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复习经典例题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 题(含答案)1. 已知: AB=4, AC=2, D 是 BC 中点, AD 是整数,求ADAB CD延伸 AD 到 E,使 DE=AD,则三角形ADC全等于三角形EBD即 BE=AC=2 在三角形 ABE 中 ,AB-BE<AE<AB+BE即:10-2<2AD<10+2 4<AD<6又 AD 是整数 ,则 AD=512. 已知: D 是 AB 中点,∠ ACB=90°,求证:CD AB2ADC B3.已知: BC=DE,∠ B=∠ E,∠ C=∠ D, F 是 CD中点,求证:∠ 1=∠ 2A21B EC F D证明:连结 BF 和 EF。
由于 BC=ED,CF=DF,∠ BCF=∠ EDF。
因此三角形 BCF 全等于三角形 EDF(边角边 )。
因此 BF=EF,∠ CBF=∠ DEF。
连结 BE。
在三角形BEF 中 ,BF=EF。
因此∠ EBF=∠ BEF。
又由于∠ ABC=∠AED。
因此∠ABE=∠AEB。
因此 AB=AE。
在三角形 ABF 和三角形 AEF中, AB=AE,BF=EF,∠ABF=∠ ABE+∠ EBF=∠ AEB+∠ BEF=∠ AEF。
因此三角形 ABF 和三角形 AEF全等。
因此∠ BAF=∠ EAF (∠ 1=∠ 2)。
A4. 已知:∠ 1=∠ 2, CD=DE, EF//AB,求证: EF=AC 1 2证明:过 E 点,作 EG//AC,交 AD 延伸线于 G 则∠ DEG=∠ DCA,F ∠DGE=∠ 2又∵CD=DE∴ ⊿ADC≌ ⊿ GDE(AAS)∴EG=AC∵ EF//AB∴∠ DFE=∠ 1∵ ∠ 1=∠ 2∴ ∠ DFE=∠ DGE∴ EF=C EG∴ EF=AC DEB5.已知:AD均分∠ BAC,AC=AB+BD,求证:∠B=2∠C ACB D证明:在 AC上截取AD=AD∴ ⊿ AED≌ ⊿ ABD AE=AB,连结(SASED∵ AD)均分∠ BAC∴ ∠∴ ∠ AED=∠ BEAD=∠ BAD 又∵ AE=AB,,DE=DB∵ AC=AB+BDAC=AE+CE∴ CE=DE∴ ∠ C=∠ EDC∵∠ AED=∠ C+∠ EDC=2∠ C∴∠ B=2∠C6. 已知: AC 均分∠ BAD,CE⊥ AB,∠ B+∠ D=180°,求证:AE=AD+BE证明:在AE上取F,使EF=EB,连结 CF 由于 CE⊥AB 因此∠CEB=∠ CEF= 90 °由于 EB= EF, CE= CE,所以△CEB≌△CEF 所以∠B =∠ CFE 由于∠ B+∠ D= 180 ,°∠CFE+∠ CFA= 180°因此∠ D=∠ CFA 由于AC 均分∠ BAD 因此∠ DAC=∠ FAC 又由于AC= AC因此△ ADC≌ △ AFC( SAS)因此 AD= AF 因此 AE= AF+ FE= AD+ BE12.如图,四边形 ABCD 中, AB∥ DC, BE、 CE 分别均分∠ ABC、∠ BCD,且点 E 在 AD 上。
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含答案)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
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条件有三种: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
下面介绍几个经典的全等三角形例题:例题一:已知△ABC和△DEF,已知AB=DE,AC=DF,∠C=∠F,是否可以断定△ABC≌△DEF?如果可以,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可以,请给出反例。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已知△ABC和△DEF的所有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即满足ASA条件。
因此,可以断定△ABC≌△DEF。
因为已知条件满足△ABC和△DEF的全等条件。
例题二:已知△ABC和△DEF,已知AB=DE,BC=EF,AC=DF,是否可以断定△ABC≌△DEF?如果可以,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可以,请给出反例。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已知△ABC和△DEF的所有对应边都相等,即满足SSS条件。
因此,可以断定△ABC≌△DEF。
因为已知条件满足△ABC和△DEF的全等条件。
例题三:已知△AB C和△DEF,已知∠A=∠D,∠C=∠F,BC=EF,是否可以断定△ABC≌△DEF?如果可以,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可以,请给出反例。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已知△ABC和△DEF的对应角相等,BC=EF,但没有给出第三边的长度。
无法判断是否满足SSS或SAS条件,因此无法断定△ABC≌△DEF。
例题四:已知△ABC和△DEF,已知AB=DE,BC=EF,∠B=∠E,是否可以断定△ABC≌△DEF?如果可以,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可以,请给出反例。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已知△ABC和△DEF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即满足SAS条件。
因此,可以断定△ABC≌△DEF。
因为已知条件满足△ABC和△DEF的全等条件。
例题五:已知两个全等的三角形ABC和DEF,若∠A=60°,AC=6,DF=9,求BC和EF的长度。
解析:由于△ABC≌△DE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C=EF。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已知:AB=4 , AC=2 , 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 AD延长AD 至U 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 BE=AC=2 在三角形 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12.已知:D 是 AB 中点,/ ACB=90 °,求证: CD - AB2为BC=ED,CF=DF, / BCF= / EDF 。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 EDF (边角边)。
所以BF=EF, / CBF= / DEF 。
连接 BE 。
在三角形 BEF 中,BF=EF 。
所以 / EBF= / BEF 。
/ ABE= / AEB 。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 ABF 和 / ABF= / ABE+ / EBF= / AEB+ / BEF= / AEF 。
所以/ C= / D , F 是 CD 中点,求证:/ 1 = / 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又因为 / ABC= / AED 。
所以 三角形 AEF 中, AB=AE,BF=EF,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 / BAF= / EAF ( / 仁/ 2)。
A3因为 EB = EF ,CE = CE , 所以△ CEBCEF 所以/ B = / CFE 因为/ B +/ D = 180° / CFE + / CFA = 180° 所以/ D = / CFA 因为 AC 平分/ BAD 所以/ DAC = / FAC 又因为 AC = AC 所以△ ADC 也厶AFC ( SAS ) 所以AD = AF 所以AE = AF + FE = AD + BE12.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 // DC ,BE 、CE 分别平分/ ABC 、/ BCD ,且点 E 在AD 上。
全等三角形经典习题汇集(学而思)

C
【例 4】 如图, DCE 90 ,CD CE ,AD AC ,BE AC ,垂足分别为 A,B ,试说明 AD AB BE
E
A
B
D
C
【例 10】 如 图所示, 已知 AB DC , AE DF , CE BF ,证明: AF DE .
A
D
CEFB
【例 11】 E 、 F 分别是正方形 ABCD 的 BC 、 CD 边上的点,且 BE CF .求证: AE BF .
A
B
D
E
C
【备选 1】如图,已知 AB=DC, AD=BC,O 是 BD 中点,过 O 点的直线分别交 DA、 BC的延长线于 E, F. 求证:∠ E=∠ F
【备选 2】如图, ABC 中, AB AC , BAC 90 , D 是 BC 中点, ED 与 AC 交于 F .求证: BE AF , AE CF .
