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真菌子囊菌
子囊孢子形态特征

子囊孢子形态特征
子囊菌是一类真菌,以子囊为生殖器官,产生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是子囊菌繁殖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呈圆形或长圆形,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
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和形状
子囊孢子大小不一,一般约为5-20微米。
形状也不同,既有圆形的,也有长圆形或梨形的,有些甚至呈杆状。
不同种类的子囊孢子大小和形状可能都有所不同。
二、颜色和质地
子囊孢子颜色因菌种而异,一般为淡黄、棕色甚至黑色,种类繁多。
质地也不同,有的柔软有弹性,有的干燥且脆弱。
三、表面特征
子囊孢子表面可以光滑、有纹理或凹凸不平。
有些品种的子囊孢子表面还有细小的刺或毛发,能够增加它们的附着力和抵抗力。
四、孢子柄
部分子囊孢子还有孢子柄,长度不尽相同,可以从几个微米到几毫米不等。
有的子囊孢子孢子柄在观察时比孢子更加醒目,形成了独特的外观特征。
总之,子囊孢子是子囊菌繁殖的主要形式之一,从形态上来看具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不同、表面特征丰富等特点。
这些形态特征不仅能够帮助鉴定种类,而且也为研究子囊菌的生命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只有了解这些形态特征,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鉴定和处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子囊菌的名词解释

子囊菌的名词解释子囊菌(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类,也是真菌界最常见的一个门类。
子囊菌的名称来源于其特殊的生殖结构——子囊,也是子囊菌独有的特征之一。
子囊菌的大小和形态多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从林地到草原,从河流到海洋,都有子囊菌的存在。
子囊菌的庞大种类涵盖了许多我们熟知的物种,比如黑曲霉、发酵酵母、麦角菌等。
与此同时,子囊菌也是一类潜在的害菌,对农作物、水果和木材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
就像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子囊菌的生殖特点主要是通过产生子囊来进行的。
子囊是一种囊状器官,内部包含一系列的孢子。
这些孢子称为子囊孢子,是子囊菌进行有性生殖的关键要素。
子囊孢子具有硬壳保护,能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并通过风、水或生物传播到其他地方。
子囊菌的生命周期经常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阶段,适合的配对菌株结合产生子囊孢子,从而形成新的子囊菌个体。
无性生殖阶段则通过分裂或芽生产生无性孢子,以快速繁殖。
由于无性生殖孢子更易产生和传播,所以在子囊菌的繁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子囊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促进了营养循环的进行。
同时,一些子囊菌是重要的共生伙伴,与植物的根部形成菌根,提供养分和水分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子囊菌还能够分泌一些有益化合物,比如抗生素和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有重要影响。
然而,子囊菌也是一类潜在的病原体。
它们可以感染作物和植物,引起严重的疾病。
例如,灰霉病就是由子囊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对果蔬类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子囊菌还会引发一些人类和动物的感染病,比如尖锐湿疣和念珠菌感染。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子囊菌,科学家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子囊菌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助于揭示其独特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
此外,基因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子囊菌与其他真菌门类之间的关系和进化历史。
普通真菌学课件第八章子囊菌门

孢梗束分生孢子形状多样,单胞或多胞,圆形、卵形、棍棒形、线形、镰刀形、星形等。
于子囊母细胞中的双倍体核经过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核,每个核发育成一个子囊孢子。
所以多数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
81632102484子囊的形态(Ascus)8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P681子囊孢子的形态子囊孢子自子囊中的释放摘自《普通真菌学》P330开口的子囊子囊壳颈部(箭头所指处)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吸水,然后强烈的将子囊孢子弹射出来。
真菌中鞭毛菌亚门的游动孢子、子囊菌亚门的子囊孢子和担子菌亚门的担孢子可以主动释放。
子囊孢子的释放禾布氏白粉菌子囊孢子的主动释放1.闭囊壳:球形,无孔口。
2.子囊壳:烧瓶状,顶端具孔口。
3.子囊盘:盘状或杯状,大开口。
4.子囊腔:子囊生于子座内的腔中,这种含有子囊的子座腔称为子囊腔,此子座称为子囊座。
一个子座内可以有一到多个子囊腔。
有些含单个子囊腔的子座,外观很象子囊壳。
它们被称为假囊壳。
