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积累精华课件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 之于国也》)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廉颇蔺相如 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 兰诗》)
直
(1)与“弯”相 对 木受绳则直 (《劝学》) (2)价值,后写 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 • • • •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同意,认可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连词
• 无罪 • 古义:不要归咎 • 今义:没有罪过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兵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 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 没有本质区别。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花白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 • • • • • 河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走路,行 • 凶: • 古义:谷物收成不 好 • 今义:凶恶,厉害 • 养生 • 古义:供养活着的 人 • 今义:保养身体
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 合抗秦的策略。
②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突出。
③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 样。 “何”通“呵”,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问、盘问。 ⑤百有余年。 “有”通“又”。
古今异义的词:
①务耕织。 务:努力从事。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廉颇蔺相如 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 兰诗》)
直
(1)与“弯”相 对 木受绳则直 (《劝学》) (2)价值,后写 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 • • • •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同意,认可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连词
• 无罪 • 古义:不要归咎 • 今义:没有罪过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兵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 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 没有本质区别。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花白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 • • • • • 河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走路,行 • 凶: • 古义:谷物收成不 好 • 今义:凶恶,厉害 • 养生 • 古义:供养活着的 人 • 今义:保养身体
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 合抗秦的策略。
②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突出。
③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 样。 “何”通“呵”,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问、盘问。 ⑤百有余年。 “有”通“又”。
古今异义的词:
①务耕织。 务:努力从事。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设置边邑,您 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使郑灭亡来增加 邻国的土地呢? 5.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的力量就会变薄弱 啊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高中语文文言基础知识汇总 ppt课件

实词:
四、偏义复词
定义: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 成的双音字,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字的词义,而 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 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
(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反
如“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中的“饥穰”只有“饥”的意 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有“入”意思。 (二)、两个语素相近或相关
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
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
下枭雄。(《赤壁之战》)
2021/3/30
19
被动句:
定义: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 子,称为被动句。
2021/3/30
14
主语——一句话当中动作的发出者,可由名词、 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 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如:你,我,他,这个) 谓语——一般来说由动词或形容词来承担,它的 主要用途是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 和状态。(说,看,听,是,冻,热……) 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由名 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 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承担。 定语——是句子中修饰名词,代词或其它名词化 的词,一般来说由形容词来担任,标志性字眼 “……的”。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pǔ)”中的“园圃”本来是近义词,分 别是种树和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2021/3/30
10
实词:
五、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是属于某一词类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 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概括起来,词类的活用主要有名 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动词用做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为动用法等。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乃:连词,表承接,于是。 以:介词,因为。 以:介词:用。 以:介词,凭借。
当死. 而口不讼.直 宣帝嘉.之 鲁芝洁.身寡.欲
死:名词作动词,处死。 讼:名词作动词,争辩。 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好,欣赏。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自身洁。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欲望寡。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 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堂房亲属关系,如“从弟”。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
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 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实词】
谠.言嘉.谋 芝坐.爽下狱 和.而不同. 塞.天下之望. 【文言虚词】
谠:正直。嘉:美,善。 坐:因犯……罪。 和:谦和。同:苟同。 塞:隔阻,堵。望:怨恨。
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一旦以.罪见黜 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 诸葛诞以.寿春叛 【词类活用】
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 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
2025届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 课件(共28张PPT)

➢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 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 帝、隋文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 唐太宗、宋太祖等。
姓名字号篇
➢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 等)、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 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延赐予。谥号的选定根 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道号时选 择。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壅過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
姓名字号篇
➢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如位皇 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 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 有死后追加者。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 龙皇帝等。
子·密州出猎》)
天文篇
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代指国家或地区的词汇,它们的含 义及来历各不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各词的意思吗?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 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四而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 海”之意与之类似。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地理并称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姓名字号篇
➢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 等)、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 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延赐予。谥号的选定根 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道号时选 择。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壅過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
姓名字号篇
➢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如位皇 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 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 有死后追加者。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 龙皇帝等。
子·密州出猎》)
天文篇
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代指国家或地区的词汇,它们的含 义及来历各不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各词的意思吗?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 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四而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 海”之意与之类似。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地理并称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耻:以……为耻;乞休、乞老、告老、乞骸骨、致 仕、求老:辞官回家;籍:登记,户口(户籍、官 籍、兵籍等);不起:不被任用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蠲除:免除赋税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 频实词讲解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3.薛举僭(jian)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4.宵衣旰食 5.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寻:不久;坐:因……而获罪;旧: 和……有交情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然后:这样以后;申:说 明、解释;广:传播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表停顿;贼:伤害
自己;绞:性子急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就:接近、靠近、向; 旧说:前人的观点
私下里,悄悄地;讽:劝说
市:买、卖;檄:命令、声讨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18.所以出身仕者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造、诣、过、候、存、顾:拜 访;过:指责、责备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辟:征召,掾:属官,下属
寤:发觉、发现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课件(127张)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C.佚之狐言于郑伯 (佚之狐于郑伯言) D.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 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 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 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 枢密韩太尉书>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 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 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 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 枢密韩太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 “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 “孤”、“奴”、“仆”。
❖ 2、指示代词 ❖ (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
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
❖ 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
❖ (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 的代词,如“彼”、“夫”、“伊”等)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3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 2、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 名、地名、人名、书名) 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 4、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的词) 5、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14
二、动词:
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
象的动词)
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
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
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
“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
语称作“判断词”。)
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
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18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
文言文学法指导
❖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 多练。
❖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 预习和复习。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5
归纳和积累
❖ 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 ❖ 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 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 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 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 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 “⊙”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 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 用“★”特殊句式……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10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如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
16
(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 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 “彼”、“其”等) 如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 “自”、“己”) (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 “人家” 代词。如“人”、“他人”)
3
《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 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
“能”、“敢”、“愿”、“可”等)
15
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
1、人称代词
(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 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 “余”等)
(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 “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 “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11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12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学习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
的要求; 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
2
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 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 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 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 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 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19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6
7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字:
1. 通假字;
❖ 词:
1. 实词; 2. 虚词;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词类活用;
8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句——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疑问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9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 “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 “孤”、“奴”、“仆”。
❖ 2、指示代词 ❖ (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
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
❖ 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
❖ (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 的代词,如“彼”、“夫”、“伊”等)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3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 2、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 名、地名、人名、书名) 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 4、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的词) 5、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14
二、动词:
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
象的动词)
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
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
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
“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
语称作“判断词”。)
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
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18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
文言文学法指导
❖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 多练。
❖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 预习和复习。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5
归纳和积累
❖ 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 ❖ 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 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 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 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 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 “⊙”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 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 用“★”特殊句式……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10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如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
16
(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 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 “彼”、“其”等) 如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 “自”、“己”) (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 “人家” 代词。如“人”、“他人”)
3
《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 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
“能”、“敢”、“愿”、“可”等)
15
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
1、人称代词
(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 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 “余”等)
(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 “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 “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11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12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学习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
的要求; 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
2
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 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 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 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 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 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19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6
7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字:
1. 通假字;
❖ 词:
1. 实词; 2. 虚词;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词类活用;
8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句——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疑问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9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