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译本研究浅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回目英俄译本对比分析

《红楼梦》回目英俄译本对比分析

《红楼梦》回目英俄译本对比分析摘要:回目,是指章回小说每一回的标题。

明清以来,回目创作迎来高潮期,作者们不仅需要概括故事内容,还需要考虑到它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使读者在未读正文之前,就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因而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回目;翻译比较1. 前言翻开红楼,满纸荒唐言,细读红楼,一把心酸泪。

《红楼梦》的回目,堪称古典小说回目的典范,它注重音韵的和谐,采用了凝练概括的语言,熟练运用成语和典故,而且在句式方面也非常绝妙,对仗工整又自然天成,句式整齐又灵活多变。

其次,回目中善于运用比喻、借代等各种词格,可谓是短小精悍。

随着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典籍也逐渐被译成各种语言,为世界所熟知,而《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享有非常崇高的文学地位,译作更是比比皆是。

那么如此精美的回目译者们都是如何处理的呢?尽管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已经非常多,但是将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和俄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分析英俄译本的翻译差异以及翻译策略,并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多方面原因。

2.背景简介只要提及《红楼梦》一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结构宏大、人物形象丰满,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许多研究者都是从书中的诗词歌赋等来比较分析,而回目却少有问津。

在我国刘永良教授的回目指瑕中对红楼梦的回目做了研究。

红楼梦的英译本非常多,本文中引用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因为杨宪益先生本身是中国人,具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翻译的《红楼梦》被誉为最接近原著的译本,而他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国人,更加保证了这部作品的实用性。

俄译本选择了著名汉学文学翻译家В.А.帕纳秀克的译作,这是第一部《红楼梦》俄语全译本,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会从句式、用词、委婉语这几个方面来对两个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3.译文对比分析通过英语译本和俄语译本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看到不同译者对原文的处理,而比较分析他们的翻译优劣,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助于以后的翻译实践。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15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

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

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

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

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红楼梦》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红楼梦》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红楼梦》的翻译1总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本百科全书 , 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把这一鸿篇巨制由汉语翻译为英语 , 对每一个译者来说, 都是一个挑战。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 , 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

两个版本的英译本风格迥异 , 一出版即成为翻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 , 其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 ;而霍氏则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 , 以使其译文更具有可读性。

所以 ,杨氏的译文更忠实于原文 ,但稍显晦涩 ;霍氏的译文更优美 , 流畅,但行文当中难免存在着误译和漏译。

2异化与归化异化 (foreignization) 和归化 (domestication) 是处理源语文化信息的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 , 而归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即“前者的重心在原文和原文作者, 而后者则更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1] 。

归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2] 。

而异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3] 。

3异化与归化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3.1 异化、归化与书名的翻译如何把《红楼梦》这三个字翻译成英语 , 杨宪益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扬宪益用异化的方法把它译为 A DreamofRed Mansions(红楼梦)。

而霍克斯则用归化的方法把它译为 The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

究其原因 , 主要是杨氏、霍氏选择的版本不同。

曹雪芹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了《红楼梦》这一鸿篇巨制 ,期间, 反复修改五次 ,问世之后 ,《红楼梦》在清朝的知识分子当中被广泛传阅。

但是 , 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及作者本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关于作者和这部作品的很多问题成了不解之谜 , 在作品的题目方面 ,也无法达成一致。

《红楼梦》俄译本解码

《红楼梦》俄译本解码

《红楼梦》俄译本解码——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等值翻译问题赵永华俄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红楼梦》的关注始于十九世纪初叶,但是,把这部卓越的现实主义画卷译成俄文的梦想直到1958年才最终实现。

巴纳秀克的《红楼梦》俄译本是欧洲语言中第一个最完整的译本,它的出版被视为苏联文学翻译界当年的一件大事。

我们带着这样一个疑问翻开俄译本: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充满了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的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古典文学名著,一个外国译者能翻译成功吗?他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滋原味?又在哪些地方走了味?我们以求证的心理来审视俄译本,探讨一下《红楼梦》妙语警句、诗词曲赋、对联匾额的俄译问题。

俄译本对《红楼梦》妙语警句的翻译处理《红楼梦》是高度艺术性和高度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中,使用了大量极具艺术性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口语语言形式,它们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包含着民族文化、风土习俗的因素。

