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的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被子植物生活史

无性世代从受精卵经一系列发育, 成花粉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细胞 核染色体数目为双倍,经历的时间 很长。 世代交替;有性世代和无性世 代在生活史中交替出现:世代交替 关键在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特点:双受 精,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寄生孢 子体上。
无性世代从受精卵经一系列发育成花粉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细胞核染色体数目为双倍经历的时孢子体和单性的配子体两 个世代,孢子体发达,配子体不发达。
被子植物生活史:从种子萌发到产 生下一代种子的生命历程,经历两 个基本阶段(两个世代):无性世 代(孢子体世代)和有性世代(配 子体世代)。 有性世代经过沽减数分裂后由 单核花粉粒经过一系列发育,形成 2-3细胞的花粉粒;由单核胚囊经过 一系列的发育,成8核的胚囊,细 胞核染色体为单倍,经历时间较短。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课件

02
双受精程
配子形成
配子形成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花粉)和雌 配子(胚囊)分别由花药和胚珠 发育而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细胞经历了减数分裂,染色体数
目减半。
花粉发育
花粉由花药中的小孢子母细胞经 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花 粉粒。花粉粒进一步发育成熟,
形成具有生殖功能的雄配子。
胚囊发育
胚珠中的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 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其中三个 退化,一个发育成为雌配子体, 即胚囊。胚囊中包含卵细胞、极
核和助细胞等结构。
受精前的准 备
花粉传播
花粉通过风、昆虫等媒介传播至雌蕊 的柱头上。在传播过程中,花粉可以 保持活性,等待与柱头接触。
识别与结合
花粉管生长
花粉管从花粉粒中延伸出来,穿过柱 头、花柱,最终到达胚珠的胚囊中。 在此过程中,花粉管内的物质为受精 准备好了条件。
花粉落在柱头上后,通过识别机制与 雌蕊的识别蛋白结合。结合后的花粉 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保证繁殖的稳定性
双受精作用可以保证植物繁殖的稳定性,使得后代遗传上更 加稳定。
对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促进植物进化
双受精作用在植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植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增强植物适应性
双受精作用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植物的适应性。
04
双受精作用的例
豌豆的双受精作用
总结词
豌豆是典型的被子植物,其双受精作用过程具有代表性。
03
双受精作用的意
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双受精作用使得胚乳能够提供充足的 营养给胚,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 育。
维持植物的代谢平衡
双受精作用使得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 分配更加合理,维持植物的代谢平衡。
被子植物的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被子植物的减数分裂和双受精被子植物花粉粒的形成被子植物的花粉粒是由花粉囊里的小孢子母细胞(也叫做花粉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每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叫做小孢子。
每个小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小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初始形成的4个小孢子排列在一起,以后相互分离,形成4个单核的花粉粒。
单枝花粉粒形成不久,便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另一个是生殖细胞。
营养细胞一般比生殖细胞大,而且里面贮存有营养物质。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接着又进行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子,这样,成熟的花粉粒中就有3个细胞。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分裂,是在花粉管中进行的,因此,成熟的花粉粒中只有两个细胞。
被子植物胚囊的形成被子植物的胚囊是由胚珠内的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都叫做大孢子,每个大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大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这4个细胞排成一纵行,其中靠近珠孔的3个细胞退化,里面的1个细胞发育成为早期的胚囊。
早期的胚囊不断地从周围的组织中吸收养料,体积增大,细胞核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但是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就进行细胞质分裂,因此,就形成了具有8个细胞核的胚囊。
开始时,这8个细胞核分别位于胚囊的两端,每端各4个。
接着,每端各有1个细胞核移到胚囊的中央,这就是极核。
靠近珠孔端的3个细胞核发育成3个细胞,也就是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
另一端的3个细胞核也发育成3个细胞,叫做反足细胞。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不同于裸子植物。
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然后穿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到达胚囊。
花粉管进入胚囊一旦接触助细胞,其末端就破裂,管内的内含物,包括营养核和两个精子一起进入胚囊,接着营养核解体,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融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这是被子植物新特有的现象。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课件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2
结果展示
