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绪论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指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文化: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文化传统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民族文化: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名词解释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壮大,曾起到重要作用简答题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开始他们的文化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曾居住过吐蕃羌人云贵高原是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蒙古高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没有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有猃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起源于这一地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相间湖泊众多居住苗蛮山越等族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秦汉时期百越名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生产生活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重要观点: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广布的牧马场地。
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5.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
6.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疏凿了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共称通漕四渠。
还开通了北起通州,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7.片面的重农思想造成了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了更加严重灾难性后果,对长江、黄河以及淮河也有越来越大的危害。
地理1.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中国地形地势特点:①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②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a.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2023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 1 页(共 3 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4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满分 5 分)
4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满分 5 分)
43.简述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
(1)环境标志。
(2)性别标志。
(3)体型标志。
(4)年龄标志。
(评分说明:答对任意一点给 2 分,其余每点给 1 分,满分 5 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 3 页(共 3 页)
绝密★启用前
2023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论(00321)(2)

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第一大题:单项选择1、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 C )• A.文学• B.文章• C.文化• D.精神文明2、《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C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3、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4、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C )•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5、"以物比德"属于( D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6、佛教的创始人是( C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7、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8、宫廷文化属于( A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9、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11、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B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12、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C )•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13、《尧典》载于( D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 C.《古石经》• D.《尚书》14、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C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15、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C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B )• A.高车部• B.黄帝• C.鲁班• D.伏羲17、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D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18、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B )• A.唐• B.宋• C.元• D.明19、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C )• A.井田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20、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D )•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 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21、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 )• A.齐国• B.鲁国• C.晋国• D.秦国2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23、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2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D )• B.“南蛮”• C.“西南蛮”• D.“西南夷”25、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C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2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2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C )• A.语系• B.语音• C.避讳• D.崇拜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A )•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2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B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3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C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31、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是在( C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代32、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制措施的是( A )• A.迁都北京• B.改用汉胜• C.定族姓• D.迁都洛阳3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代称作( A )• A.内史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34、“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D )•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35、《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汇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绪论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3.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5.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6.民族文化的定义7.国别文化的定义8.中国文化的性质9.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10.传统文化的定义11.文化传统的定义。
12.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1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14.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15.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16.“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17.“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18.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9.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20.气候变化大势2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2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24.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25.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26.大一统观念27.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8.“天下”观念29.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30.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31.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432.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33.古代的“九州”34.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35.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36.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37.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38.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39.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40.典范人物的作用41.区域文化的变迁42.儒家的地域分化43.近代南方的开风气44.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45.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46.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47.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48.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49.黄河、淮河有利变害的原因50.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51.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52.新石器时代53.三大文化成就54.三皇五帝55.“绝地天通”56.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57.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58.