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新都道路交通规划说明书】

道路交通规划一、现状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一)现状概况1、铁路运输现状宝成铁路线沿城区西侧穿过,在城区内有一货运站。
2、道路现状(1)新都片区与中心城区已连接的通道有:成绵高速公路(G040),大件路(S103)。
其中成绵高速路在城区有一立交,引道连接新都大道,下高速后便捷快速地到达新都城区中心。
新都城区联系周边乡镇的县道:新犀路(XA37)连接新都城区—斑竹园镇—竹友镇—新繁镇—郫县城区;竹新路(XA21)连接新都城区—军屯镇;新石路(XA02)连接新都城区—泰新镇—石板滩镇;新新路(XN15)新都城区—马家镇—新繁镇。
(2)城区内现状道路有:老川陕路在三河镇接大件路向北穿越城区,出城时合入大件路;南北向的道路还有道路条件较好的蜀龙大道、主干南二路;东西向道路有电子路、南一路、南二路、海都路。
3、交通现状(1)新都现状交通主要是向南与中心城及向北与青白江、绵阳市之间进行交换,其交通流向表现为南北向流量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大件路、老川陕路和成绵高速路上。
其次是东西向交通流,集中在新新路和新石路上,沟通西部的马家镇、新繁镇和东部的泰新镇、石板滩镇。
新都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增加明显,平均年增长率为27%(数据来源于《成都市中心城快速路系统实施规划》)。
从车型结构比例上得出摩托车占绝对优势,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2)城区内现有客运站3个,分别为鹏程运业有限公司所属的新都汽车中心站、联运总公司所属的新都客运站、省运输公司汽车站。
(3)城区现有货运站场一处,在新都火车站附近。
(二)存在主要问题(1)随着城市化进程,原规划的过境路已融入城区中心成为城市道路。
交通功能不明确,过境交通困难,绕行距离大。
(2)进出口通道缺乏,目前只有两条道路联系中心城。
(3)原来修建的成绵高速公路和大件路收费站几乎都在城区内,严重影响城区与中心城的联系,阻碍城区发展。
(4)老城区部分地段路网密度不够,交通组织混乱,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宝光寺和桂湖公园的历史文化气氛。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第二章总则第三章规划原则及目标第四章市域生态环境规划第五章城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六章城市(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第七章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1.自然条件XX市位于XX省中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XX盆地北端,地处东经112°33ˊ,北纬37°47ˊ,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冲积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其中,平均海拔高度800米。
XX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晴朗少雨,夏季炎热湿润、雨量集中,全年盛行西北风,逆温出现的频率高、强度大。
1997年平均气温11.9℃,最冷月1平均气温—3.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1℃,全年平均风速1.2米/秒,全年降水量234.6毫米,其中6、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7%,全年蒸发量1656.8毫米。
全年无霜期约161天,地震烈度为8度。
市区气象资料:气温——年平均气温10.2℃;最热月(七月)月平均值26.1℃,极端最高36.6℃;最冷月(一月)月平均值—6.0℃,极端最低—24.2℃;年平均日较差13.4℃,极端日较差30.3℃。
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11.5℃,七月平均值26.8℃,一月平均值—6.0℃。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7℃(出现在1967年6月20日),最大冻土厚度0.74米,一般无霜期为165天。
降水——年最小降水为180毫米,年最多降水为74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456.8毫米,降水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约61%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719.5毫米,为平均年降水量的3.8倍。
最大年蒸发量为2870.0毫米(1980年),为该年降水量的8.6倍。
湿度——XX地区日照强,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因而湿度较小。
年平均相对湿度60%,最大65%,最小55%。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前言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它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滋养生物,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场所,并起到美化城市、陶冶身心的作用。
某某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绿化和生态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园林绿化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86年某某市邀请武汉城建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专家编制了《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洋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2000年某某市又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凤凰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已获批准并实施。