A
E OD
B
C
【例 6】 如图,已知 E 是 AC 上的一点,又 1 2 , 3 4 .求证: ED EB .
12
D
C 3
4
E
1
2
B
A
【例 7】 如图所示, OP 是 AOC 和 BOD 的平分线, OA OC , OB OD .求证: AB CD .
O
A
B
D
P
C
【例 8】 如图所示, 已知 ABC 中, AD 平分 证: EF ∥ AB
9
CN 2
DM 2
M
DN 2 ,求
A
N
B
D
C
【例 10】 在 Rt ABC 中, F 是斜边 AB 的中点, D 、E 分别在边 CA 、CB 上,满足 DFE 90 .若 AD 3 , BE 4 ,则线段 DE 的长度为 _________.
全等三角形题库(精品)(7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题库(70题)一、解答题(本大题共70小题,共560.0分)1.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结AD.AG.(1)求证:AD=AG;(2)AD与AG的位置关系如何.【答案】解:(1)∵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AFC=∠BFC=∠BEC=∠BEA=90°∴∠BAC+∠ACF=90°,∠BAC+∠ABE=90°,∠G+∠GAF=90°,∴∠ABE=∠ACF.在△ABD和△GCA中,{BD=AC∠ABE=∠ACF AB=CG,∴△ABD≌△GCA(SAS),∴AD=GA,(2)结论:AG⊥AD.理由:∵△ABD≌△GCA(SAS),∴∠BAD=∠G,∴∠BAD+∠GAF=90°,∴AG⊥AD.【解析】(1)先由条件可以得出∠ABE=∠ACF,就可以得出△ABD≌△GCA,就有AD= GA,∠BAD=∠G;(2)结论:AG⊥AD.由(1)可以得出∠GAD=90°,进而得出AG⊥AD.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学会利用等量代换证明垂直,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如图,∠BAD=∠CAE=90°,AB=AD,AC=AE,连接BC,DE,且BC⊥AF于点F,DE与直线AF交于点G.求证:点G是DE的中点;【答案】解:作DM⊥AF于M,EN⊥AF于N,∵BC⊥AF,∴∠BFA=∠AMD=90°,∵∠BAD=90°,∴∠1+∠2=∠1+∠B=90°,∴∠B=∠2,在△ABF与△DAM中,{∠BFA=∠AMD ∠B=∠2AB=AD,∴△ABF≌△DAM(AAS),∴AF=DM,同理,△ACF≌△EAN(AAS),AF=EN,∴EN=DM,∵DM⊥AF,EN⊥AF,∴∠GMD=∠GNE=90°,在△DMG与△ENG中,{∠DMG =∠ENG ∠DGM =∠EGN DM =EN, ∴△DMG≌△ENG(AAS),∴DG =EG ,即点G 是DE 的中点.【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直的定义,余角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作DM ⊥AF 于M ,EN ⊥AF 于N ,根据余角的性质得到∠B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F =DM ,同理AF =EN ,求得EN =DM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G =EG ,于是得到点G 是DE 的中点.3. 如图,将Rt △ABC 沿斜边翻折得到△ADC ,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点,且∠EAF =12∠DAB.试猜想DE ,BF ,EF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答案】解:猜想:DE +BF =EF.证明:延长CF ,作∠4=∠1,如图:∵将Rt △ABC 沿斜边翻折得到△ADC ,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点,且∠EAF = 12∠DAB ,∴∠1+∠2=∠3+∠5,∠2+∠3=∠1+∠5,∵∠4=∠1,∴∠2+∠3=∠4+∠5,∴∠GAF =∠FAE ,在△AGB 和△AED 中,{∠4=∠1AB =AD ∠ABG =∠ADE, ∴△AGB≌△AED(ASA),∴AG =AE ,BG =DE ,在△AGF 和△AEF 中,{AG =AE ∠GAF =∠EAF AF =AF, ∴△AGF≌△AEF(SAS),∴GF =EF ,∴DE +BF =EF .【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作辅助角,将DE 和BF 放在一起,便于数量关系的猜想和证明.通过延长CF ,将DE 和BF 放在一起,便于寻找等量关系,通过两次三角形全等证明,得出结论.4. 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点D 不与点B ,点C 重合).以AD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E ,连接CE .(1)如图1,当点D 在边BC 上时.①求证:△ABD≌△ACE ;②直接判断结论BC =DC +CE 是否成立(不需证明);(2)如图2,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请写出BC ,DC ,CE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答案】解:(1)①∵△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BAC =∠DAE =60°,AB =BC =AC ,AD =DE =AE .∴∠BAC −∠DAC =∠DAE −∠DAC ,∴∠BAD=∠EAC.在△ABD和△ACE中{AB=AC∠BAD=∠EAC AD=AE,∴△ABD≌△ACE(SAS).②∵△ABD≌△ACE,∴BD=CE.∵BC=BD+CD,∴BC=CE+CD.(2)BC+CD=CE.∵△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BAC=∠DAE=60°,AB=BC=AC,AD=DE=AE.∴∠BAC+∠DAC=∠DAE+∠DAC,∴∠BAD=∠EAC.在△ABD和△ACE中{AB=AC∠BAD=∠EAC AD=AE,∴△ABD≌△ACE(SAS).∴BD=CE.∵BD=BC+CD,∴CE=BC+CD;【解析】(1)①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BAC=∠DAE=60°,AB=BC=AC,AD=DE=AE,进而就可以得出△ABD≌△ACE;②由△ABD≌△ACE就可以得出BC= DC+CE;(2)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BAC=∠DAE=60°,AB=BC=AC,AD=DE= AE,进而就可以得出△ABD≌△ACE,就可以得出BC+CD=CE.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式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5.已知点C是∠MAN平分线上一点,∠BCD的两边CB、CD分别与射线AM、AN相交于B,D两点,且∠ABC+∠ADC=180°.过点C作CE⊥AB,垂足为E.(1)如图1,当点E在线段AB上时,求证:BC=DC;(2)如图2,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探究线段AB、AD与BE之间的等量关系;(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若∠MAN=60°,连接BD,作∠ABD的平分线BF交AD于点F,交AC于点O,连接DO并延长交AB于点G.若BG=1,DF=2,求线段DB的长.【答案】(1)证明:如图1,过点C作CF⊥AD,垂足为F,∵AC平分∠MAN,CE⊥AB,CF⊥AD,∴CE=CF,∵∠CBE+∠ADC=180°,∠CDF+∠ADC=180°,∴∠CBE=∠CDF,在△BCE和△DCF中,{∠CBE=∠CDF∠CEB=∠CFD=90°CE=CF,∴△BCE≌△DCF(AAS)∴BC=DC;(2)解:AD−AB=2BE,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C作CF⊥AD,垂足为F,∵AC平分∠MAN,CE⊥AB,CF⊥AD,∴CE=CF,AE=AF,∵∠ABC+∠ADC=180°,∠ABC+∠CBE=180°,∴∠CDF=∠CBE,在△BCE和△DCF中,{∠CBE=∠CDF∠CEB=∠CFD=90°CE=CF,∴△BCE≌△DCF(AAS),∴DF=BE,∴AD=AF+DF=AE+DF=AB+BE+DF=AB+2BE,∴AD−AB=2BE;(3)解:如图3,在BD上截取BH=BG,连接OH,∵BH=BG,∠OBH=∠OBG,OB=OB在△OBH和△OBG中,{BH=BG∠OBH=∠OBG OB=OB,∴△OBH≌△OBG(SAS)∴∠OHB=∠OGB,∵AO是∠MAN的平分线,BO是∠ABD的平分线,∴点O到AD,AB,BD的距离相等,∴∠ODH=∠ODF,∵∠OHB=∠ODH+∠DOH,∠OGB=∠ODF+∠DAB,∴∠DOH=∠DAB=60°,∴∠GOH=120°,∴∠BOG=∠BOH=60°,∴∠DOF=∠BOG=60°,∴∠DOH=∠DOF,在△ODH和△ODF中,{∠DOH=∠DOF OD=OD∠ODH=∠ODF,∴△ODH≌△ODF(ASA),∴DH=DF,∴DB=DH+BH=DF+BG=2+1=3.