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红楼梦前70回高考复习题

红楼梦前70回高考复习题
4、请简述“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于是黛玉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两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二、《红楼梦》26—29
1、薛蟠借贾政之名把宝玉骗出门玩了一天,袭人和黛玉为此担心,晚上黛玉去怡红院,却被(晴雯)拒之门外。
5、请简述“晴雯补裘”的故事。
宝玉的孔雀毛大衣被烧了一个洞,怕老太太知道不高兴,就连夜找人织补,但无人能揽。晴雯虽在病重,扔挣命坐起来,用孔雀金线来回织补,满眼金星,补不上三五针,歇歇再补。宝玉万分不忍,添茶递水,晴雯央求他快睡。凌晨四五点补好了,晴雯累倒了,病情加重。
二、《红楼梦》55—57
1、凤姐小产,不能理事,便命平儿回王夫人处理,夫人无力支撑,决定由李纨协理家中琐碎事,由探春合同宝钗裁处。
二、《红楼梦》36—42
1、宝钗在梦中听到宝玉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2、秋爽斋宴饮,贾母提议行酒令助兴,黛玉行令时无意说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牡丹亭》的语句
3、妙玉是栊翠庵里的道姑,自称(槛外人)。
4、凤姐叫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刘姥姥问到孩子的生辰后,便取名为(巧姐儿)。
二、《红楼梦》64—70
1、贾琏瞒着凤姐,偷娶尤二姐为妾,而尤二姐在兴儿的介绍中,大致了解了贾府中的人。其中“诨名是„玫瑰花‟,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说的是探春;而“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哎哟一声”说的是迎春。
2、柳湘莲人称“冷面郎君”,他送给尤三姐的信物是雌雄鸳鸯剑。
3、黛玉的《桃花诗》触动宝玉及众姐妹,相约重起诗社,改“海棠社”为

红楼梦精读复习课-逐回精讲(第37-48回)

红楼梦精读复习课-逐回精讲(第37-48回)

【评析】
评析点一: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题目新,立意新,被评为诸诗之首。黛玉咏菊夺魁, 一是说明黛玉的才华横溢,二是因为菊就是她自身的象征,高傲,孤独,没有丝毫妥协,不染丝毫尘埃。 黛玉的孤独和高洁都是纯粹的真性情。
评析点二:宝钗的咏螃蟹诗蕴含的意义:1、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 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2、旨在骂世:讽刺了贪求功名利禄,附炎趋势的贪官污吏之流。宝 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 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3、对宝钗似 褒实贬:写宝钗对世情是练达的,但讽刺世人而忘了持镜自照,倒实在带有贬意:笑人家不择正路、“皮 里春秋”,自己为了争得宝二奶奶的位置,不是也用尽心机、施尽手段么?说蟹有腥臭,自己热衷仕途经 济就没有儒臭么?告诉别人吃蟹要“性防积冷”,难道“性冷”的只有螃蟹么?问螃蟹“于今落釜成何 益”?不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金锁终于配了宝玉成何益?如此等等。诗仿佛出于无意,却又实实在在地 成了宝钗的自我嘲讽。
评析点四:一处细节体现了凤姐的贪婪:袭人问平儿为什么月钱还没放,平儿 告诉袭人:风姐拿月钱放高利贷去了,“只他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 呢”,说明凤姐越发贪婪了。
【评析】
评析点五:一处细节体现了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刘姥姥讲女孩子雪地抽柴草, 老太太因马棚失火不让说了,宝玉还在追问女孩儿冻出病来怎办。刘姥姥又说 神佛给人儿孙的帮事,吸引住了贾母、王夫人,宝玉却记着女儿抽柴之事,派 茗烟四处找女孩之庙。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1
贾母带王夫人、凤姐及薛姨妈等进园。王夫人说贾母爱在那一处就在那一处。 贾母夸宝钗细致,凡事想的妥当。众人作菊花诗。李纨评潇湘妃子为魁,宝玉 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宝玉带头作咏螃蟹诗,宝钗小题寓大意。只是讽刺世 人太毒了些。