对它们的翻译如果只限于表层意义的理解,就会使译文失去文采,甚至导致讹误。

对深层涵义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我们试举几处《红楼梦》精彩文字的俄文译例加以评析。

先看第六回中的两段话,第一段:(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到这里,没的给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像。

”俄译文:Нам дома и так тяжело приходится, денег на дорогу нет, когда нам думать о визитах?! Сюда ходить—только унижать вас да себя ставить в смешное положение перед слугами.刘姥姥是个涉世很深的老妇人,善于随机应变,说话生动而有分寸,她在贾府时想方设法博取贾母、凤姐等人的欢心。

在所引的这段话中,刘姥姥想说明自己十分贫穷,来到贾府怕丢人才不常走动。

她并不直说,而是用了婉转的表达方法,她是不愿给凤姐丢脸,让人瞧不起。

多译本比较视角下的《红楼梦》日译本副文本功能解读

多译本比较视角下的《红楼梦》日译本副文本功能解读

多译本比较视角下的《红楼梦》日译本副文本功能解读133多译本比较视角下的《红楼梦》日译本副文本功能解读崔艳伟【提要】日本是《红楼梦》域外传播的重要场域,迄今为止关于《红楼梦》日译本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从副文本角度进行接近与考察的文章却少有所见。

本文以《红楼梦》四个日语全译本的副文本,主要是译者内副文本为考察对象,从阐释、宣讲与重构的角度对其内副文本功能进行解读。

阐释主要指向读者理解,具有鲜明的读者观照意识,宣讲着重凸显译者的学者身份,为译本可靠性提供强有力注脚,同时响应了出版商图书推介的愿望。

此外,《红楼梦》日译本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操纵痕迹,通过“图示+文字+语音”的多元化、多模态的语境重构以及从单线到多线的叙事重构的努力,都较好地观照了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也导致源文本开放性的解读空间的缩减,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乃至译本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干扰。

【关键词】《红楼梦》日译本副文本阐释宣讲重构引言副文本(paratext)的概念系法国学者热奈特所提出,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和极大关注,在翻译研究领域亦广为所用。

针对《红楼梦》英译本、法译本等的副文本都存在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国内学者的《红楼梦》日译本研究,对副文本的探讨却少有所见。

截至2021年3月4日,笔者以“红楼梦副文本”为主题词在知网进行搜索,共查得30条结果,均为对英、法等译本副文本的研究,其中未有日译本副文本相关研究文章。

众所周知,日本是《红楼梦》域外传播的重要场域,译本数量不134|《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3期菲,仅全译本便有饭塚朗、松枝茂夫、伊藤漱平和井波陵一的译本,此外还有众多的选译本、节译本以及改译本等。

应该说每一个译本都包含丰富的副文本资料,具体体现着译者的翻译观念、翻译策略以及赞助者、出版商的某些特定的出版意图等,对其进行考察,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

丰富的副文本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中予以显身的重要方式,其与正文本一起促成着读者阅读期待的达成,对《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作为源语语言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媒介,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译作。

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作者译出不同的译文,更是司空见惯。

文章立足于《红楼梦》的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的比较,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展示二者之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大卫·霍克斯杨宪益戴乃迭文学翻译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作者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关键的一步。

理解是译文的地基,否则译文就是空中楼阁。

大部分的翻译错误都起因于译者的理解错误。

《红楼梦》译本之比较赏析

《红楼梦》译本之比较赏析

《红楼梦》译本之比较赏析王文臣(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精神和智慧的文化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的译本有十余种,其中杨氏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最为有名,影响也最为深远。

通过对两个译本第三回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旨在深入理解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方法;比较赏析1 人名翻译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语源广,典故多,文化容量大,且变异纷繁,研究专名文化及其翻译具有很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徐俏颖,2021)例如,霍译:贾宝玉(Jia Bao-yu),林黛玉(Lin Dai-yu),熙凤(Xi-feng),杨译:贾宝玉(Chia Pao-yu),林黛玉(Lin Tai-yu),熙凤(His-feng)。

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姓名两位译者不约而同都采用音译法。

音译法虽完整地保留了源语的声音效果但是对于《红楼梦》中富含寓意的人名称谓来说则有很大的局限性。

例如,“贾宝玉”中“贾”传达的双关含义是“假”但是“Jia Bao-yu”,“Chia Pao-yu”读者读到的只是一串字母,所暗含的意义完全消失了,读者也就无从体会到作者通过名字对人物所赋予的特殊含义。

