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着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着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着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夏承焘日记中的《白雨斋词话》

夏承焘日记中的《白雨斋词话》

日记往往让我们误会,以为作者下笔之际毫无掩饰,也就最真实地记录了事、人,还有情。

却忽略了毫无掩饰,也常流为毫不在乎、遗漏,甚至错记了不少信息。

《谭献日记》中写到陈廷焯,已经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夏承焘日记》中也不例外。

这就需要一番考订,但有时往往只能靠揣测。

陈廷焯一生僻处泰州,从未进入当时社会的主流,他的名望完全靠身后刊印的一部《白雨斋词话》获得。

这部词话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齐名,被称为近代三大词话。

光绪二十年(1894),陈廷焯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甲午战争那年,由他的父亲陈壬龄亲自删定,几位亲近的朋友、门人协助的《白雨斋词话》八卷本刊印。

但词话刚印出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陈家后人说,很多书当时就堆放在书房白雨斋里,陈廷焯的手稿也在里头。

后来手稿被珍藏起来,那些书似乎没人过问。

我专程去泰州探访陈氏旧居,白雨斋虽然早被别的单位占用,却并未拆除。

我在外边徘徊许久,感慨这位不靠圈子,不靠平台,仅靠著作留名后世的词学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献在四月十九日的日记里记下:丹徒友人李恩绶寄来了《白雨斋词话》。

这一年,谭献不断重读这部词话,誉之为“人间精鉴”(七月廿六日),更一再叹惜“未得接席深谈”(十二月十六日)。

这大概是《白雨斋词话》接受史上首次重要事件,毕竟作为词学家,尤其作为常州派词学家的谭献,地位摆在那里。

但他却把这部词话记录作《白雨轩词话》,始终没有改正过,如此推许,竟连书名也记不准,毫不在乎的态度着实出人意料。

而且十二月十六日那天,把陈廷焯的名字记作“陈丹崖孝廉”,不知何据。

陈廷焯的岳夏承焘日记中的《白雨斋词话》钟 锦父名王丹崖,我怀疑谭献大概是搞错了。

谭献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廿九日的日记里讲到,许增,就是那位以刊刻词集出名的榆园,来信说想刊刻诸家词话,谭献检出四种借给他,其中就有谭献一直那样叫的《白雨轩词话》。

许增这桩事业未就,而《白雨斋词话》一直到一九二七年都没有再印过,逐渐觅之不易。

中国文学批评著作

中国文学批评著作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共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批评论文(含论诗诗)66种,其中先秦5种,两汉4种,魏晋南北朝5种,唐8种,宋10种,金1种,元2种,明9种,清11种,近代11种。

书中按作者时代编次选录,入选各篇,其与文学理论无关部分,采取节录方式,并有注明。

凡入选文字,均兼采各种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出处。

在每篇正文之后,有注释与说明文字。

全书选目精审得体,注释重字词训释,浅易明晰;说明既能阐发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渊源流变,于初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者,最为便利。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包括25 篇。

上编前5篇带有导论性质,后20篇分述各文体特征与流变;下篇25篇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风格与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末篇《序志》为全书序言。

范注以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为底本,参以孙仲容手录顾千里、黄荛圃合校本,谭复堂校本,日本铃木虎雄校勘记和赵万里校唐人残写本,并吸收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等研究成果,进行校勘与注释。

范注不限于疏通文句,凡与理解文本有关的文献,均详细引录,故与各种注本比较,最为详赡。

书前附有铃木虎雄《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的“绪言”和“校勘所用书目”亦便于学者参考。

钟嵘《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及其诗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作者选择从汉到齐梁间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评第,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钟嵘提倡“自然”与“真美”的诗歌理论批评风格。

陈注参照多种版本,进行整理,并作注释,清通简要,便于初学。

书后附录“诗选”,系注者所辑录钟嵘《诗品》论及的作品,尤便于读者检核、参考。

书末缀有注者跋语,对钟嵘选诗、评第略有论及,亦具启发意义。

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探讨诗歌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

郭氏此书以明嘉靖本为底本,参考《诗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订,注释于胡鉴《沧浪诗话注》、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颇多节取,并兼采陶明《诗说杂记》中有关解释沧浪的论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哪些详见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
《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
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
孙玉石《新诗十讲》
(李健吾)《咀华集》
文学理论:
童庆炳《》(第五版,2005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学生用书)
王汶成《文艺学通论》《文艺学新论》
胡亚敏《》
韦勒克《》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理论之后》
卡勒《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辅导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教师用书)
西方文论: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法古斯塔夫·勒庞《》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西蒙娜·波伏娃《》
古代文论:
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张少康《》
刘勰《》
钟嵘《诗品》
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美学:
周宪《美学是什么》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宗白华《》
海德格尔《》
罗素《》
黑格尔《美学》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尼采《》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文献学概论》目录 预览

