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式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在近几十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1. 坚守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中国人民奠定了精神支柱。
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价值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2. 平衡现代化与民族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平衡现代化的进程与民族特色的保护。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保持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关注。
中国人民继承传统文化,保留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价值观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
3. 汲取国际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汲取国际经验,学习他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将其融入到本国的现代化过程中。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以及社会制度。
同时,中国也注重保留自身特色,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发展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1. 教育与价值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教育体系的发展,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学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2. 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创新科技的应用和产业的升级。
在科技领域,中国注重自主创新,并吸收并借鉴他国的成果,将其应用到本土产业中。
3. 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

d i1. 6 /i n1 7- 9 8 0 2 9 0 7 o:03 9js . 15 1. 1. — 0 9 .s 6 2 0
对 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的关 系问题 , 些 有 人往往 片面地注重传统与现代相对抗的方面 。 在教育改革 中 多是以现代否定传统而放弃反映民族特色 的传统 。 忽视 了传 统 与现代之间互补互动而必须整合这个重要方面 。 目前 . 继 承 优秀教育 传统 .为建立有 中国特色 的现代 化教育 体系 服
周 猛
(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 江苏宿迁 2 30 ) 2 80
【 要】面向2 世纪的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寻根, 摘 1 教育现代化应牢牢地扎根于本民族的环境中。 具有 50 年悠久 00
文明史的 中国, 在教育方面有着优 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 , 有以孔子为代表 的不 同时代 和不同风格的大教 育家, 在我 国 向教育现代化 大步迈进的过程 中, 我们应继承和 弘扬优秀的教育传统 , 推动教 育现代化健康稳步发展 。
产 。” 中国是一个具有 5o 年悠久文明 的古 国, 00 在亚非 四大
文 明古 国中 , 只有 中华文 明生生不息地延续 至今 , 间在教 其 育 方面有着 优 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 , 以孔 子为代表 的不 有
同时代和不 同风格 的大教育家 , 国古代 教育 , 中 在世 界古代 教育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自鸦 片战争的炮声 轰开 清王朝封
我 国古代孔子儒 家学 说的精华 ,又紧密结合 中国的国情 . 创 造性地提 出了 自己的教育理论 。( ) 2 在评述新学 制草案时 陶
方面, 继承 孔子“ 有教无类 ” 育思想 , 以推 动全 民教育 的 教 可 普及 , 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与孔子 同时代的老子 , 其教育思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应用。
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教育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教育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支撑。
其中孔子、老子、荀子、庄子等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深入了解和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还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发展理解,这也是传统文化思想所强调的。
例如,孔子提倡的“以人为本”,其实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的人格发展。
传统文化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应用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相结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
传统文化思想应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例如礼仪、道德伦理、忠诚、孝道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教育课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历史课程中,切实地将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学课程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来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理科课程中,可以引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各种文化活动从方方面面突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例如,通过书法比赛,让学生在锤炼写字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举办古装秀,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组织茶道活动,让学生品味中国传统文化饮食的精髓。
这种方式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主动了解和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精华。
四、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结晶,而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既有冲突与矛盾,也有融合与共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经典著作、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观。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倡导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和谐共处。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饮食等方面,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为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但也带来了商业化、功利主义和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改变。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不同层次的复兴,但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已经大打折扣,许多年轻人甚至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
此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然而,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传承和融合。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学校普遍增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此外,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例如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传统建筑和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推广。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提高生态意识。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浅谈从教育变革的历程中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浅谈从教育变革的历程中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论文关键词:教育变革历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现代化发展论文摘要:回顾历史中的每一次教育变革,几乎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都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有关。