“祖宗”这一中国特色称谓霍译版本为“Grannie”,杨氏译为“Ancestress”。

在汉语中“祖宗”这一称谓除了含有“祖母”之意,其所蕴含的的社会等级意义或许更为重要。

贾母被称谓祖宗足见她在贾家的地位之高,受爱戴程度之深。

杨氏夫妇选用异化策略翻译为“Ancestress”,准确的传达了贾母在这个大家族举足轻重的地位,翻译出了“祖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而霍克斯用“Grannie”(奶奶)翻译“祖宗”,只是翻译出其辈分,至于称谓背后的权势则已然消失。

因而从文化传播以及忠实的角度考察杨氏夫妇的译文更胜一筹。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新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

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那些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研究者们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把翻译过程看得太过理想化了。

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Newmark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

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但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能将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翻译出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原语用语的语境因素和使用场合。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服从原语文化,只在对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出现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向于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相比较而言,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

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

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的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译本研究浅析
《红楼梦》是翻译史上的奇迹,在其诞生不过百多年的时间内,《红楼梦》的翻译已历
经百余年,已有全译本外文译本二十多种。作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不仅在中国
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在世界文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19世纪初海外就出现了
一大批《红楼梦》摘译本。1842年,西人尔·汤姆用英文选译《红楼梦》,算是传播《红楼
梦》的先驱。目前《红楼梦》的全译本有二十多种,涉及英、法、日、韩、俄、德等二十多
种不同文字,其中,英、日、韩等文字译本居多。 其英语翻译历史比较曲折
一、《红楼梦》的英译史
《红楼梦》的英译本从摘译、节译、到全译,一共花了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其中共
有三次较集中的译介活动。
第一次是1830—1893年:在1830年《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刊》(Translation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Ⅱ,1830)第二卷登载了约翰弗朗西斯
(John Francis Davis)以《中国诗歌》(The Poetry of China)为题发表论文。他翻译了《红
楼梦》(庚辰本)第三回的两首《西江月》。这是用英语翻译《红楼梦》的开端,1866年英
国人波拉翻译了《红楼梦》前八回。1892年,英国驻澳门副领事克拉夫特·乔利(H·Bencraft
Joly)翻译了《中国小说红楼梦》,由香港《中国邮报》出版第一册,由澳门上午印刷厂出
版第二册,这是最早的单行本。这些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中国人质的官员们学习汉
语的机会。
第二次是1927---1958年,其中两位译者是在中国在美留学生------王良志和王际真(王
际真有两个译本)。王际真的译本工三十九回。这一节译本是把《红楼梦》作为小说介绍给
英语读者,前面富有阿瑟韦力(Arther Waley)写的序言。序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
小说发展历史开矿,以及《红楼梦》的某些特点。当然,这些介绍和概括都是十分浅显的。
伺候《红楼梦》的英译工作沉寂了四十年左右,直至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的英译全译本A Dream of Rea Mansions问世。杨的译本有背景外文出版社出版,共三大卷,
一百二十回,出版时间分别为1978和1980.差不多同时,英国也出现了英译《红楼梦》一百
二十回全译本。前八十回是有英国人大卫翻译的,后四十回则由他的女婿—澳大利亚的红学
家闵福德译成英语。之所以要二人分霍克斯译是因为霍克斯认为《红楼梦》是两个人写成的,
所以也应该由两个人翻译,这样前八十回和后八十回的译文风格乃至文笔也会不同,这是霍
克斯一贯认真的体现。霍克斯译本共分五卷,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出版时间依次为
1973、1977、1980、1982和1986。
此外,还有一位名为彭塞尔的英国人,从七十岁开始翻译《红楼梦》,知道八十岁才将
全书译完。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在美国接洽出版,但至今未见出版的报道。1967年我国台