719837 378199546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Fr.)Tul.菌核产生在禾本科植物的小穗中,并从小穗中伸出,紫黑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形成6个左右锣槌状子座。
子座有长柄,顶端膨大呈头状18稻一柱香病菌Balansia oryzae Syd.引起水稻一柱香病,水稻病穗抽出时被菌丝缠绕,整个稻穗形成假菌核。
假菌核长圆柱形,初期淡兰色,后期灰白色。
子座产生于假菌核上,垫状或碟状,无柄或有柄,由无色渐变为淡红褐色,后呈深褐色,先在上面形成分生孢子,后期表层内埋生许多子囊壳。
过去广泛分布于水稻生产区,现在已很难发现。
虫草属Cordyceps300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虫体(假菌核)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节,腹部有足8对,以中部4对较明显,子座从头部发出。
子座长棒形或圆柱形,单生,罕分枝,咖啡色至棕褐色。
头部稍膨大呈近圆柱形,髓部白色,初内实,后中空。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2一、名词解释(5×3=15分)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二、问答题(4×10=40分)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的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的分类检索表。
(15分)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四、选择填空(10分)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B.飞虱C. 蚜虫D 线虫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A. TMVB. CMVC. PVYD.SBMV4.()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 真菌B.病毒C. 线虫D.细菌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
A. 菌核B. 假根C. 双核菌丝D. 菌索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
A. 专化型B. 专性寄生C. 单主寄生D. 转主寄生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A. 锈菌B. 木耳C. 黑粉菌D. 香菇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B. 专性寄生物C. 腐生物D. 活体寄生物9.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
A. 酶B. 生长调节物质C. 植保素D. 毒素10. 发病部位出现的霉状物是()。
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

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
接合菌(Zygomycota)是真菌界中的一个门,其特点是有两个不同的配子细胞接合产生一个接合子,接合子发育成菌丝体。
接合菌主要以分解有机物为食,包括一些腐生和共生的物种,如黑曲霉。
子囊菌(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门,其特点是产生子囊或子囊盘,内含子囊孢子。
子囊菌包括很多常见的真菌,如酵母菌、曲霉、黑曲霉等。
它们在食用、药用、发酵和生物控制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担子菌(Basidiomycota)是真菌界中的一个门,其特点是产生担子孢子。
担子菌包括一些大型真菌,如伞菌、牛肝菌等,也包括一些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
担子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和生态功能。
半知菌(Deuteromycota)是一个无性繁殖真菌的群体,也被称为无性真菌。
这个群体包括一些没有观察到有性繁殖的真菌,它们的分类位置尚未完全明确或是暂时性的,因为没有观察到它们产生子囊或担子。
半知菌包括了一些致病菌、霉菌和线虫共生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真菌界中的分类仍在不断研究和调整中,有时不同研究者之间对于分类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节子囊菌亚门(下)

苹果黑星病菌(V.ineaqualis)
2)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子囊孢
子呈螺旋状,多胞。引起玉米小斑病
3)核腔菌属(Pyrenophora):
子囊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子囊孢子砖格状。 引起大麦条纹病;圆核腔菌(大麦网斑病
玉米赤霉菌(G. zeae)引起小麦赤霉病。
(6)麦角菌属(Claviceps)
在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寄生,后期形成圆柱状 至香蕉形,黑色或白色菌核。菌和休眠后产 生子座。子囊壳埋生于头部的表层,子囊细 长,子囊孢子8个,无色无隔,丝状。
麦角菌(C. purpurea),引起麦角病。麦角=
菌核,中毒,止痛、止血。
子囊初期 埋生于寄主组织中, 以后外露。子囊散生于子座 中。子囊孢子3个隔膜 ,无 色。
葡萄黑痘病菌
(E.ampelina),引起葡萄
黑痘病。
2、座囊菌目 (Dothdeales)
多数子囊ycosphaerella )
子囊座着生在寄 主叶片的表皮下; 子囊孢子8个, 双胞,大小相等。 引起大、小麦等 多种禾本科植物 的黑霉病
(7)虫草属(Cordyceps)
寄生于昆虫体内。先形成菌核,从菌核上 产生子座,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在子座 内。子囊孢子丝状,多隔膜,常断裂。
丝状子囊孢子
(三)、小煤炱目(选学):
与白粉菌相似,都是高等植物叶片表面的专性 寄生菌.
