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南京大学考研)

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

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表现了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如先民的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等,对原始人意义重大。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记载甚少,零散不全。《山海经》中保留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

2.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

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

“诗三百”。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4.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

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多用“兮”字咏叹,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融汇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5.《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

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句,以叙事为脉络,分为五大章。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加之神话传说的代入,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6.《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

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7.《天问》:是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

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8.《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

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9.《招魂》:

10.《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

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11.《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

秋战国之时,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充满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与“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也是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的乐调,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13.赋比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是《诗经》常用的三

种艺术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诗经》运用最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的美丽。“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如:《关雎》的起兴句。

14.诗经六义:①《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

兴”三种表现手法。

②“风雅颂”是内容分类,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如《关雎》;雅是周王朝直

接统治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如《采薇》《鹿鸣》(小雅)、《思齐》《江汉》(大雅)。颂即祭祀乐曲,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如《玄鸟》等。

③“赋比兴”是艺术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

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即借事发端,引出正题。

15.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正风”“正

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16.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后代用“风骚”来泛称文学。

17.庄骚:《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庄子》是我国

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著作,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其相似之处,故“庄骚”并称。

18.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

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流传至今。

19.毛诗序: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相继失传,

只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在每篇均有题解,而《关雎》一篇题解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后人遂称各篇题解为小序,总论为大序。关于诗序的作者,郑玄《诗谱序》说是《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三国吴人路现《毛诗草木虫直疏》谓东汉时东海卫宏所作,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小序》恐非成于一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大序》思想与《乐记》一致,有的文字则抄自《乐记》,可能是毛苌所作。《毛诗大序》所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说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

20.笙诗:又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

《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笙诗”即《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者。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21.寓言:寓言是采用虚构假设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样

式。寓言和故事有区别,它以寓意为本体,有比喻寄托,主旨多借此寓彼,借古喻今,以物喻人,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寓言和比喻有区别,它以虚构的故事为喻体,用简单的对话或细节刻画成故事情节,其故事本身就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

22.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历史

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

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二十五史:《史

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元史》/《清史稿》】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3.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不同学说得以自

由发展。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24.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相互论辩和驳难的概况说法。春秋末期,

士阶层兴起,他们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25.春秋笔法:又称春秋笔削,是指孔子编订《春秋》时“以一字寓褒贬”之手法。孔

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26.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言、记事的简短文字,是殷商时代进行占卜时

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文句虽简短,却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可以说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27.《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

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28.《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

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

前240年间的包括谋臣策士的言行、当时政治和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29.《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

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火之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伏生传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六十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x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折出33篇,流传至今,连同原来的《今文尚书》共58篇,也称《古文尚书》。《尚书》包括虞、周、夏商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作,是后代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30.《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

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另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2.《公羊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

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儒家经典之一。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33.《榖梁传》:《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

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34.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的合称,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传》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

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35.《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

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36.《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37.《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

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38.“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

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39.《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

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40.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

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41.《荀子》:《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

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今存32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所以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着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

4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

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43.《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

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44.《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

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45.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

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46.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

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1.乐府: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

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同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2.两汉乐府诗:原指西汉时朝廷所立音乐机关。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收集各地民

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乐府诗所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和死的人生态度。代表作如《孔雀东南飞》。

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

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4.相和歌辞:相和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类,盛行于汉魏时期。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

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李贺的《箜篌引》、李白的《公无渡河》等都是相和歌辞的名篇。

5.“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

易》《春秋》《离骚》《诗三百》等的作者,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表达自己主张,留传后世,以期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主张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以愁怨悲愤倾诉于作品之中,因此区别于后人的某些意见,如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这一提法对后世文学批评是有影响的。

6.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

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7.抒情小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分为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是

相对于汉大赋而言的。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即东汉抒情小赋。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它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西汉抒情赋理胜于情的特点,有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不时出现隐逸倾向,也有积极参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思。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8.新体赋: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又称骚体赋。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革为

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新体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新体赋的散文化以及经常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都与这一根本特色有关。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9.散体赋:也叫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这

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多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散体赋。

10.京都赋: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但因其所写内容仅限于地方大邑,无深刻

蕴涵,未造成巨大影响,为赋的创作开辟新的道路。而后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左思的《三都赋》等,汇成京都赋这一创作潮流。最具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自《论都赋》起,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题材。

