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 贾琏 Jia Lian 的妻子被称为Mrs. Lian 不但不 会感到别扭 ,而且会感到顺理成章。这也为将贾 宝玉译成 Master Bao ,将薛宝钗译成 Miss Bao 或 Miss Chai 提供了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 钗的译法:Miss Bao 。将薛宝钗译成Miss Chai 不 失为一种可能。据笔者的分析 ,最后在大部分 场 合译成Miss Bao ,一是为了同Master Bao 形成对 照 ,帮助读者记忆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影射宝玉与 宝钗的悲剧结合 ,后来两人成婚后 ,正好一个 Master Bao ,一个Mrs Bao ,有点命里注定的寓意。 这样一来 ,主人这方面的三个辈份便通过姓名的翻 译 ,分得清清楚楚。
王熙凤因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 是个嫡亲的孙女,”(第三回)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杨氏)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ar. (霍氏) 由于英语中没有外孙女和孙女的区别,更没有亲疏之 别。在翻译该句时,霍氏采取意译,表现王熙凤奉承 老祖宗,但没有译出隐含的家族亲疏关系。杨氏直译 ,表现了句子的文化内涵。
(4)颦颦 Pin-pin (knitted brows 颦眉,这是宝玉送给黛玉 的表字)
(5)李纨 Li Wan (plain silk 素绢)
(6)官裁 Kung-tsai (palaces seamstress 宫殿女裁缝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第一回) 杨译: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霍译: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Introduction《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红楼梦》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贾宝玉和黛玉的“钗黛判词”,即贾宝玉写了一份判断黛玉是否有罪的文件来定她的罪名。
在《红楼梦》中,这个事件对当时女性权利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以及贾宝玉和黛玉之间双方的情感。
本文将分析“钗黛判词”中作者使用的英语翻译本,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Analysis“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分别是:The first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David Hawkes,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court document, written by a scribe at the request of Bao Yu, statedthat ‘all these things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and she should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 y of them.’ It further declared that ‘whatever damage may have been done by her, it should not be held against her but rather be attributed to her own misfortune.’The second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Gao E,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judgments rendered by Bao Yu and penned by a scribe declared ‘that whatever of hers had been taken away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that whatever losses shehad suffered should not be counted against her, but regarded as a misfortune.’从这两种英译本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的两大译文比较【摘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两个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和霍克思(Hawkes)与闵福德(Minford)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地名、诗词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从而分析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翻译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0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 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霍译比较贴切,起到了同原文一样的双关效果,而杨译只译出了表面意思,没有对王熙凤的内在性格进行暗示,所以有失忠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解读
• 中文中的“打量”的意思是从 头到脚的上下看,杨宪益夫妇 和霍克斯的译文很好地反映了 这一点。 • 文中熙凤姐“携”着黛玉,携 并非是握着,表达出来的是非 常珍惜,而lead 和conduct也准 确的表达了这一思想。
•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 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 “你们趁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 去歇歇。” • 杨宪益夫妇译: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or,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 • Hurry up and clear out a couple of rooms where they can rest. • 霍克斯译: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y. She’s more like a Jia. • You’d better hurry up and get a couple of rooms swept out for them to rest in.
•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 梢眉。 • 杨宪益夫妇译:She had the almond-shaped eyes of a phoenix, slanting eyebrows as long and drooping as willow leaves. • 霍克斯译:She had, however, eyes like a painted phoenix, eyebrows like willow-leaves.
解读
• 原文中用了两个“竟”,都是王熙 凤用来夸林黛玉,在夸林黛玉的同 时也是在取悦贾母,这两个译本都 使用了more like来体现这个“竟” 字,可见对原文的把握都是很到位 的,但是第一个“竟”均为体现。 原文中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王熙 凤对林黛玉的夸奖,第二句是对下 人们的吩咐。第一句体现的是关切, 而第二句是主人对仆人的吩咐。这 一点上,杨宪益夫妇的表达更好的 表达了这种口吻,一种上对下的气 势。
解读
• 该句子是用来形容王熙凤的,稍 含贬义,用来形容女子,即使是 漂亮,也含有比较刁难和蛮横的 意思。 • Almond-shaped, 是我们想到的是杏 仁眼,给人感觉是眼睛大而圆, 带有善良的褒义的成分在里面, 而phoenix也有褒义成分,这与小 说中王熙凤的描写有所背离。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 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 杨宪益夫妇译:His-feng took her hand and carefully inspected her from head to foot, then led her back to her seat by the lady Dowager. • 霍克斯译:Xi-feng took Dai-yu by the hand and for a few moments scrutinized her carefully from top to toe before conducting her back to her seat beside Grandmotory of the Stone-----David Hawkes • A Dream of Red Mansion----Yang Hsien Yi and Glads Yang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C.C.Wang(王际真) • An Old, Old Story----E. Huclson • The Hung Lou Meng----
红 楼 梦
红楼梦的翻译过程
• 早在1830年就开始翻译《红楼梦》
了,从1830年到1986年间,主要有三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有四个译本,约翰·德庇时, 罗伯特·汤姆,波拉和裘里的译本。 • 第二阶段是王良志和两个王际真的译 本。 • 第三阶段有两个译本,一个是霍克斯 的,另一个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
结论
• 霍克斯的译文语言精美,几乎做到 了逐句翻译,力图保持原文的完整 性,以及原文的风格,翻译严谨, 备受海内外的赞誉。 •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为欧美读者提供 了一个最好的译本。 • 吴世昌先生说过:“我敢说,这是 目前几个英译本中最完备最正确的 译本。” • 可见,两个翻译大家都为《红楼梦》 的翻译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