高考语文复习:《红楼梦》应考复习建议+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红楼梦》应考复习建议+课件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 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 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 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 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 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 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贾府的人物关系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典型的乡土社会上层关系网, 隐含着人生活与成长的路线图, 是等级与人伦社会的差序关系
典型的礼制家庭环境
图,更是社会伦理的礼制体系。 借黛玉之眼来呈现贾府系列人物和
前五回总纲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介绍贾府的建筑等典型环境,展现 了宝黛生活成长的社会与人文环境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 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 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 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 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 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
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 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 ,可恨公冶长不在眼 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 一会了?”(五十八回)
那玉钏见生人来,也不和宝玉厮闹了,手里端着汤只顾听话。宝玉又 只顾和婆子说话,一面吃饭,一面伸手去要汤。两个人眼睛都看着人,不 想伸猛了手,便将碗碰翻,将汤泼了宝玉手上……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 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和众人都笑了。 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

高考语文专题 红楼梦复习

高考语文专题 红楼梦复习

金陵十二钗判词又副册判词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2.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

副册判词1.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正册判词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和薛宝钗。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

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

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迎春。

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

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

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贾巧姐。

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

11.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

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薛宝钗,林黛玉)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贾宝玉,林黛玉)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红楼梦前十回复习重要题目知识讲解

红楼梦前十回复习重要题目知识讲解

⑷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 史湘云 )
⑸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 淖泥中。 ( 妙玉 )
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 载赴黄粱。 ( 贾迎春 )
⑺.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 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 )
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 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 玉有关的一件事。
答:示例:宝玉摔玉 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她
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有好感。可 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 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 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玉,多方哄他才 作罢。
⑻.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 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 )
⑼.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 得遇恩人。 ( 巧姐 )
⑽.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 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 )
⑾.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 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 )
13.简述《红楼梦》中贾雨村判案的事。
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 告至应天府。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 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 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贾雨村惧怕 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最后薛 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14.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的出场方 式。
连云港杨集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1、《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提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请简述这两件事, 并说明它的作用。
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 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 “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 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 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 定是个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 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红楼梦》高考复习资料

《红楼梦》高考复习资料

《红楼梦》高考复习资料【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

名,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顒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主要内容】《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思想内容】《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

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

高考《红楼梦》复习

高考《红楼梦》复习

《红楼梦》贾宝玉的故事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第2回)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

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 “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

”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第33回、第34回)出自《红楼梦》第33、34回,先是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的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

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宝玉被打后,宝钗和黛玉在安慰宝玉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宝玉瞒赃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

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

(第61回)紫鹃试玉一日宝玉去找黛玉,正值黛玉歇午觉,黛玉的丫头紫鹃便骗他说黛玉即将回苏州。

宝玉一听,如头上打一个焦雷,马上给吓傻了。

黛玉听说宝玉如此,吓得大咳大吐,忙打发紫鹃来怡红院。

宝玉见到紫鹃后才哭出声来,又请太医疗治才慢慢好转。

贾宝玉婚礼上调包计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

贾府悬赏万两寻玉,悬来假玉。

贾政将外调,贾府决定给宝玉结婚冲喜。

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把怕黛玉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

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阅读备考(从教材中来,到高考中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阅读(全国通用)

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阅读备考(从教材中来,到高考中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阅读(全国通用)

必备知识•核心聚焦
一、关键大事件梳理专题 《红楼梦》120回,情节繁复多变,但是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作用(比如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抄检大观园”等)或能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比如 “元妃省亲”“共读西厢”“探春理家”等)的情节,要进行重点的梳理,便于把握小说 的整体结构。举例如下:
1.木石前盟(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交代宝黛二人的前世今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 神瑛侍者。神瑛侍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甘露滋 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决定也 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四、刻画人物手法专题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而又各具特色,这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塑造人物的手法
的运用,这里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分析人物刻画的手法。 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
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 贾宝玉出场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
对王熙凤的描写,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 出了人物内在之神。接着作者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接下 去贾母介绍:凤辣子。侧面描写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 爱。然后正面描写了凤姐的语言,展现其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3.谐音法 如袭人的图谶:破席→袭。宝钗的图谶:雪→薛。元春的图谶:弓→宫,香橼→ 元。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李,完→纨。青埂峰→情根,十里街→势力,仁清巷 →人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研究》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2.《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杰作,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体。

