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从_红楼梦_的两个英译本中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

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王 涛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对话描写能达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效果。
小说翻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原文的三个要素是否被完好无损地移注到了译文中。
而对对话语言的翻译成功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移注过程是否“完好无损”。
一部优秀译作的成功之处,往往在于原文的对话美在译文中得到了再现。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封建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其语言精练、传神。
特别是其中的对话描写,可谓栩栩如生、精彩纷呈。
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的译作《T he Sto ry o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A D ream of R ed M an si on s》均可称为经典之作。
其中关于对话语言的翻译,更是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的对话美。
本文将引用其中的某些译例,就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管之见。
一什么是对话美?对话美的“美”,体现在它的艺术效果上。
对话美的艺术效果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环境和推动情节发展。
对话美不仅能增强小说语言的生动性,而且可以使小说的篇章结构更趋于合理,主题思想的表述更加明晰、透彻。
(一)对话美能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亚里斯多德说过,“不同阶级的人,不同气质的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个性化对话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而且能揭示其心理状态,更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灵魂的挖掘。
例一: ……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
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儿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厄’的去!阿弥陀佛,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红楼梦》第20回) 霍克斯的译文如下: …“Cou th in B ao,Cou th in L in,youcan thee each o ther every day.It’th no toften I get a chan the to com e here;yetnow I have com e,you bo th igno re m e!” …“L isp ing doesn’t seem to m akeyou any less talkative!L isten to you:‘Cou th in!’‘Cou th in’!P resen tly,w henyou’re p laying R acing Go,you’ll be all ‘th ick theth’and‘theven th!’” …“I shall never be a m atch fo r youas long as I live,”X iangyun said to D aiyuw ith a disar m ing s m ile.“A ll I can thay iththat I hop e you m arry a lithp inghu thband,tho that you have‘ithee2w ithee’‘ithee2w ithee’in you r earth everym inu te of the day.A h,ho ly N am e!Ith ink I can thee that b lethed day alreadybefo re m y eyeth!”在这里,黛玉的敏捷不饶人的性格、湘云的活泼娇憨的形象,以及两人轻松幽默相互取笑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红楼梦》回目英译的审美再现

译 的 A D em o e n in 。 ra fR dMas s 它们 也以各 自独 o 特 的艺术魅力得 到广大读 者的认可和 喜爱 。 文 本
从翻 译美 学 的角 度对 这两 个 译本 的 回 目翻 译进
行 比较研 究 , 借助 许渊冲 的“ 美 沦’ 掘 它们 的 三 挖
《 红楼梦》 目非常注 重音 韵效果 , 回 作者 善于使用
叠 音 、 韵 、 声和 平仄 等 手段 , 来抑 扬顿 挫 、 叠 双 听 流 畅婉转 , 有美感 。 语言形 式上 ,红楼 梦) 很 在 《 ) 回
D vs将 《 楼 梦》中 的两 首 词 译 成 英 语 算 起 , ai ) 红 10多年 间 已经产 生 了 9种不 同译 本 。在 这些译 7
增删 五次 , 纂成 目录 , 出章回 。 真是“ 分 字字 看 来 皆是血 , 十年 辛苦 不寻常 。 】 雪芹在 回 目中 曹 还 多用成 语典 故等来 增强其 互文 性效果 , 他信 手 拈 来却 自然贴切 , 意味悠 长 , 意境 深远 。 比如第十
九 回 回 目 睛切切 良宵花解 语 意绵 绵静 日玉生
审美价值 。
香 ”曹 雪 芹 使用 了两 个 叠 音“ 切 切 ” “ 绵 , 情 和 意
