管 未闭且在监测期内未闭合,在多发畸形或综合征中出现的动脉导管未闭。 4、卵圆孔未闭:足月儿生后24小时后检测到的直径≥3mm的单纯卵圆孔未闭且在监测 期内未闭合,在多发畸形或综合征中出现的动脉导管未闭。 5、睾丸未降:足月、监测期内未正常下降的睾丸未降要上报。 6、先天性肾积水:孕30周以上肾盂扩张≥10mm,或随访后确诊者上报。
21
特别强调
赘生物不是一个严谨的疾病诊断。 对发生在体表的赘生物应明确性质(如实性、囊性等)、部位、大小, 尽量做出明确诊断。发生在面、耳、颈部的赘生物,需要考虑副耳、淋巴瘤 等异常;发生在头部/脊柱/骶等部位,需要考虑脊柱裂、隐性脊柱裂、畸胎瘤 等;发生在胸部需要考虑副乳;发生在四肢末端,需要考虑多指/趾等。此外, 需要和血管瘤、脂肪瘤等其他疾病区分。 如果无法做出确诊,详细准确的描述部位、大小、性质后,单个参考面 部≥10mm,体表其他≥30mm上报。

出生缺陷率的调研报告

出生缺陷率的调研报告
(四)是管理因素。主要是干预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往往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对出生缺陷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生缺陷三级干预的工作网络不健全、工作措施不得力,工作经费短缺、工作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从表面看,相关几个部门都在抓出生缺陷干预,可是工作没有协调好,出生缺陷的控制流于形式。妇幼将行政和临床两项职能集于一身,而且靠临床的收入来弥补行政救助经费的不足,对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力不从心;计生虽然近些年在这方面投入较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一胎孕前和孕期的一级干预无法实施,只能把重点放在对少数二胎的干预上。特别是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全县婚前医学检查率由原来的 55%以上急剧下降,近年来虽然我县实行了婚前检查政府买单,可是由于舆论宣传不到位,群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参检率不高,新婚夫妇在结婚登记前进行医学检查依然没能引起高度重视,出生缺陷干预的一级屏障还是处于弱化状态。
三级预防:抓早期。对已出生的缺陷儿尽早诊断和治疗,使可纠正的缺陷儿及时纠正。把好了我县预防出生缺陷的最后一关。
2、加强宣传,普及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出生人口素质的氛围。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建议由民政、妇幼、计生等部门联合,恢复婚育保健学校,从新婚保健、优孕指导、孕期胎教、优育指导以及关注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对新婚待孕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实行免费听课、免费发放宣传品、免费提供专家咨询,真正将出生缺陷的一级干预前移至婚前和孕前。新闻宣传部门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辟各种专栏,举办有关讲座,宣传优生优育和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针对我县近几年来出生缺陷率城市高于农村的现状,建议科委、环保等部门联合立项,专人负责,深入调查,分析原因,形成可行性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缺陷干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出生缺陷也称为先天性异常,是指出生前胎儿发育异常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性异常、智力障碍、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等。

据调查,中国每年出生的先天性残疾儿童占总人数的4%-6%,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中有70%是由出生缺陷造成的。

目前_ _市约有40万残疾人,导致120多万家庭成员遭受伴随残疾而来的生活痛苦。

残疾人不仅给自己带来困惑,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从源头和生命起点上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减少残疾人数量,我们对全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进行了专项研究。

研究报告如下:
从源头上减少人口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对国家和人民都至关重要。

减少一个先天缺陷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幸福的人群,也减少一个社会负担。

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实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特别是在“二孩”政策放宽的新形势下,育龄妇女人数将增加,分娩年龄将普遍提高,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可能增加。

为降低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领导。

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卫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局、民政局、环保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妇联、残联、宣传媒体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领导小组,进行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
作计划,协调解决防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乡(街道)、社区(村)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服务网络。

第三,出生缺陷应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建立严格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统一人口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指标。

我们将定期检查、评估和评估这些指标,以确保所有任务和目标得到落实。

第四,我们必须增加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出生缺陷干预专项资金,逐步实行免费或纳入城乡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各种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检查和治疗费用。

要切实改善妇幼保健机构条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宣传和治疗经费。

第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出生缺陷防治。

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共同促进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

(二)强化优生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良好的产前和产后护理是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率的根本措施。

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增强优生优育的意识。

大力宣传《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环保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__日报》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保健等科普知识,提高全民优生自我保健意识,积极接受出生缺陷干预。

行政干预,确保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

首先,应加强行政措施,以确保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目标和任务到位。

根据目前预防出生缺陷的实践和_ _省出生缺陷干预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应以预防严
重和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主要目标,完善以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保健为主体的初级干预,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实现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孕前优生检测率80%以上。

注重产前筛查、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的二级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实现产前筛查率50%以上;配合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治疗三级干预,新生儿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80%和60%,为出生缺陷儿提供优质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第二,必须加强监督、评估和评价。

有关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应当对出生缺陷预防措施的目标和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和评价。

奖罚分明。

出生缺陷预防措施的目标任务不到位的,按照计划生育处罚规定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

(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服务监控水平。

全市建立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出生缺陷综合系统监测服务网络。

出生缺陷网络应当纳入社会治理社区的规范化管理。

及时掌握全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和地区、人口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出生缺陷防治咨询服务。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出生缺陷长期监测研究,寻找出生缺陷的主要致畸因素,研究原发环境与环境污染、营养、生殖道感染、常见职业危害和出生缺陷的关系,寻找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和技术。

该市将成立一个监测、治疗和预防出生缺陷的专业技术团队。

积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治疗和康复,及时发现出生缺陷,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干预服务。

(编者:露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