3.《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4.《红楼梦》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

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

5.《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

《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开端,并以佛教的转世观念构造的神话来设置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用一僧一道将“宝玉”带入滚滚红尘和作品的世界,这表明《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中的各种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6.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反复阅读《红楼梦》。

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应该产生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即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前期。

8.满清入关后,以亡明为鉴,针对所说的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国势日隆,终于在康乾时期走向全盛。

9.《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10.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也正是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氛围中不得不采取的艺术手法。

11.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着最为切身的体验。

《红楼梦》在五十三回写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租便是对此形象的描绘。

12.明末清初的中国思想界,从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

13.曹寅的口头禅:“树倒猢狲散”。

14.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明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在思想上能取得巨大突破,显然与他们适应了时代的呼唤与期待有关。

15.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肯定,使人们痛彻淋漓地感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16.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亡为契机,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转而对君主专制、民族大义、学校制度等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成为了时代最强音。

1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1)作者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做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并对传统儒学思想做了激烈的批判;(2)作者又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指责。

18.(1)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独立”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

(2)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既肯定她们身上过人的才气,又对她们忠于时代的道德约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3)对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中老年女性所代表的传统道德的因袭与压抑,作了辛辣的讽刺。

19.从曹家的诗歌创作来看,曹寅的诗是接近或者说是学盛唐的,他主持编过《全唐诗》。

20.曹雪芹以《红楼梦》这样一部悲剧,从爱情、家族、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再现了末世不可救药,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唱了一曲悲挽欲绝的挽歌。

21.清代乾隆五十六年、五十七年,程伟元、高鹗分别先后刊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22.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

”高鹗在程甲本《红楼梦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

”23.直到二十世纪初,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红学派,经过系列考证后,方才认定《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

24.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袁枚(居住在南京随园),在《随园诗话》卷二中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25.明义在《题红楼梦》诗的《小引》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26.最有力的证据是永忠的诗《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诗中说:“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永忠是从墨香那里得到《红楼梦》的,墨香则是敦敏、敦诚兄弟的叔叔。

27.曹雪芹的祖籍应是辽阳,本为汉族,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的‚包衣‛。

曹家的发家,从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开始,在其祖父曹寅时达到极盛,到其父曹頫这一辈开始衰落。

28.康熙在位期间,曾经六次南巡,后四次都在曹寅任江宁织造期间,住在织造府。

其中,康熙三十八年南巡时,曹寅的母亲孙氏谒见,康熙看到她时很高兴,说:“此吾家老人也。

”当时,堂中正值萱花盛开,于是康熙亲笔提写“萱瑞堂”的匾额,古人以“萱”喻母,“瑞”指人瑞。

29.雍正六年七月,江宁织造衙门左侧万寿庵内发现六尺高的巨形镀金狮子一对。

这是曹、李两家相继被抄家的原因之一。

30.雍正五年,曹頫因为“骚扰驿站”和亏空织造款等罪名被罢职抄家。

31.曹家之所以被抄,并不是因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牵涉到政治斗争。

此前,曹寅的大女婿多罗平郡王讷尔苏,已经因“贪婪受贿”被革除王爵;曹寅的妹夫傅鼐,从十六岁起就担任雍正的侍卫,也于此前一年被革职,流放到黑龙江。

32.曹雪芹约出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这正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

33.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或芹溪居士。

约生于雍正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723),卒于壬午除夕即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1763),享年40岁。

34.关于曹雪芹的卒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壬午除夕,一种是癸未除夕。

壬午除夕是因为在甲戌本的脂砚斋评语中有一条批语明确地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35.敦诚的《挽曹雪芹》诗中明确说:“四十年华村付杳冥,哀旌一片啊谁铭”,“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36.说曹雪芹生于雍正元年,有一条重要的参照系,是作品中的人物年龄。