不同的是菌丝体呈暗色或黑色,以附着枝附着 在表面。
子囊果也是暗色闭囊壳,有的上面有附属丝或 刚毛。闭囊壳内有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黑褐色,有3~4个隔膜。此菌不引起重要的病 害,但是叶面上生长的霉层影响光合作用。
植物病理学分类概况

半知菌亚门真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茎点霉属:苹果、 大茎点霉属:苹果、梨轮纹病 聚端孢属:苹果、 瓜果等果实腐烂, 聚端孢属:苹果、梨、瓜果等果实腐烂,产生粉红色霉层 青霉属: 青霉属:柑桔绿霉病 轮枝孢属: 轮枝孢属:棉花黄萎病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种类不多,在我国为害比较严重 的有50多种。细菌病害,除少数(如苹果根癌 病)外,绝大多数能在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 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 壁细胞组织中产生大量的细菌,并且吸水后形 壁细胞组织中 形 成菌溢。蔬菜细菌性病害大概有10多种,如: 成菌溢 白菜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辣椒、番茄、茄 子、马铃薯青枯病,辣椒疮痂病,黄瓜细菌性 角斑病,白菜细菌性黑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 姜瘟等。
担子菌亚门 轴黑粉菌属: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 轴黑粉菌属: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 高粱散黑穗病、 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 团黑粉菌属:高粱长粒黑穗病 团黑粉菌属: 小麦普通腥黑穗病(网腥、光腥) 腥黑粉菌属 :小麦普通腥黑穗病(网腥、光腥) 尾孢黑粉菌属: 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 叶黑粉菌属: 叶黑粉菌属:水稻秆黑粉病 秆黑粉菌属): ):小麦秆黑粉病 条黑粉菌属 (秆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 隔担菌属:引起梨、核果、 隔担菌属:引起梨、核果、桑、茶等植物树干 膏药病 卷担子菌属:引起桑、苹果、 花生、 卷担子菌属:引起桑、苹果、梨、花生、甘薯 等作物紫纹羽病 外担菌属: 外担菌属:茶饼病
盘梗霉属: 盘梗霉属:引起莴苣霜霉病、菊科植物霜霉病 单轴霉属: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霜霉属: 霜霉属:引起大豆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假霜霉属: 假霜霉属:引起黄瓜霜霉病。 白锈属: 白锈属:十字花科植物白锈病 霜疫霉属: 霜疫霉属:荔枝霜霉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

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5分)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害的三角关系侵染过程侵染性病害二、问答题(45分)1.何谓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二者在防治策略上有何不同?(7分)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用它诊断新病害?(8分)3.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0分)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0分)5.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10分)三、是非题(10分)1.病部形成霉状物是真菌病害特有的。
2.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3.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体。
4.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的特点。
5.细菌病害主要通过自然孔口、伤口和直接侵入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
6.疮痂和穿孔是细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7. SBMV为南方菜豆花叶病毒,自然状态下由蚜虫传播。