11.纪实性述行赋:出现于西汉后期,赋作者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漫游经历,由此在融

汇古今、书法历史沧桑感方面有许多新的开拓。按抒发感情不同可以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刘歆的《遂初赋》是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和蔡邕的《述行赋》都是代表之作。

纪行赋是汉赋的一种,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其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铺张华丽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在汉赋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两汉汉赋作家在抒情言志上另寻新法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

12.述志赋

13.辞赋:辞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

一种有韵文体。辞赋一般分为骚赋、散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散赋的最高

形式是汉赋,汉赋又可以分为大赋和小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赋之别称。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后转为诗文之总称。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14.策对叙录:刘向在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曾作出过突出贡献。每校毕一书,他

都编目记录,还为许多书写了书录,这其中有些就是很好的文学散文。如《战国策书录》,不但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编校过程、书名的由来,而且还描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变化,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局面的形成,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叙事中杂有议论说理,见解深刻,语言简洁,文笔生动。虽不及贾谊的《过秦论》雄峻,然从容浑厚,贯以劲气,似无意为文而自能尽意。《管子书录》重点讲述了管子的人格志向和事业成就,一个古代优秀政治家的形象呼之欲出。《孙卿书录》则重点介绍了孙卿游学各地的经过,在高度赞誉其学问成就的同时又慨叹诸侯不能用其人,人主不能用其说,言词痛切,感情深沉。

15.“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

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七发》的结构形式引起后世很多人模仿,如傅毅有《七激》,张衡有《七辩》,马融有《七广》,曹植有《七启》等,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特立“七体”,所以“七体”始于枚乘的《七发》,而各称始见于《文选》,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16.扬雄四大赋:指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是扬

雄的代表作品。这四赋模仿司马相如的痕迹非常明显,尤其是《羽猎赋》和《长杨赋》,但相比之下扬雄的赋更显理性特征、更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宫廷生活的圈子,还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四大赋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甘泉赋》。

17.《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

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18.《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是《楚辞》注本。东汉王逸注。《楚辞》为西汉刘向所

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剖

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楚辞章句》的每篇前都有序文,另外在《离骚》、《天问》之末还各有一序。这些序文的内容是说明各篇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并阐释题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序文集中体现了王逸对《楚辞》的理论认识。

19.《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

编书时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游子思乡怀人;男女恋情;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反映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情绪。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其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

20.《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

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2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

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2.《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

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3.《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吴越春秋》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皆云赵晔撰,十二卷。

然而今本只有十卷。《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

24.《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

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25.《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

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6.《子虚赋》:

27.《上林赋》:

28.班固《两都赋》:

29.张衡《二京赋》:

30.张衡《归田赋》:

31.王充《论衡》:

32.王符《潜夫论》:

1.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屈原的《离骚》。以“游仙”为诗名,始

于曹植的《游仙诗》。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作诗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

2.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

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山水诗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代表作如谢灵运的《七里

濑》、陶渊明的《饮酒》等。

3.魏晋玄学:所谓魏晋玄学,是指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

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

名”、“言意”等论题。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变其评议朝政(清议)为抽象玄理的讨论;魏初正始年间何晏、夏侯玄倡导的改制运动影响。

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4.言意之辩:魏晋时期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的探讨。主要有荀粲的言不尽意说、欧阳

建的言尽意说和王弼的得意忘象说。荀粲认为言不尽意,故“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欧阳建在《言尽意论》一文中,认为名言与事物完全一致,故名言完全可以表达事物。所谓“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王弼一方面肯定言、象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一方面又强调言、象只是表达意义的手段,为了不使手段妨碍目的(得意),可以把手段忘记,这就叫做“得意忘象”。

5.玄言诗: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两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兴起原因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盛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玄言诗贵黄老、尚虚谈,大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及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作品绝大多数失传。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6.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

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7.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指汉魏之际,

以三曹七子为中心的文人创作的俊爽刚健风格。它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为后世所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弱侍奉的一面旗帜。代表诗人及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白马篇》。

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文

学家的并称。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七子之说”。这七人均以诗文显赫当世,作品多书写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身世遭遇,抒发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艺术上,多有苍凉悲壮的格调。“建安七子”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王粲《七哀诗》,刘祯《赠五官中郎将》。

9.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

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如《蒿里行》、《短歌行》等。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10.永明体(新体诗):永明体是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

