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_1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阅读欣赏诗歌“知人论世”的原则;3.背诵并默写古诗,培养学生学会对人生、对社会进行深度关注和睿智思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在这漫漫长河之中,唐诗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诗中的一首——《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学生齐答)。

二、诗人简介及创作背景陈子昂,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背景链接: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三、整体感知(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节奏、重音及情感的变化,之后再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配乐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交流点拨】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诗歌解读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_1

古代诗歌教学——《黄鹤楼》《登幽州台歌》安庆市第十六中学韩艺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

2、品味诗句,初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初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读法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寻踪觅影,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登高的古诗句。

2、教师朗读,学生寻觅这些诗句的共同点。

二、通读诗歌,音准节清1、出示崔颢《黄鹤楼》,学生自由读。

2、请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字音、节奏。

三、品读诗歌,绘景悟情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诗人来到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朗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画面。

3、已而夕阳在山、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感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4、出示崔颢的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愁”不仅是乡愁,还是人生不得意之愁。

5、教师讲解“知人论世”。

四、学以致用,自学新诗1、通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变形比读,感知诗歌情感。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3、知人论世,学生阅读背景资料,理解“独”中蕴含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查找资料,预习《望岳》、《登飞来峰》。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登幽州台歌
读通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文本探究】
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将这五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改写为小散文。

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应将背诵古诗和理解诗歌诗意放在第一位。

只有读通了诗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旨。

所以我采用了一起背诵古诗的小组比赛的形式,效果十分不错。




书。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教学难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赋诗一首:书声朗朗伴春风,满室生辉迎宾朋,共泛轻舟赴诗海,悲欢离合总关情。

我这是触景生情,人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往往会触动内心的某种情感。

比如在异乡时,抬头望见明月当空,就会产生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百川归海,再不复返,就会感慨时光流逝,要珍惜少年时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看到慈母为远行的游子临行前密密缝衣,感恩回报之情油然而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新触景生情之作——《登幽州台歌》二、初读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 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试着读出拖音。

读出情感,失落、孤独、悲伤诗人是何人,又因何事而孤独悲伤呢。

三、学生展示所搜集整理的资料。

1、(1)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主张“诗言志”。

其诗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被誉为“诗骨”。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有《陈伯玉集》传世。

(2)白居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一句话概括:有才学的人。

这么有才学的人事业会不会一帆风顺呢?2、写作背景: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升至右拾遗。

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6岁时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对边防颇有些远见,但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被降职处分。

诗人接连受挫,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此诗。

一句话概括:屡遭挫折一个有才学却不被重用,屡遭挫折之人登上幽州台,就伤心落泪,幽州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3、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5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5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②了解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诗歌体裁导入明确:本诗是歌行体,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初步感知1从字里行间读情感,梳理诗歌意思明确:孤独悲伤2、结合注释,谈谈读出什么情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间上的前后,人生短暂之感3、听朗读录音4、朗诵训练5、配乐朗诵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总结1、诗歌大意: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案_1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案_1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赏析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使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一、《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诵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 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实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2.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面对历史长河的孤独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特别是 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幽州”是哪里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2. 介绍作者陈子昂,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说出初步感受)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句含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无法遇到能理解自己的明君。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2. 讨论: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和悲愤?(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诵读诗歌,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静夜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比较,探讨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心态和表达方式。

2. 情境模拟:假设你是陈子昂,你会如何向你的朋友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登幽州台歌》。

2. 以 孤独”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共鸣的形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3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3

登幽州台歌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由崔颢的《登黄鹤楼》引出课题。

2.题解《登幽州台歌》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读出音乐美
1、读出韵味和节奏。

2、前两句节奏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孤独与哀伤之情。

三、再现形象美。

1.如何理解“独”?
2.如何理解“怆不过涕下”?
3.想象诗歌中的人、物。

4. 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体会情感美:
1. 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能够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二、教学目标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三、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全体学生回答)1.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了解作品《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3.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登幽州台歌)(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先听朗读再细读全诗,借助词典,掌握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学生评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前两句的意思是:(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你展开了哪些想象?(孤寂苦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在同学间交流。

(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全诗,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悲切缓慢的语气)3.情感朗读,赛读(分男女组)。

男:前不见古人,女:后不见来者。

男:念天地之悠悠,女:独怆不过涕下。

4.齐读。

(三)词语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4、涕(tì):指眼泪。

三、再读古诗,赏析内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时间角度(前、后)。

(板书:前、后)“古人”指谁?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谁?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板书:寂寞苦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空间角度(天、地)。

(板书:悠悠)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不过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板书:怆然)再次集体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5.艺术特色: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

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四.拓展延伸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二)燕昭王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为君主。

阪(bǎn):一作“馆”。

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五.小结1.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水平。

古诗文的学法学法:a.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的?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2.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仅仅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六、作业布置1.默写《登幽州台歌》;2.课外阅读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3.预习杜甫的《望岳》;4.完成同步练习。

七、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后(寂寞苦闷)悠悠怆然八、教学反思本诗是唐代陈子昂的名篇,诗文很短,然意境高远,含义深广。

在教习本诗过程中,即使我准备充分,但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一、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人文底蕴的肤浅,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

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于是不得不在讲课过程中重作补充,但本课讲授过程缺乏流畅感。

二、可能也正是因为前面原因,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为此我只能布置写本诗心得的作业,通过此行加以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