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

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最新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最新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最新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目录一、幼儿心理学概述 (2)二、幼儿心理发展 (3)1.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4)1.1 连续性与阶段性 (5)1.2 普遍性与差异性 (6)1.3 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 (7)2.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8)2.1 遗传因素 (9)2.2 环境因素 (10)2.3 教育因素 (12)三、幼儿认知发展 (13)1. 感知觉发展 (14)1.1 视觉发展 (15)1.2 听觉发展 (16)1.3 味觉、触觉和嗅觉发展 (17)1.4 空间知觉发展 (18)2. 思维与智力发展 (20)2.1 直觉行动思维发展 (21)2.2 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22)2.3 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23)2.4 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3)四、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24)1. 情绪情感发展 (25)1.1 情绪的分化与情感的发展过程 (26)1.2 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的发展 (27)1.3 道德情感的培养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28)2. 社会性发展 (29)一、幼儿心理学概述定义与重要性:幼儿心理学关注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研究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究范围: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感知觉的发展(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语言与沟通的发展、思维与智力的发展、情感与社交技能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

发展阶段:幼儿心理学将幼儿阶段大致分为婴儿期(03岁)、学前期(或称幼儿期,大约从三岁到六岁)和学龄前期(即将进入学校前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里程碑。

心理过程:在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过程包括感知觉的形成和发展、记忆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直观行动思维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情感的社会化以及语言的学习和沟通技能的发展等。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 儿社交技能的发展,提高 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心 理健康。
13
家庭环境对孩子情感影响
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
健康的情感态度。
2024/1/26
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民 主、专制、放任等,会 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离 异、重组等,也会对孩 子的情感发展产生重要
04
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06
记忆训练
通过重复、联想、归类等方法,可以帮助幼儿 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记忆习惯。
9
思维与想象力激发
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 性等特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 和创造性逐渐增强。
达。
教授基本词汇和句型
03
向幼儿介绍基本词汇和句型,帮助他们建立语言基础。
16
阅读兴趣培养及阅读技巧指导
1 2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的读物
选择内容有趣、难度适中的读物,激发幼儿的阅 读兴趣。
定期阅读
与幼儿一起定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 趣。
3
教授阅读技巧
指导幼儿学习如何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和角色关系等阅读技巧。
影响。
14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 影响孩子的情感稳定性
和安全感。
04
幼儿语言与沟通技能培养
2024/1/26
15
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方法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1.个体差异明显幼儿的性格和才能的集成程度不同,差异明显。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活跃度、适应性、注意力、情绪、维持注意能力和食欲等各方面。

因此,幼儿的个体差异显得特别明显。

2.形成特点幼儿在生理、智力、性情、良好习惯、社交、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种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幼儿的各种特征是互相联系和重要地影响的,所以要真正了解幼儿的特点,必须全面客观地对他们进行研究。

3.发展需要幼儿的体格、智力和社会环境都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思维、道德和性格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于这一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得他们需要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角色和适应环境等。

4.动机和需要动机和需要是影响幼儿行为的基本因素。

幼儿的动机和需要,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某些社会、生理、心理等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来表现出来。

其中,动机是孩子发生行为的内在要求,而需要是一个孩子由于缺乏某种条件而感到不舒服。

5.善于模仿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模仿大人的动作、言语和行为。

而且,在模仿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和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

所以,幼儿的模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6.知觉和认知发展在幼儿身上,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手段。

而认知是个体对已知经验的再认识、重构和新的认知,是人的思维和智力手段。

二、幼儿心理的主要知识点1.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情感的发展是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对他人情感的学习和经验所形成。

这种学习一方面说明是大量的情感产生和情感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经验是形成情感的重要条件。

因此,心得和经验是一个人形成情感的基本手段。

2.幼儿的社会发展幼儿的社会发展是在他们处于一定的年龄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外界社会事件和社会角色的适应和理解是基本社会活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幼儿心理学是对0-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成长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在高考中,幼儿心理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将总结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一系列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等。

2.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3.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提出语言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婴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发展1. 感觉:婴幼儿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感觉逐渐成熟。

2. 知觉:婴幼儿通过感觉机制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

三、儿童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发展1. 智力:儿童的智力可通过智力测验进行评估,包括智商和智力年龄等概念。

2. 天赋:儿童的天赋包括智力天赋、艺术天赋、运动天赋等,需要正确引导和培养。

四、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发展1. 儿童性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儿童性格分类方法,比如乐观型、内向型、外向型、敏感型等。

2. 儿童行为:儿童行为包括大运动、粗运动和细运动等方面的发展。

五、儿童社会情感发展1. 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 同伴关系: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建立起友谊和社交技能。

六、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1.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逐渐掌握语言和沟通能力。

2. 认知发展:儿童在语言环境的引导下逐渐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七、儿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1. 情绪:儿童有各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如喜怒哀乐等。

2. 社会行为:儿童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行为和规范。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中的幼儿心理学考点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婴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发展、儿童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发展、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发展、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以及儿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等。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整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概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婴儿期主要依赖感觉器官进行感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出选择性注意力。

2. 认知结构的形成:在幼儿期,儿童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分类和关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学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能力在幼儿期不断增长。

二、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幼儿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自我意识的建立: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进行区分。

3. 进入群体和人际交往: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社交环境,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懂得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

三、性格与个体差异1.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的性格与基因和环境密切相关,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潜能,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幼儿特质发展:不同儿童在个性特质上存在差异,一些孩子活泼外向,而另一些孩子则较为内向害羞。

四、儿童游戏与玩具1. 游戏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常见活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综合发展。

2. 玩具的选择与设计:合适的玩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进行选择。

五、教育与家庭环境1.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温暖、支持和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教育可能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合理规划。

总结: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儿童认知、情感与社会发展、个体差异、游戏与玩具以及教育与家庭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幼儿相处和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关怀。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应对策略和建议
• 情绪管理: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 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式来帮助幼儿稳定情绪。
• 提高注意力: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同时减少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过度刺激。
• 培养同理心: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来培养幼 儿的同理心,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思维发展
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 的反映,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
思维发展特点
思维训练方法
通过引导发现、鼓励提问、提供丰富 材料和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可以激 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自 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
03
CHAPTER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社交技能训练: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鼓励幼儿参加社交场合等方式 来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家长和 教师也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榜样作用,为幼儿树立积极的社交榜样。
THANKS
谢谢
情感发展
情感表达
幼儿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 声音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
喜怒哀乐。
情感理解
幼儿开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能够区分不同的情感并尝试理
解其背后的原因。
情感调节
幼儿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 如通过寻求安慰、转移注意力等
方式缓解负面情绪。
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
01
幼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形成
感知觉发展
01
02
03
感知觉概述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 主要途径,包括视觉、听 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

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精品文档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

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

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

(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

(2)新生儿偏好甜味。

(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

(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

(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

8.视觉(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

(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

(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

(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

(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

4.方位知觉(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

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

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

(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

(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

(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

四、注意精品文档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

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

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

(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

(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

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

(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

(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

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

(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

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

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

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

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

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

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

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

(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

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

(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

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

(八)记忆恢复现象精品文档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

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

(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

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

(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