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边塞战争诗

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
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
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
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精选黑课件山。
14
(二)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 戍边关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和家中妻子 的离愁别恨。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 的向往。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
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
之涣、王翰等。主张: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讴歌边塞将士从军边塞、杀敌报国、保卫边陲 的意志和战斗精神;(奋勇杀敌、忠勇敢战、) 3.抒发将士渴望建功立业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4.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5.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无奈、愤慨。
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
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
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
“柳营”称纪律严明精选的课件 军营。
11
•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 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 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 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 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高中语文边塞诗词鉴赏要点

高中语文边塞诗词鉴赏要点高中语文边塞诗词鉴赏要点,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
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
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就要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边塞诗人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高考精品】边塞征战诗鉴赏

五、常见的意象:
1、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 河、长云、雨雪、风沙; 2、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箭飞马走 ; 3、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 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4、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 思乡之情。 高適《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二、边塞征战诗的发展
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 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 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 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 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6、典故: (1)李广: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 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 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被称 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高適《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燕然: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 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 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语文新高考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 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 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景象: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 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 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以此景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情怀: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 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分析: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 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
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
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读懂诗歌
看标题
“军城”表明和军队有
关系
看注释 看意象
由注释可了解诗人情怀 秋风、汉关、朔云、边
月、西山 看景物特点 阴沉、浓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边塞征战诗
复习目标
1.明确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情感、技法。 2.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技 巧。
回扣文本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情景交融2.直接抒情
1.边地的荒凉 孤寂 2.战争生活的 艰苦悲壮 3.戍边将士矢 志不渝的壮志 豪情。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②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 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 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高考示例】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2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 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么样的情感? “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 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高考链接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jì )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⑵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⑶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不同?
鉴赏步骤及方法
• 1、概括意象 • 2、分析情感 • 3、明确手法
课堂示例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 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频繁调动,怨生活单调,怨气候酷寒,怨 戎马生涯,久戍不归。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 黩武的谴责。
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五、归家无望的哀伤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报 国无门的无奈。 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将士归家无望的哀伤和 报国无门的愤懑
三、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揭露官兵之间的矛 盾,表达反战主题。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控诉边 将的无能、骄奢,讽刺朝廷不公与腐败等等。
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 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 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威猛英勇将士的赞美
2、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 时空对比等效果。
3、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 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
的艰苦。
4、用典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 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 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 平。
四、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 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 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 塞风光作为背景。
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 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 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做简 要分析。
• 两诗都表达了行军将士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岑诗还蕴含淡淡的思乡之情。
• (2)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
• 岑诗融情于景,以事显情。“欲到天”写出了天 高路远、不畏艰险的气概。“两回圆”暗含月圆人 未归的思乡之情。三、四句写夜宿广袤无垠、沉 寂荒凉的大 托和借代手法。一、二句描写恶劣 环境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横笛”“红旗” 指代行军队伍,“直上”溢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塞下曲六首(其三) • 李白
•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 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 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 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 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 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 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 (2)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 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 有感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 感”,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试结合原诗分析。
• 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 “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
• ②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或自豪和满足之情)。战士们 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 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 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 献身精神。
•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 战马等。
•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 《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
• 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 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 • 2、人: • (1)统治者:穷兵黩武 • (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注】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 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也 称“急急如律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 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于 菟:楚人称老虎为于菟。见《左传》。
•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
•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 等。
•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 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等手法。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 答:前四句写岚州的“春光晚”、“ 气候寒” 、“花
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征战诗的思想感情:
• 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然战将如云,却“独” 有少数上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
•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塞上听吹笛
• 高适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注】①戍(sh)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
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 样的景象?
• 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 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 朗壮阔景象。
• (2)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 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 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 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 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 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 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 (2)诗歌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精神?请 简要分析。
• 最后两联既表达了对被送的壮士拥有美好前程,继续为 国效力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现了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 折,可能忍受“吾庐独破”的生活厄运的感伤之情;也 表现了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和一位久经 沙场的爱国将领的高尚节操。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 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 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 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 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 定义: •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 标志: • (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 (2)常见意象:
•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 雪、风沙等。
•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 楼兰、蓟北等。
•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 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 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 (1)诗歌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怎样的“部属”形象?这 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 作者所送部属是一位勇猛的壮士。当接到军府(幕府) 下达散文紧急命令后,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 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了惊人的勇敢。这两联通过 描述壮士的形象,为抒发壮士立下战功,却因主帅受谗 去职而不能得到应有赏赐之慨叹奠定了基础。
•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 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
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
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 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碛中作 • 岑参
•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 从军行 • 陈羽
•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注】碛:沙漠。 •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 • (2)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1)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 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 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 象特点。
•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
• 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 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从军行 • 骆宾王 •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 这首边塞诗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简析。 • 这首诗语言刚健、雄浑。如“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斗志,气壮山河;“野日分戈影,天 星合剑文”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表现唐军刚毅雄健 的威武之势;“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表达从军者 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表达作 者甘愿洒血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不发”、“ 雪仍残”体现作者边地苦寒的慨叹;五六 句对山水美景的赞赏和热爱;尾联中作者意识到自己有 公务在身,不可贪赏山水久逗留。体现其以国事为重的 情怀。
•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 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 队七万多人。
•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柳中 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 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可怜 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高适《燕歌行》“战士 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