绵’ , 来增强 其音乐 感 。展现 了花袭人 与林 黛玉对 贾 宝玉 的关怀 备至 和绵绵情 意 。 当时那种 +J 与 L 女之 间的温馨 浪漫 隽永缠 绵 的氛 围极 为贴切 , 读 后 可谓 口齿 留香绵 绵不绝 。在 形式上 , 两句对 仗 工整 , 极有韵 味 。 情 切切 ” ‘ “ 意绵 绵 9 ̄良宵 ” t " 9 对 “ 日”而“ 静 , 花解 语 ” 玉 生香 ” 和“ 两个 典故更是 天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红楼梦》的英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初探《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深化对这部伟大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阐述国内外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包括他们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以及各自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四个英译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翻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与探讨。
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与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译者风格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对未来《红楼梦》英译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探,本文旨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分别由David Hawkes、John Minford、Yang ianyi和Gladys Yang、以及Sykes)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步探究。
我们分别建立了这四个译本的语料库,确保每个语料库中的文本量、章节分布和原文内容一致,以便进行公平和准确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方面,我们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各个译本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平均句长计算、以及句式结构对比等。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一、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将回顾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译介工作,到后来的译本对比研究,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试图勾勒出一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全景图。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其中的得失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红楼梦》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红楼梦》英译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命运、家族、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曹雪芹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许多后世作家都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红楼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红楼梦》所写的《前言》中,称赞《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红楼梦》英译经历了三次大的译介活动,第一次是1830-1893年,共有四个译本,是片段的节译。
第二次是1927-1958年,共有三个译本,全部是《红楼梦》的改编。
第三次是1973-1982,出现了两部完整优美而各具特色的英译本:一部是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的“The Story of the Story”,另一部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下面将此二译本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
自杨、霍译本出现以来,中国国内各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红》及其英译本研究的文章。
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共11种,(注: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研究》,其中《中国俄语教学》,《外语界》未有《红楼梦》及英译研究论文。
)代表了中国外语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高水平。
本人收集了11种中外语核心期刊在1980-2006这26 年中刊登的所有以《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共52篇,从发表时间、研究方法和理论及主题三个方面做系统分析,以求大体上展现中国《红楼梦》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从而对《红楼梦》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一对《红楼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而对《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呢?我们先统计一下1980-2006年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红楼梦》英译本研究的文章数量,以了解该研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自1980至1989十年间发表的有关《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研究的论文总共只有5篇,而在1990-1999十年间共有16篇论文,而且先后有两次相对高峰时期,分别是1993年的5篇和1998年的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研 影响更大更深。 究的