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包括花粉发育 情况、雌蕊的受精情况等。可以使用图片和图表 等形式展示结果。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 的差异,并使用表格和图表等形式呈现数据。
3
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双受精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 素,并探讨其对被子植物繁殖的意义。
胚乳提供营养
极核与精核结合形成的胚乳,为胚胎 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03 精子与卵细胞的特点
精子的特点
精子体积较小,通常 只有卵细胞的1/20, 但数量众多。
精子头部含有细胞核 ,携带一半的遗传物 质。
精子具有鞭毛,能够 自由游动,寻找合适 的卵细胞。
卵细胞的特点
卵细胞是单倍体细胞,体积较 大,是精子体积的几十倍。
。
对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
双受精作用使得被子植物在遗传、生理和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多样 性,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
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 确保生物圈的正常运转。
提供生态服务
植物多样性在提供食物、栖息地、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 用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双受精作用概述 • 双受精过程 • 精子与卵细胞的特点 • 双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 双受精作用的实验研究
01 双受精作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双受精作用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 子(花粉中的精子)与雌配子( 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形 成合子的过程。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植物的生活周期花粉中的花粉母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的孢子(这就是雄配子体的开始),每一个孢子又发生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单倍的细胞,一个叫营养细胞(vegetative cell),或称花粉管细胞,一个叫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这两个细胞组成花粉粒(pollen grain),花粉粒外面有壁。
从花药中释放出来的就是花粉粒。
另一方面是雌配子体(即胚囊,embryo sac)的形成,这一过程发生在胚珠中。
一朵花的子房中一般有一个或多个胚珠。
正在发育的胚珠中有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周围有许多个小的细胞保护着它。
这个大孢子母细胞膨大并发生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的孢子。
这4个孢子通常只有1个存活,长大并发生有丝分裂,产生一个多细胞的结构称为胚囊,其余3个孢子都退化。
孢子体产生的胚囊中,有一个大的、具有两个单倍体核的中央细胞。
胚囊中另外还有几个细胞,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卵细胞。
受精作用的第一步是传粉(pollination),即花粉粒由于风或者昆虫等作用落在柱头上并在其上萌发,营养细胞质从花粉壁的薄弱区域(萌发孔)突出形成花粉管并穿入柱头。
随后,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细胞质和核进入生长中的花粉管,处于其前端。
花粉管在花柱中延伸到子房。
同时生殖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产生两个精子。
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它从珠孔进入胚囊,将两个精子都释放出来。
一个精子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则与胚囊中大的中央细胞的极核结合形成三倍(3n)的细胞,即胚乳母细胞(受精极核)。
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作用(double fertilization)补充资料:被子植物卵细胞、精子的形成过程。
被子植物双受精名词解释

被子植物双受精名词解释
1、被子植物有双受精现象:一个精子与卵结合形成合子,一个精子与雌配子体的两个核结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后形成受精后贮藏组织)。
裸子植物的豚到,来自雌配子体的部分组织。
被子植物的胚珠于受精后增大到成熟种子的大小,而裸子植物的胚珠于受精前即已增大到成熟种子的大小
2、双受精(doublefertilization) 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 融合形成初生豚乳核的现象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豚,初生豚乳核发育成豚乳。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二、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花粉管里的两个精子分别与胚囊里的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的过程,叫做双受精。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经过开花、传粉,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在柱头分泌物的刺激下,花粉即开始萌发。
这时,花粉粒的内壁自萌发孔突出并逐渐伸长,形成花粉管。
花粉管穿入柱头,沿花柱向胚珠方向生长。
在生长过程中,花粉粒内的物质也全部移入花粉管顶端。
有3个细胞的花粉粒(1个营养细胞和2个精子)都进入花粉管,有2个细胞的花粉粒,生殖细胞进入花粉管后,立即分裂成两个精子。
花粉管通过花柱,到达胚珠以后,从珠孔伸进珠心的胚囊,这时,花粉管的前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为受精卵(2n);一个精子与极核(2n)融合为受精极核(3n),完成双受精,进入新个体发育阶段。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有丝分裂雌蕊:胚珠中胚囊母细胞(2N)————→大孢子—————→胚囊(N)[卵细胞(1个)、助细胞(2个)(退化消失)、反足细胞(3个)(退化消失)、极核(2个)]珠被(2N)————————————————→种皮(2N)胚珠→卵细胞(N)+精子(N)—→受精卵(2N)————→胚(2N)极核(N,2个)+精子(N)—→受精极核(3N)—→胚乳(3N)请解释:1.大孢子分裂成胚囊为何要经历3次有丝分裂?2.何为助细胞与反足细胞?3.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意义。