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对声调的发现,运用到诗歌形式上,强调诗歌的声律,讲究对偶,诗风轻艳靡丽。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其代表作家还有王融、江淹等。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11.四声八病: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发展,齐永明

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同时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虽然八病的具体规定相当琐细苛刻,写作时难以一一遵循,但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声律说的产生,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12.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

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文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称“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3.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14.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

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15.太康体:指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辞采,讲究对

偶、用典,诗风靡丽,内容繁缛。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中有“太康体”之称,举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其代表人物。

16.正始玄风:见“魏晋玄学”。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

名理而发展到无名。

17.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

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等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18.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

“建安文学”。“三曹”“七子”和蔡琰是此时期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形成了“建安风骨,继汉乐府之后,首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完善了古典诗歌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19.咏怀诗: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开创了

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词旨隐晦之失。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较为自由,给后代文人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怀诗》,车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继承了阮籍的《咏怀》风格。

20.吴歌: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的中心是在建业(后称建邺、建康,即今南京),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晋书·乐志》)这时所指的吴声歌曲,后来被人统称之为“吴歌”。吴声歌曲初期的作者多属无名氏,多在民间流传中采录的。吴歌在此之前见诸文字的很少,文学家和史学家都从乐府中找到吴歌的端倪。《诗经》上的十三国风,只辑录了北方的歌谣而没有吴歌的记录,吴声歌曲补上了这一空白,其价值很高。但对吴声歌曲也要作具体分析;南朝乐府初期采录了吴地歌谣,是徒歌,比较纯朴,在《子夜歌》、《读曲歌》、《神弦歌》等吴声歌曲中保留了这种素质,但当“徒歌“被以管弦,上了大雅之堂以后,许多文人纷纷仿作,成了上层社会的行乐之词,与民歌(吴歌)已相距甚远,但在文学史上却一直统称为“吴歌”。

21.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

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大部分是舞曲,小部分是倚歌(《古今乐录》:“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据史籍记载,许多种舞曲都是文人在民歌的基础上制作的。但这仅指乐曲而言,至于歌辞,多数仍出于民间。

22.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总数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

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其基本特点是富浪漫色彩,而情感基调多哀伤。语言天然、明朗巧妙,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

颜谢”: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运。《宋书·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

24.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元嘉三大家指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

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

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称“北地三才”。

26.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鲍照所创)。明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

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其特点为篇幅可长可短;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且保留了古乐府叙事的特点。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杜甫《兵车行》等。

27.古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

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如《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行路难》等。

28.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倾意宾客,故一时天下文士,纷纷归附其

鸡笼山西邸,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梁书武帝本纪》中称为“八友”。

沈优劣之争:据《颜氏家训》记载,“邢(邵)赏服沈约而轻任昉,魏(收)

有朋党”。邢邵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变异的共同趋向。

30.沈诗任笔:南朝梁沈约以诗著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

为“沈诗任笔”。笔,谓无韵之文。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彦升少年为诗不工,故世称沉诗任笔,昉深恨之。”

31.诗体赋:诗体赋,赋体的一种。与文体赋、骚体赋,并为赋之三体。“诗体赋”

这一概念,是已故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诗体赋,由《诗经》演变而来,《左传·隐公元年》所载郑庄公“大隧”为较早的篇目,屈原《天问》、荀况《赋篇》中的《佹诗》、《遗春申君赋》亦属之,此后到扬雄《酒赋》、《逐贫赋》,此体得以发展。扬雄《逐贫赋》、《酒赋》,赵壹《穷鸟赋》、蔡邕《青衣赋》可作为诗体赋的代表。诗体赋有四言体和五、七言体。

32.吴均体:《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

“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创作了不少乐府古诗,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

的气息,有鲍照余绪。代表作品有《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

33.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锁

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34.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

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多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

35.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

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晔《后汉书》:《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

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且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结构严谨,编排有序,褒贬一语见的。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37.曹丕《典论﹒论文》:是曹丕所著的《典论》中的一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篇

专门的文论著述,它从评论作家处罚,论及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涉及范围颇为广泛,提出论点虽然仅仅引其端绪,但在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次,对后世最有影响。

文心雕龙》:梁代刘勰所著,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

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涉及了不少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对我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面貌,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其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很大的影响。