【解析】(1)过点C作CF⊥AD,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E=CF,证明△BCE≌△DC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结论;(2)过点C作CF⊥AD,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E=CF,AE=AF,证明△BCE≌△DCF,得到DF=BE,结合图形解答即可;(3)在BD上截取BH=BG,连接OH,证明△OBH≌△OB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HB=∠OGB,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得到∠ODH=∠ODF,证明△ODH≌△ODF,得到DH=DF,计算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ABC和△ADE中,AB=AD,AC=AE,∠1=∠2.(1)求证:△ABC≌△ADE;(2)找出图中与∠1、∠2相等的角(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答案】(1)证明:∵∠1=∠2,∴∠1+∠DAC=∠2+∠DAC,即∠BAC=∠DAE,在△BAC和△DAE中{AB=AD∠BAC=∠DAE AC=AE,∴△ABC≌△ADE(SAS);(2)解:∵△ABC≌△ADE,∴∠B=∠D,∵∠AMB=∠DMF,∴∠1=∠MFD,∵∠MFD=∠NFC,∴∠1=∠NFC,∴与∠1、∠2相等的角有∠NFC,∠MFD.【解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BAC=∠DAE,然后利用SAS判定△ABC≌△ADE;(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1=∠MFD,再由对顶角相等可得∠1=∠NFC.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7.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请写出DE,AD,BE之间的等量关系.【答案】解:(1)①∵AD⊥MN,BE⊥MN,∴∠ADC=∠ACB=90°=∠CEB,∴∠CAD+∠ACD=90°,∠BCE+∠ACD=90°,∴∠CAD=∠BCE,∵在△ADC和△CEB中,{∠CAD=∠BCE ∠ADC=∠CEB AC=BC,∴△ADC≌△CEB(AAS);②∵△ADC≌△CEB,∴CE=AD,CD=BE,∴DE=CE+CD=AD+BE;(2)证明:∵AD⊥MN,BE⊥MN,∴∠ADC=∠CEB=∠ACB=90°,∴∠CAD=∠BCE,∵在△ADC和△CEB中,{∠CAD=∠BCE ∠ADC=∠CEB AC=BC,∴△ADC≌△CEB(AAS);∴CE=AD,CD=BE,∴DE=CE−CD=AD−BE;(3)当MN旋转到题图(3)的位置时,AD,DE,BE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理由如下:∵AD⊥MN,BE⊥MN,∴∠ADC=∠CEB=∠ACB=90°,∴∠CAD=∠BCE,∵在△ADC和△CEB中,{∠CAD=∠BCE ∠ADC=∠CEB AC=BC,∴△ADC≌△CEB(AAS),∴CE=AD,CD=BE,∴DE=CD−CE=BE−AD.【解析】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解题时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进行推导,得出结论.(1)①根据AD⊥MN,BE⊥MN,∠ACB=90°,得出∠CAD=∠BCE,再根据AAS即可判定△ADC≌△CEB;②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CE=AD,CD=BE,进而得到DE=CE+CD=AD+BE;(2)先根据AD⊥MN,BE⊥MN,得到∠ADC=∠CEB=∠ACB=90°,进而得出∠CAD=∠BCE,再根据AAS即可判定△ADC≌△CEB,进而得到CE=AD,CD=BE,最后得出DE=CE−CD=AD−BE;(3)DE=BE−AD,与(2)同理,即可证明:DE=BE−AD.8.如图,已知∠AOB=∠COD=90°,AB=CD,OA=OC.求证:(1)△AOB≌△COD(2)DE=BF.【答案】证明:(1)∵∠AOB=∠COD=90°,∴在Rt△AOB和Rt△COD中,{AB=CDOA=OC,∴Rt△AOB≌Rt△COD(HL),即△AOB≌△COD;(2)∵△AOB≌△COD∴OD=OB,∠A=∠C,∵∠AOB=∠COD=90°∴∠AOB−∠EOF=∠COD−∠EOF,即∠AOE=∠COF在△AOE和△COF中,{∠AOE=∠COF OA=OF∠A=∠C,∴△AOE≌△COF(ASA),∴OE=OF,∵OD=OB,∴OD−OE=OB−OF,即DE=BF.【解析】(1)根据题意,利用HL定理可以证明结论成立;(2)根据(1)中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可以证明结论成立.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结论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9. 以点A 为顶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如图1所示放置,使得一直角边重合,连接BD ,CE .(1)试说明:BD =CE ;(2)延长BD 交CE 于点F ,求∠BFC 的度数;(3)若如图2放置,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简单说明理由.【答案】解:(1)∵△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BAD =∠EAC =90°,AD =AE ,∵在△ADB 和△AEC 中,{AD =AE ∠DAB =∠EAC AB =AC,∴△ADB≌△AEC(SAS),∴BD =CE .(2)∵△ADB≌△AEC ,∴∠ACE =∠ABD ,而在△CDF 中,∠BFC =180°−∠ACE −∠CDF ,又∵∠CDF =∠BDA ,∴∠BFC =180°−∠DBA −∠BDA =∠DAB =90°.(3)BD =CE 成立,且两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即∠BFC =90°.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AD =AE ,∠BAC =∠EAD =90°,∵∠BAC +∠CAD =∠EAD +∠CAD ,∴∠BAD =∠CAE ,∵在△ADB 和△AEC 中,{AD =AE ∠DAB =∠EAC AB =AC,∴△ADB≌△AEC(SAS),∴BD =CE ,∠ACE =∠DBA ,【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也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AC,∠BAD=∠EAC=90°,AD=AE,利用“SAS”可证明△ADB≌△AEC,则BD=CE;(2)由△ADB≌△AEC得到∠ACE=∠DBA,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得到∠BFC= 180°−∠ACE−∠CDF=180°−∠DBA−∠BDA=∠DAB=90°;(3)与(1)一样可证明△ADB≌△AEC,得到BD=CE,∠ACE=∠DBA,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FC=∠CAB=90°.10.如图所示,已知AE⊥AB,AF⊥AC,AE=AB,AF=AC.求证:(1)EC=BF;(2)EC⊥BF.【答案】证明:(1)∵AE⊥AB,AF⊥AC,∴∠BAE=∠CAF=90°,∴∠BAE+∠BAC=∠CAF+∠BAC,即∠EAC=∠BAF,在△ABF和△AEC中,∵{AE=AB∠EAC=∠BAF AF=AC,∴△ABF≌△AEC(SAS),∴EC=BF;(2)如图,根据(1),△ABF≌△AEC,∴∠AEC=∠ABF,∵AE⊥AB,∴∠AEC+∠ADE=90°,∵∠ADE=∠BDM(对顶角相等),∴∠ABF+∠BDM=90°,在△BDM中,∠BMD=180°−∠ABF−∠BDM=180°−90°=90°,所以EC⊥BF.【解析】(1)先求出∠EAC=∠BAF,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F和△AE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EC=∠ABF,设AB、CE相交于点D,根据∠AEC+∠ADE=90°可得∠ABF+∠ADM=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出∠BMD=90°,从而得证.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条件找出两组对应边的夹角∠EAC=∠BAF 是证明的关键,也是解答本题的难点.11.