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0-6岁的幼儿,对于了解幼儿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幼儿心理学。
一、幼儿心理发展1. 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快速发育,对外界刺激敏感程度高。
2. 感知和运动发展:幼儿逐渐掌握运动技巧,通过感知器官来感知外界环境。
3. 语言和沟通发展:幼儿通过模仿、听说和表达等方式来发展语言能力。
4. 认知和思维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能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如分类、数字概念等。
二、幼儿行为特征1. 游戏行为: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和发展,游戏是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
2. 自我中心思维:幼儿常常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3. 注意力短暂:幼儿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
4. 情绪波动:幼儿情绪变化较为剧烈,由于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尚不完善。
三、幼儿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当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
2. 学习和发展问题:有些幼儿学习和发展相对滞后,需要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3. 注意力不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需要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4. 情绪问题:有些幼儿存在情绪问题,如易怒、焦虑等,需要及时干预和疏导。
四、幼儿心理学应用1. 幼儿教育: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2. 家庭教育:父母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能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幼儿。
3. 幼儿心理咨询:有专业知识的人可以提供幼儿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
五、幼儿心理学的挑战1. 伦理问题:在幼儿心理学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伦理准则,保护幼儿的权益。
2. 数据收集问题: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数据收集和分析相对困难。
3. 心理干预问题:对于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总结:幼儿心理学是一个广阔而有趣的领域,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4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4篇)1心理健康是个大的概念,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对每个特殊的儿童就判定他为存在心理疾病。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儿童的心理情况也会有这种亚健康。
看到那些不合群的、不爱说话的小朋友,我总会感慨,我们必须从孩子零岁开始关注他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在婴儿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就是生存问题,家长们只要给予精心的照顾就能让孩子们有好的安全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考虑的不单单是简单的生存问题了,更多的需要心理上的关注。
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少有先天遗传问题的,所以他们的心理发展更多的都是后天养育的结果。
很多小朋友的性格跟自己的父母很相像,因为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受到教养人的影响。
文章里说的好,“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很多心理问题都是从一开始的不能自己缓解慢慢积累到最后爆发出来,等到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病变了,就像一根绳子一开始有了一个结,如果不去及时解开,绳结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一条解不开的绳子了。
所以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每个时期阶段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
特别要说的是,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有两个时期特别重要,一个是大家都普遍关注的十几岁的青春期,一个就是5、6岁的中班升大班的时期,这两个阶段孩子从生理外貌上变化是非常大的,从心里角度来说变化也非常大,普遍表现出很叛逆,很难管理的情况,幼儿园阶段教师和家长们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他们可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轻易透露,他们的叛逆可能有着特别的原因。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一、引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幼儿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感知觉发展:幼儿通过感知觉来认识世界,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逐渐发展。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颜色、形状、声音等的感知较为敏锐,他们通过触摸、观察和倾听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注意力发展: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力逐渐提高,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记忆力发展:幼儿的记忆力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更容易记住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可以通过复述、联想等方式来提高记忆效果。
思维发展: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思考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可以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关系。
三、幼儿的情感发展情绪表达: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
他们的情绪表达较为直接和简单,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来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
情感体验:幼儿开始体验各种情感,如友谊、爱、信任等。
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情感依赖,需要得到关爱和支持。
情感调节:幼儿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安慰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成人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教育等方式来帮助幼儿提高情感调节能力。
四、幼儿的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幼儿开始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性别、名字等。
他们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一定的认识。
人际关系发展:幼儿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如与父母、兄弟姐妹、同伴等。
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和分享,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道德发展:幼儿开始形成道德观念,如对错、好坏等。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规范,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教育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幼儿阶段(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认知过程和行为特点。
以下是大一幼儿心理学课程中常涉及的知识点,供参考:
1.幼儿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等。
2.幼儿认知发展阶段:根据若干经典理论,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发展任务。
3.幼儿的认知能力:探究幼儿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4.幼儿的语言和沟通:介绍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5.幼儿的情绪和社会发展:研究幼儿的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以及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6.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讨论幼儿对性别的认知和性别角色的形成,以及性别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7.幼儿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探究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建立,以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8.幼儿的道德发展:研究幼儿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建立过程,以及教育对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
9.幼儿的玩耍和幼儿园教育:探讨幼儿园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包括幼儿园的目标、活动设计和教师的角色等。
10.幼儿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介绍一些常见的幼儿发展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以及自闭症等,并讨论其原因和干预措施。
11.幼儿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探究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整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概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婴儿期主要依赖感觉器官进行感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出选择性注意力。
2. 认知结构的形成:在幼儿期,儿童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分类和关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学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能力在幼儿期不断增长。
二、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幼儿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自我意识的建立: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进行区分。
3. 进入群体和人际交往: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社交环境,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懂得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
三、性格与个体差异1.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的性格与基因和环境密切相关,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潜能,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幼儿特质发展:不同儿童在个性特质上存在差异,一些孩子活泼外向,而另一些孩子则较为内向害羞。
四、儿童游戏与玩具1. 游戏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常见活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综合发展。
2. 玩具的选择与设计:合适的玩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进行选择。
五、教育与家庭环境1.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温暖、支持和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教育可能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合理规划。
总结: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儿童认知、情感与社会发展、个体差异、游戏与玩具以及教育与家庭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幼儿相处和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关怀。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家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点方面。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他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来认识世界。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起点。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例如,幼儿在早期对颜色的辨别能力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逐渐区分更多的颜色。
注意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学习至关重要。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他们更容易记住直观、具体的事物。例如,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知识。
思维的发展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核心。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动作来思考问题。 二、幼儿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幼儿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对其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幼儿的情感丰富而多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一个小小的表扬可能会让他们兴高采烈,而一句批评可能会让他们伤心哭泣。
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幼儿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温暖、稳定、充满关爱的家庭和教育环境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安全,从而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发展。
幼儿也开始逐渐产生道德情感,如同情心、羞愧感等。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关心他人、遵守规则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情感。
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幼儿最早的社会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支持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
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学会分享、合作、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 幼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习俗,并尝试遵守它们。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基础。
具体包括:1. 幼儿学习心理的基本概念;2. 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3. 幼儿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幼儿学习心理的基本概念;2. 理解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3. 学会运用幼儿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幼儿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幼儿教育场景,让学生了解幼儿学习心理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幼儿学习心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如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六、板书设计幼儿学习心理框架: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幼儿学习心理的基本概念。
2. 请阐述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
3. 请介绍幼儿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幼儿学习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论文,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也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基础。
具体包括:1. 幼儿学习心理的基本概念;2. 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3. 幼儿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这些内容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幼儿学习心理的基本概念,理解幼儿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并学会运用幼儿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
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需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真题再现】1903年( )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
(XX)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
中公讲师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此知识点经常会考。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二【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1.童年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三【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需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多的人格。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
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
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
它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良好的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的著名论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取教学支架,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注意: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
【练习】1.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B、自主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答案:D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答案:D4、最近发展区是指( )A、获得的能力B、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答案:B5.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需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多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多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陛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