39.《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

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故称该文选为《昭明文选》。全书60卷,分为38类,共选录先秦到齐、梁时期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家的作品七百篇。《文选》的序文明确提出了选文的标准是“以能文为体”,具体特征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很大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的作品,陶渊明等人的平易自然之作入选较少。作品划分的类别,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问题的增多等历史现象。

40.四大名注:“注”是注释体例之一。其中有四部,不论从文学史还是史学的角度

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最普遍的说法是: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

道元《水经注》,唐李善《文选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另外一种说法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此外,还有把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放在一起叫做“三大名注”的说法。

41.《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

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

42.《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

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43.《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

44.《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

方志,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是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得典范之作。行文简明清丽,形象生动颇具特色,《四库全书总目》以“秾丽秀逸”品评其行文之美。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45.《水经注》:《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

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与《三国志注》(裴松之),《世说新语注》(刘孝标),《文选注》(李善),并称“四大名注”。

46.《木兰诗》:

47.《文赋》:

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

折点。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

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2.变文: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

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

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3.二十四品: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

《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著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待考。

4.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

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5.贞观诗风:贞观诗歌的政治性较强,贞观社会积极、健康的政治情况,反映在诗歌中

的是贞观君臣建功立业、励精图治、雍容自信的向上的精神风貌。贞观诗歌与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歌是有区别的,它确实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朝臣们在作品中赞美大一统的盛世及其欣欣向荣的社会气象,这些是梁陈的宫体诗所没有的。

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这原为南朝文士作诗的积习,在虞世南和许敬宗等人的创作中均有所反映。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6.上官体: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

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以绮错婉媚为本,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时人纷纷仿效,其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7.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

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四人创作风格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代表作品有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和骆宾王《帝京篇》。

8.初唐体:这是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句

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

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9.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

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

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10.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

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11.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12.吴中四友/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

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13.大历诗风: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

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因此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

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14.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

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

15.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

李贺、卢仝、马异、刘叉。其文学主张包括:“不平则鸣”、“笔补造化”。不平则鸣即内心的不平在诗文中宣泄出来;笔补造化指诗人既要有创造性的才思,又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裁夺。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题材新异、构思奇特,喜议论,好铺陈,炼奇字,押险韵,多用虚词拗句,从而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又称“险怪诗派”。有时追新求奇过甚,不免流于怪诞。

16.韩潮苏海: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

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征:韩文象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欧文平易舒畅,苏文则显得“汪洋恣肆”。后人论文不并称四家时,就常把韩愈、苏轼连在一起,称“韩潮苏海”。

17.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

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

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8.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

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9.不平则鸣,笔补造化:“不平则鸣”是韩孟诗派的重要理论主张之一,所谓“不

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是对创作动因的揭示,也是对不平心态的肯定,侧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笔补造化”是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即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度。“形拘在风尘”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

20.联句:联句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是指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

或数句,联结成一篇。真伪充满争议的汉武帝《柏梁台诗》曾被认为是最早的联句诗,该七言诗,分别由二十六人各出一句,联接而成,其每句用韵,后人又称其为“柏梁体”。陶渊明、鲍照、谢朓等人都创作过联句。唐代用联句作诗的更多,赵翼《瓯北诗话》:“又如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联句诗多为友人间宴饮时酬酢游戏之作,难有佳篇。

2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

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2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

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23.元白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派,於中唐崛起。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

俗,强调讽喻。与韩孟诗派走截然不同的道路,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继承杜甫的写实化、通俗化倾向。强调诗文创作要写时事,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通俗化上,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自觉向民歌学习,写下不少具民歌风味的歌诗。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24.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