比如:甄宝玉的年龄,作品在五十六回中交代为十三岁。

甄宝玉与贾宝玉,一“真”一“假”,假作真时真亦假,从作品构思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二而一的关系。

周汝昌和邓遂夫都认为,甄宝玉的年龄应该和贾宝玉的年龄一致。

37.负责曹家抄家的是继任的江宁织造随赫德。

38.《红楼梦》中第二回借冷子兴与贾雨村之口,说:“贾府虽然萧索了,但是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是气象不同。

”39.按照周汝昌先生《红楼纪历》的编年,到第八十回的时候,贾宝玉已经是十五岁了。

40.(1)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林黛玉《葬花吟》(2)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林黛玉(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贾探春(4)嗳呦呦,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

——(第十六回)赵嬷嬷(5)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阿弥陀佛!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41.宁府与荣府,作者对荣府颇多亲近之情,对宁府则深恶痛绝,曾借柳湘莲之口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42.秦可卿的告诫,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她解释说,家族的败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所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

”其次,她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43.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中写到:“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用典说明曹雪芹生活状况。

44.敦诚的《寄怀曹雪芹》:“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蓠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敦敏的《题芹圃画石》绝句:“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曹雪芹所画的嶙峋怪石,正是他自己个性与艺术风格的最形象的写照。

45.乾隆二十六年,敦诚、敦敏兄弟前来探望曹雪芹,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两首诗:哥哥敦敏的诗题为《赠芹圃》,敦诚的诗题为《赠曹雪芹》。

46.《红楼梦》的通行本是一百二十回,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做。

《红楼梦》的另一个书名叫《石头记》,但《石头记》都只有前八十回,且均为抄本;而早期的《红楼梦》的刻本均为一百二十回本,它们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十七年(1792)刊刻的(分别叫程甲本、程乙本)。

47.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

48.《红楼梦》的版本一般为脂评本系统和程刻本系统。

49.脂评本中的“脂”指脂砚斋。

脂砚斋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笔名给《红楼梦》写评语的共有十个名字,即:脂砚斋、畸笏叟、常(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玉蓝坡、绮园、左绵痴道人、鉴堂。

其中以脂砚斋的批语最多,也最为重要,畸笏叟次之。

50.脂评本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目前发现的十二个抄本,不一定都有脂评,但其底本都是脂本。

51.脂评本,是指附有脂砚斋评语的《红楼梦》抄本。

主要有以下特点:都是抄本;只有八十回;底本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有大量脂砚斋等人评语。

52.十二脂本(1)甲戌本,又称脂残本,脂铨本。

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存十六回,由清代同志年间大兴刘铨福收藏。

甲戌本脂评最多,十六回共有脂批1631条。

(2)己卯本,又称脂怡本、脂馆本。

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存三十八回,为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时的抄本。

(3)庚辰本,又称脂京本。

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现存七十八回。

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即以庚辰本为底本,缺文依照其他脂本或程刻本补齐。

有朱墨双色批语,最早、最重要的版本。

(4)列宁格勒藏本,又称脂亚本,书名《石头记》。

(5)有正本,又称戚序本、脂戚本,书名《石头记》。

(6)蒙古王府本,又称蒙府本、脂蒙本,书名《石头记》。

(7)南京图书馆藏本,又称脂宁本,书名《石头记》。

(8)靖应鲲藏本,又称靖本、脂靖本,书名《石头记》。

(9)甲辰本,又称脂梦本、脂晋本,书名《红楼梦》。

存八十回,缺半页。

是现存各种抄本中最完整的本子。

(10)科学院藏本,又称梦稿本、脂稿本。

(11)己酉本,又称脂舒本、舒序本。

(12)郑振铎本,又称脂郑本。

53.程刻本,又称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将原文的八十回抄本补足一百二十回后而印行的版本。

一般有如下特点:都是刻本;都是一百二十回;书名是《红楼梦》;没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54.程刻本书名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有甲、乙、丙三种版本。

55.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印本,一百二十回。

程乙本,是前一年出版的程甲本的修订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