2001年9月受某某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的委托,我院承担编制了《某某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本次规划在某某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规划方案力求高技术、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全面系统,规划超前,实施便利,并结合某某市园林绿化实际情况,在湖北省2001年9月批准的《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5年)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原则,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宜居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从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2年5月22日,由省建设厅组织在某某召开了《某某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评审会,专家组由武汉市园林局、华中农业大学、省规划设计院、省建设厅、市园林局等领导和专家组成,某某人大、政协、政府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某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方案介绍的基础上,查阅图纸,现场踏勘,认为“规划设计单位在城市市域生态的研究、突出城市园林特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方案中规划指标先进、规划层次合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考虑比较充分,规划内容比较全面,原则同意该规划”,并对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我院在专家组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在次对规划方案从说明、文本、图纸等方面进行进行修改、完善,于2002年7月完成此规划设计工作。
郫县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

郫县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促进郫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身心健康,适应郫县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对郫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规划的补充与深化,是郫县园林绿地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建设活动,不得违背本规划的相关规定。
在规划区范围内从事一切规划管理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并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
第3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说明书和规划图纸是文本的技术支撑,文本是依法对规划区进行规划管理的法规性文件。
第4条本文本所确定的控制性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规划区性质和特点,并考虑适度弹性而指定的。
其他未涉及的指标和技术规定应符合国家、四川省及成都市的有关法律、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第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国务院《关于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8.《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9. 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1.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通知》(2002年)12.《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13.住建部《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2010年)14.《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2002年)15.《四川省园林县城评选标准》(2006年)16.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7.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8. 《四川省绿化条例》(2002年)19. 《四川省自然区保护条例》(修正)(2009年)20.《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修改)(1997年)21. 《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的意见》(2001年)22. 《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1年)23. 成都市环保局,成都环保院《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2003-2020年)》(2004年)24.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及其修编(2008年)25. 《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2004年)26. 《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补充修编(2008-2020年)》(2009年)27. 《成都市郫县总体规划(2007-2020)》(2008年)28. 《成都市郫县分区规划(2007-2020)》(2008年)29. 《郫县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4年)30. 《郫县绿化总体规划》(2006年)31.郫县规划管理局《关于郫县分区规划的情况说明》(2010年)32.郫县规划局、林业园林局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发展计划第6条规划期限近、中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第7条规划范围与规模1.规划范围:建成区:现状面积共计33.72 km²,人口23.05万人。
成都绿地系统规划专题

• 3.2.1.5 东南方向
• 由锦江区和龙泉驿组团构成。锦江区人均公园绿 量最小,仅为7.25m3/人,绿地斑块形状较为规则。 龙泉驿组团的绿地率仅有12.18%,人均公园绿地 4.92 m2/人。说明该区域内绿地数量和质量都较 差。
• 东南部是成都市总体规划发展的方向,然而,不 论从城市绿地状况还是城市热岛的分布(有专门 一节分析)状况来看,这一区域的人居环境都不 甚满意。
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 • 3.1.1.2 绿地斑块形状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
工痕迹较重,复杂形不够。 • 3.1.1.3 绿量不高,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