1。
大孢子,全称是功能大孢子(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单核胚囊)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即有八个细胞:卵细胞(1个)、助细胞(2个)反足细胞(3个)、极核(2个)3。
一方面,通过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了一个二倍体的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一代的植物体,恢复了各种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并且将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双重遗传性的合子,即加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为合子发育为新一代植株可能出现某些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由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成三倍体的胚乳,同样兼有父母本的遗传性,作为新一代的植物胚期的养料,可以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被子植物双受精

被子植物双受精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高等植物的生殖细胞不就是早已分化好了的 , 而就是到个体发育成熟时才从体细胞中分化形成的。
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全过程都就是在花器里进行的 , 包括减数分裂 , 受精与产生种子。
1 、被子植物的雄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 雄蕊的花药中分化出孢原细胞 (archesporial cells), 再分化为花粉母细胞 (2n), 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 , 再进一步发育成 4 个单核花粉粒。
单核花粉粒经过一次有丝分裂 , 形成营养细胞与生殖细胞 ; 生殖细胞再经一次有丝分裂 ,才形成为一个成熟的花粉粒 , 其中包括两个精细胞 (n) 与一个营养核。
这样一个成熟花粉粒在植物学上称为雄配子体。
2 、被子植物雌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 雌蕊子房里着生胚珠 ,在胚珠的珠心里分化出大孢子母细胞(2n), 由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 ,形成直线排列的 4 个大孢子 (n), 靠近珠孔方向的三个退化解体 , 只有远离珠孔的那一个继续发育 , 成为胚囊。
发育的方式就是细胞核经过连续的三次有丝分裂 , 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 , 形成雌配子体。
胚囊继续发育 ,体积逐渐增大 , 侵蚀四周的珠心细胞 ,直到占据胚珠中央的大部分。
8核胚囊 , 每端 4个核,以后两端各有一个核移向中央 , 叫做极核。
在有的物种中这两个核融合成中央细胞。
近珠孔的三个核形成三个细胞 , 一个卵与两个助细胞。
另一被子植物双受精端的 3 个核形成三个反足细胞。
在有些植物中 , 反足细胞可分裂为多个细胞 ,如水稻 ,小麦。
受精植物在受精前有一个授粉的过程。
成熟的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授粉。
授粉又有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之分。
自花授粉就是指同一朵花中雄蕊中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如大麦, 小麦,水稻,大豆,豌豆, 芝麻等作物都就是自花授粉的。
严格自花授粉的一定就是两性花 ,即雌雄同花 ,但就是 ,两性花的植物不一定都就是自花授粉的 , 而更多就是的异花授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子植物的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被子植物花粉粒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花粉粒是由花粉囊里的小孢子母细胞(也叫做花粉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每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叫做小孢子。
每个小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小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初始形成的4个小孢子排列在一起,以后相互分离,形成4个单核的花粉粒。
单枝花粉粒形成不久,便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另一个是生殖细胞。
营养细胞一般比生殖细胞大,而且里面贮存有营养物质。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接着又进行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子,这样,成熟的花粉粒中就有3个细胞。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分裂,是在花粉管中进行的,因此,成熟的花粉粒中只有两个细胞。
被子植物胚囊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胚囊是由胚珠内的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都叫做大孢子,每个大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大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这4个细胞排成一纵行,其中靠近珠孔的3个细胞退化,里面的1个细胞发育成为早期的胚囊。
早期的胚囊不断地从周围的组织中吸收养料,体积增大,细胞核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但是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就进行细胞质分裂,因此,就形成了具有8个细胞核的胚囊。
开始时,这8个细胞核分别位于胚囊的两端,每端各4个。
接着,每端各有1个细胞核移到胚囊的中央,这就是极核。
靠近珠孔端的3个细胞核发育成3个细胞,也就是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
另一端的3个细胞核也发育成3个细胞,叫做反足细胞。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不同于裸子植物。
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然后穿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到达胚囊。
花粉管进入胚囊一旦接触助细胞,其末端就破裂,管内的内含物,包括营养核和两个精子一起进入胚囊,接着营养核解体,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融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这是被子植物新特有的现象。