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答案】证明:(1)∵∠BAD=∠CAE=90°,∴∠BAC+∠CAD=90°,∠CAD+∠DAE=90°,∴∠BAC=∠DAE,在△BAC和△DAE中,{AB=AD∠BAC=∠DAE AC=AE,(2)∵∠CAE=90°,AC=AE,∴∠E=45°,由(1)知△BAC≌△DAE,∴∠BCA=∠E=45°,∵AF⊥BC,∴∠CFA=90°,∴∠CAF=45°,∴∠FAE=∠FAC+∠CAE=45°+90°=135°;(3)延长BF到G,使得FG=FB,∵AF⊥BG,∴∠AFG=∠AFB=90°,在△AFB和△AFG中,{BF=GF∠AFB=∠AFG AF=AF,∴△AFB≌△AFG(SAS),∴AB=AG,∠ABF=∠G,∵△BAC≌△DAE,∴AB=AD,∠CBA=∠EDA,CB=ED,∴AG=AD,∠ABF=∠CDA,∴∠G=∠CDA,∵∠GCA=∠DCA=45°,在△CGA和△CDA中,{∠GCA=∠DCA ∠CGA=∠CDA AG=AD,∴△CGA≌△CDA(AAS),∵CG=CB+BF+FG=CB+2BF=DE+2BF,∴CD=2BF+DE.【解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根据题意和题目中的条件可以找出△BAC≌△DAE的条件;(2)根据(1)中的结论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得到∠FAE的度数;(3)根据题意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作出合适的辅助线即可证明结论成立.12.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将线段AE绕点E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连接AF,EF、AF分别与CD交于点M、N,作FG⊥BC于点G;(1)求证:BE=CG(2)探究线段BE、EN、DN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2,当点E运动到BC的中点时,若AB=6,求MN的长.【答案】(1)证明:∵EF⊥AE,∴∠AEB+∠GEF=90°,又∵∠AEB+∠BAE=90°∴∠GEF=∠BAE,又∵FG⊥BC,∴∠ABE=∠EGF=90°,在△ABE与△EGF中,{∠ABE=∠EGF ∠BAE=∠GEF AE=EF,∴△ABE≌△EGF(AAS),∴AB=EG,∴BE=CG.(2)解:结论:EN=BE+DN.理由:如图1中,延长EB到K,使得BK=DN.∵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AB,∠DAB=∠D=∠ABC=∠ABK=90°,∵DN=BK,∴△ADN≌△ABK(SAS),∴AK=AN,∠BAK=∠DAN,∵EA=EF,∠AEF=90°,∴∠EAF=45°,∴∠KAE=∠BAK+∠BAE=∠DAN+∠BAE=45°,∴∠EAK=∠EAN=45°,∵AE=AE,∴△EAK≌△EAN(SAS),∴EN=EK,∵EK=BK+BE=DN+BE,∴EN=BE+DN.(3)解:如图2中,作FK⊥AB于K,交CD于J.∵BE=CE=3,∴FG=BE=CG=3,∵AB//CD,∴∠FKB=∠FJC=90°,∵∠G=∠JCG=90°,∴四边形FGCJ是矩形,∵CG=FG,∴四边形FGCJ是正方形,CG=FG=3,∵EC=CG,CM//FG,∴CM=12FG=32,∴JM=CJ−CM=32,∵四边形BGFK是矩形,∴FK=BG=9,BK=FG=AK=3,∵JN//AK,∴NJAK =FJFK,∴NJ3=39,∴NJ=1,∴MN=NJ+JM=1+32=52.【解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一对直角相等,且AE=EF,利用AAS得到三角形ABE与三角形EFG全等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EN=BE+DN.如图1中,延长EB到K,使得BK=DN.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即可.(3)如图2中,作FK⊥AB于K,交CD于J.分别求出NJ,JM即可解决问题.此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13.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线段AB同侧作△ACD和△BCE,且CA=CD,CB=CE,∠ACD=∠BCE,直线AE与BD交于点F,(1)如图1,若∠ACD=60゜,则∠AFB=________;(2)如图2,若∠ACD=α,则∠AFB=____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3)将图2中的△ACD绕点C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交点F至少在BD、AE中的一条线段上),如图3.试探究∠AFB与α的数量关系,并予以证明.【答案】解:(1)120°;(2)180°−α;(3)∠AFB=180°−α,证明:∵∠ACD=∠BCE,∴∠ACD+∠DCE=∠BCE+∠DCE,∴∠ACE=∠DCB,在△ACE和△DCB中{AC=DC∠ACE=∠DCB CE=CB,∴△ACE≌△DCB,∴∠AEC=∠DBC,∴∠AFB=∠AEC+∠CEB+∠EBD=∠DBC+∠CEB+∠EBC=∠CEB+∠EBC=180°−∠ECB=180°−α,即∠AFB=180°−α.【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1)求出∠ACE=∠DCB,证△ACE≌△DCB,推出∠CAE=∠CDB,求出∠AFB=∠CDA+∠DA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2)求出∠ACE=∠DCB,证△ACE≌△DCB,推出∠CAE=∠CDB,求出∠AFB=∠CDA+∠DA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3)求出∠ACE=∠DCB,证△ACE≌△DCB,推出∠CAE=∠CDB,求出∠AFB=∠CEB+∠CB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解答】解:∵∠ACD=∠BCE,∴∠ACD+∠DCE=∠BCE+∠DCE,∴∠ACE=∠DCB,在△ACE和△DCB中{AC=DC∠ACE=∠DCB CE=CB∴△ACE≌△DCB,∴∠CAE=∠CDB,∴∠AFB=∠CDB+∠CDA+∠DAE=∠CDA+∠DAE+∠BAE=∠CDA+∠DAC=180°−60°=120°,故答案为:120°;(2)解:∵∠ACD=∠BCE,∴∠ACD+∠DCE=∠BCE+∠DCE,∴∠ACE=∠DCB,在△ACE和△DCB中{AC=DC∠ACE=∠DCB CE=CB∴△ACE≌△DCB,∴∠CAE=∠CDB,∴∠AFB=∠CDB+∠CDA+∠DAE=∠CDA+∠DAE+∠BAE=180°−∠ACD=180°−α,故答案为:180°−α;(3)见答案.14.(1)问题发现:如图1,△ABC与△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则线段AE、BD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AE、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2)深入探究:在(1)的条件下,若点A,E,D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请判断∠ADB的度数及线段CM,AD,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解:(1)AE=BD,AE⊥BD;(2)结论:AD=2CM+BD,理由:如图2中,∵△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AC=BC,CD=CE,∴∠ACE=∠BCD,∴△ACE≌△BCD(SAS),∴AE=BD,∠BDC=∠AEC=135°.∴∠ADB=∠BDC−∠CDE=135°−45°=90°;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CE中,CM为斜边DE上的高,∴CM=DM=ME,∴DE=2CM.∴AD=DE+AE=2CM+BD.【解析】【分析】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1)结论:AE=BD,AE⊥BD.如图1中,延长AE交BD于点H,AH交BC于点O.只要证明△ACE≌△BCD(SAS),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AD=2CM+BD,只要证明△ACE≌△BCD(SAS),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结论:AE=BD,AE⊥BD.理由:如图1中,延长AE交BD于点H,AH交BC于点O.∵△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AC=BC,CD=CE,∴∠ACE=∠BCD,∴△ACE≌△BCD(SAS),∴AE=BD,∠CAE=∠CBD,∵∠CAE+∠AOC=90°,∠AOC=∠BOH,∴∠BOH+∠CBD=90°∴∠AHB=90°,∴AE⊥BD.故答案为AE=BD,AE⊥BD.(2)见答案.15.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AC=BC,D在线段BC上,E是线段AD上一点.现以CE为直角边,C为直角顶点,在CE的下方作等腰直角△ECF,连接BF.