构,三维绿量较低。
3.1.2 建议
• 3.1.2.1 增加以风景林绿地为主的其它绿地和公 园绿地类型斑块数量与面积。
• 3.1.2.2 增强中心城区各类绿地斑块的自然形和 复杂性。
在成都城市中心城区750km2内, 绿地景观面积共计83.29 km2, 其中公园绿地18.39 km2 ,占总绿地面积的22.08%; 附属绿地26.19km2,占总绿地面积的31.44%; 防护绿地7.23 km2,占总绿地面积的8.68%; 生产绿地11.16km2,占总绿地面积的13.40%; 其它绿地(主要为风景林绿地和部分湿地)20.32km2, 占总绿地面积的24.40%; 绿化总覆盖率为32.90%,绿地率30.39%,人均公园绿 地7.32 m2/ 人。
两网:
河流水系,构筑“蓝脉绿网”
多廊:
建立龙门山脉生态走廊,龙泉山脉生态廊道, 沿白河以及下游的沱江建立市域北部的生态廊道、 沿南河-牧马山-黄龙溪一线建立生态廊道,沿 金马河建立纵贯市域西北-东南的生态廊道。
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布局与分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目录前言第一章现状综述与分析1.1城市概况1.1.1历史沿革1.1.2城市特点1.2环境条件分析1.2.1地质地貌1.2.2地震情况1.2.3气象条件1.2.4水资源1.2.5土地资源1.2.6林、农资源1.2.7环境状况1.3**市城市经地现状分析1.3.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1.3.2 城市建成绿地现状分析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2.1 规划依据2.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2.2.1 指导思想2.2.2 规划目标2.4 布局原则2.5 实现规划的期限与分期第三章公共绿地规划3.1 规划原则3.2 规划指标3.3 市级公园规划3.4 区级及居住区级公园的规划3.5 带状公共绿地规划第四章生产、防护绿地规划4.1 生产绿地规划4.2 防护绿地规划4.2.1 带状防护绿地4.2.2 市域生态窨保护体系第五章道路绿化规划5.1 道路绿化的功能5.1.1 庇荫5.1.2 美化城市面貌5.1.3 保护城市环境5.1.4 改善购物环境5.2 市区道路绿化5.2.1 重点路段绿化5.2.2 主干道绿化第六章历史文化古迹的绿化6.1 历史文化名城绿化规划的原则与目标6.2 绿化规划的内容6.2.1 老城区的绿化6.2.2 **保护区的绿化6.2.3 滨河绿带6.2.4 滨河绿带的规划内容第七章单位附属绿地与居住区绿地7.1 规划的意义及规划指标的确定7.2 绿地率规划指标7.3 居住区绿地短缺的补救措施第八章避灾绿地规划8.1 避灾绿地的作用8.2 市区避灾绿地规划8.2.1 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的规划布置8.2.2 一级避灾点8.2.3 二级避灾点8.2.4 避灾通道8.3 城市救灾通道的设置第九章旨意9.1 旨意9.2 原则第十章园林绿地树种规划10.1 树种规划的意义10.2 树种规划的原则10.3 **市区主要树种选择(附名录)10.3.1 **市的古树名木10.3.2 **市的市树、市花10.3.3 **市骨干树种的选择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11.1分期规划的目的与原则11.1.1分期规划的目的11.1.2分期规划的原则11.2规划分期建设任务11.3分期投资规划第十二章绿地系统效益12.1系统的必要与必然—效益的综合性12.2系统效益测算12.3投资效益分析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13.1大造舆论,提高认识13.2完善法规,依法办事13.3多方筹集,确保资金13.4狠抓生态景观绿带建设13.6加速建圃,保证用苗13.7利用政策,奖励建绿13.8健全组织,培养人才规划评审意见及后记附表附表1 全国园林城市与**市三项绿化指数比较附表2 世界著名花园城市与**市人均绿地的比较附表3 **市主要公园规划意向附表4 **市公共绿地规划表(2001_2010年)附表5 **市防护绿地规划表(2001_2010年)附表6 **市道路绿化规划表(2001_2010年)附表7 **市生态景观绿带规划表(2001_2010年) 附表8 **市公共绿地工程第一期(2001_2005年) 附表9 **市公共绿地工程第二期(2006_2010年) 附表10 **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测算表附表11 **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测算总表附录附录1 **市绿化树种推荐名录附录2 **市文物古迹分布图图录区位01 现状02 气象分析03 结构模式04 总图05 绿地分布图06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07 公共绿地服务半径08 避灾绿地09 绿地分期建设10 市域生态绿地空间保护体系11 绿地规划指标12 城市出入口(东)景观意向13 城市出入口(西)景观意向14 城市出入口(北)景观意向15 城市出入口(南)景观意向16 城市河道及古城街巷绿化景观规划意向朝阳广场设计17 体育公园设计拓东公园设计18前言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展开,并向多方面渗透。
最新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前言x市南濒x海,毗邻x,历史悠久、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园林绿化条件。
自建国以来x市的园林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缺乏较系统的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难以达到优化组合,公共绿地布局也不尽合理,对城市山水构架的保护不足。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市政府责成我们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1年1月中旬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于2月中旬编制出《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稿)》。
2月底提交规划部门进行第一次协调;3月初完成第一次修改稿后,再次深入现场核实、补充、修改,3月中旬完成第二次修改稿。
3月20日在市规划局主持下,与国土局、建委、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及有关区主管城建工作副区长共同研究、协调;3月21日完成第三次修改稿。
3月底前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后,成果提交专家鉴定、市政府验收。
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一、基础数据的来源1、实地调查;2、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3、结合实际科学计算。