8.蚜虫传播的病毒大多数是属于非持久性的。
9.真菌的菌组织有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两种。
10.以小麦条锈病为材料进行抗性调查时,判断抗感反应型的标准主要看有无过敏性坏死反应。
四、填空题(共20分)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和。
2.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亚门、亚门、亚门、亚门和亚门。
3.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分为和,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抗病性可分为和。
4. 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为和。
5. 植物流行性病害根据流行所需时间分为、。
6. 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其中病状主要有,病征主要有。
7. 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有。
8.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
9. 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有。
五、选择题(10分)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ssRNAb. –ssRNAc. dsRNAd. DsDNA2.由()传播的病毒最可能是非持久性的。
a. 叶蝉b. 蚜虫c. 粉蚧d. 飞虱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a. 酶b. 毒素c. 病原物的代谢物d. 生长调节物质4.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其呼吸和光合表现一般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囊多数由寄主表皮或角质层下双 核菌丝体形成的一层厚壁的产囊细 胞发育而来。产囊细胞的双核经核 配、一次有丝分裂、产生隔膜而分
为上、下两细胞,上部细胞经减数
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壁伸长形成 子囊,下部细胞核消失成为足细胞 或柄细胞。也有少数直接由双核菌 丝顶端细胞发育为子囊。子囊孢子8
个,圆形,单胞
• 该菌为植物专性寄生菌。以芽孢子在植物芽鳞越冬, 有的可以菌丝在枝条上越冬。主要危害蔷薇科和葇 荑花序的植物,引起瘤凸、缩叶、袋果和丛枝等畸 形症状,后期病部出现白色粉层即子实层。寄主范 围为分种的主要依据,常见病害有桃树缩叶病、李 袋果病、樱桃丛枝病、梨叶泡病、杨叶肿病等。 T. deformans (畸形外囊菌)引起桃缩叶病。 T. mume (梅外囊菌)引起梅、杏缩叶病。 T. pruni (李外囊菌)引起李囊果病。 T. cerasi (樱外囊菌)引起樱桃丛枝病。
4.有性生殖
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1)质配方式 主要是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接触交配,另外,还 有配子囊直接结合、授精作用和体细胞结合。
雄器和产囊体接触交配
(2)子囊与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营养体(N) 雄器(N) + 产囊体(N)
产囊丝(N+N) 幼子囊
产囊丝钩(N+N)
双核分裂
子囊母细胞
核配(2N)
• 子囊果: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 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 子囊果的类型:包被没有固定孔口的闭囊壳,包 被有固定孔口的子囊壳,包被开口呈盘状的子囊 盘,包被为子座组织的子囊座。
闭囊壳
子囊壳
子囊盘
子囊座
(6)不孕丝状体:在子囊果内除了子囊外,还包含有一至几 种不孕丝状体: ①侧丝:一种从子囊果基部向上生长,夹生于子囊之间,顶端 游离的丝状体。通常无隔、不分枝,吸水膨胀,有助于子囊孢 子于释放。有一些盘菌的侧丝在子囊上方相互融合形成紧密的 菌丝层,称为囊层被。 ②顶侧丝:一种从子囊壳中心的顶部向下生长,顶端游离的丝 状体,穿插在子囊之间。
共同特征是有性生殖形成子囊 (ascus)和子囊孢子(ascospore) 。
2.营养体
大多数为发达、有隔、单倍、单核的菌丝体,少数 仅为单细胞(如酵母菌)。个别为双核、多核或二倍 体。很多可以形成子座、菌核等菌组织体。壁以几丁 质为主。