受精以后,整个胚珠发育为种子。
种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胚、胚乳和种皮。
胚和胚乳是双受精的产物,而种皮不是受精的产物,而是母体组织的一部分。
双子叶植物的种皮由胚珠的珠被发育而来,单子叶植物中禾本科的种子称为颖果,颖果上的种皮常与果皮合生而不易区分。
总之,不论是种皮还是果皮都是母本花朵的营养组织,与双受精无关。
胚、胚乳和种皮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3n和2n。
胚和胚乳的遗传组成是雌雄配子结合的产物,而种皮或是果皮是母体组织的一部分,在遗传学上,种皮与胚、胚乳不属于同一个世代,因而种子是不同世代组织的嵌合体。
而这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被子植物花粒的形成、被子植物胚囊的形成、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一、被子植物花粉粒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花粉粒是由花粉囊里的小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假设小孢子母细胞的基因型为Rr,每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叫做小孢子。
则这4个小孢子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每个小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小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最初形成的4个小孢子排列在一起,以后相互分离,形成4个单核的花粉粒。
单核花粉粒形成不久,便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另一个是生殖细胞。
营养细胞一般比生殖细胞大,而且里面贮存有营养物质。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接着又进行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子,这样,成熟的花粉粒中就有3个细胞。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分裂,是在花粉管中进行的,因此,成熟的花粉粒中只有两个细胞。
由于单核花粉粒进行了2次有丝分裂,所以在花粉粒中形成的2个精子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二、被子植物胚囊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胚囊是由胚珠内的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都叫做大孢子,每个大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大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这4个细胞排成一纵行,其中靠近珠孔的3个细胞退化,里面的1个细胞发育成为早期的胚囊。
早期的胚囊不断地从周围的组织中吸收养料,体积增大,细胞核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但是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就进行细胞质分裂,因此,就形成了具有8个细胞核的胚囊。
开始时,这8个细胞核分别位于胚囊的两端,每端各4个。
接着,每端各有1个细胞核移到胚囊的中央,这就是极核。
靠近珠孔端的3个细胞核发育成3个细胞,也就是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
另一端的3个细胞核也发育成3个细胞,叫做反足细胞。
三、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1、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
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被柱头分泌的粘液所粘住,首先向周围吸取水分,吸水后的花粉粒呼吸作用迅
速增强,聚核糖体数量增多,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显著地提高。
同时,花粉粒因吸水而增大体积,高尔基体也加强活跃,产生很多大形小泡,带着多种酶和造壁物质,循着细胞质向前流动的方向,释放出小泡,参与花粉管壁的建成。
吸水的花粉粒营养细胞的液泡化增强,细胞内部物质增多,细胞的内压增加,这就迫使花粉粒的内壁向着一个(或几个)萌发孔突出,形成花粉管。
2、双受精过程
花粉管经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然后穿过珠孔,进而伸向胚囊。
在珠心组织较薄的胚珠里,花粉管可以立即进入胚囊,但在珠心较厚的胚珠里,花粉管需先通过厚实的珠心组织,才能进入胚囊。
花粉管进入胚囊后,管的末端即行破裂,将精子及其他内容物注入胚囊。
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后,接着发生精子和卵细胞以及精子和2极核的融合。
2精子中1个和卵融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为胚。
另1个精子和2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为胚乳。
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称为双受精。
胚囊中的2个助细胞和3个反足细胞分别起什么作用呢?据多方研究,认为助细胞在受精过程中能分沁某些物质诱导花粉管进入胚囊,同时还可能分泌某些酶物质,使进入胚囊的花粉管末端溶解,促进精子和其他内含物质注入胚囊。
此外,助细胞还能吸收、贮藏和转运珠心组织的物质进入胚囊。
助细胞的寿命通常较短,一般在受精作用完成后就破坏。
反足细胞的功能是将母体的营养物质运转到胚囊。
其寿命通常短暂,往往胚囊成熟时,即消失或仅留残迹,但也有存在时间较长的,如禾本科植物。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使2个单倍体的雌、雄配子融合在一起,成为1个二倍体的合子,恢复了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其次,双受精在传递亲本遗传性,加强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方面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
精、卵融合就把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形成具双重遗传性的合子。
由于配子间的相互同化,形成的后代,就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变异。
由受精的极核发展成的胚乳是三倍体的,同样兼有父、母本的遗传特性,作为新生一代胚期的养料,可以为巩固和发展这一特点提供物质条件。
所以,双受精在植物界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最进化、高级的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