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 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 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 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记言为主。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来源: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语录体散文。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2.《墨子》:墨子及其弟子与后学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期。语录体散文,但少数篇章初论说文的规模。显示出由语录体象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3.墨家学派的主要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4.《孟子》:孟子晚年和弟子编纂的书,全书包括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1.仁政2.道德修养“尽心、养性、诚心、寡欲”“浩然之气”“舍生取义”3.文艺见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5.《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6.《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7. 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8.《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强调统一的思想。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 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9.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5.《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6.《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7.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7.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18.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1.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诗共七首,一般称之为“苏李诗”。这几首诗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根据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这几首诗都是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大抵缠绵悱饲,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 22.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4.《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5.《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6.建安风骨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7.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11、“三吏,三别” : 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12、诗圣: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及对现实矛盾、人们痛苦做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确切与否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朝廷。所谓的删诗,是指汉人认为,诗经编订成书,经过孔子的删订。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2·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杨雄在《法言·吾子》中对不同类型的赋体做出的评价。这里的诗人之赋,指的是屈原的骚赋,杨雄认为,屈原的赋符合诗经精神所以称之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指唐勒,景差,宋玉,枚乘之赋,其实就是指汉大赋。诗人之赋丽以则,是指屈原的骚赋不失讽喻精神,虽丽而有法度。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大赋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意义。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上独标一帜,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的《咏史》诗被钟嵘认为是“五言之警策”。他借咏史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昂,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这种诗歌精神即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其诗歌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气势壮大,慷慨悲凉。他们反对纤小绮靡的上官体,提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四杰扩大了诗歌题材,推动了律诗歌发展,但诗作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5·古今作者,唯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这是明代吴讷在《文章变体序说》中对韩愈墓志铭文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对墓志铭文的发展与革新。韩愈在碑志写法上不拘格套,别出手眼,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生动的人物传记。一举打破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与先叙墓主姓名籍贯谱系的碑志惯例不同,韩愈着意于变化。破空而来,一人一样。碑志不惟叙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论,愈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 6·婉约词:词的一个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本为合乐而歌,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故称婉约词。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 7·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够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成为江湖诗派。此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文学宗主,只有大致相同的创作趋向。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艺术上相对粗糙。 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称戏文。是宋元时期采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最早起始并流行于浙江温州。故亦称永嘉戏曲或者温州杂剧。代表作有《张协状元》《小孙屠》《琵琶记》等。南戏的繁荣发展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孔孟】【老庄】【非子】【楚辞】【九歌】【天问】【屈宋】 【三】【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悲愤诗】【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太康体】【三二陆两一左】【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田园诗】【】【元嘉三大家】【体】【宫体诗】【北地三才】【哀江南赋】【吴歌】【西曲】【敇歌】【伽蓝记】【水经注】【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文赋】【昭明文选】【上官体】 【文章四友】【初唐四杰】【吴中四士】【、宋】【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七绝圣手】【杜】【“诗史”】【“沉郁顿挫”】【大历十才子】【“五言长城”】【孟诗派】【以文为诗】【郊岛】【长吉体】【新乐府】【新乐府运动】【王乐府】【韦柳】【小杜】【无题诗】【古文】【骈体文】【古文运动】【唐传奇】【变文】【词】【敦煌曲子词】【花间词】【南唐词人】 【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梅】【半山体】【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说话】【话本】【论诗绝句三十首】【诸宫调】【旦本、末本】【元曲四大家】【曲状元】【小令】【套曲】【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拜杀”】 【章回小说】【“七实三虚”】【“三绝”】【繁本和简本】【金本】【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词话本与崇祯本】【三言二拍】【拟话本】【今古奇观】【三灯丛话】【四声猿】【明清传奇】【三大传奇】【四梦】【台阁体】【唐宋派】【公安派】 古代文学考研笔记(全)名词解释(125个) 【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 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三百】 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秦汉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 中的地理知识为主, 兼及民俗、物产、医 药、巫术、祭祀等, 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 古神话传说,如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黄 帝杀蚩尤、鲧禹治水 等,是我国先秦保存 神话最多的古籍,具 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 经》。