湾红学家潘重规先生曾见过彭塞尔英译《红楼梦》手稿。
二、《红楼梦》翻译中的问题研究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列举了《红楼梦》翻译成外文的种种不恰当之处。如袭人
翻译成assails men,袭人之名是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而assails men 意为“袭
击男人”,实在是大相径庭;黛玉Black Jade寓意“黑色的玉”,可是Jade的英文引申义有
二,一是loose woman(即荡妇、轻佻的姑娘),二是horse(即瘦马),如果林妹妹泉下有知,
肯定会被气得投湖;还有李纨的字“宫裁”译为Palace Seamstress,是“皇宫里的女裁缝”
之意,李纨身为贾家长子的媳妇,难道还给皇宫里做女裁缝?一些网友表示,希望相关机构
能给在西方流传的《红楼梦》来一次正名,让国粹免于无辜糟蹋。
再比如:黛玉点头笑叹道: “ 蠢才, 蠢才! 你有玉, 人家就有金来配你; 人家有冷香, 你
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19 回)
This sentence vividly showed us Dai-yu’s personality. The bitterly sarcasm of Baoyu reflects
her inner feeling towards Baoyu. The following are Hawkes’ and Yang’s version.
Hawkes: Dai-yu shook her head pityingly. “Don’t be so dense! You have your jade.
Somebody has a gold thing to match. Somebody has Cold Fragrance; ergo you must have Warm
Fragrance to go with it!”
Yang: Tai-yu shook her head with a sigh. “How dense you are! You have jade, and someone
else has gold to match it. So don’t you have a warm scent to match her cold scent?”
到底是恶搞、糟蹋,还是译作者的误读和误译呢?让我们从《红楼梦》译本的发展历程
中寻找答案。
不同文化在跨语际传播过程中,因译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思想及
出版商的市场化价值取向所引发的误读或误译是常见的事情,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读者在阅
读《红楼梦》时遇到的一个很大障碍,是这部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许多西方人完全不熟悉的神
话和传说。作者将佛教和道教里的神和仙同凡人混在一起,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手法加以描绘,
这就把他们闹糊涂了,因为他们自幼受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圣经》的熏陶——完全是另一
种文化传统。
目前,《红楼梦》两个具有影响力的英文全译本,一是霍克斯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是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a Mansions)。霍译本雅致,
杨译本准确,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前者在西方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后者则在国内得到
较高的认可。两个译本互为补充,放在一起,让不精于中文却对这部书有兴趣的外国读者们,
得到更加真实和完整的图景。
戴乃迭在谈到她翻译的感受时说,《红楼梦》里引用了大量文学和经书典故,其中有一
些连今天的中国青年都不清楚,更何况外国读者。这些成语典故大多是与文化背景、历史积
淀有关的,因此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逊色不少。戴乃迭承认她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把中国的
四字成语翻译成英语:“每一个四字成语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在含义,可能其中还包含着一个
典故。但是,一旦译成英语或用英语解释时,可能就需要一个或两个句子来表达。即使如此,
仍旧不能表达出原文所有的气魄和分量。”因此,她觉得《红楼梦》中有文采的诗词或典故
根本翻译不出来,中国人都未必能看懂,更何况外国人?
即便如此,翻译者们还是有些传神之笔。如袭人,在霍克斯的译本中译为Aroma,是“芳
香”的意思,译者就抓住了“花气袭人”这个特点;妙玉译为Adamantina,是“金刚石、
钻石”的意思,曹雪芹用“金玉质”来定位妙玉的性格特征,这个译名就显得非常贴合;晴
雯译作Skybright,天晴之意,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是天晴之意,抓
住了“霁”这个文眼;还有平儿译为Patience忍耐,忍耐是平儿最根本的性格,这个译名可
称画龙点睛。
自上个世纪70以来,《红楼梦》英译开始用汉语拼音来音译《红楼梦》人名,比如宝
玉Bao yu等。但一些新派观点认为,此类刻板的翻译方式丧失了英语的原汁原味,中文痕
迹过于浓重,不便于西方读者理解。无论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是有
难度的,何况《红楼梦》这样的著作。他们都认为,在中国综合实力强大之后,可以出资帮
助外国翻译家和中国红学专家一起做好《红楼梦》的翻译工作,让这种历史误读越来越少。
三、总结
《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说,我觉得翻译《红楼梦》非常难,要花10到20年时间,
就像《追忆似水年华》一共7部,到现在也没有中国人全部翻译出来。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误
读是一个过程,我寄希望中国综合实力强大了,可以组织作协、文联或孔子学院,鼓励和资
助外国翻译家到中国来和红学家讨论,因为翻译是一门很苦的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