每一次的变革,都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冲击中进行文化的继承或者再创造,继而形成能够代表其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成为后来教育发展的新的文化基础,从而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世纪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其间有疾风骤雨般的突变,也有和风细雨般的渐变。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和教育吸纳了具有每一个时代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加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语文教育是最能代表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一个民族所有文化的变迁都能从这里看到它发展的轨迹。
一、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现代化启始于这两次的教育变革。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他们虽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力图改变我国旧的教育制度,却仍惮于彻底抛弃传统的文化教育,于是提出了这一教育主张,试图以它调和西方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使得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彻底走向崩溃。
这两次运动,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制度,开启了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触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
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废除了统一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且颁布了“壬寅学制”和之后的“癸卯学制”。
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后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中有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这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选学的内容,《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小学堂每日读经书一小时,挑背浅解一小时,每周计读经小时;中学堂每周读经小时,挑背讲解小时,计小时。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中国的教育历史可追溯至古代,而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则更为显著。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的转变,从教育政策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一、教育传统与现代化转型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传统文化重视儒家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以考试、挑选优秀人才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也随着西方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彻底地改变了。
1819年,万历四十七年生父母离世,他由姥爷接到另一所家塾中读书,如同他的父母一样把百千卷书都读遍了。
然而,万历最终选择了继续深造西方科学技术,1839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
19世纪中期,中国遭遇了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冲击引发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新思考。
同时,北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教育现代化政策,构建了一套强制性、普及性、参与性的教育体系,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建设各种学校和大学。
新式教育模式以技术教育、思想启蒙、自主学习为核心,深受国内外儒家学者的批评。
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模式逐渐与儒家传统分离,向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转变。
二、近现代教育政策的变革从清朝到民国,中国的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变。
清朝封建思想的残余导致教育多由家庭、家塾、私塾和寺院为主,而官方实行了非学制教育、科举制度、官学教育、军校教育等,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倡导者推动了教育政策的改善,世界性大变局的冲击使得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不仅对中华文化及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开始形成了新的民族教育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大批民族教育机构崛起,为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基础。
1992年以后,教育体制改革迎来了新机遇。
改革以完善并更新“9+3”学制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补充了孩子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验,加大了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此后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作为建设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课、特长课、兴趣课的培养协调发展,门类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一、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是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互动关系。
传统文化在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2、传统文化是教育现代化最根源的源泉,它为现代化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潜力,为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和思想上的沃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要和可能的途径。
3、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可以互相促进,形成巧妙的融合。
面对传统文明的振兴,现代教育可以诠释传统价值,从而让古老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从而可以有效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1、使教育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教育标准及标准要求办学,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2、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运用传统文化里的精髓精华,让学生从道德修养、文明素养等方面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3、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尽量呈现出来,提升教育内容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从而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人群,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4、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加强资源开发和加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影响和发挥。