3.无性繁殖 非常发达,绝大多数在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 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圆形、卵形、棒 形、丝状、镰刀形、蜡肠形,单孢、双孢、多孢)、 颜色(有或无色)及着生方式(散生、丛生、束生、子 痤生、盘生和器生等)各不相同。 少数通过裂殖、芽殖或断裂的方式形成芽孢子、 粉孢子和厚垣孢子。 多数属于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Protomycetales) 、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外囊 菌目(Taphrinales) 3个目。与植病有关的仅外囊菌目, 其中只有一个外囊菌属(Taphrina)。
外囊菌属(Taphrina)
子囊长圆筒形,平行排列在寄主表面,不形成子囊果。
•营养体均为双核菌丝体。在寄主的
子囊的类型:
• 原壁子囊(prototunicate):具有一层很薄的囊膜,子囊孢子 通过囊壁的破裂或消解释放。
• 单壁子囊(unitunicate):囊膜单层,子囊孢子通过囊顶部 小孔、狭缝或囊盖而主动释放。
双壁子囊(bitunicate ):囊壁双层, 外层称为子囊外壁,内层称为子囊 内壁。释放孢子时外壁因无弹弹性 而保持原位,内壁因有较大的弹性 而常超出外壁顶端。
二、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有性繁殖:不形成子囊果,子囊裸生。子囊直接由
合子或菌丝细胞直接产生,单层壁,无孔口,以壁 胀裂或消解方式释放子囊孢子。
•营养体 : 菌体结构简单,单细胞或不发达的菌丝体。 •无性繁殖:裂殖或芽殖产生芽孢子、粉孢子等。 •分 类 : 根 据 子 囊 等 特 点 , 该 纲 分 原 囊 菌 目
子囊着生有单生、散生、丛生或层生(子实层)。大 多着生子囊果内,少数裸生(半子囊菌)。
子囊单生
子囊散生
子囊层生
(4)子囊孢子(ascospore):
• 形态多种多样,圆形、椭圆形、丝状,单胞、双胞、 多胞,无色或有色。 • 在子囊内排列有散生、单列、双列、并列、螺旋形。
子囊孢子形态
子囊孢子排列
(5)子囊果(ascocarp)
• ③拟侧丝:形成在子囊座性质的子囊果中,自子囊座中 心顶部向下生长,与基部细胞融合,顶端不是游离的。 • ④类似拟侧丝:指子囊在子囊座中发育形成子囊腔时, 子座组织在子囊间残留下的幕状残留物。 • ⑤缘丝:子囊壳孔口或子囊座溶口内侧周围的毛发状丝 状体,引到子囊或子囊孢子释放。 • ⑥拟缘丝:指沿着全部子囊果内壁生长的侧生缘丝。这 些丝状体有的在子囊形成后消解,有的仍然保存。
5.分类 主要依据有性阶段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类 型、子囊的特点等,将子囊菌门分6个纲: •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不整囊菌纲:闭囊壳,子囊散生,子囊孢子成熟 后子囊壁消解 •核菌纲:子囊生在有孔口子囊壳内或整齐排列在无 空口的闭囊壳基部 •腔菌纲:子囊座,子囊双层壁 •盘菌纲:子囊盘 •虫囊菌纲:子囊壳,无菌丝体,均为节肢动物的外 寄生菌。
细胞间隙扩展,但不产生吸器,这在 子囊菌中很独特。双核菌丝体可由子 囊孢子或芽孢子配合产生,也可由子 囊孢子或芽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之际, 单倍体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 个核,然后双核并裂并产生隔膜发育 形成。
•无性繁殖为子囊孢子芽殖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芽
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可以继 续芽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直接在寄主表面产生子囊。
第四节 子囊菌门
一、一般特点 1.生态
真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真菌的1/3,32,000种。 分布广泛,陆生,腐生、寄生和共生。腐生的,可引起木材、 食品、皮革的霉烂以及动植物残体的分解,用于生产抗生素 (青霉素)、有机酸、维生素和酿造工业,有的是食用菌(如 羊肚菌块菌)。少数共生的,和藻类形成地衣。寄生的,少数 可寄生人、家禽和昆虫,许多寄生植物,引起腐烂、白粉、斑 点、炭疽、溃疡等症状。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子囊孢子(N)
雄器 antheridium 产囊体 ascogonium 产囊丝 ascogonoushypha
子囊钩 ascus hook croziers
子囊菌有性繁殖过程
(3)子囊(ascus) 子囊形态有圆形、椭圆形或棒状。
子囊壁单层壁、双层壁,囊壁成熟后溶解 或不溶,子囊顶有孔口或无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