(1)如图1,求证:∠CAE=∠CBF;(2)当A、E、F三点共线时,取AF的中点G,连接CG,求证:AE2+EF2=4CG2;(3)如图3,若AC=BC=3√3,∠BAD=15°,连接DF,当E运动到使得∠ACE=30°时,求△DEF的面积.【答案】(1)证明:∵△ABC,△EC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CB,CE=CF,∠ACB=∠ECF=90°,∴∠ACE=∠BCF,∴△ACE≌△BCF(SAS),∴∠CAE=∠CBF;(2)解:延长AC至点H,使CH=AC,连接HF,BE.由(1)得:△ACE≌△BCF,∴AE=BF,且∠CAD=∠DBF,∵∠ADB=∠CAD+∠ACD=∠DBF+∠DFB,∴∠DFB=∠ACD=90°,∴BF2+EF2=BE2,易证△CEB≌△CFH,∴BE=HF=2CG,∴BF2+EF2=BE2=4CG2;(3)解:过点F作FH⊥BC于H,如图3所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AC=BC,∴∠BAC=∠ABC=45°,∵∠BAD=15°,∴∠CAE=45°−15°=30°,∴∠ACE=∠CAE=30°,∴AE=CE=CF,同(1)得:△ACE≌△BCF(SAS),∴BF=AE,∠ACE=∠BCF=30°,∴CF=BF,∴∠BCF=∠CBF=30°,∵FC=FB,FH⊥BC,∴CH=BH=12BC=3√32,FH=√33CH=32,CF=BF=2FH=3,∵∠CED=∠CAE+∠ACE=60°,∠ECD=90°−30°=60°,∴△ECD是等边三角形,∴EC=CF=CD=3,∴S△DEF=S△ECD+S△CDF−S△ECF=√34×32+12×3×32−12×3×3=9√3−94.【解析】(1)证明△ACE≌△BCF(SAS),即可解决问题;(2)延长AC至点H,使CH=AC,连接HF,BE,由(1)得△ACE≌△BCF,进而得到BF2+ EF2=BE2,易证△CEB≌△CFH,即可解决问题;(3)过点F作FH⊥BC于H,如图3所示,同(1)得△ACE≌△BCF,再证明△BCF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再求出CH,FB,CF的长,然后根据S△DEF=S△ECD+S△CDF−S△ECF 计算即可.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1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b,b),C(0,c),且满足:√a−4+(2b−a−c)2+|b−c|=0,E、D分别为x轴和y轴上动点,满足∠DBE=45°.(1)求A、B、C三点坐标;(2)如图1,若D为线段OC中点,求E点坐标;(3)当E,D在x轴和y轴上运动时,试探究CD、DE和AE之间的关系.【答案】解:(1)∵√a−4+(2b−a−c)2+|b−c|=0,∴a=4,b=c,2b−a−c=0,∴b=4,c=4,∴点A(4,0),点B(4,4),点C(0,4);(2)如图1,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AH,∵点A(4,0),点B(4,4),点C(0,4),∴OA=OC=BC=AB=4,∵D为线段OC中点,∴CD=DO=2,∵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AH,∴△BCD≌△BAH,∴BD=BH,∠CBD=∠HBA,CD=AH=2,∵∠DBE=45°,∴∠CBD+∠EBA=45°,∴∠EBA+∠ABH=45°=∠HBE=∠DBE,且BD=BH,BE=BE,∴△DBE≌△HBE(SAS)∴DE=EH,∵OH=OA+AH=4+2=6,∴DE=EH=6−OE,∵DE2=OD2+OE2,∴(6−OE)2=4+OE2,∴OE=8,3,0);∴点E坐标为(83(3)如图1,若点E在x轴正半轴,点D在y轴正半轴上,由(2)可知:DE=EH,AH=CD,∴DE=AE+AH=AE+CD,如图2,点E在x轴负半轴,点D在y轴正半轴,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AH,∴△BCD≌△BAH,∠DBH=90°,∴BD=BH,∠CBD=∠HBA,CD=AH,∵∠DBE=45°,∴∠DBE=45°=∠HBE,且BD=BH,BE=BE,∴△DBE≌△HBE(SAS)∴DE=EH,∴AE=AH+EH=CD+DE;如图3,点E在x轴正半轴,点D在y轴负半轴,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AH,∴△BCD≌△BAH,∠DBH=90°,∴BD=BH,∠CBD=∠HBA,CD=AH,∵∠DBE=45°,∴∠DBE=45°=∠HBE,且BD=BH,BE=BE,∴△DBE≌△HBE(SAS)∴DE=EH,∴CD=AH=AE+EH=AE+DE.【解析】(1)由非负性可求a,b,c的值,即可求解;(2)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AH,可得BD=BH,∠CBD=∠HBA,CD= AH=2,由“SAS”可证△DBE≌△HBE,可得DE=EH,由勾股定理可求OE的长,即可求E点坐标;(3)分三种情况讨论,由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非负性,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17.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OB中,分别以OA、OB为腰在△AOB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OAE和等腰直角三角形OBD.(1)如图1,连接BE、AD,求证:BE=AD.(2)如图2,以O为原点、AB边上的高O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连接ED与y轴交于点F.①若A点坐标为(n,m),请用n、m表示;E点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及D点的横坐标为________.②△AOB的面积S△AOB与△EOD的面积S△EOD有什么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果,并给出证明.【答案】解:(1)∵△OAE、△OB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D=OB,OA=OE,∠DOB=∠AOE=90°.∴∠EOA+∠AOB=∠BOD+∠AOB,即∠EOB=∠AOD.在Rt△EOB和Rt△AOD中,∴Rt△EOB≌Rt△AOD.∴BE=AD.(2)①m;−n;−m.②S△AOB=S△EOD,证明如下:如图所示:过点B作BN⊥OA,垂足为N,过点D作DM⊥OE,垂足为M.∵∠EOD+∠DOM=180°,∠EOD+∠NOB=180°,∴∠DOM=∠NOB.在△OBN和△ODM中,∴△OBN≌△ODM.∴MD=BN.又∵AO=OE,∴12AO⋅BN=12OE⋅DM,即S△AOB=S△EO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点的坐标的确定等知识的综合运用.(1)依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OD=OB,OA=OE,∠DOB=∠AOE=90°,然后依据等式的性质可证明∠EOB=∠AOD,接下来,依据SAS可证明Rt△EOB≌Rt△AOD,最后,依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E=AD.(2)①过点E作EG⊥y轴,垂足为G,过点D作DH⊥x轴,垂足为H.先证明∠OEG=∠AOC,然后再证明△OEG≌△AOC,依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OG=AC,EG=OC,从而可得到点E的坐标,接下来再证明△ODH≌△OBC.从而可得到OH=OC,故此可得到点D的横坐标;②过点B作BN⊥OA,垂足为N,过点D作DM⊥OE,垂足为M,先证明△OBN≌△ODM,从而可得到MD=BN,最后,依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解答】(1)见答案;(2)①如图所示:过点E作EG⊥y轴,垂足为G,过点D作DH⊥x轴,垂足为H.∵∠EOA=90°,∴∠EOG+∠AOC=90°.又∵∠EOG+∠OEG=90°,∴∠OEG=∠AOC.在△OEG和△AOC中,∴△OEG≌△AOC.∴OG=AC,EG=OC.∵A(n,m)∴E(m,−n).∵∠DOH+∠HOB=90°,∠HOB+∠BOC=90°,∴∠DOH=∠BOC.在△ODH和△OBC中,∴△ODH≌△OBC.∴OH=OC.∴点D的横坐标为−m.故答案为:m;−n;−m;②见答案.18.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直线BC上一点,以D为顶点做∠ADE=60°.DE交过C且平行于AB的直线于E,求证:AD=DE;当D为BC的中点时,(如图1)小明同学很快就证明了结论:他的做法是:取AB的中点F,连结DF,然后证明△AFD≌△DCE.从而得到AD=DE,我们继续来研究:(1)如图2、当D是BC上的任意一点时,求证:AD=DE(2)如图3、当D在BC的延长线上时,求证:AD=DE(3)当D在CB的延长线上时,请利用图4画出图形,并说明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不必证明).