敬授民时59.夏商周的年代60.夏、商文化特点61.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6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3.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64.各家思想特征65.百家争鸣的特点66.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6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68.西域69.丝绸之路70.经略南方的情况71.打击匈奴的后果72.民族内附的情况73.文景之治74.独尊儒术75.察举制76.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77.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78.士大夫阶层的养成79.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80.经学的作用及变化81.永嘉之乱82.十六国83.玄学84.《神灭论》85.般若学和涅槃学86.开发江南的过程87.南北民族融合88.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89.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90.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91.三省六部制92.科举制93.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94.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95.崇尚诗文的原因96.中唐时期97.古文运动98.新乐府运动99.理学100.王安石变法101.两税法的作用102.南方经济的高涨103.市井文化的兴起104.新党旧党的分歧105.中唐两税法的作用106.士大夫的文化作为107.色目人108.南人109.回族110.孟德高维诺111.八思巴112.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113.儒户114.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如何115.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116.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117.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118.利玛窦119.徐光启120.一条鞭法121.摊丁入亩122.锦衣卫123.税监12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125.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12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127.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128.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29.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130.王阳明131.文字狱132.乾嘉学派133.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134.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135.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136.理解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A.广义的文化B.狭义的文化C.民族文化D.国别文化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太行山D.长白山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19世纪后期C.20世纪早期D.20世纪中期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A.郑国的礼乐文明B.齐国的礼乐文明C.晋国的礼乐文明D.鲁国的礼乐文明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A.明代初期B.明代中叶C.明代晚期D.清代初期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A.“中国几何原理”B.“中国勾股定理”C.“中国剩余定理”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A.分封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A.诞生礼B.成年礼C.婚礼D.丧礼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A.鸟占B.竹卜C.星占D.梦占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A.因材施教B.启发引导C.学思结合D.教学相长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A.载体B.媒体C.整体D.全体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A.对偶B.顶真C.回文D.重叠15.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A.熊十力B.贺麟C.冯友兰D.梁漱溟16.“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A.化学B.文学C.化解D.改易17.宫廷文化属于【】A.上层文化B.底层文化C.市民文化D.中层文化18.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19.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A.“南夷”B.“南蛮”C.“西南蛮”D.“西南夷”20.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A.农业及牧业经济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D.农业经济21.《尧典》载于【】A.《春秋经》B.《竹书纪年》C.《古石经》D.《尚书》22.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A.“治身”B.“治人”C.“治心”D.“治学”23.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24.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A.《淮南子》B.《开元占经》C.《四时纂要》D.《四民月令》25.传说车的发明者是【】A.高车部B.黄帝C.鲁班D.伏羲26.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A.预测天气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2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A.唐B.宋C.元D.明28.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昭穆制29.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A.树立权威B.军事征伐C.休养生息D.沟通天神30.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A.齐国B.鲁国C.晋国D.秦国31.《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A.规范性B.调和性C.等级性D.延续性32.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33.《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34.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35.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夏祭叫【】A.礿B.禘C.尝D.烝36.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A.寇谦之B.陶弘景C.孙思邈D.葛洪3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A.语系B.语音C.避讳D.崇拜3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A.回文B.顶真C.对偶D.析字3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A.秦汉时期B.汉唐时期C.宋明时期D.明清时期4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A.孙中山B.蔡元培C.李大钊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A.宫廷礼仪B.民间文学C.文庙典礼D.宗庙音乐E.傩戏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A.“好祀鬼神”B.“尊崇道教”C.“好商稼穑”D.“商贾并凑”E.“有张鲁之风”3.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A.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征税B.以一个家庭田亩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征税C.以人丁数量为依据征税D.以劳动所得报酬为依据征税E.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不征税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有【】A.民本思想B.节约粮食C.人格教育D.民主思想E.食疗观5.中国古代,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A.人身控制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C.方便人口流动D.保证国家赋税、徭役政策落到实处E.确保国家兵役政策落到实处6.以下文献记载,反映“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有【】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C.“求忠臣于孝子之门”D.“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E.“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7.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有【】A.“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B.“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C.“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E.“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8.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以下属“八音”的有【】A.金B.石C.土D.革E.竹9.普通话是【】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B.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C.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D.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E.中华民族的通用语10.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或地区有【】A.韩国B.日本C.印度D.新加坡E.土耳其11.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A.农具B.陶器C.雕塑D.绘画E.典籍12.后期法家的主张有【】A.以杀去杀B.以乐去乐C.以仁去仁D.以刑去刑E.以礼去礼13.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A.半穴式B.干栏式C.塔楼式D.井干式E.哥特式14.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A.中书B.门下C.尚书D.内阁E.枢密院15.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A.贺麟B.冯友兰C.余英时D.刘述先E.胡适三.名词解释题1.文化现象2.《史记》3.行业组织4.道教5.避讳6.文化思潮7.墨家学派8.毕昇9.《法经》10.知行合一四.判断改错题1.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2.我国南北各地在立春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
【】3.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监察。
【】4.《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赋、比、兴三部分。
【】5.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五.简答题1.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3.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7.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8.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9.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10.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六、论述题1.论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文化意义。
2.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3.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4.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