、
文 学翻 译与 美学
文 翻 实 上 一种 美活 。 是审 体 译 对 学 译, 质 是 审 动 它 美主 ( 者)
二、 红楼梦》 《 的美学研究价值 《 楼 ) 为 界 学 库中的 红 梦作 世 文 宝 珍品, 具有 术的 创性 它 艺 独
审 客 原 的 美 素 行 析 综 、 化 工的 种审 和不 美 体( 作) 审 要 进 分 、 合 转 加 一 美 可重复 作品突破了“ 性, 千人一面” 的拘套, 现实主义的笔 以
再 活 译 反 译 审 养 审 体 这 体 是 法, 宝 的 情悲 线索, 动再 那个 从官宦到 现 动。 文 映了 者的 美素 和 美 验。 种 验 以 黛 爱 剧为 生 现了 时代 百 跨 化、 时 , 既 可能 实地 原作的 美 素, 姓, 文 跨 空的 它 要尽 如 反映 审 要 又 从家庭到 一个王朝, 从婚姻到政治, 从统治者到家奴的生存发 要 越因 化 空的 异 成的 美障 在 美再现 程 展 至 衰 亡的 态, 述、 摹世间 态的 , 者又 跨 文 与时 差 而造 审 碍, 审 过 乃 兴 消 状 在叙 描 百 同时 作 把 自 典 的 方 术审 观 铸在 己 型 东 艺 美 熔 作品中 用 超的 技 , 他高 语言 巧 中 美的 息 失 最 度 根据 译 原 译 应该 将 信 损 降到 低限 。 翻 美学 理, 者 透 地分 各 同 时 同 彻 析 种不 历史 期不 人物的 美 趣, 原 来 现 性 形 审 情 思考 作者 展 人 美,象美, 及 人至 悲 。 指出 是, 以 感 深的 剧美 值得 的 审 情趣 译 者审 情 差 尽 地 短文 差距 曹雪芹写书的 美 与 文读 美 趣的 异, 可能 缩 化 与 年代是一个文途险恶, 思想禁锢的 封建时代, 作家难 审美差 从而 距, 使译文读者获 原作读者相似的 得与 审美享受。 … 以 抒 臆, 就 了 红楼 > 语 直 胸 这 造就 《 梦 的 义的 讳、 , 披 隐 婉曲 仿佛 上
妇的 著A rm feMno ( 下 称 译、译) 具 响 合 中 化 质 美 理论 工具, 学翻 种 题进 译 e d ais以 简 霍 杨 最 影 了 西文 内 的 学 为 Da oR sn 对文 译的 种问 力。 本文拟从美学视角分析《 红楼梦> 原作的艺术价值。 及其英译 行 探 但比 传 的 理 了 究。 起 统 美学 论来, 代的 现 美学思 对翻 潮 译理 本 如 再 原 的 言 使 者 得 美享 的 是 何 现 作 语 美 读 获 审 受 。
—
第2 巷第4 3 期
Vo . 3 N0. 12 4
—
《 红楼梦》 英译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审美再现
易小玲
( 湖南工业大学 外语 系. 湖南 株洲 4 2 0 ) 10 4
[ 摘要] 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 我 红楼梦》 具有极 高的关学艺术价值 , 体现 在其语言的绘 画美、 辞美和节奏韵律 美等方面。众 多英译本 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 宪益夫妇 的译本和霍克 修
引 言
了 学 印 。 了 代, 哲学一一 家更 直接 美 的 迹 到 近 许多 美学 是 参与到
《 楼梦 是中 古 说中 部优 现 主 学巨 翻 问 的 中 提 很 极 启 性的 知 见,们普 红 》 国 典小 一 秀的 实 义文 著, 译 题 讨论 来。 出了 多 具 发 真 灼 人 是 者 雪 呕 沥 披阅 载, 删 次”长 艰辛 动 遍 识 美 的 响 穿 整个 译活 始 当 学 作 曹 芹“ 心 血, 十 增 五 ,期 劳 给 认 到 学 影 贯 于 翻 动的 终。 代美 发生 子 后 传 来 宝 艺术 , 集中 孙 代留 下 的 贵 珍品 它 体现了 国 统小 了 语 学 向 美 家 分 识 语言 所 含 人文 我 传 说 “ 言 转 ” 学 充 认 到 本身 包 着的 、 艺 的 学 。 着 种 本 不 现, 楼梦 对 文 艺 情 等 学 义, 文学 言 重 更 达到 从 有 术 美 观 随 各 译 的 断出 《 红 》 世界 学 术、 感 美 意 对 语 的 视 是 了 未 过的
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译本中以英国牛津大学著名中文教授 高 正 于 个 因, 越 度。 是由 这 原 越来 多的中 翻 国 译研 也注 究者 意到 Dv ak 的译著Te t ete, ad we iH s h Srot o 和中国教授杨宪益夫 了 学 译 论的 。 始 究 统 学和 方 学, 融 o fhSn y 美 对翻 理 影响 开 研 传 美 西 美 运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8月
J u a o or l f n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o T cnlg n uiesU i ri ( oi cecsEdt n eh o vadB s s n esy Sca Si e ii 0 n v t l n
翻 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 了 一层朦胧的 面纱, 再加上东方美学的 含蓄内 敛特色, 使一部现实
系, 者 间 互动 到了2 世 后 为明 。 方面, 主 巨 增 了 主义 素。 某种 义上 文 二 之 的 关系 0 纪以 更 显 一 哲 义的 著 加 浪漫 元 从 意 讲, 学作品 的 学 —美 大 们 关 言 译问 , 译作 学 艺 美 归 为 言 是 的 言 作 读 联 起 是 — 学 师 空前 注语 及翻 题 把翻 为美 研 术 可 结 语 美, 作品 语 把 者与 者 系 来, 究 一 重 领 和 径; 一 面, 代 译 论 深 地 上 作品的 的 个 要 域 途 另 方 现 翻 理 也 刻 打 语言使我们在获得艺术的审美享受的同时, 还能产生深 层
斯的译本 , 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 了《 红楼梦》 原作风采, 给读者带来关的艺术享受。
[ 关键词] 审美再现 ;红楼梦》 英译本 《 ;
[ 中图分类号 ] 0 .1 [ I 74 文献标识码] [ 2 A 文章编号]62— 5 8 20 )4 02 — 4 17 09 (06 o — 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