【答案】(1)证明:在AB上截取AF=DC,连接FD,如图2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B=60°,又∵AF=DC,∴BF=BD,∴△BDF是等边三角形,∴∠BFD=60°,∴∠AFD=120°,又∵AB//CE,∴∠DCE=120°=∠AFD,而∠EDC+∠ADE=∠ADC=∠FAD+∠B∠ADE=∠B=60°,∴∠FAD=∠CDE,在△AFD和△DCE中{∠FAD=∠CDE AF=CD∠AFD=∠DCE,∴△AFD≌△DCE(ASA),∴AD=DE;(2)证明:在BA的延长线上截取AF=DC,连接FD,如图3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B=60°,又∵AF=DC,∴BF=BD,∴△BDF是等边三角形,∴∠F=60°,又∵AB//CE,∴∠DCE=60°=∠F,而∠FAD=∠B+∠ADB,∠CDE=∠ADE+∠ADB,又∵∠ADE=∠B=60°,∴∠FAD=∠CDE,在△AFD和△DCE中,{∠FAD=∠CDEAF=CD∠F=∠DCE,∴△AFD≌△DCE(ASA),∴AD=DE;(3)解:AD=DE仍成立.理由如下:在AB的延长线上截取AF=DC,连接FD,如图4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BC=60°,∴∠FAD+∠ADB=60°,又∵AF=DC,∴BF=BD,∵∠DBF=∠ABC=60°,∴△BDF是等边三角形,∴∠AFD=60°,又∵AB//CE,∴∠DCE=∠ABC=60°,∴∠AFD=∠DCE,∵∠ADE=∠CDE+∠ADB=60°,∴∠FAD=∠CDE,在△AFD和△DCE中,{∠FAD=∠CDE AF=CD∠AFD=∠DCE,∴△AFD≌△DCE(ASA),∴AD=DE.【解析】(1)在AB上截取AF=DC,连接FD,证明△BDF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FD=60°,证出∠FAD=∠CDE,由ASA证明△AFD≌△DCE,即可得出结论;(2)在BA的延长线上截取AF=DC,连接FD,证明△BDF是等边三角形得出∠F=60°,证出∠FAD=∠CDE,由ASA证明△AFD≌△DCE,即可得出结论;(3)在AB的延长线上截取AF=DC,连接FD,证明△BDF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FD= 60°,证出∠FAD=∠CDE,由ASA证明△AFD≌△DCE,即可得出结论.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通过作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在△ABC中,∠ABC为锐角,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以AD为直角边且在AD的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DAE=90°,AD=AE.(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如图1,线段CE、B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2)如图3,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探究:当∠ACB多少度时,CE ⊥BC ?小明通过(1)的探究,猜想∠ACB =45°时,CE ⊥BC.他想过点A 做AC 的垂线,与CB 的延长线相交,构建图2的基本图案,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小明的想法对吗?如不对写出你的结论;如对按此方法解决问题并写出理由.【答案】垂直 相等【解析】解:(1)CE 与BD 位置关系是CE ⊥BD ,数量关系是CE =BD .理由:如图1,∵∠BAD =90°−∠DAC ,∠CAE =90°−∠DAC ,∴∠BAD =∠CAE .又BA =CA ,AD =AE ,∴△ABD≌△ACE (SAS)∴∠ACE =∠B =45°且CE =BD .∵∠ACB =∠B =45°,∴∠ECB =45°+45°=90°,即CE ⊥BD .故答案为:垂直,相等;②都成立∵∠BAC =∠DAE =90°,∴∠BAC +∠DAC =∠DAE +∠DAC ,∴∠BAD =∠CAE在△DAB 与△EAC 中,{AD =AE ∠BAD =∠CAE AB =AC∴△DAB≌△EAC(SAS),∴CE =BD ,∠B =∠ACE ,∴∠ACB +∠ACE =90°,即CE ⊥BD(2)小明的想法对的当∠ACB =45°时,CE ⊥BD理由:过点A 作AG ⊥A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则∠GAC =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在△GAD与△CAE中,{AC=AG∠DAG=∠EAC AD=AE∴△GAD≌△CAE(SAS),∴∠ACE=∠AGC=45°,∠BCE=∠ACB+∠ACE=45°+45°=90°,即CE⊥BC(1)①根据∠BAD=∠CAE,BA=CA,AD=AE,运用“SAS”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线段CE、BD之间的关系;②先根据“SAS”证明△ABD≌△A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2)先过点A作AG⊥AC交BC于点G,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再结合图形判定△GAD≌△CAE,得出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本题为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进行求解.20.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垂足为D、E.求证:(1)△ABD≌△CAE;(2)DE=BD+CE.【答案】证明:(1)∵BD⊥DE,CE⊥DE,∴∠D=∠E=90°,∵∠BAC=90°,∴∠DAB+∠DBA=∠DAB+∠EAC,∴∠DBA=∠EAC;在△ABD与△CAE中,∵{∠DBA=∠EAC ∠BDA=∠AEC AB=AC,∴△ABD≌△CAE(AAS),(2)由(1)得:△ABD≌△CAE,∴BD=AE,AD=CE,∴DE=AD+AE=BD+CE.【解析】证明∠DBA=∠EAC,这是解决该题的关键性结论;证明△ABD≌△CAE,得到BD=AE,AD=CE,即可解决问题.该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的应用问题;准确找出命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是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关键.21.(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l经过点A,BD⊥直线l,CE⊥直线l,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l上,且∠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 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证明:(1)∵BD⊥直线l,CE⊥直线l,∴∠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BD=∠CAE ∠BDA=∠CEA AB=AC,∴△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2)∵∠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在△ADB和△CEA中{∠ABD=∠CAE ∠BDA=∠CEA AB=AC,∴△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得出∠CAE=∠ABD是解题关键.(1)根据BD⊥直线l,CE⊥直线l得∠BDA=∠CEA=90°,而∠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ABD,然后根据“AAS”可判断△ADB≌△CEA,则AE=BD,AD= CE,于是DE=AE+AD=BD+CE;(2)利用∠BDA=∠BAC=α,则∠DBA+∠BAD=∠BAD+∠CAE=180°−α,得出∠CAE=∠ABD,进而得出△ADB≌△CEA即可得出答案.22.如图①,已知CA=CB,CD=CE,∠ACB=∠DCE=ɑ,AD、BE相交于点M,连接CM.(1)求证:BE=AD;(2)用含ɑ的式子表示∠AMB的度数(3)当ɑ=90°时,AD,BE的中点分别为点P、Q,连接CP,CQ,PQ,如图②,判断△CPQ的形状,并加以证明.【答案】解:(1)如图①,∵∠ACB=∠DCE=α,∴∠ACD=∠BCE,在△ACD和△BCE中,{CA=CB;∠ACD=∠BCECD=CE,∴△ACD≌△BCE(SAS),∴BE=AD;(2)如图①,∵△ACD≌△BCE,∴∠CAD=∠CBE,∵△ABC中,∠BAC+∠ABC=180°−α,∴∠BAM+∠ABM=180°−α,∴△ABM中,∠AMB=180°−(180°−α)=α;(3)△C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如图②,由(1)可得,BE=AD,∵AD,BE的中点分别为点P、Q,∴AP=BQ,∵△ACD≌△BCE,∴∠CAP=∠CBQ,在△ACP和△BCQ中,{CA=CB∠CAP=∠CBQ AP=BQ,∴△ACP≌△BCQ(SAS),∴CP=CQ,且∠ACP=∠BCQ,又∵∠ACP+∠PCB=90°,∴∠BCQ+∠PCB=90°,∴∠PCQ=90°,∴△C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具有所有三角形的性质,还具备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运用.