二、重要规划指标依据1、x市规划局编制的《x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01年)》;2、全国城市绿化工作的会议的指标(2001年);3、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三、园林绿地与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协调情况编制过程中两次与相关部门协调。
采用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案,调整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园林绿化用地的结构,优化合理布局。
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下,重新调整北新区的用地结构,保留现存的山体,建设山顶公园;结合引水、蓄水、排污、清淤、河道整治和风景点建设,将蓬江河、天沙河沟通为环城水上公园。
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区位x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
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
南濒南海,毗邻港澳。
现辖江海,蓬江两市区,潮连、礼乐、环市、外海四镇,代管鹤山、开平、恩平、台山、新会5个县级市。
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一、新都现状。
从区位关系中得知,新都作为北部新区是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成都市的北部中心。
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
新都有着优越的区位、经济、历史沉淀优势,使之成为成都市北部第一居所、工业高地。
本次规划范围是:大件路以西,海都路以北的新都城区用地,包括电子路以北传统意义上的新都老城区和电子路以南原有的工业用地,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
从现状的用地状况中得知,按其现状用地表可以得知,绿化只占总体用地的 2.27%,不符合绿化规划的标准。
工业占地33.86%,利用情况充分,主要分布在新都的南方,各个区域分布零散,不集中。
并且从风玫瑰可以看出,新都常年吹东北风,工业区对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并且工业区部集中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不利于工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
对于其交通,占0.12%,可知它对外交通并不发达,也抑制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市内交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交通骨架,交通没有层次感。
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若其交通没有规划好,会抑制新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工业、市民居住、文化旅游的各方面的发展。
公共设施总占地:14.83%,其中商业占地大,文物宗教占地约1%,可以很好的开发此地的旅游业。
由此可以分析出几大问题:1.新都交通问题严重,其交通没能很好的规划,道路散乱,没有形成层次。
从停车场的建设来看,停车场集中建设,有些片区甚至没有停车场。
这样会使发展好的片区人口拥挤,而开发落后的片区缺少人口。
2.新都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市内环境、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抑制了旅游业发展,并且没有吸引到更多高层次的居住人口。
3.工业占地零散,增加了物流成本,不利于高效率发展。
并且以风向来看,工业会对整个城区产生环境的污染。
结合新都现在的人口容积率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可以看出,各个农贸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商业用地旅游业用地等都集中于由西街、东街、南街、桂湖路围合的旧城核心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都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新都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依据
为有利园林绿地的保护和建设,国家和省、市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标准,从指标要求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是制定本市园林绿化系统的主要依据。
从指标要求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是制定本市园林绿化系统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1992年6月22日国务院100号令《城市绿化条例》
5、建设部1993年784号文件《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文件
8、《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二、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新都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其在四川省成都平原的地位与作用,力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个有特色的园林城市。
2、保护和建设好城市赖以依托的现有山体(五龙山)、水体(毗河、饮马河等)、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本市的地域、人文资源优势,培育新都区的城市特色。
3、科学安排各类城市绿化空间,构成开放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合理确定各项绿地指标,努力为新都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4、立足于新都现有城市绿地基础,充分借助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绿地骨架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本着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宏观控制为前提,严格依据规划分期建设,营造与城区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现有城市绿化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形成地域性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