《文献学概论》目录 预览
■ (其中一卷中华书局影印本已收, 有缺页, 此为全帙)。全计813卷。
■ 《永乐大典》的用途仍是辑佚与校勘。今存本尽管已是残卷, 且仅为全书的一小部分, 但其在法律 、方志、科技、医学、舆地、文学等方面的价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韵府 拾遗》一百二十卷, 清张玉书奉康 熙帝之命编纂

方志, 又称地方志, 是记载某地自然和人文历史与再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同时可以具备查
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的性质。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 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 明清两朝由于政府的提倡, 各地修
志的规模越来越大, 形成了国家、省、府、州、厅、县等多级修志机构。

地方志的种类很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府志、州志和县志, 还有以全国为对象的, 如《元和郡
· 欲了解丛书概况,可参阅上海图书馆编《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
重要的丛书
■ 《儒学警悟》 南宋俞鼎孙等辑 ■ 《百川学海》 南宋左圭辑 ■ 《说郛》、《续说郛》 元陶宗仪编 ■ 《通志堂经解》 纳兰容若等编 ■ 《知不足斋丛书》 清鲍廷博父子刊 ■ 《春在堂全书》 清俞樾撰 ■ 《四部丛刊》 502种, 3100多册, 商务印书馆辑, 极具版本价值
■ 清人还补撰了《春秋会要》、《秦会要》、《三国会要》等。今均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 记载断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还有“会典体”, 是按照职官系列编排的。最早的有《大唐会典》, 其后
有《元典 章》, 清人编《大明会典》、《大清会典》。
地理、方志

我国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 朝代变迁频繁, 行政区划变化显著, 造成古今地名差异
■ 是书以平水韵106韵编排, 以韵系字, 每字之下采词藻典故, 按词条末字入 韵。先排二字词藻, 再排三字、四字词藻。字数相同者则依经、史、子、 集顺序排列。每一词藻下列举出处。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精简版)前言:为精简起见,此文省去书目相关的介绍,直陈书目。

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实验语音学(phonetics)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P.B.邓斯 E.N.平森著曹剑芬任宏谟译《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5、汉语史(下)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导读参考书目: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现代汉语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
1.饮冰室诗话梁启超
2.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
3.蕙風詞話人間詞話(清)況周頤王國維
4.四溟詩話薑齋詩話(明)謝榛(清)王夫之
5.昭昧詹言(清)方东树汪绍楹校点
6.詩品注(南朝梁)鐘嶸
7.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
8.六一詩話欧阳修
白石詩說姜夔
滹南詩話王若虚
9. 带经堂诗话(上下)(清)王士禛著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校点
10. 四六丛话清孙梅校注
11. 杜甫戲为六绝句集解(唐)杜甫
元好问論诗三十首小箋(金)元好问郭绍虞集解·笺释
12. 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清)叶燮
13. 随园诗话(上下)(清)袁枚
14. 诗话总龟(上下)(宋)阮阅
15. 静志居诗话(上下)(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编
16. 词源注张炎
乐府指迷笺释夏承焘沈义父蔡嵩云
17. 词苑丛谈校笺徐釚
18. 诗源辩体许学夷
19. 五代诗话王士禛鄭方坤删补戴鴻森校點
20. 谈龙录赵执信
石洲诗话
21.文則
文章精義南宋陈骙
22. 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吴纳
23. 论文偶记刘大櫆
初月楼古文绪论吴德旋
春觉斋论文林纾
24. 瓯北诗话赵翼
25. 中国中古文学史
论文杂记刘师培
26. 渚山堂词话陈霆
27. 巩溪诗话黄徹
28. 北江诗话洪亮吉
29. 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
30. 文賦集釋陆機著張少康集釋
31. 诗式校注皎然
32. 石遗室诗话陳衍郑朝宗石文英
33.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
34. 诗品集解(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
续诗品注(清)袁枚著郭绍虞辑注
35. 文心雕龙注(上下) 刘勰范文澜注
36. 怀麓堂诗话校释李庆立注解
37. 诗品笺注锺嵘
38. 蒲褐山房诗话新编 (清)王昶
39. 石林诗话校注 (宋)叶梦得撰逯铭昕校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