5、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努力共同探索一种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使文化与教育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模式,更好地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
总之,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是前者与后者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复杂互动关系,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且独特的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发展出方法和途径,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的联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重要依据。
其中,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中国的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制度。
但是,在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关系和影响又是怎样的呢?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的联系往往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教育制度一方面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要贴近当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活实际。
换句话说,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制度则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1. 教育思想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思考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之道”和“君子之道”等思想,不仅成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了教育思想的源头。
2. 教材内容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优良的思想道德理念也贯穿在教育过程的各方各面。
有些学科的教材中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而且还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以此深化学生的思考和认识。
3. 应试教育的衍变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考试制度的改革,注重能力的培养、弱化机械性的记忆和应试技巧,这都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应试教育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除了联系的相互依存关系之外,传统文化也会对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为,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和基础维度与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 教育目标的转变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除了使学生具有现代化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想所能提供的思路和途径。
2. 知识结构的变化传统文化仅能为基础教育提供基本素养和人文素养,对于课程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来说,传统文化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出题:中国传统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补充了解教育现代化的相关资料)第一章中国教育传统的成因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社会形态,是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形成和发展1、劳动人民的教育与统治阶级教育的分离劳动人民的教育在生产和生活多长中进行。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都是教授统治阶级弟子,习武、习礼、书写)早期学习教育的官方垄断性和贵族性。
2、贵族教育向士人教育转轨士阶层的出现及“养士”教育的形成。
私学的产生与教育价值观的演变(西周前学在官府,教育价值观是上层化、贵族化。
春秋战国私学产生后,是“有教无类”)。
中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基本形成。
(儒墨两家思想与道、法相对。
道家“绝学无忧”法家“以法为教”)先秦儒家奠定的教育思想传统,包括:教育为治国之本;道德修养为首位;注重道德情感和一支的养成;强调自律,修己治人;学思行的结合;循循善诱;3、教育传统构架的定型官僚政治与“养士”教育的宗旨:西汉正式建立官方教育体制,官学的宗旨在“养士”,为国家培养官员。
者也促成了古代学校教育:招生向平民开放;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待遇保障;学生的学籍是身份证而非学业性的。
独尊儒术及经学成为主体学术对教育方式和学风的影响选士制度对教育的激励和操纵作用: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4、教育传统的发展与檀变各种类型办学的发展选士制度与教育的磨合(王安石“三舍法”由学校选拔人才递升取士,但无法控制徇私舞弊,后又回归科举制)教育传统与宗教性、民族性的碰撞和交融理想的教育观与现实教育的冲突第二章中国教育传统的基本问题一、中国传统宇宙观与教育观1、天道观:唯心主义天道观(汉董仲舒宋明理学王明阳、朱熹)唯物主义(老子、王充)中国文化重人事,轻宗教,并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中国是内陆环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统治和奴隶、封建制统治结合,人伦关系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作用重要。
而且是农业国家,需要和平统一环境,不强调战争和暴力。
而欧洲作为海洋环境,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商业需要占领市场,以战争征服为其政策的基础。
战争和暴力统治必然要求更强烈的精神欺骗和统治,这必然是宗教。
)中国文化重人事,轻宗教,表现了中国人的理性态度和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
中国人对待事物的唯物主义态度,面对世界的现实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推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2、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儒家、道家)、天人分离(荀子)3、人性论:性善论(孔子、孟子)性恶论(荀子)无善无恶论(老子)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之性)王充(善、中、恶)荀悦人性二元论:张载、宋代理学二程、朱熹二、中国传统思维文化与教育1、社会人伦型的知识和思维文化与教育中国传统知识和思维是社会人伦型知识与思维,它是道德理性和道德践行的统一,是政治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统一。
中国儒家重视人事关系,认为求职和探索真理就在于照道德规范行事。
这也使中国哲学表现为社会使用理性的特点,所以缺少独立的科学和科学价值观,这既影响了中国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人历来重“知”的作用,但这主要是德行之知。
是主体通过身心整体的全部功能,包括学思、情意、践行诸方面,对与天道的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
传统教育是体验天道的教育,传统思维教育史知情意一体化的认知结构教育。
2、经世致用、重行轻知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知行观:中国传统学问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和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学。
重应用和实用技艺知识与思维想联系的,是行难知易与重行轻知的传统知识观念与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大部分属于经验知识和现象知识。
思维属于经验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而西方学者不可遏制的追求知识和终极本质。
因此西方科学和教育都重视理论科学和理论思维教育。
中国有知行相即或知行合一的思维传统。
现在既要发展这种传统,又要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和理论思维训练。
要建立两个创新体系:一是以科学院和学术性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体系。
二是,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和技术大学、技术研究机构向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重应用科学和实用工艺,重视知识的直接价值和眼前利益。
精英教育重视理论科学与基础科学,注重知识的学术价值和社会长远利益。