《诗经》在先秦 时不称“经”,而是称 “诗”或“诗三百”, 如《论语》引《诗》 评《诗》即是如此。《诗 经》本有305篇,举 其整数,故称“诗三 百”。西汉初成为官 学,被尊为经,始称 《诗经》,后世也有沿 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 的三个组成部分,也 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 不同对《诗经》的分 类。风也叫国风,是 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 色的乐歌,共有十五 国风,160篇,多是民 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 的乐歌,分大雅、小 雅。大雅31篇,多朝 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 歌。颂是王室宗庙祭 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 的乐歌,分周颂、鲁 颂、商颂三颂,共40 篇。3、四家诗:指汉 初出现的传授《诗经》 的齐、鲁、韩、毛四 家诗。前三家属“今 文诗”,西汉时立于学 官,分别亡于三国、 西晋和宋时。《毛诗》 属“古文诗”,东汉时 立于学官,训诂多用 《尔雅》,事实多本 《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 亨、毛苌为《诗经》 所作的注解名为《毛 诗故训传》,简称“毛 诗”。东汉郑玄又为 “毛诗”作笺注,名 为《毛诗传笺》,简称 “郑笺”。5、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 艺术表现手法。赋指 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 方法。比即比喻或比 拟。兴即托物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辞。1、今古文《尚 书》:汉代,《尚书》 始有今古文之分。西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 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 《尚书》,用汉代通行 的隶书写定,称《今 文尚书》。汉武帝时, 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 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 的本子,称《古文尚 书》,它比《今文尚书》 多16篇。此书到西晋 末因战乱丢失。东晋 初,豫章内史梅赜所 献《古文尚书》,经唐 宋明清以来学者考 证,实为伪书。2、春 秋三传:解释《春秋》 的《左传》、《公羊传》 和《谷梁传》三部书 的合称。1、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 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 利益的各种学术派 别。当时,各派纷纷 著书立说,招徒授学, 宣扬自己的主张,互 相辩难,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诸 子百家主要有儒、道、 阴阳、法、名、墨、 纵横、农、杂、小说 十家,影响较大的为 儒、道、墨、法四家, 尤以儒、墨为显学。2、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 合称。孔子是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后人称 为“至圣”,《论语》 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 主的语录体著作。孟 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 重要代表,后世称为 “亚圣”,《孟子》是 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3、老 庄:老子和庄子的合 称。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老子》是 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 记载和发挥。庄子是 战国中期道家的代 表,《庄子》是他与其 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 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 学文集,今存55篇, 少数篇章为后人窜 入。其书融合并发展 前人之说,建立了以 法为本,法、术、势 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 的法制学说体系。其 文多为说理文,逻辑 严密,分析透彻,深 刻明切,辞锋犀利, 风格峻峭,善于分析 类比,归纳总结,善 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 故事阐明事理。1、楚 辞:“楚辞”的名称, 始见于《史记?酷吏列 传》。其本义是指楚地 的言辞,后来逐渐固 定为两种含义:一是 诗歌的体裁,一是诗 歌总集的名称。从诗 歌体裁来说,它是战 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 的诗人,在楚国民歌 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 诗体。从总集名称来 说,它是西汉刘向在 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 部“楚辞”体的诗歌 总集,收入战国楚人 屈原、宋玉的作品以 及汉代贾谊、淮南小 山、庄忌、东方朔、 王褒、刘向诸人的仿 骚作品。2、《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 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 加工而成的一组祭 歌,共十一篇。所祭 之神,分天神、地祗、 人鬼三类。天神有东 皇太一、东君、云中 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 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 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 河伯、山鬼,有关的 四首诗歌全是恋歌, 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 描写,表现人类对纯 洁爱情的赞颂,大都 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 一篇,是对卫国战争 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 赞,激昂悲壮,刚健 质朴。3、《天问》:屈 原所作的仅次于《离 骚》的长诗。它以反 诘的形式,一连提出 170多个问题,内容涉 及天文地理、神话传 说、古史传闻、社会 政治、个人生活等, 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 象力和广博的知识, 表现了诗人大胆怀 疑、敢于批判旧观念 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 神。全诗以四言为主, 四句一节,通篇用反 诘,参差错落,圆转 活脱,被认为是“千 古奇文”。4、屈宋: 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 宋玉的合称。屈原是 楚辞的开创者,宋玉 略晚于屈原,也以楚 辞著称,并对赋的形 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后世因以屈宋 合称。 1、三曹:汉魏间曹操、 曹丕、曹植三父子的 并称。他们以显赫的 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 学才能著称于世。他 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 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 社会场景,悲歌慷慨, 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 人,在五言诗歌发展 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 重要地位。曹植被誉 为“建安之杰”。2、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 安年间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刘桢等七位文 学家的并称。他们均 以诗文显赫当世,是 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 员,与三曹同为建安 时代的重要作家。其 中以王粲、刘桢成就 最高。3、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 形象概括。建安是汉 献帝的年号。当时有 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 理想生活的追求。其 诗歌情调慷慨悲凉, 语言刚健爽朗。后人 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 为“建安风骨”。4、《悲 愤诗》:诗歌篇名。汉 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 的代表作品,相传有 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 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 幸遭遇,反映了整个 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 民,特别是妇女的共 同命运,具有典型意 义。全诗叙事波澜曲 折,抒情如泣如诉, 有强烈的感染力。 1、正始文学:魏曹芳 正始年间的文学。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