(1)由CA=CB,CD=CE,∠ACD=∠BCE,利用SAS即可判定△ACD≌△BCE;(2)根据△ACD≌△BCE,得出∠CAD=∠CBE,即可得到∠AMB=∠ACB=α;(3)先根据SAS判定△ACP≌△BCQ,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P=CQ,∠ACP=∠BCQ,最后根据∠ACB=90°即可得到∠PCQ=90°,进而得到△PC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3.据图回答问题(1)如图①,已知:△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m于D,CE⊥m于E,求证:DE=BD+CE;(2)拓展: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BDA=∠AEC=∠BAC=α,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 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应用:如图③,在△ABC中,∠BAC是钝角,AB=AC,∠BAD>∠CAE,∠BDA=∠AEC=∠BAC,直线m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若BC=2CF,△ABC的面积是12,求△ABD与△CEF的面积之和.【答案】(1)证明:∵BD⊥直线m,CE⊥直线m,∴∠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BD=∠CAE ∠BDA=∠CEA AB=AC,。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考典型例题及练习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考典型例题及练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知识点复习 ①“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EFBC E B DEAB∴△ABC ≌△DEF (SAS )②“角边角”定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 ⎪⎩⎪⎨⎧∠=∠=∠=∠FC EF BC EB∴△ABC ≌△DEF(ASA)③“角角边”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在△ABC 和△DEF 中⎪⎩⎪⎨⎧=∠=∠∠=∠EFBC F C EB∴△ABC ≌△DEF(AAS)④“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 ⎪⎩⎪⎨⎧===EF BC DF AC DE AB∴△ABC ≌△DEF(AAS)⑤“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在△ABC 和△DEF 中 ⎩⎨⎧==DF AC DE AB ∴△ABC ≌△DEF (HL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边与三个角,你是否想到这样一问题了:除了上述四种识别法,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吗比如说“SSA ”、“AAA ”能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相等的元素 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反例 SSA⨯AAA⨯二、常考典型例题分析第一部分:基础巩固1.下列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两边一角对应相等 B.两角一边对应相等 C.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D.三边对应相等2.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A.∠B=∠C B.AD=AE C.BD=CE D.BE=CD3.下列各图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左侧△ABC全等的是()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只有丙4.如图,E,B,F,C四点在一条直线上,EB=CF,∠A=∠D,再添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ABC≌△DEF的是()A.AB=DE B.DF∥AC C.∠E=∠ABC D.AB∥DE5.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6.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平分线OC,作法用得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A.SAS B.SSS C.ASA D.HL第二部分:考点讲解考点1:利用“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BF ,AE=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2.如图,AB=AC ,AD=AE ,∠BAC=∠DAE .求证:△ABD ≌△ACE .考点2:利用“SAS ”的判定方法解与全等三角形性质有关的综合问题3.已知:如图,A 、F 、C 、D 四点在一直线上,AF=CD ,AB ∥DE ,且AB=DE ,求证:FEC CBF ∠=∠考点3:利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4.有一座小山,现要在小山A 、B 的两端开一条隧道,施工队要知道A 、B 两端的距离,于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考点4:利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5.如图,已知AB=AD,∠B=∠D,∠1=∠2,求证:△AEC≌△ADE.6.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求证:△AEC≌△BED;考点6:利用“ASA”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7.如图,已知EC=AC,∠BCE=∠DCA,∠A=∠E;求证:BC=DC考点7:利用“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8.如图,A、D、B、E四点顺次在同一条直线上,AC=DF,BC=EF,AD=BE,求证:△ABC≌△EDF.考点8: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9.如图,AE=DF,AC=DB,CE=BF.求证:∠A=∠D.考点9:利用“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10.如图,在△ABC中,AB=AC,BD⊥AC,CE⊥AB,求证:△ABD≌△ACE.考点10:利用“AAS”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证边相等11.(2017秋?娄星区期末)已知:如图所示,△ABC中,∠ABC=45°,高AE与高BD交于点M,BE=4,EM=3.(1)求证:BM=AC;(2)求△ABC的面积.考点11:利用“HL”证明两三角形全等1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30题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30题1. 两角和相等定理证明:设△ABC 和△DEF 是两个三角形,如果∠A = ∠D 且∠B = ∠E,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证明△ABC ≌△DEF:步骤一:通过顶角顶点 C 、 F、和共边 CF 作直线段 CF,延长直线段 CF 至点 X,使得 CX = CE。
步骤二:连接线段 AX。
步骤三:证明∠AXB = ∠EXF:由于∠A = ∠D,所以∠AXB = ∠DXE(共同的角度)。
又由于∠B = ∠E,所以∠DXE = ∠EXF。
因此,∠AXB = ∠EXF。
步骤四:证明∠ABX = ∠EFX:由于∠B = ∠E,所以∠ABX = ∠EXF(共同的角度)。
因此,∠ABX = ∠EFX。
步骤五:证明 AB = EF:由于 CX = CE,且∠ABX = ∠EFX,根据 SSS(边-边-边)全等三角形定理,则可得∆ABX ≌ ∆EFX。
因此,AB = EF。