精英和大众教育二者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能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3、古朴的整体思维与教育中国是典型的内陆型农业大国,形成了特有的古朴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
万物相通、大化流行的整体观。
人和万物无不处于生灭循环的过程中,物物相连,息息相关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思维是整体思维,有人概括为有机整体观、辩证发展观、动态平衡观。
偏重于从相互关系和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关系理解,更接近于系统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是否定个体的整体观,它强调一而否认多,它妨碍了分析方法的发展。
4、直觉思维和理性思辨的互渗与教育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直觉体验,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
中国古代不重视形式逻辑,却很强调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重视概念的确定性和抽象性,辩证逻辑重范畴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5、完善的古代辩证法与教育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有两个完整体系,一个在《老子》一书中,一个在《易传》中。
这两个体系都是根据对两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观点来概括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都把发展变化的原则看做关于世界的普遍原则。
6、重继承轻创新的思想传统与教育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教育1、德性主义人性论与教育中国传统人性善论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人性论相比,有长处有欠缺。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有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之分。
近代西方理性主义人性论认为,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理性,这种理性是社会理性或道德理性,人的行为要受社会和理性制约,人要按道德规范行事。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人性论接近中国传统性善论。
但西方理性主义人性论主张民主、平等和自由,反对人性的等级划分。
近代西方自然主义人性论,把人视为和动物一样,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与物发生作用,就会产生快乐和痛苦。
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哭,使人快乐的行为就是善。
这种人性观一般主张人性恶,以追求功利和利益为宗旨,所以称为功利主义。
现代西方人性论是今后论的人性观,认为人和动物一样,进行生存竞争。
2、道义论伦理学与教育中国传统伦理自西周产生,中经孔子倡导,到孟子达到系统化。
它一开始就带政治伦理性质,它的道德主体是以君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其道德对象是广大人民,其要求对人民实行仁政。
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事中国儒家伦理与教育的重要内容。
战国晚期法家集大成韩非倡导自足自立、公平竞争、进取有为的道德价值观。
墨子讲兼相爱、交相利,是属于功利主义道德观的。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3、义务论伦理学与教育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这奠定了伦理道德价值的基础。
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爱或道德伦理,表明中国传统伦理是受宗法等级制度制约的,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关系。
在下者,尽义务多,享受权利少,缺少自由平等。
4、道德本源论与教育中国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人性论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宇宙观,发展出具有不同倾向的两种人性论,以及与之适应的两种德育原则和方法。
在先秦时期,孟轲的“性善论”属于内源论的人性发展论,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发展任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发展人心固有的善端(孟子也持内源论)。
荀子性恶论,是外源论的道德或品德发展理论。
荀子重视教育使人成为善人的作用。
——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调和了孟子性善伦和荀子性恶论,在人性发展和道德修养上既有基于内源论的内省方法,也有外源论的外铄方法。
——宋明理学的朱熹从“性即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改恶迁善”。
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是“居敬穷理”,陆九渊反对朱熹的唯理论,主张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他主张理即是“吾之本心”,把理放在人的心中。
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心”“明其本心”。
四、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美育渊源《诗经》——先秦两汉孔子、孟子。
庄子、——魏晋隋唐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兴盛“盛唐气象”——中晚唐至明中叶的成熟(由汉代的雄健、魏晋的潇洒、唐代的奔放、愈益变得理智成熟甚至老气横秋)——明末至清末传统审美文化与美育特征:1、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概念、范畴的原始古朴性、经验具体性和模糊性2、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思想的神秘性3、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认知的感悟性4、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创造与欣赏的整体性和流动性5、审美文化和美育的审美境界的韵味性与幽雅性。
传统审美文化与美育的基本范畴:分为审美标准、审美方法。
审美标准:中和(中庸、平和)、气韵和神韵、刚与柔、美刺与风骨、识与情、理与趣。
审美心理与方法:意象和意境、写意与传神、文与质、文与道、虚与实、神思与妙悟。
五、中国教育传统思想的基本特点从中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
从整体框架上探讨,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
有的学者从中西教育哲学比较角度上探讨特点: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轻功利、重政务轻自然、重和谐轻竞争、重整体轻个体、重积累轻发现、重趋善轻求真、重综合轻分析。
也可以从:中国教育传统思想的综合观、辩证观、内在观来探讨特点。
第三章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内容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程发展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记以制夷)/冯桂芬/曾国藩(培养向西方学习的人才)/李鸿章/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劝学篇》):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随着创办新教育的开展,洋务派也在批判和改革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戊戌维新时期: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重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主张从蒙养教育抓起《原强》《救亡决论》)/康有为(废八股,兴学校,派遣留学生,设学堂等)/梁启超:设报馆;建学会;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章炳麟/蔡元培(五育: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再加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教育上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两方面:1.在任南京临时革命政府教育总长是,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在任北京大学期间,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思想革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爱国运动,是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结合。
在救亡与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两大之,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