三、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要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五龙山、泥巴沱、桂湖、毗河、饮马河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绿地布局要作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在重点发展各类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加强居住小区与道路绿化,城市组团隔离绿地和近郊生态景观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
林体育公园改建成的综合公园。
三、绿地系统规划方案与依据
1、综合公园三个:桂湖、宝光寺、新都森林体育公园。
两条轴线把规划区大致分为四个区,四个综合公园均匀分布于地区中。
桂湖:新都桂湖位于成都新都区,出成都北门,沿川陕公路前行约18公里,即是成都北门重镇-新都。
桂湖公园即在新都城内。
新都桂湖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了隋唐园林遗迹的隋唐园林。
其湖池开凿于隋开皇十八年,其目的原是为修筑城墙时取土之用,隋唐城墙在园内至今还保留了880米。
园中植物以桂花、荷花最享有盛名,分别为中国五大桂花观赏地和八大荷花观赏地之一。
宝光寺:宝光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
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成为中国结构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宝光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和著名旅游点,必将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新都森林体育公园:公园景观较好,人气很旺,据实地走访下来,它承担了部分区域性公园的功能,又有饮马河穿过,景观很好。
所以在本次规划里把它做大,做成综合类公园,,作为两条轴线重要的节点,突出水景健身,做成有丰富活动作支撑的综合公园。
居住区公园五个:均匀分布于各大居住区,布局于在各大高等级公园辐射不到的地方。
在老城区南部分布相对集中。
2、附属绿地:基于现状无改动,提倡垂直绿化。
3、其他绿地:泥巴沱为湿地公园,将其划入其他公园类别。
4、小区游园三十八个:分布特征老城区密而小,新城区相对疏而大。
5、街旁绿地十九个:桂湖、新中心的街旁绿地规模与辐射范围要比其他地方的小很多。
6、生产绿地规划:为确保市区园林绿化种植材料的供应,规划在市区范围内设苗木生产基地4处。
7、防护绿地:在毗河设置平均宽度为60米的防护绿地,在主干道、次干道等附近布置平均宽度30米绿地。
在工业区、高压走廊布置平均宽度50米的防护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中“线”是指以道路绿化为主的带状绿地。
道路绿化利用城市道路构成网状体系,形成具有交通、生态、休闲、景观等综合效益的城市绿线。
市区道路绿化规划的总体构想,是在发挥绿地综合生态效益前提下,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绿化网络。
具体措施为:
(1)、重点路段美化与普遍绿化相结合;
(2)、主要干道两侧树种的选择方式,除突出道路绿化的生态及防护作用外,应结合重点地段加以美化,使之各具特色;
(3)、市区的道路绿化,应主要选择能适应本地条件生长良好的植物品种和易于养护管理的乡土树种。
同时,要巧于利用和改造地形,营造以自然式植物群落为主体地绿化景观。
城市各级道路绿地率的确定:
(1)、联系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路(红线宽度40—50米)绿地率不得小于30%;
(2)、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30—40米)绿地率不得小于20%;
(3)、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20—25米)绿地率不得小于15%。
8、专类公园五个:其中两高等级的为科教文化专类公园、生态休闲专类公园。
分别位于西南石油大学附近与泥巴沱附近。
9、带状公园八个:主要沿河岸布置。
在饮马河的那条横轴上相对集中。
第六章分期建设规划
本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要求编制,规划建设内容共分近、中、远三期实施:近期(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1、近期(2013—2015年)应完成的园林绿地建设项目主要有:
沿饮马河轴线与锦水河的绿带先行建设,因为这是系统的骨架也是人口密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绿地。
重点扩建一个全市性公园、一个社区公园,新建两个区域公园、一个专类公园,新建部分内河滨水绿带,新建部分城市景观大道。
加强城市内河滨水地带的建设,对难以实施的地段应提出控制要求。
加强老城区绿化建设力度,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
严格控制新区建设的建筑密度,保证绿化用地。
加强单位率低于居住绿地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加强城市道路绿化,重点建设城市主干道、园林景观大道、城市主要出入口环境绿化,树立城市形象。
2、中期(2016—2020年)应完成的园林绿地建设项目主要有:
对防护绿地与工业区小区游园和毗河绿道的完善。
完善各级公园建设,完成毗河滨水带状绿地建设。
加强生产绿地建设。
加强交通绿色网络建设。
在城市外环路形成绿色网络。
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生产绿地。
3、远期(2021—2030年)应完成的园林绿地建设项目主要有:
完善公园建设;完善各片区的生态绿地建设;完成若成功路生态绿廊的建设;完成外围防护绿地的建设。
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1、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保持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机遇,多渠道,多方式地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资共建园林绿地。
2、要进一步配套完善有关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行政规章,建立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保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拟定有关政策措施,指导城市绿化健康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努力实现“依法兴绿”。
3、市区园林绿化建设的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园林绿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今后的园林绿化建设,要努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