综上所述,根据两角和相等定理,已经证明了△ABC ≌△DEF。
2. SAS全等三角形定理证明:设△ABC 和△DEF 是两个三角形,如果 AB = DE,∠A = ∠D,且 AC = DF,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证明△ABC ≌△DEF:步骤一:连接线段 BC 和 EF。
步骤二:证明∠ABC = ∠DEF:由于 AB = DE,且∠A = ∠D,根据线段角度定理,可得∠ABC = ∠DEF。
步骤三:证明 BC = EF:由于 AC = DF,且∠ABC = ∠DEF,根据 SAS(边-角-边)全等三角形定理,可得△ABC ≌△DEF。
综上所述,根据SAS全等三角形定理,已经证明了△ABC ≌△DEF。
3. SSS全等三角形定理证明:设△ABC 和△DEF 是两个三角形,如果 AB = DE,BC = EF,且AC = DF,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证明△ABC ≌△DEF:步骤一:连接线段 AC 和 DF。
步骤二:连接线段 BC 和 EF。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100题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已知:∠1=∠2,CD=DE ,EFBADB CC BA CDF2 1 ECDBA12CD AB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求证:BC=AB+DC 。
13.已知:ABBA DBCC BA CDF2 1 ECDB DCBAFEA园里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 ,如图所示,其中AB ∥CD ,在AB ,CD ,BC 三段路旁各有一只小石凳E ,F ,M ,且BE =CF ,M 在BC 的中点,试说明三只石凳E ,F ,M 恰好在一条直线上.31.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 AF =CE ,BE∥D F ,BE =DF .求证:△ABE≌△CDF.32.已知:如图所示,AB =AD ,BC =DC ,E 、F 分别是DC 、BC 的中点,求证: AE =AF 。
3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P DACBFAEDC BADCBAE 34.已知AB ∥DE ,BC ∥EF ,D ,C 在AF 上,且AD =CF ,求证:△ABC ≌△DEF .35.已知:如图,AB =AC ,BDA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BD 、CE 相交于点F ,求证:BE =CD .36、如图,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
求证:DE =DF .37.已知:如图, AC ⊥BC 于C , DE ⊥AC 于E , AD ⊥AB 于A , BC =AE .若AB = 5 ,求AD 的长?38.如图:AB=AC ,ME ⊥AB ,MF ⊥AC ,垂足分别为E 、F ,ME=MF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已知一边一角 边边为为角角的的对邻边边找 找找边夹任的角一对的角角另一边AAAASS SAS
③ 已知两角找找夹任边一边ASAAAS
找夹角的另一角 ASA
方法指引
全等三角形,是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 之一,证明时:
①要观察待证的线段或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 中。
∴ ∠ABD=∠E+∠BDE=2∠E 又∵ ∠ABC=2∠C, ∴ ∠C=∠E ∵ ∠AD平分∠BAC, ∴ ∠1=∠2, 又∵ AD=AD,∴ △ADE≌△ADC, ∴ AC=AE。 即 AC=AB+BE=AB+BD。 思路2:在AC上取一点E,使AE=AB,证明
例2: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小于其他两边之和的一半。
已知:如图,AD是△ABC
的中线,求证:AD
1 2
(
AB
AC)
证明: 延长AD到E,使DE=AD,连结BE
A
∵ AD是△ABC 的中线
∴ BD=CD
又 ∵ DE=AD ADC EDB
B
D
C
∴ △ADC ≌ △EDB (SAS)
∴ AC = EB
△AED≌△ABD。
例4: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 ,BE+DF=EF,求∠EAF的度数.
思路:利用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A
D
证明:延长CB到G,使BG=DF.
由 BG=DF,∠ABG=∠D=90°,AB=AD,
F
得出 △ADF≌△ABG (SAS)
所以 ∠GAB=∠FAD,AG=AF.
全等三角形(复习)
知识点回顾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相等,周长、面积也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AS、ASA、AAS、SSS
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知识点回顾
3.三角形全等的证题思路:
找夹角 SAS ① 已知两边找另一边 SSS
BE
C
又因为BE+DF=EF,所以EF=EG.
由EF=EG,AG=AF,AE所以 ∠GAE=∠FAE
因为 ∠BAF+∠FAD=∠BAF+∠GAB=∠GAF=90°,
所以 ∠EAF=1/2∠GAF=45°
总结提高
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 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 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要记住“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 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 “公共边”、“对顶角”;
(5)添加恰当的铺助线,问题迎刃而解。
再见
在△ABE中,AE < AB+BE=AB+AC
E
即 2AD < AB+AC ∴ AD 1 ( AB AC) 2
例3:如图所示,△ABC中,∠ABC=2∠C,∠BAC的 平分线交BC于D。求证:AB+BD=AC
思路1:延长AB到E,使BD=BE,证明 △AED≌△ACD。
证明:延长AB到E,使BE=BD,连结ED,则 ∠E=∠BDE。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 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 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 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
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 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②分析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什么条件,还缺什么 条件。 注意:有些题可能要证明多次全等或者进行一些必要的等价 转化
1、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不一定全等。
2、经过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得到的三角形和原三角 形全等。
真题回放
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C=90°, AB=2BC=2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线段OA,OB的 中点分别为E,F。
(1)求证:△FOE≌△DOC;
(2)求sin∠OEF的值; (3)若直线EF与线段AD,BC分别相交于点G,H,求 AB CD
GH
的值。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 的作法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 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 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 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 分等类的题目。
例1: 如图所示,△ABC的两条高BD、CE 相交于点P,且PD=PE。求证: AC=AB。
证明: 连结AP。 因为∠PDA=∠PEA=90°, PD=PE,PA=PA, 所以△PDA≌△PE(HL) 所以AD=AE 又因为∠CAE=∠BAD 所以△ACE≌△ABD(ASA) 所以AC=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